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 图片来源:Rakoshirako
本文摘自《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武志红
导读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我们经常听到夸孩子时,都会说:“我家孩子很听话。”
听话,自然是叛逆的反义词。然而,假若父母控制欲望太强,孩子听话就意味着失去生命力,因为他们的人生很少是自己在做选择,所以他们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就意味着他们白活了。
本文选自《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今晚【此念】对话武志红,欢迎预约收看。
cinian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
百万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此念对话武志红 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武志红一起探讨「怎样的关系是好的关系?」,8月2日,此念课堂视频号20:00-22:00 开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01
叛逆,只是为了做自己
▲ 图片来源:Rakoshirako
青春期,被称为第二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1.5~3岁。小孩子常说两句话:“不!”“我来!”
第二个叛逆期,也许你们都不能直接这样表达了,但你们心中会隐藏着这两个声音:
❍ 1.对大人、权威和主流说“不!”
❍ 2.向所有人乃至这个世界表示:我自己说了算。叛逆,这个词是有问题的。
叛逆,是从父母、权威和主流的角度来看的,父母或权威希望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行动,而孩子们表现出不情愿甚至相反的意思来,于是被他们视为“叛逆”。
但是,从孩子自己的角度看,没有叛逆这回事,他只不过是在想,我的人生我做主。
世界各国的研究均发现,到了青春期,青少年们与父母的冲突变得强烈了很多。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则发现,40%的青少年报告说,他们和父母一周内至少有一次冲突。
还有研究称,青春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青春期一过,这种冲突就减轻了。
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冲突?
答案很简单,青少年们在这一阶段迸发了强烈的生命热忱,而这种生命热忱不能按照别人规划的蓝图来发挥,它要按照自己是的主人的方式来表现。
其实,假若青少年们能够一开始就是我的人生我做主,那么就不必有叛逆期了,因为没有必要了。
叛逆,是为了闯出一条路来,如果早就有了一条路,还叛逆个什么劲。
譬如,逃学就是一种常见的叛逆。读大学时,我们宿舍的哥们都对逃学的经历津津乐道,好像那是中小学时期最有意思的事情。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觉得,读书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父母,那么,不读书才是为了自己。读书是委屈了自己的意志,而逃学就是放纵自己的意志,所以,逃学才显得那么有意思。
然而,对于我而言,读书是我爱读,哪怕像政治这样的科目,我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既然如此,干吗要逃学。如果说别人逃学是为了做自己,那么我逃学就反而不过是跟着逃学的同学们随大流而已。
如果你的父母有巴菲特父亲那样的智慧,那么你就不必有叛逆。
如果你的父母有强烈的控制欲望,希望你按照他们的意思去生活,那么你一定会有强烈的叛逆倾向。
这种叛逆倾向,有时能活出来,有时会被压抑,而我会向父母们建议,最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活出来,否则到了成年后才活出来,那会非常可怕。
例如,一个男人,他40岁时决定和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太太离婚,理由是:“我之前的人生是活给父母看的,我觉得白活了,从此以后,我要活给我自己,很抱歉,当年和你结婚,也是给父母看的,所以我想离婚。”
所以,当遇到孩子叛逆时,心理医生们常对父母们说,这是一场战争,是他们发起的独立战争,你一定会输,你最好早一点接受这一点,否则你只是看起来赢了,但最后你会输得更惨。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别说青春期孩子们的独立,有些妈妈,孩子在第一个叛逆期时的表现就会让她们抓狂。
很多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妈妈有“迷恋婴儿综合征”。她们的孩子还不到一岁半时,她们是合格的妈妈,对孩子疼爱得不得了。但孩子一岁半后,她们会有强烈的渴望再生一个孩子。最后,她不能生了,她就会去找左邻右舍家的小Baby,替人家抱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就是,这些妈妈受不了进入第一个叛逆期的孩子对她们说:
“不!”“我来!”她们会特别怀念孩子咿呀学语又说不清,蹒跚学步又走不远的状态,当孩子有能力走向独立并不顾一切追求独立时,她们就会失望,渴望再找一个小婴儿来照顾。
如果你在青春期特别叛逆,那很可能是,你在第一个叛逆期没有完成独立的任务,所以你要在青春期继续去执行这个任务。
02
父母与孩子的完美关系模式
▲ 图片来源:Rakoshirako
在第一个叛逆期,父母处理孩子叛逆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做妈妈的只需要遵从一个原则即可:守在孩子旁边,让孩子自己玩耍。除非很有必要,否则不要去干涉孩子玩耍的过程。
