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每一个领导都会打岔

2016-09-25 王国华等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小提示:在微信最新版本中点开“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公众号,设置“置顶公众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更新。


插画|向朝晖


每一个领导都会打岔文|王国华

 

跟一个公司白领闲聊,他说自己的领导太能打岔了,随便请示一个问题,对方能给你岔到十万八千里去。

 

一个公务员也抱怨,她都不敢向自己的领导请示问题了。无论你问什么,领导都会准确无误地扯远,直到大家都忘记了最初的问题。听他云山雾罩不着边际地讲一两个小时,简直是一种折磨。

 

还有其他一些行业的人,大家工作性质、内容完全不同,但几乎都遇到过爱打岔的领导。这起码说明,此为普遍现象。

 

所有领导都有病?当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是领导。

 

他自认比你聪明,看问题比你高瞻远瞩。你刚讲几句,他就已断定理解了你的话,可以提纲挈领地指示了,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发号施令。而这个指示跟你的预期大相径庭。

 

和你相比,领导处于强势。他不顾及你的感受,形成了自我、自恋的表达方式。没人制止他,提醒他,时间一长,形成你们之间的固定对话模式,即,他可以天马行空,你只好毕恭毕敬。

 

讲完以后,领导得意洋洋,以为做完了一篇精美的文章。下级垂头丧气,完全不得要领,但必须装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样子:“哦,原来是这样啊。”其实脑子在高速运转,分析领导刚才到底讲了些什么。

 

没办法,过一段时间,下属还得去请示上级。搞得领导都不耐烦了:我已讲得这么明白,你怎么还不清楚。笨啊!

 

发生这种偏差,原因很简单。领导有话语权、资源整合权和自由裁量权,认为一切可以轻松搞定。而下级没有。举个例子。最早参加工作时,一个副总安排了一个活儿,每个部门都声称干不了。他很生气,赌气亲自操刀。干完之后,训斥下属说,这还不简单?其实他不知道,他把几个部门的骨干都调过去,相当于临时组建了一个部门,好几个部门几乎为此停止运转。而在干这个活儿时,其他部门的中层,仅仅是协调各个部门的人都是天大的难题。

 

因此,你去请示问题时,领导要跟你讲大道理,讲当前的危机和机遇,讲自己的光荣历史。而这些都不是下属关心的,他只关心手头的事怎么完成。双方的诉求完全不同,下属自然认为领导太能打岔。

 

这跟领导有没有修养,读没读过书,性格如何,都没关系,只跟他们的地位有关系。

 

如果转换角色,你的领导再去跟他的领导谈话,你会发现,事情发生了奇怪的变化。小领导谨小慎微地列出问题,条理清楚地发表看法,大领导又天南海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谈起来。

不在同一次元文|史未

 

强子最近有点抓狂。一直小心避孕的媳妇意外怀孕,瞬间引起轩然大波。紧接着,一个惊天发现让婆媳之间彻底开撕:避孕药不知何时被掉包成了叶酸片。媳妇脸红脖子粗地指责婆婆:“妈,您这么做太不合适了!您就是想抱孙子想疯了,做人还得有底线吧?”婆婆激动得脸变了形:“底线?孙子就是我的底线!我妈18岁生我,我20岁生强子,强子都39了,他可是三代单传啊,你竟然跟我谈底线?”媳妇稳定了一下情绪,“生不生是我和强子的事,妈您说了不算,过两天我就去医院把孩子做掉。”婆婆的嗓门快喊破了,“你试试看!你要是敢打胎,我立马去见强子爸!”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和强子一样欲哭无泪的,还有隔壁小区老李的儿子小李。方圆十里,没有人不知道老李的。老人家三天两头往家里搬运废弃木板和砖头,收集的旧报纸和空瓶子在阳台上堆积如山,去早市买菜不等收摊前半小时不现身,恨不得天天只买白菜帮子。辛苦攒下二十万元积蓄,被传销妹一夜之间骗空,若不是被家里人拦腰抱住,老李气得差点从十五楼跳下去。

 

网友总结地精辟:三年一小沟,五年一大沟,十年一鸿沟。有时候,两代人在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如此之大,仿佛我们不是活在不同的世纪,而是活在不同的次元。而隔着次元遥相呼应的即视感,好比70后跟80后聊股票,80后跟90后聊魔兽;好比你跟你妈说月光求包养,你妈扇你一嘴骂你堕落了,你跟你爸聊PAPI酱,你爸问PAPI酱到底咸的辣的;好比徐志摩诗中所描绘的“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当年看电视剧《新结婚时代》,觉得最招人同情的不是顾小西,而是何建国,因为没文化真可怕,有个没文化的老爸真操心。如果情况正好相反,是否就省心了呢?

