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地理】当老啤酒厂成为零号展品 来自深港双城双年展上的报道


友情提示:本文约4300字,阅读耗时约14分钟


A Renovation

当老啤酒厂成为零号展品

来自深港双城双年展上的报道

of the Former Kingway Brewery in Shenzhen

//

文+AmyC 图+AmyC June赵俊逸


改革开放初期的啤酒厂在都市实践事务所的手上,变身为“工业风”的文化空间,又成为设计师们挥洒创意的画布。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已经落下帷幕,穿梭在设计师们充满想象和探索的作品之中,你是否留意到本次双年展主展场的“零号展品”——粤海城·金啤坊。这是粤海置地开展城市更新的代表作品之一。近年来,粤海置地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通过旧建筑的活化与新楼盘的同步建设,将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转变成城市公共空间,给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从而探索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


回到“深圳之根”

工业遗存的变身


有很多改革开放初期来深圳的人都记得“金威啤酒”,这是深圳人的共同回忆,也是全国四大畅销啤酒之一。

金威啤酒的前身是深圳啤酒有限公司,他们一开始就决定要做“国内一流”的啤酒。所以从德国找来“好顺”啤酒合作,又引入最先进的设备、优质菌种,以及产于澳大利亚的优质麦芽、大米和啤酒花。终于,位于深圳罗湖区中心片区的金威啤酒一厂在1990年正式投产,从此深圳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新鲜啤酒。据统计,金威啤酒巅峰时有百万吨年产,曾在我国啤酒行业取得四个第一:吨酒销售收入第一、吨利税第一、吨酒利润第一和人均利税第一。

“金威”这个名字译为“KINGWAY”,意思是“王者之路”。一路走来,金威啤酒陪伴和见证着一代深圳人奋斗的汗水和成功的自豪,成为大家心里一种特殊的情感慰藉。

负责金啤坊改造项目的“URBANUS都市实践”主持建筑师孟岩说:“我们相信工业遗存的保护与改造可以重塑一个地点,重塑一种精神,工业遗存不应仅仅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大众消费品,它浓缩的城市记忆应该被发掘、显现和放大,并且在持续生产新创意、制造无限新的可能性之中重获新生。”于是,建筑设计师提出“即地制造”的主题概念,希望啤酒厂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其建筑美学价值和原有时代记忆与特质,进而成为一个城市精神的展示窗口。

作为深圳唯一土生土长的啤酒品牌,金威见证了这个城市从小渔村跃升为超级大都市的全过程。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价值,金威啤酒一厂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重建。为了留住历史痕迹,建筑师团队首次采用“拆除重建与工业遗存保护”的新模式,规划保留了工业遗存用地和啤酒文化的特色设施。打造出一个独具建筑特色的工业文化创意空间,将旧厂区进行升级改造,把原来的工厂生产线改造为一个未来多元化的文化场地。

在计划中,金啤坊改造项目将联合文化、会展、数字经济等资源,结合时尚、创意、设计等元素,打造成为深圳首个集观光、艺术展览、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啤酒厂艺术街区。此外,艺术街区还将以“啤酒厂艺术节”为主要活动,全力宣传“即地制造”的文化品牌,以工业遗存的活化展示和城市装置展览为焦点,成为一个重要载体,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并展示城市智慧发展。


点线面结合

脱颖而出的都市实践设计


URBANUS都市实践团队秉承“空间即展览”的设计理念,从金威啤酒厂的价值和转化入手,灵活运用空间介入,同时利用工业设备的遗存,打破日常空间的限制。设计团队把啤酒厂转化和整合为一个公共生活化的城市装置,从而建立属于它的文化舞台。通过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融合,让大家在这里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交替与衔接,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活力。

设计师采用整合、插接、介入的改造策略,将金威啤酒厂的场地与周边环境融合。利用场地西侧路面1.65米和东侧约3米的高差形成的底座,转化为一个空间叙事的基座,把原本散落的个体合在一起。重新组织的基座是一个展示工业建筑的舞台和文化空间。顶部为室外展区,串联各A、B、C、D建筑,而内部结合地下空间开挖一系列下沉庭院、通道与活动空间。同时,场地东侧打开了数个空间形态各异的出入口,激活了旁边266米长的街道。其中,A座瞭望塔是进入场地的标志性建筑物,从南边广场可以欣赏到绝佳的观景。这个塔楼是对被拆除的水塔的精神重塑,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

