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军: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和阶层吗?

吴军 此念 2022-05-22

▲  吴军

作者|吴军

来源|凤凰财经.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和阶层吗?

导读

这个时代,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


2017年11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吴军在北京以「教育改变命运」为主题演讲。


吴军,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等职。吴军博士曾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副总裁分别任职于Google公司和腾讯公司。


今天分享的演讲,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cinian




01

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吗?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教育改变命运」,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观点,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时我们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说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里讲过一个励志故事。


英国有一个从小没有上过学的穷苦工人,他到十几岁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很渴望学习。每到下班的时候,当别人都去喝酒的时候,他自费去接受了英国的公立教育(给穷苦人的教育)。


两年后,他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21岁那年,他学会了写信。后来,他和一个比自己大很多岁的女仆结婚,生了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养大。


因为在矿上工作,经常会发生矿难,所以他就研究发明了安全灯。但是,当时英国有一个叫戴维爵士的科学家,也发明了类似的东西,为了争夺发明专利,他们打了很多年官司。由于戴维博士的名气太大,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这样看来,我们这位主人公的运气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却不在意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情,甚至还和儿子一起上学念书。他的名字叫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在历史上被称为火车之父。现今的火车系统——从铁路到机头等,都是他发明的。


这是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个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所以,我们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让我们再回到现实。一对清华北大的夫妻,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想买一个学区房。看了一圈后,发现太贵了买不起,所以就离开了北京,搬到一个二三线城市。网友说清北的毕业生都买不起学区房,将来孩子还要上清华、北大干什么?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也没有改变命运。


再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有很多年轻人出生在小地方,甚至是农村,家庭环境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们在大城市读了一个二本学校。然后他们毕业后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许勉强可以找到一份所谓的「白领」的工作,收入却可能还没有一个保姆多(在北京一个保姆月薪6000——8000左右)。


一方面我们说教育改变命运,但又出现了「教育无用论」。有人说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问题是出自学校、社会、家长,亦或是学生?这些原因都可能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和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刚才在活动之前,有个嘉宾来采访我,问我一个问题:“现在教育资源不足,是不是因为我们市场化做的不够?因为教育市场化,变得更开放,有竞争,教师的工资变高,教育问题是否就解决了?”


我说:“不,你不要太相信市场化”。


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世界性的问题、并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现今,三线城市里像样一点的中学,可能教育水平都会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师的水平高、实验条件也好,但现在依然存在中国最好的中学、大学,你的孩子可能未必进得去的问题。


我记得我读清华时,清华大概一年从全国招2200人,大家基本上都是凭高分考进去的。有个别,比如:计算机比赛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进入清华,但这样的学生一共不超过二三十人。所以,在当时来讲,全国大概有2200人能上清华,我前段时间看了下清华的招生数据,现在有3400多人、不到3500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这个数量,和我那个年代比看着好像多了一点,但还有一个统计数字,只有55%的学生是参加高考进清华;剩下45%以特长生的名义进去:比如有奥运冠军奖励机制、比如奶茶妹妹,因为健美操特长加了很多分。还有一部分是自主招生,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因为拿了奥数金牌,等等。而真正考试进来的占55%,大家可以算一下,55%乘以3500人,还没有我当年高考的时候进入清华的多。


虽然我们整体的教育水平在不断地上升,但教育资源永远是金字塔的情况,最顶尖的学校永远很难进,这就是现实,大家必须要认清。有些家长认为一定要让孩子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可能会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名校,也并不等于一定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


第一版「大学之路」上市的时候,新东方的校长给我做了一个节目,俞校长说我们北大还有很多卖肉的,并不是说卖肉不好,但这显然不是家长所愿。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02

阶层,真的已经固化了吗?

现在,大家还有一个抱怨是“阶层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的话,那我们阶层是不是固化了?


