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甘肃省教科院:绘就新时代甘肃教育科研的宏伟蓝图


↑ 点击上方“中国教科院”关注我们




甘肃省教科院作为甘肃重要的教育科研机构之一,同时兼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能,在认真贯彻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立足甘肃教育科研工作实际,对国家决策部署进行深入学习解读,并提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为绘就新时代甘肃教育科研的宏伟蓝图建言献策。



加快推进甘肃省教育科研管理现代化

《意见》指出,要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建设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和使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当前,要加速建设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科研统筹规划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监管、指导、结题、推广等全过程在线动态管理,着力提升甘肃省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加速转型。一是加速以提高研究质量为核心的转型;二是加速以强化科研意识为导向的转型;三是加速以提升专业水平为任务的转型;四是加速以注重课题评价为目标的转型。


以提升效能为目标,强化管理。一是推进经验式管理向体系化治理转变;二是推进粗放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转变;三是推进传统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四是推进单一模式向“1+x”多维模式转变。


以确保公平为原则,规范评审。实现课题在线动态管理,实行逐级负责、逐级监管,课题的立项申报实现三级审核、结题鉴定实现二级审核、评审结果坚持公示制度等。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对评审管理中的关键点、风险点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确保课题管理和评审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以成果转化为目的,注重推广。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将成果转化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鲜活实践。但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和渠道等因素的制约,课题成果存在轻推广、轻应用的状况,既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制约了教育科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让成果转化有更多的可能,实现优秀成果自上而下的深度推广和宣传,进一步促进甘肃教育科研成果价值的提升和应用。


以科学有效为方向,优化服务。科研管理工作头绪复杂,广大教师需求应接不暇。要本着以实现服务的科学有效为目标,拓展网络服务功能,借助新媒体主动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成研究全过程在线服务新格局,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甘肃教育科研工作的服务效能和质量。


以学术规范为标准,坚守底线。要让管理和评审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在大力推动甘肃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要重点守好五条底线。一是不逾越红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好意识形态关;二是不触高压线,杜绝违法违纪违规现象,严禁弄虚作假;三是坚守标准底线,坚持基本的合格标准,强化质量第一;四是坚守规范基线,坚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伦理;五是把好质量线,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遵循规律。


大力推进甘肃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是教育科研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必然要求,是主动适应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支持、服务、引领作用的根本需要。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优化教育科研体系,激发创新内在动能,为实现甘肃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靳建设系甘肃省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闫婧华系甘肃省教科院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所所长)



坚持政治方向,彰显中国特色,实现科研强国《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对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
《意见》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要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意见》提出“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实践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弘扬优良学风”四条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党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人民的中心地位不动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搞科研,深化科研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研究范式、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激发科研活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充分调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科学发展。
《意见》在发展目标上提出,要“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催生一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明确了“六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即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有活力、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更加合理、原创研究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共同致力于“推进建设教育科研强国”这一伟大目标。
指导思想提供了思想指南,基本原则确立了工作遵旨,发展目标明确了努力方向,为推动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强国、推进教育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了框架。
(作者秦志功,系甘肃省教科院副院长)



