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展细读|服饰与审美 —— 英国珍藏展里的欧洲时尚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2024-03-13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中,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5月7日。展览期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特展细读,试图帮助观众欣赏和理解展览和展品的不同侧面。值此特展倒计时,且让我们关注本次展览中的服饰与时尚,通过解析画中的服饰演变、时尚搭配、面料质地等,感悟绘画背后的时代潮流和文化价值。


拉丁谚语有云“Vestis virum facit”(人靠衣装),此言放之四海皆准。对于社会中上层阶级而言,服饰是宫廷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它是表现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借助服饰人们得以彰显身份和个性。



# 本次展览

你不得不知道的欧洲服饰关键词

 💭 达布里特/Doublet

 💭 嘉姆拉/Gamurra

 💭 道格尔袖/Dogale Sleeves

 💭 斯拉修裂口/Slashing

 💭 胸衣/Bodices

 💭 垂领/The Falling Band

 💭 拍击鞋/Slap Sole Shoes

 💭 三件套/Three-piece Suit

 💭 丝袋假发/Bag Wig

 💭 夫拉克式/Frock Coat



达布里特&嘉姆拉:从中世纪走来 

Doublet & Gamurra:From the Middle Ages


在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男女服饰的造型款式区分并不明显,和古代欧洲一样都是内外叠穿、不露身形的造型。14-15世纪的意大利受到古代艺术和服装的启发,延续了层层叠叠的穿衣模式,但更注重人体自然比例和身材线条,飘逸的布料与表面的装饰也比以前更加丰富与华丽。这个时期的男装和女装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比如男性穿着达布里特,女性穿着与身等长的嘉姆拉。


皮耶罗·德尔·波拉尤奥洛

《阿波罗与达芙妮》

约1470-80年,木版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在本次展出的《阿波罗与达芙妮》中,阿波罗被描绘成15世纪佛罗伦萨贵族青年的形象,他身穿达布里特上衣,衣服以黄金编织、珠宝点缀,他双手紧紧搂着即将消失的爱人,白色腰带飘在身后。而金色长发的达芙妮则身着深蓝色嘉姆拉连衣裙,她一条腿扎根地上,手臂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月桂树枝。


这则神话故事来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经常从这本经典神话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不过在艺术家笔下,画中人物并没有穿着古希腊服装,而是身着当时意大利地区的服装,画面背景的佛罗伦萨风景呼应着人物的着装。


《阿波罗与达芙妮》(局部)

左:达布里特;右:嘉姆拉


知识链接

“达布里特”(Doublet):穿在衬衫外面的短而贴身的、有时带衬垫的男式短夹克,长度通常至胯部,这种服饰一直从14世纪到17世纪下半叶都被穿用。

“嘉姆拉”(Gamurra):对直接穿在衬衫外面的长袖连衣裙的称呼,通常是羊毛或类似羊毛材质,嘉姆拉的款式简单、身前有扎系的设计,风格更为华丽的丝质连衣裙叫做“科特”(Cotta)。这种连衣裙可以为服装的中间层,在户外或更正式场合时,嘉姆拉穿在罩袍里面。


15世纪欧洲的时尚青年不穿传统的遮遮掩掩的长袍,而是穿着紧身上衣达布里特出行,有时单穿一件紧身上衣,有时在上衣外穿一件同样合身的束腰衣。


(左)Fra Carnevale, 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in the temple, 1467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非本展展品)

(右)Fra Carnevale, The Birth of the Virgin, 1467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非本展展品)

弗拉·卡尔内瓦莱的作品显示了15世纪后期不同款式的服装,人们在出席特定场合会在外部叠穿上更正式的罩袍。


局部图-1

局部图-2

在局部图-1中,可见男性大多穿着达布里特,有些人在外面穿了一件无袖斗篷,并且在腰前系了腰带,袖子和身体侧面透露出达布里特的颜色。在局部图-2中,正在为婴儿洗澡的女性穿着的是嘉姆拉,从右侧门口走来的年轻侍女身穿一件淡紫色袖子的桃红色嘉姆拉,束着高腰带,卷在一侧的裙子露出了她白色的亚麻内衬裙。






 道格尔袖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之风

Dogale Sleeves & Italian Renaissance


欧洲文艺复兴是指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再度发现和重燃兴趣。文艺复兴绘画中闪现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一方面,艺术家竭尽所能以绘画语言描绘现实中人们所着服饰的样式和材质,另一方面绘画中华美的服饰又强化了彼时的时尚风潮。