“阶层固化”这事得这么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艰辛,向下的大门永远打开。所以,你也不能说一定固化,有些时候不要抱怨自己没有走上去,你维持了现有的阶层可能并不差,没有走上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去年,我在罗辑思维开了一个专栏,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说他从一个小地方来,在北京上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个人感觉特别不好。抱怨这个社会怎么不公平,有人拼颜值、有人拼爹等。


我给他回信说:这个社会不欠你任何东西,你从一个县城来也好、农村也罢,到了北京,已经迈入人生成功的行列,某种意义上你应该对自己满意,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另一点来讲,你有自己的特长,你努力学习、用功、肯吃苦,这就是你的优点。


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源,长得漂亮是一种资源,爹有本事也是一种资源。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独立,实际上那些富二代也很用功努力,并不都在打游戏。


比如「阶层」,好比社会阶层从第一层到第一百层,你从第六十层现在上升到八十层已经是不错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一百层,在第八十层的人资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做的事还多,这就是现实。所以每个人应该对教育,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期,这才是比较好的。


我刚才讲的斯蒂芬森的故事当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也照样存在,但这种故事在英国几百年来,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故事,证明这种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确实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为成绩考好了,将来社会一定要给你什么,这可能就想错了,教育远比在社会上往前进一层、两层要重要得多。我在清华当班主任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很多人心态上慢慢会变得不健康,实际上他就觉得自己独立了半天,却得不到很好的结果,最后就不好好读书了。


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考试成绩决定了你最后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话说(有时候开玩笑说),你的命运早就注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让你的命运变得更好一点。




03

为何需要通识教育?

讲一句俗话——「大富靠命,小富靠运」,也许你觉得这是「宿命」,等我讲完你就知道我说的其实不是宿命。很多人如果从小的教育只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可能将来会有一些比较倒霉的「命」,所以在那个时候,你的命就定了下来。


何谓通识教育,就是学校让你们将来做事能做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个女孩长得漂亮,找一个老公嫁了,嫁了之后发现老公是伪富豪(没钱的),欠了一屁股债。这个女孩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辈子,把老公的债给还了,又被某个投资人给骗了,演戏演了这么多年,最后自己的钱都被骗了。


我开玩笑说「这就是她的命」。有人说为什么?我说很简单,就是不读书、圈子又窄,别人都能看出来是骗局,她都看不出来,那不是倒霉吗?为什么倒霉,因为你不读书。


前两年上海有一个叫做「金融大鳄」的人。前几天我见到他,他问我:「2000年的时候我不知道比马云富多少,但到今天我的钱涨幅不大,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是小学毕业,所以我说因为你不读书。他说读书有什么用?学「数学之美」又有什么用?我说你有多少数学知识?他说我现在会算数就足够了。


他是一个炒股炒得还不错的人,当时他很自豪地跟我讲:我只会算加法,因为我就想财富不断增加,我不会做减法。然后我说:原因就在这了,为什么马云2000年的时候还没有你有钱,现在钱比你多很多?因为马云在做乘法、你在做加法,马云每年的财富增加50%乘以1.5,乘十几年下来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你天天只在那做加法。


他重仓的几支股票中,一个是长虹,他曾经是长虹第二大股东;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一支没有,中国互联网的复合增长率在过去的20多年是20%,也就是说投一个中等水平他还能拿到不错的回报。他今天炒股挣100万,明天亏50万,来来回回,最后今年收入1000万,这和马云做乘法是没法比的。


那阵子他还是乐视的一个大股东,现在不是,幸好不是。我跟他说你自己不读书也罢,还害了你孩子。他说我有钱,我送我的孩子到一个最好的学校,当时他特自豪得跟我讲「我的孩子从小就会画K线」。


柳传志教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去炒那点股,挣那点小钱,你做成一家大企业比你天天画K线挣小钱重要,你自己就那点格局,画K线、挣小钱。所以,过去马云没起步的时候,你比他有钱,现在你已经不如他,还教孩子也这样。




04

父母的格局,

是孩子的第一个起跑线

我从来不相信起跑线一说,如果有起跑线,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个起跑线。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也就是你哪怕再有钱,到智能时代以后,可能你遇到过几次生活的坎,你一辈子的钱就没了,最后生活就变得很糟糕。


所以,一两次的好运是帮不了人的,世界上任何人不可能永远是坏运气。有人跟我说:「我们家祖上有某个朝代的状元,或者说我们祖上是河北清河张家」。我说你不用给我讲这些,活到今天的所有人没有五十代贫农的,五十代贫农的人早淘汰了,我们活到今天的人祖上全是王侯将相,或者你的亲戚是王侯将相。


那么,就说明人有永远好运的时候,也有恶运的时候。在美国,大部分中了千万以上大奖的幸运儿,基本上不出十年都变成了穷光蛋。只有一个人例外,中奖后跑到一个小镇隐姓埋名过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