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是在自由地探索世界,他就不需要叛逆了。
假若孩子顺利地度过了第一个叛逆期,那么,当第二个叛逆期到来时,他不会有特别强烈的叛逆行为。
相反,假若孩子在第一个叛逆期都处于压抑状态,他发现,他不能对妈妈表示“不”“我自己来”,他只能偷偷地进行叛逆。甚至,他在叛逆时,他意识上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叛逆。
那么,在第二个叛逆期,孩子就会有很多过度的叛逆行为或奇特的叛逆行为。
这时,做父母的会面临着比第一个叛逆期时严峻很多的挑战,但若想孩子更顺利地度过叛逆期,父母仍然需要学习前面的原则——“让孩子自己玩耍”,同时提供低限度的干涉。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觉就可以顺利地涌出来,他蓬勃的生命激情也就可以顺利地绽放。
以上这些话是对父母们说的,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作为孩子,你真的要感谢命运。
很多时候,父母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甚至,你稍微呈现出来的叛逆倾向都会让他们恐慌,于是他们会更严厉地限制你的行为,要求你什么事都要按照他们的要求来。
假若你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你遵从了父母的限制,那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呢?
一个17岁的男孩给我写信说,他有一个奇特的情况,常常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
我回信问他说,是不是父母对你的控制太厉害了?
他回信说是啊,父母都是大忙人,工作非常重要,但他们仍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他,譬如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交什么朋友、穿什么衣服、选什么科目、该有什么喜好乃至未来该读什么学校等等,他们都有很细致而严格的规定。
难怪他会摔倒。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身体的状况,常常是心理状况向外的反应。对于这个男孩而言,他的人生不是他在走路,是他的父母在强推着他走,这一点最后果真体现在具体的走路上。
他后来写信说,是这个样子,他经常在走路的时候,突然之间意识不到自己的双脚在动,然后就摔倒了。
中国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当中国父母夸孩子时,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说:“我家孩子很听话。”
听话,自然是叛逆的反义词。然而,假若父母控制欲望太强,孩子听话就意味着失去生命力,就意味着自己的精神生命被杀死。
用存在主义的话来讲,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很少是自己在做选择,所以他们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就意味着他们白活了。
作为青少年,你们应当明白这一点,你有天赋人权——你的人生你做主。
并且,你只有将这种感觉活出来,你的生命能量才可以释放出来,而这样一来,你的生命从青春期开始,将日益灿烂,而不像我国多数人的人生,似乎只有在青春期才有充沛的能量,而到了成年后,因为不甘心活在而又不得不活在“我的人生你做主”的感觉里,生命能量渐渐消失了。
像巴菲特、比尔·盖茨与韩寒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能量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增强,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份自由。巴菲特可以因父亲的鼓励而一直懂得尊重自己,比尔·盖茨与韩寒则可以毅然退学而去追寻自己的路。
很多时候,你们得到家人和社会的重视也许不够,但这真的可以是一种幸运,因为当你们为自己争取自由空间时,你们受到的压力会小很多,你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就去追寻“为自己而玩”的感觉。
03
用更优雅的方式表达“叛逆”
▲ 图片来源:Rakoshirako
叛逆,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和父母或权威对着干。
父母希望自己好好穿衣服,而孩子偏偏愿意穿有洞的牛仔裤,甚至还要在牛仔裤上剪几个破破烂烂的洞才好。
父母希望自己好好读书,自己偏偏读不好书,甚至还对读书讨厌到极点,一看到书本就头疼。
父母希望自己做个好人,自己偏偏像个小流氓,整天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搅动起一些烂事。
父母希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作息制度,自己偏偏过没有任何规律的生活,睡得昏天黑地,完全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
……生命的根本动力是做自己。
那么,如果听父母的话就是按照父母的意思而活,是不是走向父母意志的对立面就是做自己了?这是叛逆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其实,在哲学上讲,A和-A根本上是一回事,你变成A,是活在父母的意志中,你刻意地走向-A,也仍然是在与父母意志较劲,这样还是没有走出父母意志的影子。
所以,真正要活出自己,就需要找到第三条路。
不过,我不想完全否定叛逆。每当有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很叛逆时,我都会说,这很好,这显示他们很有生命力。
