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触及彼此灵魂的不二法门 |《共情的力量》上
本文来源于《共情的力量》,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亚瑟·乔米拉卡利 凯瑟琳·柯茜
译者:王春光
导读
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它源自祖先传承,赋予我们生活的能量、方向和目的。它不是一种突然涌过、将人笼罩的感知或知觉,而是对事物表象之下进行富有智慧又充满敬意的探索。
共情有助于我们维持平衡和洞察,并教会我们如何做出相应的改变,让我们放下预判,带着开放的心态和头脑进入到关系当中。这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共情的力量》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共情如何让人们连接得更加紧密,更能告诉我们实用的技巧,教会我们如何去沟通、体验最终达到共情。
cinian
亚瑟·乔拉米卡利
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美国癌症协会讲师
美国心理学会会员
他首次将共情能力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
主张挖掘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
创立Facebook“共情与善良工程”项目
及领英健康共情小组
凯瑟琳· 柯茜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美国心理学会(APA)高级会员
《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副主编
牛津大学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的神经学注册医师
牛津大学格林学院临床导师
01
什么是共情?
▲ 图片来源:elmunuy_drawing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在过去的10年里,共情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科学研究对象。
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伊克斯(William Ickes)在《共情的精准度》(Empathic Accuracy)一书中认为共情推理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读心术,共情可能是头脑能做的第二伟大的事情,而最伟大的就是意识本身。
共情证明我们能够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理解,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会像一些相互没有关联的物质在这个星球上游荡,即使碰巧撞上了彼此,也会在说一句“你好”之后相互弹开。
共情能提高我们对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觉察力,让我们知道如何全心地生活。共情想把自我变得更为广大,共情的实质——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你是谁?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你最看重什么?这些就是共情需要去探索的问题。
共情的阴暗面同样重要,其实每天都有人通过共情来影响你,你的老板利用职业操守或害怕被炒鱿鱼的心理来劝你超时工作;你的爱人花言巧语地恭维你,想让你忘掉一段不走心的话语;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双眼含着泪水,一方面是因为沮丧,另一方面显然也是因为他想要你改变主意。
当使用善意时,共情能修补人与人之间关系中长久深存的裂痕。相比于其他任何能力,共情才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爱关系的关键,同时也能减轻生活中的孤独、焦虑、恐惧和绝望等这些负面情绪。通过共情让这个世界更加善良,更加安全。
共情之路,是我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把我们从绝望带到希望、从怨恨带到宽恕、从软弱带到相信自己潜能的途径。
共情就像一条大河,温柔地把我们带进新的地界,如果没有共情的强大水流,我们会在自我顽固认知的漩涡旁打转,被恐惧俘虏,被过去牵制。
02
共情的原理:看到你疼我也觉得疼
▲ 图片来源:elmunuy_drawing
共情是祖先馈赠的一部分,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天赋,这是共情的深层生物学法则。
杰佛瑞·麦森(Jeffrey Masson)在他《哭泣的大象》(When Elephants Weep)一书中记载了大象和犀牛这对天敌之间产生共情的故事,大象甚至会主动救助陷入泥潭的小犀牛。给动物赋予人类的感觉并不是什么伟大的科学,但睿智的人们仍然相信其他物种也能体会到喜悦、悲伤,甚至像内疚、羞耻、哀伤和嫉妒这类高级情绪。用共情语言来说就是,动物们能领会到他者(包括人类)的这些情绪并能给予回应。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共情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如果没有理解对方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我们就读不懂他们的意愿。
共情的能力直接与大脑神经回路相连接,尤其在杏仁核和新皮层区域。杏仁核是情绪脑,是快速产生欲望、暴怒、疯狂、极乐的部位,也是生成眼泪和储存个人记忆的地方。
在一个残酷的实验中,猴子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新皮层之间被切断联系,失去了共情的神经回路后,这些猴子就不能对其他动物的友善或敌意做出合理的推论,只能被杏仁核所产生的愤怒和恐惧主宰,而不能感受到善良、忠诚和爱这些由新皮层产生的积极情绪。
新生儿在听到其他婴儿大哭时,自己也会跟着哭泣,他们能共享彼此的感受,尽管他们还不明白这些感受意味着什么。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情绪的传播叫作同情式的痛苦,这也是一种自发的、由杏仁核主导的反应,把别人的悲惨也当成了自己的不幸。
随着大脑新皮层不断发育,与杏仁核的连接越来越复杂,孩子安抚他人的行为也会越来越丰富。不管多大的孩子,当他们哭泣的时候能得到安抚,大笑的时候能听到他人的笑声,他们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
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早期的互动经验,使人产生被关注、被接纳、被理解,被温柔呵护的感觉,因此产生共情的神经回路。相反,如果长期和愤怒、暴力或忽视型养育者之间重复互动,会使人接收及发出共情的神经通路产生短路。
所有的生物都有产生共情的脑回路,但是只有人类才有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告诉他人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感到伤心或迷失时向他人求助的能力。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让彼此之间重新建立连接。
共情力可以被培养
共情可以加深个体对自己的感知,加强自己与他人的连接。学习如何表达共情,学习如何诚实、坦白、宽恕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功课。
事实上,能够表达共情是感受共情的关键。如同爱、宽恕、诚实,在我们想要收获前,应该先懂得怎样给予。
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需要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并控制住那些自动进行评判和谴责的冲动。
大多数人都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所产生的自动情绪反应。这里“自动”一词很重要,因为我们把共情看作是对他人的痛苦、喜悦、悲伤或恐惧所产成的一种瞬间自发反应。这样看来,共情就是一种顺从性的情绪。
03
共情的艺术:把感受转化为行动
▲ 图片来源:elmunuy_drawing
共情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
能够读懂他人的心思是一种很有用的能力,共情却不一定促使我们有所行动。如果我们仅满足于共享一些情绪,但是不愿意或者不会把感受转化为行动,那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共情。我们又能用共情来做些什么呢?