展览中提香绘制的《女子肖像》,模特身着的正是当时典型的意大利风格服饰。意大利女性偏爱宽大、低领口礼服,并搭配飘逸的巨型袖子,这种袖子被称为道格尔袖。


提香《女子肖像》

约1510-12年,布面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本作是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年轻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的服饰并不华丽,她身穿一件红色与蓝色羊毛编织成的连衣裙,领口处可见一簇簇丝绒。头戴发网,肩上的披纱透出了裙子的暗红色,体现出了材质的轻盈和透气。


知识链接

“道格尔袖”(Dogale Sleeves): 宽大而飘逸的袖子,因为与古时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总督(Doge)所穿服饰的风格相似而被称为道格尔袖,也被称为公爵式袖或庞巴迪袖,这种样式在14世纪90年代很流行并且有较长时间的持续影响。


在另一幅提香作品《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中,画中金发女子也穿着类似低领口、宽袖袍的华贵礼服,看得出制作这件服装使用了大尺幅的面料,价格昂贵。这种样式和颜色在现代通常被认为是新娘的礼服,可是在油画的创作年代,通常是高级妓女的典型服饰。


提香《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局部)

1514年,布面油画

 ©Rome: Galleria Borghese

(非本展展品)


事实上,在16世纪20年代,不仅欧洲女装以宽肩廓形、配以道格尔袖为主(除德国女性依旧保留了窄袖子),男装更是如此。早先道格尔袖仅是权贵阶级的服装式样,后来检察官、医师、荣归的将军、市政主要代表也被允许穿着。


Raphael. Mass of Bolsena, detail, 1512. Fresco. Rome: Vatican. Source: Wikipedia

(非本展展品)

这个时期意大利的男装受到军装的影响,紧身的达布里特上衣领口又宽又深,与其相连接的是竖条纹的下装或短裙,身体两侧是夸张宽大的袖子,这种服装和当时士兵们穿着的很类似。






“斯拉修”与文艺复兴奢华面料

Slashing & Renaissance Luxury Fabrics


观看过本次展览的观众,一定对莫罗尼《女子肖像》中的华丽服饰留下了深刻影响。画中这位女贵族身上的斯拉修裂口装饰、奢华的面料和叠穿的款式都精准体现出了15世纪中叶意大利贵族女性的着装习惯。她身穿一件红色绸缎长袍,肩胸处以“斯拉修”裂口为装饰,透过镂空的裂口可见透明的装饰面料。与此同时,硬挺的紧身上衣与自然蓬松的长裙形成了对比,腰线上的褶皱打造出的裙子自然的体量。


莫罗尼《女子肖像(红衣女士)》

约1556-60年,布面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知识链接

“斯拉修”(Slashing):为了装饰,按特定的样式在服装上切出的不同长度裂口。这种样式15世纪末在北欧开始流行,后来传到意大利。

(左)Artist unknown (British). Portraits of a Gentleman, Probably of the West Family. 1545-60, Oil on oak. 

©London: Tate

(右)Bronzino, Portrait of a Lady in Green, 1528-32. Oil on poplar panel, 

©Royal Collection Trust, Windsor

(非本展展品)

左图的贵族肖像画展示了男式带有斯拉修裂口款式的服装,缝隙中透出内里暗红色的达布里特。

右图为展现了16世纪40年代意大利的贵族女性,她身着一件绿色低领连衣裙,袖子的袖山处膨起,但从肘部到手腕部分紧窄,表面有斯拉修裂口装饰。


十六世纪中期,意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受到西班牙的控制,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化对意大利的服饰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时的意大利,尤其是威尼斯,盛产各种面料和丝线,昂贵的丝绸和天鹅绒等面料借助各式各样的华美服装争奇斗艳。莫罗尼笔下的女子身穿橙红色绸缎裙,在16世纪中期非常流行,从画中女子的服装款式和纹样,尤其是衬里的格子图案和长袍上的编织缘,可以确定这幅肖像画作于16世纪50年代后期。


(左右滑动查看作品细节)



莫罗尼《女子肖像(红衣女士)》(局部)


15、16世纪,意大利妇女通常是禁奢法令(Sumptuary Law)的管制目标。为了减少人们在服装上的过度消费,立法者针对的是他们不认可的特定服装风格,如大袖子、超长的群裾和奢侈的面料等。尽管颁布了相关条例,但在当时也是被人们完全忽视的,因为当法律颁布时,当局所反对的风格往往是已经过时了的服装样式。