有时候,叛逆是在提醒自己,我才不会按照别人的意思活着,所以你刻意走到了相反的一面。
但是,你真的需要走出听话与叛逆这对矛盾,发现自己真正的立场。
每一种叛逆行为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很积极的动力,你可以找出这个积极的动力,并用优雅的方式来表达它。
譬如,网瘾常常被父母视为严重的叛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戒除网瘾,恰恰是因为中国父母们的这种特殊需要,才在中国催生了达100亿人民币的网瘾集中营市场,最后出了杨永信用“电击疗法”等恐怖方法来强制孩子戒除网瘾的事件来。
关于这一点,也许你们已知道,全世界只有中国、韩国和日本才有“网瘾治疗中心”,在其他国家,父母们和社会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譬如美国,曾开办过一个网瘾治疗中心,但因为没有生意,也有违反美国法律嫌疑,最后关门了。
但不管父母和社会怎么看,你可以先看看你自己,你为什么上网,你上网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如果你上网是为了玩游戏,那或许,你上网行为的动力是希望人生变得精彩一些,那么,你能否在现实中将这种精彩活出来?
如果你上网是为了QQ聊天,那或许,你上网行为的动力是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开阔一些,那么,你能否在现实中多交一些朋友?
还有可能,你网上聊天时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么,你能否在现实中将自己压抑隐藏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活出来?
很多所谓的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积极的动力,但是,这个动力你可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甚至,你这个动力处于被大人禁止的状态,你因而才有了叛逆的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你都可以尊重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将它在你的生命中活出来。
04
成长,就是与家分离的过程
▲ 图片来源:Rakoshirako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前,一个初生婴儿遭遇到了第一个无比痛苦的分离——离开了妈妈无比舒服的子宫,从狭窄的阴道里挤到这个世界上,冰冷的风、嘈杂的声音,还有刚刚体验的痛苦,让他放声痛哭。
但婴儿一开始仍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饿了,妈妈给他吃的,冷了,妈妈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尽职的妈妈无比敏感,真正是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他需要什么,妈妈就在第一时间满足他什么。
但很快,婴儿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这个心理上的分离比分娩过程还要痛苦。幼儿们发现,自己无法指挥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指挥妈妈,于是不断地哇哇大哭。
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接受妈妈会离开自己,去工作、去学习……这些事实。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每一次分离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让幼儿们担心自己被抛弃。
接下来,他们不得不在没有妈妈和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闯世界了,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幼儿园小班开学时,第一次彻底离开家的孩子们总是哭成一片。哭是因为心疼,因为分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疼。
再接下来,还有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他们彻底离开家。再以后,他们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再以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要亲自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
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与妈妈身体的分离是第一次分离,与妈妈心理的分离是第二次分离,而与家的分离,则是第三次分离。
第三次分离,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才结束,其中最关键的时候就是青春期,所以很多人会称青春期是“心理断乳期”。
依照我的了解,“心理断乳期”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从青少年自己的角度看,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动力是独立,而阻碍他们走向独立,常常不是他们不想“断乳”,而是父母不想与他们分离。
一位妈妈给我写电子邮件说,她的儿子16岁了,以前他们那种可以分享一切的关系没有了,儿子现在有太多事情想对她保密,是不是他的心理不正常?
