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有意义的活动来丰富孩子的生命体验?|《生命·成长》第二季 彭凯平(第五期)
▲「此念」嘉宾 彭凯平
导读
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很好的自控力而苦恼,做作业拖沓、注意力不集中,都是孩子常见的问题。父母跟在孩子后面又催又督促,似乎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让孩子的拖延问题越来越严重。自控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它是恒定不变的还是可以培养的呢?
本期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将继续与「此念」分享,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理解自控力?哪些父母的做法是损害孩子自控能量的?什么才是科学培养自控力的方法?为什么那些文理俱佳的孩子学习好象更加轻松?
cinian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 彭凯平(第五期)
彭凯平
长江学者讲席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
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
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著有《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等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孩子的自控力
要在喜欢做的事情上培养
彭凯平:生活不是短跑,生活是马拉松。马拉松不在于起跑时间的早晚,起跑线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谁能够熬得下去、走得远、走得久。
自我控制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成就。能够坚守行动的方向、道德的原则,永远充满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才是我们生活中特别需要的本领,而这些都和人的自控能力密切相关。
自控力,很多人误以为是一种恒定不变的能力。其实自控力是可以变化的,它就像人的能量,既可以补充,也可以消耗。自控力是可升、可塑、可涨、可消,所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其实就是提高他的平均自控能量。
当自控能量平均提高后,孩子的自控表现就会突出一些。既然它是一个可变化的能量,怎么能拥有?
培养。培养就是迁移,就是在其他事情上培养自控力,可以迁移到你想要他自控的地方。
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你希望他自控能力强一点、坚持写好作业。这个能力怎么来?你显然不能逼他在写作业上自控。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别的事情上,把自控力修炼起来。比如:体育锻炼、挑战自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样的练习训练越多,越能提升学习自控力,慢慢地就可以迁移到写作业上。
彭凯平:对。在军队中,为什么训练战士打仗,先要训练体能?
因为大量魔鬼式的体能训练,不仅帮他强身健体,也帮他锻炼毅力和自控力。所以士兵能够在战场上保持冷静,面对敌人沉得住气,不紧张、不恐惧、不反应失常。
02
提高自控力的三种方法
彭凯平:自控力是可以通过“充电”的方式不断来补充,充电可以使人从疲劳中重新焕发精神。
第一,休息好。
人要休息好,有充分的睡眠。睡好以后自控能力会变强。
第二,情绪好。
情绪好,自控能力会变强。所以心情好,我们控制得住情绪;心情不好,我们控制不住。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控力低,是因为父母批评教育太多。你认为在培养他自控力的时候,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你在消耗他的自控力。
比如,你骂他“做事怎么这么不专心?”,“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就是态度不认真”,“你真笨、真傻”。这时孩子的自控力就会下降很多,因为正能量被你的语言暴力消耗了。
第三,设定远大目标。
如果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能控制自己。为什么很多有志向的人能够抵得住诱惑?扛得住寂寞?
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目标。人一旦有远大目标,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自控力也会有所提升。
父母让孩子生活在正向积极的环境中,设定正向的目标,勇于挑战不擅长的事情,都有助于提高自控力。
03
利用大脑的替换性
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
彭凯平:人的大脑还有一种休息方法,称之为“替换性休息”。在大脑的运作过程中,一部分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另一部分处于休眠状态。聪明的人可以让大脑进行交替性兴奋。
比如:我正在很认真地做数学题,在大脑中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处于被激活的状态,音乐、艺术相关的脑细胞就处于休眠状态。人的大脑不能总是亢奋,这会让我们感觉到烦,大脑会很累。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转移做别的事情,让大脑得到短暂的休息。
文科理科都优秀的孩子,将来成就会比较高,因为他们大脑会进行替换休息。如果一直做某件事,大脑得不到休息,就会感到很烦、很累,做事也做不成、做不长、做不久。所以,大脑的替换式休息很重要。
选择工科的同学一定要培养艺术的气质,选择艺术的同学也可以读一些哲学修养的书。这样,大脑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替式休息。
彭凯平:大脑并没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休息,它会消耗将近20%的养分。说明大脑不是处于停止的状态,而是处于“默认模式状态”。打个比方,就像计算机,虽然它不运作,但也在耗电。
人在休息时,大脑永不停息,它也在活动,神经元是活跃的,只不过活跃的是你平时不太常用的区域。
比如:做梦。大脑不仅在白天运作,到了晚上,在睡梦中,依然活跃。
所以交替式休息才是大脑真正的休息。
04
戒断孩子的游戏瘾
用更快乐更有意义的活动来代替
彭凯平:我认为一定不要让孩子玩太长时间的游戏。游戏是科技的干扰,对我们人类幸福、健康、成就、是一种新的伤害方式。因此,我们一定要控制。
如何去控制?
