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漫长使命——见证司徒雷登归葬杭州
习近平主席于2016年9月4日在杭州举行欢迎宴会,宴请前来参加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他在宴会正式开始前致欢迎辞,其中提到司徒雷登说:“140年前,1876年的6月,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先生出生于杭州,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
原题:国仲元:一生中延续最长的使命
——见证司徒雷登归葬杭州
国仲元:1931年生于北平,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主修英文。离开燕园后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工作,1987年后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工作。从那时起到2008年,整整20年时间,他一直参与了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中国的事务,终于在2008年11月于杭州安贤园参加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仪式。燕京大学建校百年纪念之际,他详述了这段几经曲折的故事。
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
1987年4月,当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国仲元,由教育部借调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工作,他的直接领导是原北京大学外事处处长、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倪孟雄。正是他向教育部推荐,将长期以来彼此熟悉的国仲元调到了华盛顿。
1.在驻美大使馆工作经办第一桩事情:有关司徒雷登骨灰归葬
国仲元来到驻美大使馆教育处上班,来到办公室第一天经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倪孟雄参赞将一叠文件交给国仲元,要他先行阅读、熟悉一下。这叠文件,正是与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中国有关的信件、报告等档案文书。
倪孟雄告诉国仲元,阅读之后,他们将一起去拜会司徒雷登的主要助手傅泾波,向他通报:先前曾商议的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中国一事,接到国内指示要“缓办”。
在此之前,国仲元只是从领袖那篇著名文章中知道了司徒雷登校长的名字,他考入燕京大学的时候,司徒雷登已经回了美国。国仲元没有想到,自己生命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段事务就此拉开序幕,到自己望九之年了,实际上还在延绵。
国仲元马上开始阅读这些材料,主要就是两份,一份是1986年中央批准司徒雷登归葬燕园的文件,另一份是外交部在1987年4月的通知,告诉说因为有不同意见,此事暂缓办理,要求通知傅泾波先生。
原来,1955年8月1日,79岁的司徒雷登立下遗嘱:“我指令将我的遗体火化,如有可能我的骨灰应安葬于中国北平燕京大学之墓地,与吾妻遗体为邻。我并指令,如果此种安葬证实不可能,则上述骨灰可安葬于其他任何地方。此种决定及变更之选择由我的朋友和同事菲利普·傅(即傅泾波)及其妻子作出。”遗嘱中还提到,1946年周恩来离开南京前送给他的礼物——一个仿明式的清代花瓶,也能够物归原主回到中国。
中年时期的燕京大学校友国仲元
实际上火化并不符合基督徒的传统,但是为了便于归葬中国,司徒雷登破了规矩选择火化。
1962年9月19日,86岁的司徒雷登在华盛顿辞世。他的骨灰长期安放在傅泾波家中,经常有身在美国的燕大校友前去吊唁。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美国政府组织一批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到中国访问,傅泾波的女儿傅海澜得到机会回到了她幼年生活的北京。父亲让她带一个口信给周恩来表示问候。周恩来知晓后,以个人名义向傅泾波发出邀请,傅随即在1973年到中国,前后住了10个月。但当时中国正经历“文革”,政局波诡云谲,结果傅泾波没有见到周恩来,周恩来则派专人向傅泾波赠送了两套为他定制的西装。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谈及司徒雷登归葬中国的事情。
1983年,“文革”已经结束了7年,傅泾波又来到了北京。见到了负责海峡两岸事务的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有一番长谈,杨尚昆希望傅泾波为两岸统一发挥作用。
1988年5月19日,倪孟雄公使和夫人章学淳拜访傅泾波:前排左起 章学淳, 倪孟雄. 傅泾波, 傅泾波夫人。后排左起 傅海澜. 国仲元。他们面前的花瓶,就是当年周恩来在南京送给司徒雷登的。傅氏家人打算将花瓶送回中国。
然而,回到美国后傅泾波的身体状况日渐衰弱。1985年11月,傅泾波委托正在撰写司徒雷登传记的燕大校友林孟熹,代拟致邓小平的信,希望同意司徒雷登的骨灰归葬燕园。信中强调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双亲和妻子均安葬在中国,希望从人道主义角度看待归葬司徒一事,不涉及历史评价。
20世纪上半叶燕京大学未名湖景色