我回信说,这是青春期的特点,也是一个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然经历,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甚至称,没有秘密,一个孩子就长不大。
我收到了这个邮箱发来的第二封电子邮件,但这次说话的就是一个男孩,他说,叔叔,你说到了我的心里去,我的确想在妈妈面前留有我的一个空间,我不想什么都让她知道。
她觉得我这样想有问题,所以要我以她的口吻给你写信,让你这个心理学家来判断一下我是否有问题。没想到你支持我,妈妈不高兴,不愿意接受,但我得说,这是我想要的。
假若孩子与妈妈的分离没有发生,而是两人一直黏在一起,那会如何?
一个男孩,他上初中时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妈妈睡一张床。那个学校全是住宿生,唯独他例外。他的村庄离学校2.5公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学校。因老被同学笑话,他最后退学了。
直到他长得五大三粗时,妈妈才拒绝和他睡一张床,但这未免太晚了,他对妈妈的依赖已严重到病态,因为想妈妈,他每天都要哭,每个星期都要给妈妈打3次以上的电话。在他的倾诉中,他说妈妈并不情愿和他睡一张床,不知有多少次赶他了,但他一死皮赖脸地求妈妈,妈妈就会心软下来。
这是孩子不想与妈妈分离,但也有另一种情形,是更常见的——妈妈不愿完成与孩子的分离,她甚至会主动破坏这种分离。
美国女孩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
她11岁,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乌黑的头发,不喜欢金黄色头发。结果,无论安吉拉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妈妈最后还是将她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
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命令她闭嘴。但一旦心血来潮,妈妈又会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问她在想什么。
结果,到了30岁的时候,安吉拉不能说话了。她是一名教师,本来可以流畅地讲课,但忽然有一天,她说不出话来了。
可以说,与妈妈的关系让安吉拉形成一种认识:关系越亲密,她就越没有独立空间,而她维护自己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说话。因为无论妈妈怎么侵扰她的个人空间,但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安吉拉的妈妈想吞没女儿的一切空间,而安吉拉为了防御被吞没,于是发展出了“失语”的办法。
作为心理医生,我发现,如果父母,最常见是妈妈,对儿女有强烈的吞没,那么儿女会发展出种种办法来防御妈妈。
譬如,我一位男性个案,第一次做咨询时,讲事情从来不讲细节,我问他细节是什么,他会愕然地说,忘了。没有细节,他讲的事情就一点意思都没有,我听他讲话时总是昏昏欲睡。
就在昏昏欲睡的时候,我突然间捕捉到了一点什么,于是问他,你是不是有一个控制欲望特别强的妈妈,你什么事情她都想知道。他说,你怎么会知道?我回答说,通过你不讲细节而知道,就好像是,你讲不出细节,就是为了对抗妈妈吞没你的努力。
甚至,你都意识不到是你自己不想给妈妈讲细节,而似乎是你没有能力讲细节,这样一来,妈妈连怪罪你的资格都没有了。
他大笑,说好像真是这么回事。从此以后,他开始在咨询中讲细节了。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尊重你自己的感受。很可能,你身边所有人都强调,你应该顺从父母。但是,我想再一次引用俄罗斯文豪索尔仁尼琴的话,“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在你父母的世界里,他们是宇宙的中心,而在你的世界里,你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如果事情主要是你的事情,你有足够的理由遵从你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别人的感觉。
武志红《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 END -
大家都在看
李松蔚:如何真正理解你的孩子?(第三期)
武志红:怎样才是一个健康的自恋?
陈嘉映:当今时代,我们如何自处?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