【城市地理】一条苏州河 百年上海滩
友情提示:本文约3500字,阅读耗时约11分钟
24 Hours
along the Suzhou River
一条苏州河
百年上海滩
in Shanghai
//
文 / 图 + 茱妮 Julie
▼
走在苏州河边,好像能看见近一百年前居住在河边的人们的生活,这些痕迹在时间中静静存在着,没有打扰今日来往的脚步,而是一起走向城市的明天。
苏州河在上海,而非苏州,因过去可乘船沿着吴淞江抵达苏州而得名。
苏州河东起外白渡桥,沿着黄浦、虹口、静安、普陀、长宁、嘉定6个区,在上海划出一道蜿蜒绵长的印迹,城市空间在河堤两岸密密生长,再没有哪条河能像苏州河这样与上海如此亲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造,苏州河长达42公里的滨水岸线焕然一新,向人们展示着上海滩的百年风云。
06:30—10:30
经典一公里
看古今同框
以外白渡桥为起点,向西约一公里左右,苏州河畔最精华的城市景观在两岸铺陈展开。百年西洋古典建筑林立,鲜花点缀着起伏的砖石路面,悠悠柔波上,横跨着一座座弧线优美、造型各异的小桥。
相比外白渡桥在游客心中的高知名度,乍浦路桥则更受摄影爱好者青睐。它是从外滩往苏州河上游方向的第二座桥,站在桥上东望,视野开阔,外白渡桥、陆家嘴“三件套”等诸多上海地标一览无余,同时也是市区看日出的最佳、最容易到达地点。随着前来拍照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法师桥”的戏称不胫而走。
凌晨的上海,城市在慢慢苏醒,乍浦路桥上早已是长枪短炮以及一溜排开的三脚架,热闹不已。当地平线出现一抹红光,人们默契地停止交流,耳畔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和无人机在半空中的嗡鸣声。晨曦一点点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先是最远处的浦东高楼群,接着是上海大厦和双跨钢桁架的外白渡桥,再是近处的新天安堂、光陆大楼……低头望去,倒影就在苏州河中,美轮美奂。
桥上的人在夜色中从上海各个角落赶来,就是为了一睹晨光同时点亮历史与现代的一幕,这也让日出观赏变得极具仪式感,但乍浦路桥并不是苏州河上唯一的黄金位置。我注意到河边接连开起了各色咖啡馆,他们在如何利用景观上花足了心思。有咖啡馆直接在河堤旁的步道上设置露天座位,也有开在岸边老建筑里的咖啡馆,这种与河水的亲密度,在上世纪90年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最终我的脚步停留在南岸加油站二楼的“亲亲侬”咖啡馆。这座紧邻苏州河的加油站,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便被命名为“第一加油站”,至今已有74年历史。由于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改造苏州河景观步道时它并未被拆除,而是在保留原有的加油功能外,又增加了便利店和咖啡馆。同时,建筑也变得轻盈又简洁,用清水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折纸”造型,设计灵感取自苏州河的波纹形状,使整体建筑风格更好地融入河道景观。
在二楼的大露台落座,脚下是潺潺的苏州河水,对岸的河滨大楼、邮政总局大楼、瑞康公寓等精美建筑尽收眼底,这里成为眺望苏州河的极佳观景台。
11:00-13:00
外滩源
现代上海的起点
“再没有哪条河流像苏州河这样与上海如此亲近”,这份复杂感情里既包含着过去对黑臭河水的怨声载道,也有着挥之不去的悠远乡愁。正如上海作家金宇澄在《繁花》里写道:“脚下的苏州河,散发造纸厂的酸气,水像酱油,黑中带黄”,但偏偏“温良稳重,有一种亲切感”。
曾经令人避之不及的苏州河,如今也能像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那样拥有了亲水体验。目前全长17公里的游船航线上共设4个码头、9条游览路线,最受欢迎的当数外滩源码头折返的路线。
在外滩源码头坐上复古造型的游船,沿途可饱览苏州河老建筑最密集的一段景观:码头一侧的原划船俱乐部,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体育建筑之一;左前方的尖顶教堂,是始建于1886年的新天安堂,是当时旅沪英侨民的联合礼拜堂,也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北岸四川路桥头醒目的巴洛克风格转角塔楼,则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所在,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最早的邮政建筑;因为《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等影视剧而红起来的“河滨大楼”,投资建造者就是旧上海滩的犹太商业大亨维克多·沙逊……这些历史建筑在两岸鳞次栉比,不一而足。
返回外滩源码头,在新天安堂左拐,来到圆明园路。南起滇池路,北抵南苏州路,全长462米的圆明园路上,聚集了近十栋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楼宇,有装饰风格和折衷主义风格,包括女青年会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哈密大楼等等。这些风格迥异的保护建筑,连同旁边的外滩33号公园、新天安堂、虎丘路等,组成了苏州河畔最前沿的商业与艺术社群“洛克·外滩源”。该名字意指: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
走在圆明园路上,右手一排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装饰艺术和安妮女王风格建筑,有着丝毫不逊于黄浦江岸楼宇的风韵。路边的海报告诉我,其中四栋建筑正在进行一场有关外滩的影像艺术展。我欣喜于苏州河畔有越来越多的老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面向公众,这也让苏州河之行不再只停留于蜻蜓点水般的表面“打卡”,而是让“建筑可阅读”成为真正落地的口号。
13:00-14:00
骑行苏州河
观商业遗存掠影
