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即刻消费:不想为未来花钱
在讨论后耐用品时代的消费时,我引用了一篇报道的下述内容:对比今年上半年与201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结构,发现食品烟酒支出的占比是增加最多的,达到2.1%,除医疗保健外,其余消费的占比都有所减少。其中,衣服是减少最多的,占比下降了1.1%。
看到这个数字,我内心里是多少有点怀疑的。
但该报道用一个案例,诠释了上面这个现象:一位女性消费者表示,今年她在服饰、护肤方面的开销大幅缩减,原来计划分别有5000、2000元的开销,但直到8月,服饰只花了不到1400元,护肤更是几乎0开销,仅有16元。
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倒真的是非常值得玩味和探究。
人靠衣服马靠鞍。在人们的印象中,尤其是女士,对衣着和化妆是非常重视的。哪怕是在比较贫困的年代,人们也要尽量穿得体面些、光鲜些。看完上面的数字和案例,我脑子里不禁开始琢磨一个问题:难道人们真的不在意装束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在消费上,人们内心里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然后接着看报道,该女士节衣缩美,将节省下来的钱用在了什么地方?答案是旅游。报道说,旅游成为她今年唯一超预算的项目。7月份,她前往三亚度假,消费超过一万元。尽管这是一个个案,但却与消费总体偏冷旅游独热的宏观景观相吻合,这也许可以表明,该女士的消费选择,具有超出个案的意义。报道还说,在开销上,她的基本原则是,出一进一,辅助原则是尽量不买。衣服只要不破就还可以穿,能省一点是一点。
看到这里,我多少有点理解了这位消费者在旅游和穿着上的不同选择。
衣着和旅游消费的各自特点是什么?旅游的特点是什么?是能够把一次消费中开销所带来的效用或使用价值当场享受完毕。对此,我将其称之为即刻式的消费。而衣着则不同,假如一件衣服2000元,穿三年,意味着2000元的使用价值要用三年的时间才能用完。也就是说,这个钱在大程度上是为未来花的。
如果是这样一种逻辑,我们就可以理解了许多事情。
在消费整体偏冷的背景下,有一些领域的消费却比较火热。不仅仅是旅游,还有餐饮、电影、演唱会和一些体育赛事。比如,海底捞今年上半年赢利22亿,已超过去年全年。除海底捞外,包括九毛九、海伦司、广州酒家、全聚德等在内,多家餐饮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都不错。6月15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的阿根廷对澳大利亚的足球比赛,虽然球票的价格不菲,但在第一轮出票后,被球迷一抢而空。而西安的那场演唱会,门票更是被炒到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上面这些消费与旅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什么上面说的,能够把一次消费中开销所带来的效用或使用价值当场享受完毕。正因为如此,凡是能用于即刻式消费的,会出手大方,相反的,则出手谨慎。我听到一个小伙子说他的消费经历也是如此,吃一顿饭花几百块毫不犹豫,花两三千块买个电视,还是算了吧。
也就是说,有时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说到当前的消费低迷,很多人都强调,人们手里没钱啊。不错,我承认在很多人那里是这个问题。但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还有个消费价值观的变化问题,即有人开始不愿为未来花钱。
五一期间的旅游热,很多人将其称之为穷游,即旅游的人数多了,到处是人山人海,但人均花费却减少了。但在今年暑期的旅游中,情况可能有所变化。今年暑期旅游更加火爆。而且,不少地方的旅游花销都在涨价,8月我曾经去过一个草原景点,一条自驾路线,每个人票价120元,一辆车4个人就是480元。一家普通酒店的标准间,上千元。也经常见到网友这样的吐槽:月薪2万住不起汉庭如家。去往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高铁商务舱和飞机公务舱,甚至都一票难求。
这也可以佐证我上面说的消费观念的变化。
我不能说,这种变化有多大的代表性,也许这只是在一些年轻人才中存在的现象。但它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内心中的选择标准和价值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背后的,则是对人生和未来的理解。如果再联想到一部分人中存在的不婚不育现象,则对我们提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关联阅读: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挖茶俱乐部定制
华宁陶白釉绿彩茶杯
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加上面的微信
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