团队也对B座污水站和C座曝气池建筑物进行了改造。凿开原本密闭的水池空间,削去表面的瓷砖,裸露出高耸的混凝土结构下方,用红色手工砖覆盖了台阶和地面。在B座的顶部,他们加建了一个300平方米的钢结构盒子展厅,泡沫铝板外饰面的金属质感和主体的混凝土完美融合;而在C座曝气池的顶部,通过金属铸铝杆件的拼接和迷幻的灯光,创造出一个金色的构筑物,它看起来像啤酒泡泡在跳动。

落地在B、C座的圆形沉淀池也进行了改造。团队挖开埋在地下的沉淀池,现出直径18米的混凝土水堡。水堡改造成被地面廊道和空中钢桥环绕的景观花园,可以在其中漫步、休闲。同时,在厚重的池壁上开孔,人们可以窥探处在正中心的美丽花园,感受工业遗存空间带来的独特魅力。

D栋是最具标志性的工业遗存,屋顶上有三十三个白色筒仓。穿过楼板,人们可以走进室内。这些筒仓其实是巨大的不锈钢倒锥体,悬挂在天花板上,下方是密集有序的管道。都市实践团队选择性地保留、改造和结合了这些罐体。D1部分被改造为多功能厅,在屋顶上加建了两层展厅。D2和D3部分保留原有的罐体设备和管道,将生产车间改造为热闹的啤酒馆。

D4屋面的中间三个直径为7.5米的筒仓罐体已被拔除,形成一个户外剧场。自然的阳光可以从洞口进入室内,形成聚光空间,非常适合用来举行展览或表演。另外筒仓罐体内被切开洞口,并加建了旋转钢楼梯、电梯等,使人们可以方便进出空间;而筒仓里面拆除了室内瓷砖和吊顶,还原了充满工业气息的混凝土天花板上的倒锥形罐体和原始的混凝土结构。顶部还设计了连桥,穿过空中罐体形成连廊,可以衔接其他空间;而其中一个拔出的罐体也会重复使用,它现在卧倒在E栋屋顶,成为另一个空间装置,是专为这个场地设计的一个吸引人们眼球的亮点。

D5是一栋四层高的原酵母回收间,都市实践团队在第一层的天花板上切掉了一部分,通过台阶连接一到二层,形成一个展示和休息的区域。屋顶上加建了一个钢结构的红色盒子,与A栋互相呼应。盒子的北侧有落地玻璃,引入了附近山体公园的绿色,成为建筑群北侧面向城市的窗口。这些改造为工业遗址注入了新的元素,也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深双“零号展品”

变身后的华丽首秀


2022年12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改造后的“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开展,展场空间即成为深双的“零号展品”。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以及荷兰新建筑协会(Het Nieuwe Instituut)的馆长和艺术总监陈伯康共同担任本届总策展人,共有来自十五个国家的数百位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参展。

本届深港双城双年展以“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为主题,策展人认为,“生息”这一概念既包含着空间上的多元共生,也体现了时间上的生命节律;它既是面向未来的宇宙观,也富有中国文明传统的智慧。“生息的城市”是一个共生之场,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深圳作为一个以生息的观念和价值为导向的城市,是最为适宜展现这一主题的城市。

展览主要从“何以共栖”“物灵之旅”“寰宇对话”“未來聚居”“共同行动”五大主题板块出发,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探讨城市的生命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何以共栖”(Urgent Question)空间是来自未来的自我提问,激发人类对未知的敬畏,反思和思考社会生产关系结构中面向未知时代的挑战。本空间以“问题导向”“寰宇视野”“面向关怀”三个层面展开叙事,由各个跨领域学科和前沿知识的合作为社会服务。

“物灵之旅”(More-than-human Adventure)空间是在探索城市作为非人类生态系统的缩影。城市生态系统不仅由人类组成,周围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生态系统,如微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土壤、水和废物的循环,以及空气和思想的流动。其中值得关注的有:由设计师田川、吕植、刘阳、姜建华、马岩松、刘通、徐海东、颜石林和孙海霆的“一人众灵呼吸”(C-09),以中国的“最后的秘境”墨脱为切入点,设计了一场独特的个体游戏。在空间的结构梁上,看似独立的作品如生态网络般连接在一起,而每个作品和地面之间都由一把可攀爬的独木梯相连。攀爬与不攀爬都是与自然相处的一种选择。通过此设计,我们可以探索和反思,人类应该如何跟每一个像墨脱一样美丽独特的自然秘境相处。