这说明,一两次的好运改变不了你,人也不会总是坏运气。运气这事很重要。所有成功人士,总会感谢说「老天爷特别照顾我,给了我好运气,所以成功了」,并不是吹牛,我一定比别人强多少。而那件事干不成的人,则会怪自己是坏运气,说自己怀才不遇,只是运气差一点,自己本事大得不得了。


从这两件事你可以看出来,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么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当时的校长叫布罗迪,他给我们全校毕业生做了一个演讲——我到今天还记着——就是讲运气的。他说:「你们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你的运气好,你要感谢这个运气,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小镇中学,有两个学生,一个学生是「高富帅」,另一个是「穷学生」。当时学校最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布朗小姐非常喜欢那个「高富帅」,在毕业典礼的时候,布朗小姐亲了他。


「穷学生」觉得老师不公平,老师说「你们将来要是像他一样有出息,我照样会亲你们一下」。


「高富帅」一直很努力,毕业以后就进入大学读新闻系,后来在新闻界很有名,还得到了普利策奖。1945年,他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白宫新闻署署长,可以说很成功了。


而另外那个「穷学生」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因为家里太穷,供不起他上大学,之后换了很多次工作,感情也很坎坷。但他坚持半工半读。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就去参战了。因为比较勇敢,被选去炮兵学院进修。出来以后,一战结束了,他丢了工作,退役回家,开了一个小店,结果还关门破产了。可以说运气真的很差。


但是,他一直在坚持读书,退役后他在大学里学习法律,于是就在当地谋求了一份公职,也不是特别高的职位,那时候他已经快40岁了。到50多快要退休,他才坐稳了自己的位置。


恰逢当地一名众议员退休,要补选一名众议员,他就代表民主党参选了,但没有人愿意支持他,他排名第五。这时候他的好运就来了,前四位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候选,民主党只好支持他,最后他就当选了众议员,开始了从政生涯。后来又从众议员后侯选上了参议员。


1944年,罗斯福决定第四次参选总统,他知道自己活不过4年,副总统必定是自然上位就可成为总统,当时最适合跟罗斯福一块竞选的人是副总统华莱士,但华莱士是有倾共产主义的候选人,所以,华莱士就被排除了。由于「穷学生」一直很谦卑,口碑比较好,最终他被选中当了副总统,连他自己都很意外。1945年,罗斯福去世,他晋升为总统。


他就是杜鲁门。而那位「高富帅」平步青云,其实一直都是他在提拔。


所以,人一辈子不会都是坏运气,也不会都是好运气。


教育确实能够改变命运,不要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斯蒂芬森,从最底层一下子到最顶层,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清楚自己的目标,教育是一个途径。




05

你所处的时代,就是你的命运

最终,你这一辈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决于你的时代。


全世界75个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个国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这10年间,这就是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亲)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人。而中国现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所以说,生在一个好时代,你的命运就被决定了,你要相信这个时代。


决定你命运,首先是大时代,所以你到哪个山就要唱哪个山的歌。过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时代,今后20年也会是个不错的时代,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时代你不能把控,因为你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对于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学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现在在哪。


有些学生从小地方来北京上学,已经感觉自己很好,但当他看到同学是富二代,心理失去平衡,那是因为他没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们把中国人划分成两个层次,处在不同层次的人目标是不一样的,所要进行的教育也不一样。


如果你处于社会最底层,想要上升到中产阶层最重要的是学会技能教育,对于这个层次的人来说,博雅教育是没用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蓝翔技校的毕业生要比很多白领赚得多——因为他们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如果你处于这样的社会阶层,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在「大学之路」第二版里我专门补了一章讲美国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讲技能教育。在美国,私立名校的教育是为更高一层的进阶而准备,但是公立教育总体来讲就是技能教育。




06

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看一个人,不能因为出身就给贴上笨或聪明的标签,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


在美国有一个Program叫KIPP,就是培根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也有好学区和差学区之分,而且学区房这个概念其实来自美国。


在一些比较差的学区(比如一些贫民窟所在的学区),这些学区的校长关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老师管的也不是孩子,他们关心的是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来上学。


例如一个班上有30个孩子,今天只有25个孩子来上学,剩下的几个孩子居然「忘记上学」,因为他们被邻居的孩子带去游戏厅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绝,让他们早上六点就来学校,晚上八点钟再回家,这样他们就没机会去和邻居家孩子厮混。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进入KIPP这个项目,贫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签进入。运气好的孩子还会被送到一个距离自己家庭所在地比较远的学校。刚进去的孩子成绩很差,但很快成绩就赶上来,这样看有点像衡水中学。