第一,规定时间。
玩游戏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时间一长,绝对会影响生命健康、影响正常生活。消耗太多大脑的神经元,让我们变得没有智慧,让我们没有更多时间,去做人应该做好的事情,这很重要。
但是也不能强制地剥夺孩子玩游戏,为什么?因为剥夺只会产生反弹、产生逆反、产生不由自主的挑衅、挑战,甚至出现自残、自伤的行为。
第二,转移法。
用转移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去克服游戏产生的瘾。游戏之所以会产生快乐,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产生亢奋。
什么是转移?找些别的事情,同样能分泌多巴胺的事情。比如:打球。既健康、又能锻炼身体。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情,感到得意,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所以应该允许孩子得意洋洋,当他做成一件事情,并且在欣赏成功的时候,一定要鼓励他。
很多的家长,包括很多的管理人员,一个通病就是“看不得别人开心”,当下属或者孩子完成了一个任务,立马扑过去教训“乐什么?赶紧做下一个。”这剥夺了人产生多巴胺的能力。
多巴胺是我们产生欲望特别重要的推动力,所有的内驱力都来自它。当孩子很开心地做题,完成了作业,得意洋洋的时候,你应该让他欣赏这个得意洋洋,最后让他产生内驱力。
彭凯平:对。要不然永远是家长逼着做。所以孩子爱读小说,就鼓励他读。
他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人情世故、情感体验、创造力、想象力、同理心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果孩子是做社会赞许的事、健康的事,他喜欢,那么一定要多鼓励他去做。因为这可以代替、转移、升华玩游戏所诞生的快乐。
玩游戏产生快乐,就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让你沉浸其中,忘不掉、挣脱不掉,逐渐就上瘾了。
为什么巴西、阿根廷的孩子爱踢足球?即使家里没有电子游戏,他们也能快乐成长,甚至踢出世界冠军。打电子游戏,可能打出电竞世界冠军,但是产生不了其它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适当限制。
这个最直接。但是它容易产生逆反,产生负面效果,那就要和转移相结合。
第四,发掘孩子的天赋。
当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天赋,那他会很开心、很幸福,绝对不会再想与游戏相关的事情。他一定会孜孜不倦地沉浸其中。
因为天赋而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功感,要比做任何事情都要强烈。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帮助他发现自己的天赋。
2022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集团CEO,科普大V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学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学家、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徐蓓 | 《九零后》导演
叶斌 | 心理学家
▲点击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
- END -
▲ 向上滑动阅览
彭凯平教授新书推荐
《孩子的品格》
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孩子更需要具备积极的品质应对现实挑战。好的品格优势能伴随孩子一生,是孩子成功路上的阶梯。它不仅能让孩子感知幸福,亲近社会,还能规避伤害行为,减缓压力和创伤事件带来的身心影响,更快复原。
品格优势并非天生,父母的后天教育尤为重要,顺应人类积极天性的教育才能调动起孩子所有的能量不断探索、创新、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领导并影响更多的人。
彭凯平教授总结近30年的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海量数据,详细讲解了培养孩子品格优势的8个核心要素:
情绪力:接纳、理解、管理自身情绪
抗逆力:坚韧,心怀目标不放弃
自我效能: 激发自身潜力,勇于突破
自控力:自律、自洽,不惧诱惑
天赋优势:欣赏自己,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专注力:全情投入获得巅峰体验
善良:懂得感恩,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支持
“王者之力”:创造力、审美力、同理心,未来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心理学是探寻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这本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让家长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引导、保护、强化孩子的好奇心、专注力、成长型思维等积极天性,帮助孩子形成品格优势,成就幸福人生。
名家推荐:
积极教育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宝贵资源。我曾比喻积极教育是在山上放置护栏,防止人们掉下去。彭凯平教授则将积极教育融会贯通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让养育者更加开明积极地看待孩子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马丁·塞利格曼
“积极心理学之父”、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1996年)
什么样的教育能成就孩子幸福的人生?哪种能力才是未来世界里的核心竞争力?很高兴能在彭凯平教授和闫伟博士的这本书里看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积极教育赋予孩子的不仅是更广阔的视界和更坚韧的品格,还有更亲密的家庭关系。
——菲利普·津巴多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2002年)
积极教育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点亮了人的积极天性,让孩子拥用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保持灵性、张扬个性、发挥创造性,用内在的优势应对各种挑战,凭借自身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活出生命的价值。积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朱永新
中国教育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学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拥有积极品格的孩子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当遇到很大的学习压力时,即便没有外界奖励,他们仍保有挑战高难度的热情和毅力。这样的孩子不仅学习好,对待生活也乐观、不轻言放弃。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彭凯平教授和闫伟博士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值得细读。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总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我每一次都回答“你成长了自然就能影响孩子”。彭凯平教授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讲的就是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引导、保护、强化孩子的好奇心、专注力、成长型思维等积极天性。这是一本有效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行动指南。
——樊登
樊登读书首席内容官
彭凯平教授新书
《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购买请点击下图
👇
【此念】赠书福利
你有哪些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方法?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彭凯平亲笔签名
《孩子的品格》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2年3月10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赵天玮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为什么需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生命·成长》第二季 彭凯平(第四期)
吴军: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和阶层吗?
薄世宁谈健康: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