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访谈】景泉:建筑是值得认认真真做一辈子的事业

An Interview

with the Famous Architect Jing Quan

对话景泉

建筑是值得认认真真做一辈子的事业

//

受访者 + 景泉

采访者 + 王旭

                                       
                                                 
景泉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建筑专业院院长,兼任住建部、民政部等多部委专家,北京、重庆、西安等地规划委员会专家。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校外导师等职务。

对话景泉

1

景泉先生您好!作为知名的建筑师,我们看到您的从业之路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您学习建筑、规划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工作,主持重大项目,获奖无数。您是童年就有一个建筑师的梦想吗?还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和建筑结缘的?

我小时候学习国画,美术对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都是一种训练。我的启蒙老师曾说,如果你数理化的成绩还行,今后可以当建筑师。我想,做建筑师的梦想可能从那时候就在我心里扎了根。但更重要的是,我后来学习经济,学习规划,以及在毕业之后,平时工作中发现一些需要补足的、相关的能力,促使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我认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建筑这个行业如此,所有的行业皆然,我也愿意用学习与奋斗这两个词与所有的年轻人共勉。

2

很多人在大学进行了专业学习,最终却没有走进相关的行业,“斜杠青年”跨界尝试,也是现在年轻人热衷的一种生活方式。您是怎样看待这个现象的?您是笃定地选择了建筑这个行业,还是这个行业选择了您?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职业,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都很难独善其身。与其说“斜杠青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我觉得应当鼓励跨学科、跨行业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每个行业,每个人要有跨界合作的态度,通过合作的方式打破行业壁垒,分享各领域前沿科学发现与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才能激发创新活力,发挥不同资源的优势,达到资源整合,产出更好研究成果。

从我个人来说,在建筑这个行业,我年轻时也有过一些波动。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比如我的老师崔愷院士,他对我要求甚严,这个“严”,不仅是严厉,更是指教育行为的严谨,教育思路的严密,成果要求的严格;我从崔院士身上,也充分领会到建筑这个行业的博大精深,认定它是值得我认认真真做一辈子的事业。

我的职业选择,和我的家庭背景也有关系。我的父亲是一名大学老师,家庭氛围这些无形中的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也很大。所以,要问是我选择了建筑行业,还是这个行业选择了我,我想兼而有之,是历史发展、时代发展、个人机遇等多方面的原因,让我留在这个行业,并且今后仍将在这个领域奋斗。

3

我们看到您和您的团队所完成的众多精品设计,但建筑也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有没有哪个项目中也会有一些遗憾?

我们的作品呈现给大家时,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落实的细节,都希望它是尽善尽美的。我常跟团队的同志们说,要像做自己家的装修一样,用心做设计,耐心盯工地,让设计加持施工,施工还原设计。但建筑从来都是遗憾的艺术,大家尽力做的项目,实际上还是有大量的遗憾产生。如何按照崔院士所说,将错就错,把遗憾转为闪光点,甚至是亮点,这又是一种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美学的进步,要顺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做出符合绿色建筑特征的新时代建筑,建筑师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进步。做出永恒的、美丽的、符合时代要求、人人都喜欢的建筑,这就是我的初衷。

4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从您的工作经历来看,您正好是在这个阶段“躬身入局”并一直深耕规划建筑行业。您能从专业建筑师的角度谈谈中国的城市化与其它国家的城市化比较,有什么特点吗?

我从业三十年,也只是这个行业的新兵。城市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明显加快,九十年代后更是进入了加速推进阶段,在几十年之内,完成了其他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历程。但客观地说,我们的设计水准、施工的组织管理水平、施工的精准程度,以及集成整个工业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只是达到60%的城镇化率,质量方面还需要几代建筑师、工程师、施工组织者静下心去做设计,去研究,去踏踏实实地完成一个个项目,这样才能使中国建筑的城市化发展走到先进的水平,使我们传统的、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凸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5

如此快速及规模巨大的城市化,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必然也会带来一些城市病。您觉得城市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呢?

我认为过去三十年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生态、文化、品质、特色、价值五个方面的危机。城市快速发展中大量地索取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无序采挖形成的矿坑,如烙在大地上的“伤疤”;工矿开发造成的土地资源损毁、植被破坏、地表裸露、水土流失,最终形成土地荒漠化,这些都不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文化方面,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的积累,习总书记曾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代建筑师应该牢牢抓住“中国式”的特征,清醒地保持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品质方面,建筑行业在快速城市化中走的是粗放型增长之路,设计模仿西方,忽略文化差异,施工组织中技术、设备简单“叠加”,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成,还有项目招采中的低价中标,后期缺乏对工程质量的把控,这些都令城市建筑品质堪忧。一旦设计为资本所裹挟,就会形成千城一面,传统中华文化的价值也无从谈起。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塑道德伦理、价值观,真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6

通过您的实践,您找到哪些破解的方法呢?