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职能定位繁荣教育科学。教育科研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思想武器,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系统开展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等方面的研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弘扬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结合甘肃实际,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课程体系、话语体系,增强甘肃教育自信。
服务教育决策。教育科研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甘肃发展需求,把握国际教育竞争、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创新、社会变革等大形势大趋势,紧紧围绕甘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报告,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服务。以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等委托的重大项目为载体,依托教育部“西部宏观教育政策研究基地”等平台,凝聚多方研究力量,创新决策咨询服务方式,发挥大数据分析、决策模拟等在政策研制中的作用,注重监测评估中的成效追踪与问题预警,形成咨询研究成果,提升决策咨询研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助力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能力。重点关注教育立法研究,助推地方教育法治建设。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要围绕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需求,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求破解教育难题的有效策略和办法。通过教科研实验区及实验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建设、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地建设等,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通过建立多层研修培训、现场观摩研讨、专项课题研究、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等,支持和指导大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依托国际国内相关项目,深入开展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
引领社会舆论。要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对国家出台的重点教育政策进行阐释解读,通过各种媒体扩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要建立教育科学研究普及推广专家库,定期开展教育政策宣讲活动,提升全民教育素养,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互联网”等途径,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和教育热点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引导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
促进对外交流。要加强教科研的国际交流和比较研究,拓展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尤其要借助每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等平台,集中展示我省各地教育科研成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优秀专家学者、青年后备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支持力度,专门制订相关政策,通过单列省级国外教育调研专项访问学者项目,支持高校和各级教育科研人员出国研修;设立专项项目和经费支持有条件的省内高校创办外文教育期刊和教育类优秀教材外译工作。重点举办中英、中欧甘肃省基础教育项目20周年等大型学术研讨活动,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儿基会等国际机构参与,推动甘肃教育成功经验的国际化传播,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甘肃省教育成果的影响力。
(作者岳文果,系甘肃省教科院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构建教育科研体系,发挥系统优势效能《意见》提出了“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要求,从激发活力的角度提出要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创新科研范式和方法、改革教育科研评价等五个方面的举措。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要重视协同发展,善于把组织优势转化为系统效力。
一是明确职能定位。机构建设和体系完善是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撑。《意见》系统梳理了教育科研的六支队伍,明确了教育科学规划领导机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教育学术团体和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责定位,构建了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体系。
二是发挥规划优势。《意见》强化了各级规划领导小组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作用。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部门在推动教育科学繁荣发展中发挥着“风向标”、“加油站”“宣传队”“守夜人”的作用,要履行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把旗举好、把关把好、把势判好、把图画好、把标定好、把桥造好、把人育好、把事办好”等“八个好”的职责。新时代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部门需要提升“六种力”,即形势辨别力、方向把控力、课题策划力、组织协调力、工作创新力、制度约束力。要把引领科研方向和推出高质量成果作为主攻方向,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着力点,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科学管理,构建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的教育科学规划体系。
三是统筹各方力量。作为教育科研机构要依照《意见》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着力打造自已的优势,在全国教育科研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形成各安其位、各展其长、各有所为、相互支撑的良性工作格局。同时,要积极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上下、左右、内外之间建立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体系,确保网络系统中的每个机构都能够迅速便捷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
(作者闫婧华,系甘肃省教科院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所所长)



在建构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意见》的出台必将有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构建科学规范、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建立完善目标导向机制。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明确的多层次的有引领作用的目标体系。《意见》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从机构、队伍、成果、机制、评价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被分解成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系列子目标,才能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因此,需要根据省实际将宏观目标具体化为经过努力可及的一个个具体目标。如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就可以考虑建构下述具体子目标:建设和谐共进的科研团队文化,建立实现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制度,建立科研人员专业发展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体系等。再针对每一方面的目标思考实现途径,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完善方案措施,通过实现子目标来完成整体目标。
建立完善内生动力激发机制。通过多种策略,建立内生动力激发机制,有效激发科研团队和个人的内生动力。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通过建立人岗匹配、人尽其才的人才选用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自主在教育理论研究、服务教育决策、教育实践指导等不同专业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形成自己的团队,产生专业归属感。同时以激发荣誉感、责任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专业自主,激活内发动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建立完善任务驱动机制。目标导向和内生动力属于运行机制的内力凝聚,而任务分配则构成外在推动力。目标导向和内生动力激发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难以在短时内见成效。任务驱动则指向具体行动,在每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产生切实可见的成果,科研人员在成果中可以获得成就感。同时,要将任务驱动与有效的政策激励协同,确保有人愿意“出头”承担任务,进而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意愿和潜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文化。还要建立成果累积机制,通过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得失,不断调整方案和再次实施,将实践中探索的思路方法总结成为经验、方法和成果。
建立科研文化驱动机制。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科研文化能让科研人员发自内心的认同并追随,为之奋进,解决制度系统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首先要明确树立并传播可以激发普遍正念的核心价值观,唤起大家树立“正能量”的理念,让每一名成员发自内心的认同并萌生科研文化自信。其次,要让单位的科研文化体现在物理环境中,如从会议的讨论效率到会议场地的陈设台型,让这些在日常运行中再寻常不过的现象都成为科研文化的重要体现。再次,注重建立单位科研文化的包容性和弹性,不断微调和巩固,使其包容并满足个人的小理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单位科研文化应有的作用。
(作者漆治文,系甘肃省教科院高教与职教研究所所长)



