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文学,你可能刚好缺这一把高贵的尺子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6年,跟往年一样,时光飞逝,书买了不少,从头到尾细细品读的却不多,正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若抽丝”。一年到头行囊依旧空空,好歹还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在浮生中找点安慰,于无物之阵中觅点尊严。无论听到多少耸听危言,一直偏爱纸质书,一直执拗地认为,纸书才为真阅读。
上周我们陆续为大家推出了各式书单:
文学
生活学
成长学
李公明年度书单
本周我们继续好书盘点。今天来看看作家赵松为你盘点的严肃文学书单——
衡量文学需要高贵的尺子
文 |赵松
2016年出的好书不胜枚举。这里只说其中的几种。随着厚达800多页的《无尽的谈话》的出场,由杨全强策划、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13卷本《布朗肖文集》终于出齐。
莫里斯·布朗肖
莫里斯·布朗肖,这位法国思想界、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一生淡泊名利却又影响深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读者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
这套书的出版,给人以了却一桩心愿的感觉,而且,随便翻出其中一本,都能让人有振聋发聩的体验。对于做学问者和写作者来讲,布朗肖是一把神秘而高贵的尺子。
《无尽的谈话》
普鲁斯特以《追忆逝水年华》成为划时代的文学大家,对现代文学影响至深。他那本早期作品《驳圣伯夫》,给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评论大家圣伯夫(也译作圣勃夫)以最致命的批判,也更新了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观,并把圣伯夫——这位当年福楼拜、波德莱尔等人都会敬畏几分的批评家打成了反面典型。可是,对于圣伯夫我们其实知之甚少。国内只是零星译介过他的少数文章。
圣伯夫(1804-1869)
这次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终于让我们一睹圣伯夫文学批评的真容。
此书是老翻译家范希衡的遗著,有1200多页,130多万字,曾在坊间辗转多年。为了做好它,南大社可谓不惜工本,成品也确实精美,令人观之动容。
读了后会发现,圣伯夫的文学理念其实非常适合跟普鲁斯的文学观对应着看,而在他们之间,并非有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波澜壮阔的文学巨变之海,把他们对应起来,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在这海上自如航行。
《圣勃夫文学批评文选》
印象深刻的书,还有译林社继续在出的“马洛伊·山多尔系列”,尤其是那部向蒙田等思想随笔先贤致敬的《草叶集》,它跳脱了“现代思潮”,消解了对时代性思路的迷恋,是试图回归本质解决最基本问题的人之书。
马洛伊·山多尔
其实,在今天这个浮躁时代里,它很容易被低估、无视,因为它是那样的不够“新”,过于“老派”,但它也正因如此才成了跟那些追求思想蹦极的时尚截然不同的另类。
《草叶集》
上海译文出的布罗茨基所著《水印:魂系威尼斯》,是近年来不多见的最富诗意的散文体杰作。
约瑟夫·布罗茨基
很少人能像布罗茨基那样游刃有余地把一座水上名城转化为私人记忆与想象的世界,那些关乎印象、联想、光影、建筑的神来之笔与不时的沉思默想,像底片似的层层覆盖在威尼斯的水面上然后在经意间融为一体,仿佛即使在作者死后,所有的这一切通过他的这本小书仍然可以无尽循环、永无终了。
《水印:魂系威尼斯》
本年最具震撼力的书,当属人民文学社年底出的《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作者托马斯·伯恩哈德是奥地利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向以愤世嫉俗著称。他获奖无数,也曾多次以小说或剧作激怒政府和民众,或被告上法庭,或被警察没收作品,甚至还曾有政客、民众要求取消其公民资格。
托马斯·伯恩哈德
世上恐怕没有哪个作家会像他那样尖锐猛烈地抨击社会与国民性之丑恶本质。他的批判是透骨及魂的。他的写作手法也是极端化的,每一部从头至尾都只有一个段落,令人震惊的批判与各种苦难经历及诗一般的温情时刻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的杰作,任何稍有点良知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临终留下的遗嘱中,要求自己所有作品七十年内禁止在奥地利出版或演出。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好在共一城风雨 | 2017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日侧记 | 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的批判者,后现代性的预言家 | 波伏娃: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 今天,这个大侦探家163岁了 | 有如走路的是枝裕和 | 布朗肖:遗忘开始处也是记忆结束时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