任何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一代代当地人与地方环境不断互动,逐渐孕育出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当地人的性格甚至是饮食,都包含了对于地方自然、文化的解读。所以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该像崔愷院士所倡导的,坚持本土设计,让城市、让建筑真正做到在地生长。

“在地生长”基于场地,从生态、文化与人本的维度出发寻找思路,再用现代建筑的科技语言表达出来,创造出建筑独特的意境。对于复杂建筑,设计并不是寻求确切方案,设计本身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即一个清晰、严谨、自觉的理性主义创作过程,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的场地记忆,在建设过程中业主、设计师、施工方赋予空间的内涵,以及建设完成之后,真实的使用者对空间的利用,意味着建筑实体空间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让建筑在地域文化中“生长”,需要对建筑所在地域传统营建智慧进行挖掘与现代演绎,也意味着对乡土材料,乡土智慧在当代发展形成的地方建筑中所包含的地方知识和文化传统予以挖掘和使用。

另外,一个建筑在特定的场所中“生长”,在体现生态、文化、人本的适应地域性及时代性和技术创新现代性的同时,与文化事件与群体记忆或民族情感有关联。这些由空间、材料、色彩、结构等产生的情感及思想的共鸣,也包括我们中国人追求的诗画中的境界及中国精神。


7

2020年10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写入我国五年规划,其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轮的城市更新,与之前的旧城改造有什么不同?

“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一体两面,看着相似,实则不同。过去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存在以资本至上为目标的问题,抹掉了城市原有的记忆和文化。而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它是一个资源整合、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城市从原有的土地经济转为空间经济,从现有的粗放型发展转为精细化发展,城市更新不是为城市涂脂抹粉,而是要以绣花功夫,使城市风貌提升、产业活力焕新、人文特色延续,真正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8

从2004年您做重庆国泰艺术中心的设计开始,陆续已完成好几个重庆的项目,专业认可度高,老百姓的口碑也好,可见您对重庆的研究不可谓不深。您对重庆城市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重庆的城市更新难点是什么?

在一个来自平原的建筑师眼里,重庆是非常独特的存在。它的立体化城市特点和山水人文特点都极其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但重庆这种独特的城市特征,造成市政设施铺设困难。地形比较复杂,如何处理好坡道的关系,如何解决好交通、生活、产业发展等问题,成为重庆城市更新的难点。但同时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利用地型高差、竖向空间,是建筑师在平原项目中很少用到的设计理念和方式,处理好了,它就能脱颖而出,形成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2022年,在崔愷院士指导下,我们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力合作,完成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迁建项目。这个项目因地制宜,基于即有建筑,梳理功能,复合空间,结合提升。在城市更新的视角下,项目不仅停留在建筑改造自身的层面,更多关注建筑与周边公共环境一体化的城市更新关系,使规划展览馆真正成为“市民的空间”“市民的建筑”。文化上,我们将重庆地域空间进行提炼解读,以步道、重檐作为凝练的地域空间符号。设计团队在项目初期即明确了地域空间符号的转化方式:在既有建筑上加建“山城步道”公共步行体系,并以展现“山城屋檐”意向的金属外幕墙为步道提供遮阴。改造后的规划馆,在沿江面成为山地公共建筑空间的连接体,纵向打通由滨江步道到泰昌路的上山动线,横向串联起弹子石广场周边绿地多标高慢行系统。

深入挖掘、潜心设计,找到并凸显出重庆山地城市、山水城市的特点,我认为这就是重庆未来要走的城市更新之路。


9

作为当代优秀建筑师的代表,在当下建筑行业的环境当中,您最想对年轻的建筑师们说什么?

当前的外部环境并不太友好,对每一位建筑师都是一种考验。我希望青年建筑师本着对自己这个专业的热爱,坚持学习、悉心钻研,并从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所求。希望每一位建筑师,在当下的新时代,能够结合建筑与科技、建筑与规划、建筑与园林、建筑与艺术,多维度、多角度、大跨度地进行研究,为中国建筑、为世界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END


往期回顾

>>【城市更新案例】缝合山水,织补空间——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迁建项目(by 中国院崔愷院士团队)>>【关注】崔愷院士“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重庆展”及学术对谈在我馆开幕>>【精彩回顾】“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重庆展”开幕式及学术对谈活动成功举行!



供稿:王旭供图: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美编:张雪
责编:叶倩主编:王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名家访谈】景泉:建筑是值得认认真真做一辈子的事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