这些孩子在申请大学时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学,但他们可以上到州立大学。这个项目中的孩子升学率较高,毕业后也能找到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这样就可以与之前的家庭隔离,彻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阶层,也彻底走出贫民窟。


美国社会阶层分化很明确,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够从底层的20%上升到上层的20%。所以,只要把这些孩子与周围糟糕的环境隔离,他们都是可塑之才。但前提一定是要好好读书,并且要读公立学校,拥有一技之长。


今天我们整个国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而实际上,在中国可能80%的学生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学和清华附中培养的学生不是同一类,让衡水中学像北京顶级中学那样培养人才是错误的。所以,社会需求不一样,针对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07

向上一个阶层的道路,注定充满艰辛

实际上,中产阶层的孩子最辛苦。经常有家长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时要上课、补习,还要学习各种艺术体育等。我告诉他,中产阶级想要进入精英阶层,就是最辛苦的。


原因在于:


1、你的孩子需要具备一技之长(接受技能教育),否则没有立足之地。


2、你认为的精英阶层需要具备的技能,需要在他这一代人中补齐。


所以,中产家庭的孩子最辛苦,因为向上的通道太狭窄了,而教育也不轻松,只会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注定是艰辛,而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不辛苦就会面临阶层下滑。


美国也一样,真正的上层社会,拥有的资源是别人没办法相比。例如,特朗普的女婿,据说连算数都算不清,但因为他父亲给哈佛捐了几百万,所以他很轻松地进入哈佛受到教育。




08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在20岁的时候相信绝对公平,说明你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但到了40岁,你依然相信绝对公平,那就有点傻了。世界不可能绝对公平,因为一旦出现绝对公平,世界就会停止进步。比如:现代的北欧社会,就很公平。但如果你在那呆一段时间,就会明显感觉到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因为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任何新机会。


教育资源永远不够。今天,整体的中国教育水平进步非常快,相比30年前,资源、经费各方面大约有十倍的提升。可是,清华还是只招那么多人,所以永远有好学校、差学校之分。因此,不用纠结自己是否进入了最好的学校,重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性太强——每所大学都要建设成研究型大学。其实有些学校不适合,也许好好地搞教学、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适合这些学校。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另外一方面,教育问题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不完全是学校问题、社会问题,也不完全是个人问题、家长问题,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些问题。从自身来讲,家长、个人,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哪怕孩子进入了一个学校,都需要培养一技之长。


刚刚我提到了,命运决定了人的一切。那么,命运是由什么决定呢?撒切尔夫人有句话说的很好: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行动。


比如,当你打网球的时候,你会发现打球用力过猛的时候动作会变形,这就说明你想法不对时,行动和言辞会变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里干得很一般,没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却觉得自己很厉害,是全公司的5%,你觉得老板不公平,就去找老板(领导)吵架。那么,也就是你的「动作变形」了,这也是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行动。


所以,行为形成了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开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们自己犯一点错成为习惯,最终就这么决定命运了。


综上,大学应该分类,不能一律都办成研究型大学,如果大学不能分类,那么,你需要给自己分类。接下来讲一下素质教育。




09

素质教育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


每年感恩节前,我会和我女儿每一门课的老师一对一交谈,老师会在交谈中告诉家长孩子的长处和短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位文学博士,她不会上来直接和家长讲孩子的优缺点,而是会先和孩子聊,并且她给孩子提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和过去相比,今年有哪些进步。


语文有什么作用?语文对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后来我的女儿就跟她的老师头脑风暴,聊了很多,下面就是她们俩讨论出来的观点,不完全是我的观点。


1.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


学语文不是为了一点儿简单的文采,是要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很多人讲事情讲不清楚,是因为他们的语文太差了,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在职场中要做职业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师连邮件都写不明白,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个人不职业化,半天说不清楚事情。相比而言,美国人起草的一份比较正式的邮件信函,就能写得清清楚楚。


2.语文是职业化的基本训练


语文是成为职业化的人必备的素养。把一个东西写清楚,正式地告诉他人,这就是一个职业化的训练。


会计师、律师、医生等是个职业化的人,而不是业余的,如果语文不好,永远给别人一种业余的印象。


3.语文是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如果看一些美国原版电影你会发现,黑人说话就是这样的(模仿)。比如,在公对公的对话中,一个律师说话用词是不一样的,黑人就有一些「哈哈哈」的语言,不同阶层用词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好语文是你说出来的话、用的词,能够准确达意。为什么称有些人为「土豪」?因为他说来说去都是那些基本词汇,完全没有文采,这是语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形容“好”就会一个词——好,没了。有些时候,你不知道他说的好是真的好还是假的好。