十六世纪登记和标记服装的文件

图片来源:意大利锡耶纳国家档案馆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服饰与其城邦制度和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服饰来展示他们的多重身份,服饰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观察周围环境的透镜。意大利半岛所有地区的穿着都有着细微的差别,因此服装也是区分意大利地区亚文化以及欧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有效方法。







胸衣与法式宫廷风

      Bodices & French Royal Style       


让我们暂别意大利,放眼整个欧洲。在意大利之外,法国宫廷亦引领着欧洲时尚潮流。与1530年代意大利女性上身穿着低开领的礼服胸衣不同,同时期的法国时尚则由当时的法国埃莉诺女王所引领——其标志为微微隆起的方形胸衣,且胸衣边缘以金线镶嵌着大量珍珠和宝石。


Joos van Cleve (1485-1540). Eleanora, Queen of France (1498-1558), 1530. Oil on oak,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非本展展品)

尼德兰画家乔斯·范·克里夫所绘制的女王肖像,为我们还原了由埃莉诺所引领的法式时尚。


本展中扬·戈塞特笔下的流亡丹麦公主,即身着法国女王埃莉诺的同款服装。小公主看起来大约十岁,穿着一件用数百颗珍珠缝制的昂贵连衣裙,宽大的袖子和帽子重叠在画中的画框上,衣袖上圆形图案现在已有所褪色,最初是皇家的颜色——紫色。


扬·戈塞特《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

约1530-1532年,橡木板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垂领&高跟鞋:

17世纪贵族男性时尚

The Falling Band & Slap-Sole Shoes:

Men's Fashion in the 17th Century  


女装不断演进的同时,欧洲男性对时尚的热情也毫不逊色。16世纪上半叶,服饰的奢华达到新境界,男性穿用更为华丽的织物,并在表面添加大量饰品和饰带镶缀。16世纪中叶,服装的轮廓比任何时候都更宽大。17世纪初,此前浮华夸张的男装发展为一种更纤细、更优雅的线条——尤其是在17世纪30年代,升高的腰线让轮廓显得更修长,各类装饰也转向精致化的风格。


安东尼·凡·代克

《约翰·斯图尔特勋爵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尔特勋爵》

约1638年,布面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本展第五单元展出了佛兰德斯大师凡·代克为英国斯图亚特家族两兄弟绘制的肖像画。右侧的哥哥迈步站于台阶下方,左手掀开斗篷,露出了昂贵的银色衬里,手肘直直指向我们,靴子上尖锐的马刺也朝着观众,展现了他的傲慢态度。左侧的弟弟则身着饰有斯拉修裂口的达布利特上衣,并部分敞开露出里面的白色亚麻衬衣——这种漫不经心的浪漫穿衣习惯来自法国。


Maker unknown(English). Man's Cloak Band, 1635. Linen cutwork and geometric lace. 

©The Bowes Museum 

(非本展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两兄弟斗篷上的垂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蕾丝领饰的尺寸慢慢变大,也许是为了让长发垂在肩膀上时领饰依旧清晰可见。


安东尼·凡·代克

《查理一世的三重肖像》,1635-6年,布面油画

 ©Royal Collection Trust, London 

(非本展展品)

在安东尼·凡·代克的另一幅作品中,描绘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1600-1649)的三面肖像,分别是正面、侧面和四分之三像三个角度。从这幅三面肖像画中我们也能看出查理一世服饰的细节,特别是夸张、华丽的蕾丝垂领。



让我们将目光移至斯图亚特兄弟的靴子,靴子的前面有一个蝴蝶形的大钩扣,用来支撑靴子后面的马刺,这样装饰性的设计在靴子上显得格外突出,脚背上安装蝴蝶形的皮革还能保护靴子在骑马时不被脚蹬磨损。


Edward Bower, A Member of the Fownes Family(?), 1638. Oil on canvas. 

©National Trust Images

(非本展展品)


这个时代男性脚上穿的是“拍击鞋”(slap-soles shoes)。最初是英国男性设计了这种高跟鞋,其目的是为了方便骑马时把脚固定在马镫上,但是高跟最大的不足在于非常容易陷进泥泞的道路里,于是又有人设计了可拆卸的鞋底——一种连接前脚掌和后跟的硬皮革。如此,骑马时蹬高跟,走路时加平底,一举两得。不过,历史上最热爱高跟鞋的当属自诩太阳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还有“高跟鞋之王”的称号)。在他的统治下,鞋跟越高颜色越红,穿着者就越有权势。1670年,他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贵族才能穿高跟鞋。








“三件套”&“丝袋假发”:

18世纪男士时尚

Three-piece Suit & Bag Wig:

Men's Fashion in 18th Century


现代男装雏形的形成大约始于1666年,当时英国和法国宫廷采用最终发展成为三件套的西装:外套或夹克、马甲贝斯特和马裤布里奇兹。至17世纪末,三件套款式变得更合身,外套长度不变,马甲稍短,整体是廓形的喇叭状。发展至18世纪和19世纪初,男装和女装在廓形、用料、装饰等各方面差异显著加大。


彼得罗·朗吉

《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

1745-55年,布面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中,骑士身穿的正是当时最流行的西装三件套装,适度的金色穗饰使这套服装看起来相对休闲化,向上挽起的长袖口,被称为“靴子袖口”(boot cuffs),是18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典型的袖口款式。

彼得罗·朗吉,《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局部)


骑士与正在接待他的女子均头戴时尚的白色假发套,象征他们高贵的身份,而地位较低的女仆则未戴发套。此外,尽管画中骑士头部后方的细节不够清晰,但我们仍然可以辨认出他的假发样式是当时流行的丝袋假发(bag wig)——以丝绸蝴蝶结的长尾遮盖住了丝带的拉绳。

彼得罗·朗吉,《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局部)


在本展同时期巴托尼绘制的另一件肖像画中,贵族男性同样戴着当时最流行的白色假发套,并由一条整洁的黑丝带绑在脑后。这幅肖像画中精美的服饰细节和写实的面部特征都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当时的人们也通常根据一个人衣着的精致程度来判断他们的行为和性格。


庞贝奥·吉罗拉莫·巴托尼

《班克斯费的约翰·斯科特(?)肖像》

1774年,布面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夫拉克外套与绅士时尚

Frock Coat & Gentleman Fashion


从18世纪中期开始,男性服饰风尚的领导权从法国转移到了英国,英国贵族更崇尚乡村而非城市生活。18世纪末,非正式的英国乡村绅士典型服饰也象征着英国政治制度的相对自由。



亨利·雷班爵士

《莱特的罗伯特·弗格森(1770-1840)与罗纳德·弗格森爵士中将(1772-1841)(弓箭手)》

1789-1790年,布面油画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本次展览展出了苏格兰皇室画家亨利·雷班爵士的双人肖像画。作品描绘了弗格森兄弟享受射箭运动的场景,两位少年穿着的是英国绅士常穿的户外装夫拉克外套。这个时期的服装样式已经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这也有赖于此时服饰剪裁技艺上巨大的突破。


知识链接

夫拉克(Frock Coat):18、19世纪的男士外套。夫拉克式最初是一种运动样式,在18世纪有一个小翻领、小袖口或无袖口。1815年左右,夫拉克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出现,连翻领、驳领,腰部都有一条接缝,下摆变宽。在19世纪下半叶夫拉克式成了正式的男士外套。


Joseph Wright of Derby. Sir Brooke Boothby, 1781. Oil on canvas. 

©London: Tate Museum

(非本展展品)


类似风衣样式的外套最初是马夫穿着的工作装,在18世纪流行起来的“街头风格”(street style)兴起后,逐渐发展成为高级时尚的典范。


✦  +


本期特展细读,我们通过细究油画中的服饰细节,解析其中涉及的欧洲服饰关键词,与大家一起了解画面背后的时尚变迁与文化多样性。油画仿佛是一面透镜,不仅让我们洞悉不同的时代风尚,也让现代人从中寻找无尽的灵感。



参考文献:

[1]【英】梅利莎·利文顿 编著:《世界服饰史图画——古代到19世纪的时尚》,宋炀 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

[2] 上海博物馆 编:《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年;

[3] FIT, History of Art Department. (2023). Time Period. Fashion History Timeline. https://fashionhistory.fitnyc.edu/.


 往期回顾

·上博新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啦!

·“艺术与文明——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系列学术研讨圆满落幕

·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史视角下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珍藏展

·特展细读|“线描”还是“涂绘”?英国珍藏展中的笔触之谜

·特展细读|英国珍藏展中那些影响透纳的艺术家

·特展细读|空间与视觉——英国珍藏展中的透视之谜

·特展细读|浓缩的欧洲油画史(上)

·特展细读|浓缩的欧洲油画史(下)

·特展细读|寻找英国珍藏展里的九双眼睛、九种植物、九个屋顶

·特展细读|欧洲北方文艺复兴

·重磅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即将登陆上博!

·海上博物|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首发数字藏品,努力赋能门票文创

·上博新展丨伦勃朗喊你看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上博文创|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图录上新啦!


• 上海博物馆 

编写|曹云曦、顾婧

初审|石维尘

终审|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