河南路桥到南北高架,这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方便了不少骑行和跑步爱好者。扫上一辆共享单车,沿着苏州河新静安段骑行数百米,这段水岸边散落的老工商业遗存,正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由于航运与排放便利,过去的苏州河两岸,万商云集,仓库林立,伴随民族工商业崛起的,还有因污染而带来的浑浊河水。随着工业时代的繁华褪去,环境保护被提上议事日程,厂房仓库、货栈码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重回鸟语花香的河水边,这些近现代工商业遗存被改造为文化园区、博物馆、展示馆,它们以一种历史、环境与人三者和谐共存的方式,迎来华丽转身。
穿过河南路桥的桥洞,眼前是一座仿罗马式、有着精美雕花纹饰的大门,这里是“上海总商会旧址”。步入门洞,穿过甬道与绿地后,是一座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清水红砖楼,现为宝格丽酒店。由于酒店内部只向房客开放,所以我在花园转了一圈后,又骑向下一站:南岸的“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这原是中国通商银行的第二仓库及杜月笙的私家粮仓,目前主要作为展馆使用。在改造后的艺术空间里,仍能看到仓库原有的木质地板和立柱、白色墙砖等,保存了原有的粗粝痕迹。这样一栋三层楼的大空间,其实改造只花了48天,足见原本作为银行仓库的艺术空间有多么坚固。
同样牢固的还有对岸的四行仓库。所谓“四行”,是指民国时期的中南、盐业、金城和大陆四大银行,淞沪抗战期间,一场著名的战役“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在这里发生。如今站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西侧,还能看到弹痕累累的墙面,向世人展示当年战斗的激烈,旁边三栋未受到严重损坏的仓库,则入驻了几家文化创意公司。
14:30-15:30
M50
老工厂的逆袭
布满电闸与管线的设计师工作室、地下防空洞里的艺术馆、开在车间里的咖啡店,冰冷中带着生机,粗放中透着趣味,当我来到苏州河普陀段的莫干山路M50,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老厂房与艺术园区组成的混搭空间。
M50前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是苏州河较早对工业遗产展开保护和再利用的地方。刚进入园区,就见眼前矗立着几座方方正正、带有强烈工业时代痕迹的红砖厂房。整个园区内拥有50余幢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老厂房,没有刻意修复,而是最大限度保持了原状,我似乎还能从锈迹斑斑的铁门、陈旧的墙面和地板,看到当年热火朝天的纺织场景。
如今这些厂房是众多独立工作室、画廊、艺术创意机构的大本营,生产车间的公共走道也被利用起来作为艺术展的场地。壁画、装置、互动、灯光艺术、声音艺术、视频艺术等形式陈设于走道两边,仿佛走入一个五光十色的时空隧道。在隧道里,我能看见苏州河畔的人来人往,他们演绎着新的故事与内涵。
莫干山路几乎是M50的代名词,原先路上有一段600余米的“涂鸦墙”远近闻名。随着旁边网红商场“天安千树”的建起,涂鸦墙被拆除,不过涂鸦艺术创作却没有停止。我欣慰地在园区里发现,重新画在各个角落和墙面上的涂鸦,隔一段时间又会被新的涂鸦覆盖。苏州河也正如涂鸦艺术那样,不是冷冰冰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充满活力。
16:00-18:00
康定东路
人文苏州河
位于恒丰路桥的静安段,苏州河在这里拐了一道弯。外凸的河湾,往往被称之为“嘴”或“角”,譬如“陆家嘴”;而内凹的一侧,称之为“湾”,静安段就是这样的一处“湾”。苏州河景观升级时,在这道湾岸处建造了两片滨河绿地,从空中俯瞰形似蝴蝶展翅,于是得名“蝴蝶湾”。这道湾里,散落着许多文化碎片,隐藏在沿着蝴蝶湾逶迤蛇形的康定东路上。
还没走近蝴蝶湾绿地,远远就看见一栋十分醒目的建筑。尖顶塔楼、色彩靓丽的外立面以及富有韵律感的廊柱与拱券,带有浓烈的安妮女王风格,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它。建筑原主人的名字已无从查证,不过在一份1947年的地图上,这里标注的名字是“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总会所”。时光荏苒,如同童话城堡一般的建筑,现已是静安区少儿图书馆。
图书馆对面是原名“麦根路别墅”的康定东路85号。站在马路边看,外观与周围的现代建筑无异,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走进去,才知其大有来头。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买下的花园别墅,后赠送给女儿作陪嫁,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爱玲便是在这里出生。曾经阔气的安妮女王式花园洋房,一点点被周围接连拔地而起的石库门“蚕食”,到如今只剩一栋主楼隐匿于局促的弄堂里,现成为石门二路社区活动中心。根据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一路穿过前厅,走上二楼,这里有一间“爱玲书屋”,房间内摆放着复制的家具,复原了张爱玲书屋场景。
关于康定东路的文化密码还在等待人们去一一解开。归仁里、泰来里、世德里、三余里,四座连排里弄整齐排列在一侧,弄堂外面,车水马龙,钻入弄堂,烟火气扑面而来。其中的世德里尤为独特,“世德”二字寓意“世界书局积德”,这条弄堂正是由上世纪20至40年代,知名民营出版发行企业“世界书局”投资兴建。加入房地产业的世界书局可见资金颇为雄厚,出版社以鸳鸯蝴蝶派小说而影响甚广,这些畅销书给当时上海人的茶余饭后增添了不少谈资。
走在苏州河边,好像能看见近一百年前居住在河边的人们的生活,这些痕迹在时间中静静存在着,没有打扰今日来往的脚步,而是一起走向城市的明天。
往期回顾
来源:《城市地理》美编:张雪责编:叶倩主编: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