这就是语文的作用,你想进阶,往上走,语文必须好。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时候,像哈佛、耶鲁这些大学只教拉丁文,为什么?三个原因:


1、读懂拉丁文的「圣经」。


2、那时的学术语言是拉丁文,就要训练学生做事职业化。


3、如果你学会拉丁文,就学会了上流社会的语言。就像中国古代读书人得会文言文一样:白话文早有了,但只有读书人会写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进入更高阶层的敲门砖。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培养科学的常识和基本的素养,讲究逻辑和方法。每一种解决数学题的方法,都可以用于工作和创业。当你遇到一个不会解决的问题,那些解数学题的逻辑思维全都用得上。


为什么很多人学不好、考不好数学?


有一天,我女儿有些数学题做不出来,我就把我上学的成绩单拿来给她看,我高中数学的平均99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试加起来平均分99分。后来我就在想,我俩在学数学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读题。很多人题就读错了,或者是没读懂。那这是语文的问题,说白了数学不好是因为你的语文不好,这个因素占了三分之一。


基础知识。你真得学会一些基础数学知识,否则肯定不会做题。比如说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几何题就都不会做。老师天天让你做练习题,只能帮助你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


逻辑。把题读懂了,从已知到未知,读懂题就是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未来要去哪儿。分析和逻辑就是找到这条路,基础知识是你的工具。你的逻辑就是这条道路,你得自己学会把它走通了。


学好数学就是这三条,很遗憾,大部分人学数学只知道学第二条。仔细想想,数学竞赛题做不出来,并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老师把第二条全教给你了,关键是你题也没读懂,也没找到逻辑。


再次,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历史在英语里叫history(男人的故事、他的故事),女权主义者说应该叫herstory,甭管是什么,历史不是要讲故事。


中国老说“以史为鉴”,这件事其实不容易。当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皇帝们不要做荒唐事。司马光之后的昏君照样数不胜数,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为什么不能简单地“以史为鉴”呢?因为条件是在变化的,什么事都是在变化的。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围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蒙古人打到了北京城。你说怎么办?当时大家说逃吧,于谦说要坚守,结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败了,把明朝解救,从此蒙古部落一蹶不振。


到了崇祯皇帝,他也这么干,李自成快打来了,说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结果自己到梅山上吊死了。


情况看上去差不多,“以史为鉴”并没有用,因为条件变了。


学历史是为了什么呢?


主要是这么几件事:


第一、把历史当做研究。那么怎么学历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给你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证据,发表你的观点、证实你的观点,这就是做研究。


比如,华盛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抄历史书是没用的,他是美国的国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你要写这方面,美国的历史课是不会让你及格的。


你可以说他是一个英雄,这可以;你也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白人奴隶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证据。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历史是可以培养做研究的。


历史是美国的第二写作课。因为你做完研究后,还要写一个十页纸的报告(初三的学生),你要到图书馆查资料,要有自己的观点,结论,并且前提、论据还要自洽。历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有好与坏。这是历史训练你做研究。


第二、了解过去有助于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有点像我们中国的“以史为鉴“。因为历史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线里来看待问题,从历史出发,你就有可能了解未来。


我在写「智能时代」里讲,你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你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样的结果,第三次照样也是一模一样的结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不想成为被淘汰的人,就应该很清楚自己怎么做了,让自己处于更优势的位置上。


中国人研究历史和美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中国人一般会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进行考古发现,当年光绪皇帝就是给毒死的,这个很重要,这是真相。当年朱允炆(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没死,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研究出这个结论就是为了发表论文的。


去年有一本书叫做「地质时代的中国史」,是剑桥大学出的。这个书是很有趣的。


根本不管中国是5000年历史还是3000年历史,以前搞不清楚历史就不写了,从秦汉开始写,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他会把每个历史事件放在这2000多年的时代里,来看这件事到底有多大意义。


把中国这个历史事放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去看它的意义有多大,而不是孤立地写中国这一件事。


这就体现了美国人研究历史很重要的特点。


回想到我刚才一开始说的,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你把语文放到所有的学科里看有什么好处。语文你去年什么水平、今年什么水平?从长远来看学语文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所以,今天我讲来讲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目标在哪儿,无论是学历史还是学语文都是这样的。


第三、学历史你还会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会变得更包容。学历史,你才了解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并不像我们周围的生活这么简单。


最后,我们为什么要学科学?