构建新时代教育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意见》的第11条明确提出:树立全国教育科研系统一盘棋思想,这一鲜明的思想体现着教育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教育科研强国、强省战略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需要有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需要有全面提升教育科研战线协同攻关能力和搭建教育数据公开共享的机制。
一要构建教育科研治理体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设有教育科学规划领导机构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省级设有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机构、高等院校有教育科研院所、中小学教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和社会教育研究机构。要明确这些研究机构的职责定位,完善这些教育科研机构,使他们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要加强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教育科研院(所)要与高等学校内设教育研究机构、各类学校、教育学术团体、社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打通联系渠道,既打通纵向联系渠道,又打通横向渠道,科研机构之间不再受级别、机构性质的限制,而是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互相合作,共同协作开展研究,形成无障碍的合作新体系、新机制。
三要搭建四个共享平台。一是搭建全国教育大数据统一平台,供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教育研究人员使用;二是搭建全国教育调研的平台,不同教育科研机构之间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一起研究教育的重大、难点问题,共同攻克难关;三是搭建国外教育综合信息平台,使教育科研人员能及时了解跟踪国外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加快教育科研步伐;四是搭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使不同机构的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得到认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教育科研人员成果在同一平台评价,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改善教育科学研究评价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要不同教育科研机构根据本科研机构性质特色发挥优势。教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要与政府部门、学校、基层教师等建立起共同开展教育科研的合作协同机制,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解决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才能产生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各级政府的教育决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作者马金玲,系甘肃省教科院特殊教育教研员)



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的构建与创新

《意见》中强调,要创新科研范式与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吸收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学习贯彻落实《意见》,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需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把握方向指导工作,以实证研究为支撑凝炼方法总结经验,以比较研究为借鉴挖掘优势补齐短板,以跨学科研究为突破创新理念拓展思路。


要加强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石,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分析事物的锐利思想武器。唯物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学理逻辑和理论思辨,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为教育科研提供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和学有所教等方面做出理论贡献。


要加强实证研究。坚持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对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注重长期性、系统性研究。一是实证研究议题以解决问题为要旨。这就要求研究的议题必须蕴含理论的、实践的和逻辑的价值,即值得研究,而不是充满矛盾、无需证明的伪问题。二是实证方法实践内化为一种学术自觉。实证首先是一种实证思想,然后才是方法,实证研究必须从专业化的角度来提升实证方法的实质规范,这需要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反思、沉淀和提升。三是数据分析体现研究者的学术底蕴和智慧。实证研究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的数据分析才能有一个确定的结论,需要研究者把自身的经验与智慧不断在原始资料与已有理论之间进行假设、验证和建构。避免纯粹表象化的、研究结论常识化的、非体系化与非逻辑化的损害真理价值的实证研究,必须把那种仅仅满足于在表象层面上用浅近手段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的方法改造成为既有描述和解释、也有内在探索求证的内外兼备的方法思路。四是有价值的研究议题必须有经得起考验的诠释,避免研究结果解释方面存在的解释牵强和阐释肤浅的问题,避免数据分析过程复杂但研究结果无需证明的矛盾与尴尬。


要加强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经验,注重借鉴国外教育研究范式、方法,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开展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纵向上精准掌握我国教育历史脉络、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横向上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发达地区先进成果等。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是在科学实验过程或是在理论研究中,比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家和省内教育状况,能帮助我们获得新的发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使决策科学、合理,就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认识,从比较中分析优劣得失、长处弱点,从而使政策的制定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实际。


