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趵突泉丨立木取信

山东武警 山东武警 2023-11-06

 

文🖊  唐  代





01



公元前359年的春天,秦孝公很苦恼。

一向胸怀大志的他,一心想干一番前无古人的霸业,但苦于没有什么招法,便下诏求贤。没想数月过去,一个相中的人都没有。不禁哀叹:好比鸿雁,如果没有羽翼的支撑辅佐,徒有冲天之志,又能怎样呢?

纵览历史长河,凡成就大业者,必强左膀右臂,必求羽翼丰满,必有一个志同道合、能谋善战的梦幻团队。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一个人,就想打天下,那是匹夫、寡人。

世上很多事就是这样,你一直想、一直想、一刻不停地想,想着想着,机会就来了。

善于捕捉机会的人,梦想就会成真;而抓不住机会,梦想就照不进现实,只能成为空想。

秦孝公就是一个善于捕捉机会的人。他的机会,是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有多大能耐?

魏丞相曾给魏惠王说,你如果不用商鞅,就把他杀了,千万不能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否则后患无穷。

毛泽东同志曾经评价,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魏惠王没把他当回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肚子治国良策,不能烂在肠子里啊!商鞅听说秦孝公纳贤,便跑到秦国来了。

其实,这几个月里,商鞅已经见过秦孝公两次了。第一次呈上的是帝道,把秦孝公讲睡着了;第二次呈上的是王道,秦孝公感到不实用,不对撇子。

两次未得认可,商鞅并未气馁。

他是在试探秦孝公。想看看这个国王是好高骛远,还是脚踏实地?是争强好胜,还是胸怀霸业?说到底,就是看这个国王到底值不值得托付。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另外,他也有底气,他手里还握有一张真正的王牌。


02



历史,总会让两个伟大的人物在一个恰当的时间里碰出火花。

已经很不耐烦的秦孝公第三次接见了商鞅。

他对商鞅说,前两次,你也没讲出什么道道,帝王之道我早就在实施,其他国家也有用的,没有什么新意,今天你还有什么路数,速速讲来。

商鞅略一沉吟,不紧不慢地说:“霸道”。

霸道?秦孝公灵光一现。思想开始碰撞,火花就要擦亮。

商鞅看出秦孝公神情的变化,知道有戏。

“帝王之道是以仁德治国,而霸道则是以法治国。”商鞅简要地概述了霸道的基本理论,强调要想国富民强兵壮,必须要变法。

秦孝公点头称是,这法就是我想要的法。

商鞅又说,这个霸道,没有真正懂的人帮你推行,不行;有真正懂的人帮你,但不让他专注去做这件事,不行;让他专注去做件事,但如果总是有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特别是大王要三心二意了,肯定也是不行的。

秦孝公说:“你说的对。”

看出来了吧,商鞅这是在要权。没有强权去推动变法,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在告诉秦孝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说到这里,商鞅便告退,不再往下讲了。

秦孝公正听得有滋有味,突然停了,便问为什么?

商鞅说,请大王熟思三日后再定。如果认可,便再细述;如果不认可,就没有那个必要再详解了。

商鞅心中有定力。如果秦孝公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思想策略,即便一时接受了,也不会长久。

秦孝公一听,知音啊!

但他不是容易冲动的人,更不是一个糊涂之人。变法乃国之大事,不是说变就变的,确实需要认真研究、权衡利弊。

秦孝公思考了一整天,越琢磨越有道理,越想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便急不可耐地安排人去召见商鞅。

商鞅答复:“我与大王已经约定了三日,就是三日,不到三日不能见啊!”

有人劝商鞅,大王请你去,还不快去!商鞅说:“我刚开始与大王有了约定,随即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信于大王呢?”

好不容易挨过了三日,秦孝公派专车把商鞅接进宫里。

三日三夜,促膝长谈,彼此问答,相见恨晚。遂拜商鞅为相,决定开始变法,并给众臣强调:“今后的国政听商鞅的,如有违令者,视同抗旨!”

国家变法,谈何容易啊!

变法之具体条款制定出来,呈秦孝公审批之后,商鞅并没有急于张榜公布,而是先做了一件让很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03



商鞅立了一根三丈长的大木头在咸阳城的南门,安排官兵把守。并贴出告令:如有人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那时的十金,是什么概念啊?足足可以买下一个大庄园!

围观的老百姓很多,就是没有人敢去碰这根木头。不相信啊,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也不知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所以鲁迅后来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商鞅说,老百姓没有肯去搬的,看来还是嫌赏金少了。遂又追加至五十金。

老百姓就更加怀疑了。但偏有一个壮士不信这个邪,上前说道:“咱大秦国从来就没有重赏之法,今天突然有了这个法令,其中必有计较,我试试,即使给不了我五十金,少给点也是赚的。”说完便把这根大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沿途观者如堵。

商鞅亲自把五十金赏给了壮士,并向百姓宣告,遵信法令,此乃良民。取信于民,变法成矣!

老百姓们奔走相告,都说商鞅令出必行,值得相信。

于是,新法颁布。


04



世上没有雨露均沾的法。总是一部分人得利,一部分人失利。绝大多数人得利的法,就是好法;绝大多数人失利的法,就是恶法。

新法一出台,必然会遭遇阻力。而且最大阻力往往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因为,新法会动了他们的奶酪。

被动了奶酪的人,一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总会推出一个有份量的人出来代言。

而这一次,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是太子。

秦太子驷,最反对变法的第一条:迁都。当然对其他内容也不感冒,四处搬弄是非。

秦国在这之前,迁过好几次都城。由雍城(今凤翔)至泾阳,是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羁绊;由泾阳至栎阳(今富平),是为了对付魏国;这次想从栎阳迁至咸阳,目的是为了居中调度、窥伺中原,成就一统霸业。

此时,太子驷尚年轻,哪懂此意之深远啊!

怎么办?

国无法则不立,法无信则不威。

商鞅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不可加刑;若赦之,则又非法。”太子言行不法,主要是他师傅的过错,那就惩罚他的两个老师吧!

全国上下一看,连太子的老师都被惩罚了,那还较什么劲呢?

赏罚必信,政令必行。
人心既定,变法遂行。


05



遗憾的是,这一次刑罚太子师,为20年后商鞅惨遭车裂灭门埋下了祸根。

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太子驷,也就是后来继位的秦惠王不傻,虽把商鞅杀了,但却延续了其新法。因为,这个新法,真的是好法,是霸道!

140年后,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帝,是为“秦始皇”。从此,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大一统王朝的基本格局。

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END


泉涌,上奋,声雷!“趵突泉”专栏即将上线,期待您的不吝赐稿!

●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第十期第十一期第十二期第十三期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总监制:周显喆

监 制:李庆领  王宜海


主 编:杨一鸣

编 辑:石   江 

校 对:杨   洋  刘   昊

投稿邮箱:sdwj_new@163.com

小编微信:love139672256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