一个多月后的1986月 1 月 29 日,中国驻美国大使、也是燕大校友的韩叙来到傅泾波住处,专门商洽此事。傅泾波将委托林孟熹拟写的信交给韩叙,当面表示,希望将当年周恩来送给司徒雷登的花瓶送还中国。
1986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同意接收司徒雷登收藏的周恩来所赠花瓶,并同意将司徒雷登的骨灰以燕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安葬在如今的北京大学燕园未名湖临湖轩一带。
根据林孟熹记录,1986年8月6日,傅泾波致信林孟熹说:“今晨(中国大使馆)卢、方二位参赞来访,言即司徒校长骨灰与夫人合葬于现时北大校园问题,并急于知晓我何时能赴北京完成此事。”
林接到信后,即于9月9日到华盛顿和傅泾波会面。见面时,傅泾波出示了以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名义签发的公函,表示遵照指示,已经准备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临湖轩东北侧。
后来林孟熹在自己的著作《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中写道:“如果当时泾波立即前往北京办理,此事可能早已解决。但其时大家认为墓碑的设计及加工均需要一定时间,而隆冬将至,届时年老体衰的泾波不宜远行,故拟俟翌年5月4日返校日一并热闹举行仪式。”
没有想到事情会很快发生变化,当年11月,傅泾波就听说北大有人不赞成此举。
进入1987年元月,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变化,对司徒雷登骨灰归葬燕园的原有决定也变化了。4月,外交部向驻美大使馆发出指示,要求通知傅泾波先生,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一事“暂缓办理”。
国仲元把上述情况了解了一番后,倪孟雄即对他说,傅泾波先生年纪大了,对他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要让他太受刺激。当天下午两人同车前往傅泾波住所。倪孟雄的夫人章学淳是大使馆一秘,那天下午也一同前去在华盛顿西北区第28街5312号的傅泾波住所。
见面之后,国仲元注意观察傅泾波的神情。双方谈话绕来绕去,最终由倪孟雄向傅泾波说,有件事要向傅老报告一下,关于骨灰的事情,因为有一些人反对,所以暂时放一放。
此时的傅泾波倒是比较平静,他说:“我能理解。”
随后倪就把话岔开,说要请傅老先生到大使馆品尝地道的中国菜肴等。
其实,说是“可以理解”,傅泾波心中万般遗憾,即委托林孟熹在5月前往北京,会同香港燕大校友会副会长郑介初,一起拜会了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学珍。
王学珍说,他专门查阅了相关文件,同意司徒雷登骨灰回葬燕园是中央书记处成员圈阅同意的,应该不会改变。但是现在北大校园里有反对的声音,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想说服。相信最后是可以说服他们的,请林孟熹将此意转达给傅泾波先生。
2.峰回路转,转机在2006年出现
然而此事一旦“暂停”,将近十年几乎没有进展。倒是当年周恩来赠送给司徒雷登的清代仿明花瓶实现了意愿,1988年5月,傅泾波的女儿傅海澜将花瓶送到南京,5月26日在南京梅园新村举行了交接仪式,从此成为馆藏珍品,后来还定为国家特级文物。
二战结束后的司徒雷登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南京
1988年10月27日,傅泾波在华盛顿辞世,中国驻美国大使韩叙亲临葬礼。
在傅泾波身后,推动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中国的事情,主要由他的儿子、已经是美军二星将军的傅履仁来承担。
2006年5月,傅履仁担任美国第4任“百人会”会长,该会成员都是有影响的华裔人士,最初由著名建筑家贝聿铭、音乐家马友友等人发起。
就在这个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团访问美国,经“百人会”公共关系部主任安平女士安排,在华盛顿和傅履仁共同就餐。傅履仁在席间谈起司徒雷登骨灰归葬事宜。
不久后,傅履仁收到浙江省外办来信,信中说,原定司徒雷登骨灰归葬燕园已经中央批准,后来没有安葬,如拟安葬在杭州,需正式提出报告请有关部门批准。
傅履仁即请安平女士和国仲元起草回信,后由安平执笔完成。
这时,浙江杭州正在修缮司徒雷登故居,将作为历史文化遗址向公众开放。2007年12月,傅履仁和两个姐姐一起来到杭州,参观经过修缮的故居。
国仲元陪同傅家姐妹一同前往杭州。原来,国仲元1992年退休,又在美国生活若干年后加入美国籍,并且担任大华府地区燕京大学美国校友会秘书长,和美中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在这些年里,他和傅泾波的后代建立了密切关系,由于他对国内情况的了解,通晓中英文字,傅家姐弟有时委托他起草和国内的往来书信,或征求他的意见。
从2004年起,傅氏姐弟将长期保存的司徒雷登遗物陆续捐赠给了杭州的司徒雷登故居陈列馆,其中最集中也是最大的一批是长期保存在司徒雷登晚年所居的华盛顿第28街住宅中的遗物。这批遗物是国仲元帮助整理的,他同时代表傅泾波之女傅海澜就有关事项与杭州方面联系。
这次到杭州,傅家姐弟把司徒雷登的一些遗物,包括30多件字画,还有一些衣物捐赠给司徒雷登故居陈列。
12月3日晚,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宴请傅家姐弟和安平女士,国仲元也出席了。宴会开始前,主宾在会客厅小坐寒暄,周国富向傅履仁说:如果司徒雷登骨灰在杭州安葬,我们欢迎。
宴会之后,傅履仁征询国仲元意见,你觉得如果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好吗?
