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江:​此战役决定美国命运: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

观潮钱江 钱江说当代史 2021-04-04

   从华盛顿出发,驾车一日往返,那么前往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是理想之选。南北战争中一场决定美国命运和影响世界前景的大决战——葛底斯堡战役发生在这里。作为战役结果,时任美国总统林肯来到这里,在战士墓前发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又名《自由的新生》)。演说只有短短3分钟,却凝练精彩地阐述了美国开国元勋们包括他本人的治国理念。


       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入口处,战场遗迹引人深思遐想。  

  当年战场,如今的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在华盛顿以北130公里的宾夕法尼亚州中南部,车程约100分钟。
  从华盛顿一路前去,地势略有起伏,空气清新,公路两边是广袤农田,间有牧场、森林、溪流。
  时当9月,高速路两边玉米地延伸得很远。玉米棒收割了,所以玉米杆上半截被整齐切去。由此判断,下一步是耕地时将秸秆打碎还田。
  如果想对以农业立国的美国之农田景象有一瞥之观,不妨走这条路。
  但前往葛底斯堡主要还是去理解军事、去理解国家理念。接近葛底斯堡这个小镇,就看见田野里横陈的大炮,还有旷野中矗立的一个个青铜像。
  这是一座巨大的国家公园,占地6000英亩(24平方公里),还不算包裹在公园怀抱里的葛底斯堡小镇,因此驾车或乘车才好游览。
  葛底斯堡小镇附近微微隆起的高坡上有将军骑马矗立的青铜像。征战的士兵长眠地下,将军不肯离去,就在这里长久站立,凝视战场。
  

  北军统帅米德将军青铜雕像  (照片引自网络)

  公园里有超过1400个纪念碑(包括塑像),散置着400余门当年大炮。
       葛底斯堡国家公墓就是当年的火炮阵地,这些铁炮从那时起和长眠在这里的人们厮守到今天。   钱江  摄
   
  葛底斯堡战役发生在1863年7月1-3日,是南北战争转折点。以林肯总统为总司令的国家军队(北军)在这里坚守阵地,进攻的南军遭受重大伤亡,被击退。
  这是南北战争中伤亡最惨烈的战役。当时投入战斗的北军(林肯总统为总司令)总兵力9万人,取守势,指挥者是战役前刚刚到职的米德少将;坚持黑奴制度的南方军7.5万人发起进攻,统帅是著名战将李将军。
  此前,南北战争已持续两年,北军胜少负多。尽管这样,局势正朝着有利于北军的方面转化。
  这是由战争资源决定的。
  除了林肯秉持的废除黑奴制,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这些政治资源外,在人口上,北方有2200万人口,南方是550万。在兵源兵力上,北方始终据上风。
  在枪炮弹药和食物供应上,以纽约为中心的工业基地源源不断地制造军械送往前线,北方产粮和畜牧区提供充足食品;南军越打炮弹越少,食品和军服供应不足,渐渐难以相持。
  战争的天平已现倾斜。1863年夏天,北军统帅格兰特挥师前进,将南方地域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南军的战略迂回之地缩小了。
  南军统帅急切地寻找北军决战,希望以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胜出,扭转局面。
  南北两军重兵集团的前锋于6月30日在葛底斯堡小镇迎头相撞。南军认为对方不是主力而是民兵,北军统帅正确判断已与南军主力相遇,立即沿山脊(或曰坡脊)占领防御阵地。
  战事未开,北军已经占得先机。
  总态势是南军进攻,北军防御。
  7月1日,南军投入1.8万人战斗;北军参战兵力2.5万人。战至晚间,北军后退但战线稳固。
  7月2日白天,南北两军主力都赶到了。
  这天,南军从南北两端迂回攻击。下午的战斗最激烈。北军南端“小圆顶”战斗成为经典。
  战争爆发时投军的缅因州一所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张伯伦,此时是北军缅因州第20团上校团长,率领残缺的全团385人仓促占领阵地,打退南军数次猛攻。
  战至弹药打尽,全团只剩80多人,南军冲锋又到了跟前。
  张伯伦命令全军上刺刀,成一列横排,由他领头杀向南军。这次置于死地的“万岁冲锋”出其不意地打垮了南军,稳固了阵地。此战成为整个战役的转折点。
  当晚战斗僵持。北军统帅米德判断,南军从两端进攻失利,明天必然集中兵力进攻中央阵地,因此调兵筑垒坚守。
  南军连战两天,不能突破北军防线,对来日的中路进攻缺乏信心。但是主帅李将军认为成败在此一举,必须全力进攻。
  7月3日清晨,北军判断南军即将发起进攻,以炮火轰击杀伤敌军。南军随即冲杀,战至中午,北军阵地依然稳固。
  下午,这场决战中最关键的搏斗开始了。先是双方炮击,北军损失不大而南军伤亡累累。南军孤注一掷,以皮克特将军的士兵为主,1.25万南军士兵密集排阵,通过一公里多的开阔地带向北军冲锋,史称“皮克特冲锋”。枪林弹雨中,大批南军士兵倒下了。
  双方士兵在相距百米之处才是真正的步枪互射,战斗达到战役最后高潮。北军阵地一度被突破,旋即堵上。战至傍晚,进攻南军的三分之一兵员没有生还,南军战败。
  统帅李将军骑马穿梭于溃兵中,不停地说:“都是我的错。”
  战争主动权从此易手,南军再也不能取得决定性战斗的胜利,一步步走向投降。
    