何哲、沈海恩和臧峰的作品“众镜塔”(C-10)由上下镜像的两个三角锥体组合而成,固定在一个U型露天空间。人们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看似稳固,但实际上非常脆弱,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来保护。这个作品采用了一个矛盾的隐喻,它使用最轻薄的充气PVC来搭建最稳固的三角锥体空间结构,并呈现出金属般坚固的外观。

反方向的构筑(C-02)是设计师陆轶辰的作品,是一个可以不断生长的装置,它的形状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可以在顶部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并为底部提供充足的遮阴面。装置采用了内含培育基的透明聚碳酸酯材料制成,通过多孔结构在侧面的空隙中培育蘑菇。这个过程展示了自然植物如何在新的自然结构中繁茂生长。展览结束后,培育基块将重新加工并作为天然的建筑用料来重用。

主题板块之一的“寰宇对话”(Cosmologic Dialogue)是在表达超越人类为中心的宇宙观,呈现多视角的认知图谱和不同核心知识结构的组合。在建立不同视角之间的同时,以超越性思维和方法,共同探索现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新机遇。马岩松的“宇宙”(D-14)是一个关于空间和光的装置。由于没有人知道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建筑师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无限的场景。他在装置内部运用灯光和反射材料,将其悬挂起来,形成无限反射的空间,创造出一种没有边界的氛围。

张斌的“可食用城市”(D-15)是一种可移动,又不用依赖土地种植的“蔬果气球”,它能放置在任何的居所、社区或街道。利用手机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互动,形成全新的基础设施和都市景观。这装置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蔬菜农业,让蔬菜种植也能融入城市和社区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柳亦春和殷漪的声音装置“声圳”(D-16)是通过水的声音,重塑小渔村与大都市的时间城市。装置以水流动为核心,使用水的声音串联出一条水流路线,同时也是观众走动的路线。从日常饮用水到城市水系,再扩展至海洋和冰川,人们可以聆听水在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和形态,体验水的奇妙之处。

“呼吸城市”(D-18)以碳能源为出发点。在吸气模式下,气球会占据整个空间,每一个气球相当于人均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体积,尝试把观众“困”在里面;而在呼气模式下,空间则是呈半黑暗状态,气球开始缩小,观众可以在空间中自由行动。建筑师陈忱是想让观众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来深刻理解碳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对环境的影响。

孟岩和李睿的“时间介质”(D-19)以“时效性”为基础,探索失去时效的事物是如何成为“垃圾”。然而,垃圾并非总以令人讨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空中。装置在空间中折叠成一个附生的“负空间”,观众不得进入,但可以透过窗户观看里面。这个负空间展示了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以及客观价值在其中交织并游离的状态。

“土”是世界上最基本、最原生态的建筑材料之一。建筑师王澍和陆文宇带来了一些来自杭州的“土”,并邀请观众一起带土过来。在“与土相会”(D-20)中,观众可以把土放入任何一个空格中,并在盒中取出一个小标签,写上取土地点和自己的姓名,然后将标签插在土上。通过与观众互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重新思考土的价值和意义。

“雨房子”(D-21)呈现的是一个墙体内部,建筑的外部被卷进了内部,水被包裹在塑料膜内,在建筑的空腔中流动。现场有一台除湿机从空间内部吸取水分,集中回来的水经过过滤和储存,再被蒸发成水蒸气释放出去,接着又凝结成水,而水又沿着透明的管道流动,形成循环。装置特意呈现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一戳就可能会破裂。建筑师希望通过这雨房子来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引起观众对水资源的关注。

从金威啤酒厂到金啤坊,从工业生产线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载体,深圳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制造时代。进行的改造不仅仅是对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公共观念的转变和人文基础设施的升级。本届深双展期结束后,其中“即地制造”展馆将成为金啤坊的常设展区,继续探索深圳的可能性,并推动深圳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力和可持续性的全球城市。


往期回顾

>>【学研探索】积跬步、尽精微——叙重庆市小微空间不“小为”>>【城市地理】重庆白象街 优雅的春风沉醉着下半城>>【学研探索】构建水·城·人和谐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变迁为例



来源:《城市地理》美编:张雪责编:叶倩主编:王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地理】当老啤酒厂成为零号展品 来自深港双城双年展上的报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