作为燕园故人,国仲元说,首选还是在燕园为好。
第二天(12月4日)下午,浙江省外办派来一辆专车,由名人纪念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沈建中陪同傅履仁,去看拟议中的司徒雷登安葬地——杭州郊区安贤园。国仲元随行。
那是很大的一片陵园,树木繁茂、风光秀丽,显然触动了傅履仁。
看过了陵园,主人又带着傅履仁和国仲元参观了陵园设计室。一到那里,主人就拿来一张已经设计出初步模样的司徒雷登墓地图纸,征求意见。由此判断,陵园方面已有充分准备。
参观之后,可以看出傅履仁已有明显的同意将司徒雷登骨灰归葬杭州的意向。
安贤园陵园也给了国仲元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这次他说:“校长回归杭州也是也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杭州安贤园司徒雷登墓地
傅履仁回到美国后,向北京的燕京大学校友会通报了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的事情。
燕大北京校友会理事会进行了讨论。最初,大多数校友并不赞同老校长归葬杭州。但经过讨论之后,大家逐渐认为,杭州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还有父母故居,长眠在出生之地也有充分的道理,而且这是司徒雷登校长骨灰归葬中国最快捷的途径。尽快回归他出生的地方,就消除了他的骨灰和中国的万里之遥。最后,燕大校友会也赞同傅履仁的意见。
3. 司徒雷登的最后一程
接下来,事情的进展就快了。
2008年春夏之间,确定了司徒雷登墓地在杭州半山水洪庙安贤园名人园中的位置,相应的设计和施工顺利进行。2008年9月25日,浙江省外办主任阮忠训致信傅履仁,确定安葬仪式在11月17日(周一)举行。
次日,傅履仁告知国仲元,他同意来自杭州的意见,将和夫人参加安葬仪式。两位姐姐因身体欠佳,此次不能来杭。
送归司徒雷登骨灰盒的事务即着手安排。
傅履仁从早先的司徒雷登卧室中取出了久存的骨灰盒。它是木制的,重约16公斤,有一个铁制提手,可能是当初为了便于携带安装的。但现在已经不便于年事渐高的傅履仁携带了。
经向几家航空公司询问,傅履仁又请老朋友、前美国驻中国大使芮效俭代向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了解,都答复这样的骨灰盒不能由个人携带,建议将骨灰取出,装袋携行。
于是将骨灰盒送到殡仪馆,将外面的木盒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个密封的铜制盒子。原来,这些事务都是当年由傅泾波亲手操办的,傅履仁不知道细节。操作人员说,如果再要打开就得把盒子溶化、锯开甚至炸开,但这样会损坏骨灰。
大家再想办法,傅履仁夫人建议,司徒先生曾是驻华大使,能不能问问国务院,听听他们的意见?这个意见马上被采纳了。
10月9日,傅履仁告诉国仲元,今天上午接到美国国务院帮办(Under Secretary)肯尼迪发来的通知,他们负责将司徒雷登的骨灰盒送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他本人将在11月14日到达上海确认,并负责送往杭州。
此后的运送过程是,10月16日上午, 美国外交信使队订专座送司徒雷登骨灰盒到韩国首尔,暂存那里的美国外交信使中心,然后于10月20日送达上海的美国总领馆。
为护送司徒雷登的最后一程,傅履仁和夫人提前于11月14日抵达上海,准备去总领馆将骨灰盒取出。在联系时,美国驻沪总领事康碧翠告诉傅履仁:“总领馆将专门安排护送大使(司徒雷登)去杭州”。
此前,燕京大学校友会已接到有关通知,决定派出副会长蒋彦振、郭务本,还有前任副会长王佰强参加安葬仪式。国仲元作为燕大美国校友会的代表参加。燕大美国校友会还有一位代表毛毓琳女士,在女儿、女婿陪同下,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仪式。
4、简短而安宁的安葬仪式
2008年11月17日上午10时, 杭州市名人纪念馆馆长胡耀清主持安葬仪式。到场参加仪式的有美国驻华大使雷德,驻上海总领事康必翠和丈夫,及领事馆几位官员。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前来参加仪式。
美国驻上海领事雷迈克手捧司徒雷登的骨灰盒走向墓地
雷迈克领事手捧司徒雷登骨灰盒走到现场,轻轻交给傅履仁。这时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闪闪发亮的黄铜制骨灰盒,正面刻着 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
燕大校友会代表蒋彦振走上前去,用双手和傅履仁一起捧住,再轻轻地将其安放进墓穴。
燕京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之一的蒋彦振向司徒雷登校长献花圈 郭务本摄
墓前摆放了花圈和鲜花。
蒋彦振把一束洁白的百合花放在墓碑前并说:“老校长,您安息吧。”
这个场景被拍摄下来,传播广泛。