共情,意味着你可以带着真心想要理解的渴望问:我能了解到什么?共情,意味着你会用深切的感受和开放的心态来说:教教我。共情,意味着你会在关系中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想知道:我怎样才能帮上对方的忙?我能做些什么?接下来我要怎么做?
把共情付诸行动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艺术,它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共情能帮助我们维持在一个高度,觉察耐心专注的位置,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称这种态度为“急需努力的心情”。詹姆斯相信,如果能做到既深切地关心生活全局,又关心自己当下的体验,那即使身处最险恶的境遇,我们也能知道如何找到脱身之路。
共情并不是一个容易掌握的工具或技术,而是一种需要精心培养和持续关注的能力。共情能给我们提供“扶手”和“路标”,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最后一定会成功。
因为每个人、每个情境都是独特的,这就意味着共情需要保持谨慎,专心、好奇和警觉。如果共情变得心不在焉,那它就不再是共情了,因为共情最持久的特征就是集中注意力,关注焦点。
学习表达共情,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能够直击他人内心和灵魂的言语,需要自我觉察、细心反思和大量实践。
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
❍ 1、使用开放式问题。
问开放式问题是在表达共情,相当于你先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
❍ 2、放缓节奏。
炽烈的情绪无法让人表达出共情,放缓节奏至关重要,可以避免思维被情绪裹挟。
当情绪由剧烈沸腾降为文火慢炖时,共情就开始扩展开来。我们能看到画面的全局,而不只是一个局限的焦点。
❍ 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我们对他人造成的最大伤害之一,就是认为他们的个性固定不变。
共情能避免人们行为的倾向性,即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行为做总结或分类,共情的表达总会特别尊重每个人发生转变的天性。
❍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共情也含有明确的躯体成分,微笑是我们表达共情的最有力方式之一,当我们微笑时,他人也会不可抗拒地想要微笑,躯体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快乐的感觉弥漫开来,你就会理解身体影响头脑的力量,以及头脑改变身体的力量。
❍ 5、向过去学习。
共情能在当下的连接和亲密关系中创造奇迹,但也总同时关注着过去。我们都有复杂纠结的历史,也都会把它带进我们现在的交往中。如果没弄清楚事件真正的原因,我们很容易被弄晕,还以为自己需要为某人的情绪反应负责任。
想清楚真正的原因意味着:除了尊重他人的过去,也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
❍ 6、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以自己的速度发展。借助共情,我们能精准地判断出他人需要走多快或走多慢。
时机决定一切。共情会把我们带上一段旅程,有时路途会很艰难,有些地方需要停下来休息,找准我们的方位,去确认路标。
❍ 7、设定边界。
设定边界不是说我们要对他人不在乎,而是为了给对方客观的回应,为此,我们有必要保持自己抽离的状态。设定边界是一种能让共情发挥作用、让注意力一直关注在当下的方法。我们既要依赖他人,也要各自独立,我们中最健康的人都是相互依赖。
在共情的指引下,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介入是必需的,什么时候离开才是最合适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所面临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要知道我在哪里结束,而你可以从哪里开始。
04
共情式倾听:
让对方感受到真正被理解了
▲ 图片来源:elmunuy_drawing
在共情所需要的所有技巧之中,倾听是最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太容易被转移分散。
很多人只是用“半只”耳朵在听,并随时准备发言;我们也容易带着倾向性去听,并提前做出判断;我们也会带着同情心去听,并说出对别人不尊重的话。
什么是共情式倾听?