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方法交叉、理论互鉴、问题拉动和文化交融,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开拓新视角、提供新思路。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这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才能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否则就会陷入片面性。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质性突破,跨学科渗透常常对学科内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预计的作用,其他学科的研究可能导致该学科的研究工作和实证资料上的巨大突破。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进教育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充分运用认知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育研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李劼,系甘肃省教科院教研员)



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素养、能力与担当《意见》强调,教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要把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对科研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信念坚定。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育科研工作,筑牢初心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思想上认同、理论上认同、感情上认同。
要学识广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掌握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科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极拓展自然科学等跨学科理论支撑,富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具备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特点,弘扬博学慎思、格物致理的学风,培育严谨治学的态度、刻苦学习和勇于进取的精神,为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成功的教育决策要进行分析和论证,为理性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教育决策中蕴含的理论或模式提供例证。
要敢于创新。主动学习新知识,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研究,创新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娴熟地掌握教育科研技术,不断拓宽教学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遵守科研工作学术道德,勇于探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要求真笃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热爱教育、崇尚真理,脚踏实地、潜心研究,遵循科研规律,加强学术自律,力戒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杜绝“圈子”文化,自觉防范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教育行政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家长和社会服务。保持务实求真、严谨敏行的教育科研态度,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跟踪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对教育科研课题和实验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真正落实“科研兴教”的战略决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索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教育规律,寻求改革和发展的对策,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宣传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和典型,应用、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作者李丽娟,系甘肃省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



把准方向,以评促研评价是科研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的关键。完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评价能力对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公正性,对改善教育科研评价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创新质量为导向,做好教育科研评价系统顶层设计。要立足国家层面,为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评判系统。教育科研评价系统的顶层设计必须以“推动创新”和“提升质量”为导向,以评价促创新,以评价促发展,系统规划和设计教育科研评价的战略目标和阶段任务。要实现结果评价范式向“过程——结果”评价范式转变,从课题设计、研究过程、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对教育科研评价进行系统优化。
以实际贡献为导向,让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科研成果的形式上,要树立“科研产品”的思维,重视学术论文之外的非传统形式的科研成果。要改变“论文为王”的倾向,在传统的学术论文之外,服务了社会、产生了社会影响的智力产品均要纳入到科研成果认定的范围之内,重点要将影响政府政策(如咨询报告、政策建议、参与政策制定等)、服务学校(教学管理指导、课程解决方案等)和引导社会文化舆论(如讲座报告、网络发表等)等方面的工作给予科研成果的认可,对科研工作者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予以肯定,重视学术工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同时,为鼓励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精神,对经过长期研究仍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失败的“长线”课题,经同行专家严格鉴定后,可给予肯定性评估。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尊重差异和多样性的科学研究环境,进一步形成更加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
(作者张彬,系甘肃省教科院数学教研员)




目标引领,制度支撑,硬核驱动新时代教育科研《意见》的发布不仅对改进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必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注入了强大动力。
正确的方向引领。《意见》高瞻远瞩地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供了方法,是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育科研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注重实践性,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教育自信。
科学的制度保障。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是达成科研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一要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体系。明确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管理指导下,构建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研机构体系。二要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人才培养制度。搭建教科研人才(教研员)成长平台,建立教育人才成长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三要明确教科研工作制度,构建决策意见征集和专家咨询制度、探索建立教育咨询购买服务制度、简化对外交流制度等。
硬核的经费支持。《意见》指出深化权益制度改革,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教科研培训经费列入行政预算;加大教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保障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健全竞争性经费和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通过捐赠、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教科研工作;扩大经费管理自主权等一系列改善科研环境、增加科研经费的举措,为开展高质量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
(作者赵兴,系甘肃省教科院地理教研员)


往期回顾






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深耕教育领域,提升科研水平

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坚守教育科研初心使命

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重庆市教科院:加强教育科研,助推教育现代化

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湖南省教科院:建设新型教育智库,助推教育治理现代化

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山东省教科院:教育科学研究新纲领、新使命、新作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