 

发小的双亲都是高级研究员,家里的书多得书柜衣橱装不下,但绝对不舍得扔,便塞进一个个纸箱,码在客厅的地板上。最后,客厅里几乎没了落脚的空间。有次,发小回家探望父母,只见二老端着碗坐在箱子上,边吃饭边透过箱子与箱子之间的缝隙看电视。在屋里待了不到十分钟,发小觉得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只好找个借口赶紧走人。

 

 一初中同学的老妈,大学教授,退休后来京与同学夫妻同住,不久同学妻怀孕,同学大喜,每日悉心照顾孕妻,为其打洗脚水。同学妈小住三月后,突然提出回老家,临走前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她怀的是男是女还不知道,现在就把她捧上天为时过早!其实,最让同学妈不爽的是,儿子怎么从来没主动给自己打过洗脚水呢?


插画|向朝晖


小区折叠文|朱辉


《北京折叠》里,作者将22世纪的北京分为三层空间,分别居住着精英、中产白领、底层劳动者。其实哪里需要等到22世纪,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各色人等早就各就各位,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区域。

 

某喜剧电影里有个桥段,周星驰指着刘德华对一群古惑仔说:“喽啰去那边,跟他打!‘大哥’到我这儿来……”古惑仔们进行了片刻自我评估后,马上就分流了。偶有自我定位模糊者,照了照周星驰递过来的镜子,发现自己长得确实像喽啰,于是心悦诚服去喽啰区域报到了。原理相似,十年前经过一番自我评估,我住进了本小区。

 

当年我周围邻居大致都属于白领阶层,低级别的医生、普通警员、国企非领导干部、大学讲师……那时小区里人口密度适中,平日里比较安静,邻里交往不多,但也极少有人发生冲突。

 

住着住着,邻居们的脸变得陌生起来。并非因为他们全去韩国整了容,而是老邻居陆续买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楼盘搬走了。原本小区里普通话占主导地位,随着居民成分的变化,各式各样的方言百花齐放。我们楼下是夜市,有几个人常常凌晨还在喝酒划拳,那方言比日语还难懂。虽然我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硬是听不出是哪个省的。

 

楼道里渐渐有人堆起了杂物,见贤思齐,很快各层公共区域都堆满了小偷都没法搬走的大件物品。绿化带先是变成了菜园子,近两年又变成了私人停车位。邻里之间交往明显增多了,常有看着脸生的新邻居一个劲地问你在哪儿上班?一个月挣多少?为什么还没要孩子?

 

“真受不了,一拨不如一拨。连炸油饼、收破烂的都住进来了,楼道里经常踩到狗屎、鼻涕……”尚未搬走的原住民刘婶变成了九斤老太,常常对我抱怨。我批评了她这种阶层歧视思想,不过她说的现象确实存在,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同事兼前邻居小马已经搬走两年了,谈及他现在的小区,物业费、停车费都比以前贵了一倍多,生活成本陡然提高。不过想想如果还住在我们小区,天天闹心、累心,或许健康和收入都会受影响,如今这种踮着脚尖略有些吃力的生活状态,或许仍算是明智的选择。

 

一般中档小区住上十几年,房子慢慢变成了老房子,居民结构也会渐变,从阶层角度看,很可能就会发生“沉降”。于是我们常常会被生活推着走,不得不保持奋斗的状态,寻找下一个栖息地。国人的人生旅程就像跟团旅游,总是匆匆忙忙像拉练。这个景点刚看了一眼,马上就得奔赴下一站。你想停车坐爱枫林晚,歇一歇思考一下人生,一扭头别人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掉队了……



点击图片浏览过往随笔】吃瓜群众的自我修养


点击图片浏览过往【随笔】真诚是一种病?


点击图片浏览过往【随笔】哎哟我的大长腿


点击图片浏览过往【随笔】多少钱能买个未来


版权声明
1、本公号刊载的全部文章图片包括原创、翻译、改编等内容,版权一律归原作者以及出版单位所有。2、本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1)提前与本公号后台联系。2)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 
3)不得以之盈利; 
4)完整标注文章版权信息。 
5)完整标注,来自微信公号:中国新闻周刊杂志(china-newsweek)。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总第774期《中国新闻周刊》现已上市
关键词目录
人物
  候孝贤
刘德华范伟谭维维
黄怒波毛大庆陆琪倪超冯小刚
李岚清郑钧陆川
贾樟柯俞可平……
调查

  外滩踩踏聂树斌
留学作假
东方之星五常大米
信访销号
电梯危情
天津爆炸贪二代
白雪山假法王传媒大学毒跑道电信诈骗……
特稿

故宫
南水北调
MH370
同志圈
巅峰救援
冥王星
性别决定
活佛
复旦投毒
单身
贫穷
小三劝退师80后离婚虚拟饭局……
回复“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提取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