  南军进攻将士不仅要冒着炮火通过开阔地,还会在冲锋时受到这种“拒马”栅栏的阻挡,这时最易受到枪炮杀伤。

  由于是近距离热兵器作战,双方伤亡巨大。战役中南军伤亡2.8万人,北军伤亡2.3万人。战场上有7千多具战士遗体,还有5千多匹战马死在这里。
  葛底斯堡从这时起成为秃鹫黄鹰习惯于觅食的地域。
  葛底斯堡战役虽然是一场国内战役,但是产生的结果却具有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首先,它决定了南北战争的走向。
  战争进程中,林肯颁布了解放黑奴政令。这是世界人权领域的重大事件,是迈向人类平等的重要一步。
  美国的国家统一得到了维系,分割国内市场和劳动力的阻碍大大消除。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
  

       战争停息了,战士长眠了,将军永远站在阵地上。(这张照片引自网络)
     
  葛底斯堡战役还有几个直接的产物:
  首先就是国家战士墓园,在硝烟刚刚散去的时候就开始建造了。墓园体现新的国家政治理念:胜负双方阵亡将士安葬在一起,预示南北战争后不会发生惨烈的战后报复。 
  当年11月墓园落成典礼上,专程前来的林肯总统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又称《自由的新生》)。整个演讲不到3分钟,全文不到300个单词。演说精炼精彩地阐述了美国开国元勋们包括他本人确定的民主法治立国的原则,即“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 
 

    1912年落成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纪念碑,这里有一个说明牌:林肯发表演说的更确切地点距此300英尺。  钱江 摄
     
   葛底斯堡战役还带来今天的人们看到的结果:战场已成为公园。
  原来,1864年,南北战争还没有结束,葛底斯堡战地纪念协会(GBMA)就成立了,其目的就是保存部分战场。现在看来,大部分具有标志意义的战场遗址保存下来了。
                (2020年9月11日)
  下面将谈一谈由战役催生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说》
  再讨论战争遗址公园建设

 钱江:美国副总统,他的官邸
钱江:客家人后代胡耀邦家族史简说
钱江:胡耀邦的出生和起名
钱江:新娘江晓梅在扣林山激战前到来
钱江:曹志富江晓梅扣林山临战婚礼
钱江:扣林山战斗:夫妻母子道别,军人上战场
钱江:詹大方用相机记录扣林山战斗
钱江:扣林山战斗前哨遭遇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