美国大使雷德作简短讲话,他说:中国是司徒雷登先生热爱的国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又回到这里,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他相信教育是加深两国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变化,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讲话说:在20世纪初动荡的日子里,司徒雷登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紧密相连。他终身热爱中国文化,致力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他是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人们会铭记他为推动中国的现代教育和中美民间交往作出的努力,他的成就有史为证。
她说,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我们两国经济、文化、教育和各方面交流日益加深。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傅履仁终于完成了父亲托付的使命,他在墓前讲话说:
今天,我们在这里,完成一个将近50年的承诺:我们帮助一位深爱中国的人,完成他最后的心愿。
司徒雷登校长于1962年在美国华盛顿去世,他在遗嘱中指示要把他的骨灰回葬到中国。他的老朋友,也就是我的父亲傅泾波,尽他一生的努力但是没有成功。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把这件大事完成。司徒校长和我的父亲也可以安息了。
接下来,傅履仁感谢所有今天到场的人们,向他们说:“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仪式。”
接下来,他以简洁的语言回顾历史,感叹今天。
傅径波之子傅履仁在司徒雷德骨灰安葬仪式上讲话,两年以后,傅履仁因病逝世。
傅履仁说:
1919年,司徒雷登成为燕京大学校长,直到1946年他被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1949年返回美国后,司徒雷登大使得了中风,杜鲁门总统接受了他的辞职。我的父母照顾他直到他辞世。
今日,中美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中美两国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希望我们所有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能像司徒雷登大使一样看待中美关系。我们会一起,为了相互的理解和尊重,继续努力。引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求同存异。
司徒雷登长眠在出生之地杭州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因为他而有了两个历史文化遗迹——故居和墓地。
两年以后,傅履仁去世,享年75岁。傅泾波、傅履仁父子两代人接力,加上燕京大学校友的协助,完成了司徒雷登大使最后的愿望,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将是一个常常讲述的故事。
本文后记:
国仲元先生告诉本文作者,亲眼看到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在墓中,他感到自己完成了生命旅途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过去,他很少向人们谈起自己在燕京大学开始了大学历程,甚至不太愿意说自己曾是一个燕京人。一是因为自己在燕京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他是在北京崇德中学高中二年级暑假时考入燕京大学的。入学一年以后,他急于工作离开了燕京大学,没有完成在燕大的学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燕京大学也所知甚少。
然而,从来到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的那天起,他就接触了司徒雷登骨灰归葬和相关事务。由此对老校长和燕京大学的一切越来越关心,也越来越熟悉了。后来通过和傅氏父子、姐弟的交往,并协助整理司徒雷登的档案文献和遗物,逐步加深了对司徒雷登的认识。他由此感到,自己在燕京大学的学习是值得珍惜和骄傲的,他应该自豪地说自己是一个“燕京人”,并且非常乐意参加燕京校友会活动了。这是他一生的转折。
2006年,因夫人辞世,儿女都在北京,国仲元回到北京生活。直到今天他依然热心参加燕京大学校友会的事务。
(本文初载于《名人传记》杂志2019年第3期
在公众号推出时有个别文字订正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