什么是科学素养?今天看到很多说法,就是我们信仰科学,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学从来不是信仰,科学是怀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说信仰科学,那是宗教,不是科学。科学是要不断被证伪的,今天看上去正确的结论,明天可能就会过时了。


但是你不能瞎怀疑。有时候我们在海外的时候讽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国人说的话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国人是这样的,这种就是瞎怀疑,科学不是这样子的。


科学是这个真理成立是有条件的,研究科学就要看在环境变化的时候,或者说过去对条件不够了解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范围内是否还成立。


比如,过去是生活在比较慢速度的环境下的,自然认为牛顿定律是千真万确的事,当你到了光速时,发现好像牛顿定律不成立了,这就是环境产生的变化。


最早的时候,德国有一个化学家发明了两种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这是一个人发明的,拜耳公司。刚开始的时候海洛因是个不得了的药,为什么呢?它可以让人戒掉吗啡,后来发现它的危害比吗啡还大。


刚开始出现阿司匹林的时候,大家说这是一个坏得不得了的药,因为它的副作用太大,后来把它做成了肠溶片,不要在胃里溶解,到肠子里溶解就没事了。


所以,原来觉得很正确的事,换一个新的环境,就会有新的认知,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进步的。


科学不是迷信,不是某一个院士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来得到这个结论,这是你学科学的目的,学会了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不迷信的人、一个理性的人。



10

教育,是你获得进步的捷径

我们说「教育改变命运」,那么,究竟接受教育和没受教育的差别在哪呢?


这就在于科学和经验是不同的。经验往往在于个人的悟性,而科学则可以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并且能够一直往前走。


譬如你小学时候学习过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初中又读了《几何原本》,你学会了几何,这是两千年前欧几里得写下的知识,你能够学习到并且传承。如果你是一个数学天才,还能在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定理,让几何更加完美,之后的人在你的基础上又可以继续推出新的定理,几何这门科学就一直在发展,随着时代在向前走。


今天任何一个三甲医院主任级的医生,他都敢拍着胸脯讲: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医都要好。这是因为科学是一个积累,过去的医学成就他都学到了,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科学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们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积累。你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就能主动地来做事情。


我们知道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一件事是工业革命。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全世界发展2000年平均GDP就是600—800美元。中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人均GDP只有180美元,这是没有工业化的结果。今天中国的GDP将近人均9000美元,因为我们工业化、现代化了。


所以,工业革命很重要。对蒸汽机贡献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进了蒸汽机,制造出了万能蒸汽机。在瓦特之前的发明家,都只是工匠。他们只凭经验做事。没有办法把经验传承给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技术就失传了。


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这样的,发明、失传、再发明、再失传,这就是工匠式的发明。


而瓦特不是这样的,他是有一套科学知识来指导他。瓦特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一个名商人,后来生意赔了导致瓦特没有读大学。但是,他在大学工作,大学里的课他都上过,只是没有学位而已。


当时,瓦特工作的大学里蒸汽机坏了,需要他去维修。在维修过程中,他看到蒸汽机的不足之处。他用大学里学习的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他自学掌握的科学知识,成功改进了蒸汽机。


因此,我们明白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备科学指导(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条件),这也使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后,发明的速度变得飞快,与以前的完全靠经验积累发展相比,进步飞速。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为教育是你获得进步的捷径,你不能靠着工匠式的积累,那个太慢了。学习前人的经验是最快进步的路径,这是我们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辈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最后的总结

今天把我所讲的内容总结出这样四条,倒着来讲:


1、你要相信这个时代,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当然你要找一个相对好一点儿便于自己发展的环境。这个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再努力,也不如环境好,这点非常重要。


2、人的见识、教育可以加速进步。


3、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是在一开始温饱阶段,必须掌握一个技能。


4、教育确确实实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不要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斯蒂芬森,从最底层一跃到最顶层,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清楚自己的目标,教育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 END -



《生命·成长》第三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三季完整版纪录片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为什么需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生命·成长》第二季 彭凯平(第四期)


薄世宁谈健康: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科幻有多迷人?连梁启超、鲁迅都忍不住试试|姜振宇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