首先,需要我们先停止以自我为中心来看这个世界。因为这样才能全然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体验中,关注别人的语言、动作、姿势和表情。
你要有意识地去放下你的倾向性,学着与他人的情绪产生连接,还要去探索与不确定性共存,而且允许自己不能给所有问题都找到合适的答案或解决方法。如果倾听能够如此清晰、深入,能让他人真正觉得“被听到了”,这样的倾听就是一种神圣的倾听。
我是从父亲那里学到如何倾听的。他有一种特别的“倾听姿势”,就像祈祷者一样,身体前倾,双眼凝神,双手相握,让自己有意识地平静下来,集中所有的心思,确保不分神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开始倾听,绝不打断对方。
父亲具有找到他人潜能的本事,并且强调为了实现这种潜能,还需要继续努力。他不会刻意隐瞒批评,但是他表达批评的方式也会传达出对别人的尊重。
当我们走出自己,走进他人的体验中,跟对方一起来看这个世界——就像我们成为的那个人一样,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践行共情。共情要求我们先放下自己的理论和评判,完全从头开始。不管从何种意义上说,共情都是一个持续发生又不断变化的自我蜕变过程。
其次,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倾听是一种谦卑。情感上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与共情式倾听相反,倾向性聆听的人很容易根据过去经验下结论。而学习倾听自己与学习倾听他人同样重要。
最后,共情式倾听总是以对方为中心,其目的是要让对方感觉到他这个人被理解了。
同情式倾听则会破坏关系。同情意味着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共情则是走进他人内心去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
同情像是油和水的混合,两个人各有各的体验;共情像是水和牛奶的混合,使每个人都变成了对方,成为一个整体,共享同一种体验。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05
共情与爱:亲密关系的柔化剂
▲ 图片来源:elmunuy_drawing
共情是亲密关系的润滑剂,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亲密感,既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又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触及灵魂是我们在所有亲密关系中都要找寻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共情的指引,你就无法接近对方的灵魂。
精神分析学家埃尔文·塞姆拉德(Elvin Semrad)曾表示:“坠入爱河,是我们的文化中唯一一种可以接受的精神病。”所有的精神病,都会表现出无法保持注意力和客观性的特征。在这趟疯狂之旅中,理性不见了,我们被带上这趟看起来像终极大冒险的旅程。
亲密关系的三个阶段
亲密关系第一个阶段是理想化。
我们为自己和彼此都创建出一幅图像,这些图像否认我们本来的样子,只剩下一些特征或典型形象。
它对共情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共情有赖于客观性来维持平衡和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人能够真正活成那个理想的图像,最后我们也会对自己很失望。
亲密关系第二个阶段是两极化。
当现实让理想图像出现裂痕,我们看到在理想化阶段中被忽略的那些不完美之处,看到伴侣身上那些恼人的缺点,于是我们开始仓促地做出评判,并对问题进行泛化处理,认为对方无趣、自私、冷漠。
但是,如果用共情来指引方向,我们就能学会如何接受这些新的事实,并敢于承认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瑕疵。
亲密关系第三个阶段是整合。
在关系的理想化阶段,我们希望并祈祷对方填补生活的空洞;到了两极化阶段,我们意识到(经常是伴随着痛苦的嚎叫)对方也不是那么理想,而且他们还有自己的空洞要填;在整合阶段,我们就会通过坦诚的互动、符合现实的预期和对彼此独特性的真心尊重,来努力促进彼此的成长。
整合之爱(integrated love)是相互共情的产物,这个过程既需要有融合的意愿,也需要有分离的能力。你会全心全意进入到对方的感受中,但也要经常回到自我中。
建立并维持相互共情的三条建议
❍ 1、不断地重新评估你的理论信条。“相爱的人不应该吵架”“男人受制于身体,女人受制于关系”,这些你了解到的理论信条一旦稍有偏差,我们就会大失所望。我们应该放下执念,构建出新的信条,寻找能欣赏你的人,去跟他们建立亲密关系。
❍ 2、当心自满情绪。当关系稳定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自满得意,不那么积极地进行共情。你要去寻找惊喜,多去倾听,而不是想当然地以为你知道对方所想。
❍ 3、小心认知混淆。认知混淆,有时也叫作界限不清,其特征就是自我和对方边界的混淆。共情能帮我们弄明白,虽然你和我是一体的,但我们也还是两个人。即使在最亲密相爱的关系中,我们也要学会退回到自我当中。共情能给我们所需要的洞察及信息,从而理解他人的需要,分享他们悲伤之深、喜悦之强的情绪。
如果没有共情所赋予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参与,爱就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简单词汇。共情,让爱有了高度、份量和平衡;共情是爱的血与肉,是它跳动的心脏,是它求索的灵魂。共情让爱成为爱。
结语
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可是我们要如何去体验,如何去表达,如何获得这种体验和表达的能力,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
解开这道难题的关键就是共情的力量,共情是通往爱与宽恕的道路,这条路天生就在我们眼前,感知他人的情绪,并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行动,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暖。
当我们想要与世界建立强连接,共情便是最有力的方式,走进他人的体验,也让自身的体验被他人理解,获得爱与被爱的感受,共情让相爱的人能真正触及到彼此的灵魂。
共情是天赋,同时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就能获得的能力,努力去获取共情的力量,你就不会孤单,每个人也不会变成一座孤岛。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共情的力量》
- END -
《生命·成长》第三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点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三季完整版纪录片
【此念】赠书福利
对于共情,你有什么心得或感悟?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亚瑟·乔米拉卡利、凯瑟琳·柯茜
《共情的力量》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2年5月18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编辑 | 移然
排版 | 王啊晶
校对 | 赵天玮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此念X黄仕明直播回顾:爱自己,完整地接纳自己
如何打造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 《游戏力养育》(上)
陈嘉映×刘擎:为什么我们对话语失去了信任?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