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能“昏”,读史不能“昏”
广见闻,开心智,乐人生。这里是《深港书评》。
书评君小Tips
闲暇时不知道看什么书?点击“书单”给你推荐
安静时不知道如何修心?点击“氧气”读点书吧
寂寞时不知道如何排遣?点击“文化”查看文化动态
▽本期关键字▽
辛德勇 | 海昏侯 | 读史
当小编还是个孩子时,
看过一部电视剧叫《乌龙闯情关》,
里面有一个敲搞笑的皇帝,
长成这样
▼
当皇帝的时间特别短,
剧里面他老婆也特别好玩哈哈~~
而2015年时,他的墓被人发掘了,
是不是感觉好真实?
他墓里面出土的东西感觉好精致好好看,
好有钱的样子~
▼
这个在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在位二十七天,
就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罢黜,
回到老家巨野做昌邑王。
他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我们从史料中又可以挖掘出怎样的历史?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辛德勇教授的研究。
海昏侯能“昏” 读史不能“昏”
○老祝(书评人)
2015年,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考古成果及出土文物对社会全面公开,引起海内外瞩目。
海昏侯墓挖掘现场
有人因墓中大量黄金制品而惊呼土豪,有媒体根据出土的《齐论语》、“孔子屏风”、乐器等等实物,认定海昏侯是个修养极佳的温良君子(不少媒体转载了文章《海昏侯墓主刘贺因荒淫被废?文物证明其遭“抹黑”两千年》)。
海昏侯墓出土的货币
还有学者根据墓中青铜“蒸馏器”,向大众表示,这可能把中国制造白酒的工艺提前了一千多年。与此同时,各类相关讲座、学术会议此起彼伏。但我们在普通史书上,却找不到这位仅做了二十七天皇帝的身影(他在历史上短命的皇帝中,能排进前五),一般的历史年表上亦无踪迹。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蒸馏器”
海昏侯刘贺当初为何继承皇位,
又为何在极短时间里被废?
既然被废,又如何聚得大量财富?
要是搞不清来龙去脉,
岂不是一桩历史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热播电视剧《云中歌》中的刘贺形象
围绕这位曾被(朱永嘉《从海昏侯看汉王朝的接班人问题》)视为“白痴”的废帝,网络上大作文章,亦津津乐道于“宫斗”,为吸引眼球计,颇有断章取义、夸大事实之嫌。
欲了解海昏侯其人其“事功”,首先要读的就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所著的《海昏侯刘贺》一书。通过“海昏侯”,我们同时也能对辛教授的研史方法了解一二。
《海昏侯刘贺》
辛德勇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6年10月
“地位不高”的刘贺牵扯汉朝三代君王
早在海昏侯墓发掘之前,也就是刘贺没有引起人们注意时,史学家辛德勇就已意识到刘贺的“特殊性”:“稀里糊涂地被拉过去当皇帝,人家看他不对,又把他轰走了。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往往是给杀了了事,但他不仅没被杀,还给安排了个过得去的待遇,让他终老于南昌。”
海昏侯刘贺
刘贺这个人本身不值得大书特书,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忽视亦证明了这一点。如今因考古而让他成了众人议论的对象,不能不说,自有其“命数”。被称为研究海昏侯第一本学术著作的《海昏侯刘贺》,其实是辛德勇研究汉代年号与州制的“衍生品”。
海昏侯墓出土的刻章
《海昏侯刘贺》共七章,只有三章细说刘贺。辛德勇终没把刘贺放在重要位置,主要因为刘贺历史地位不高,但欲从头到脚了解刘贺,还必须先把汉代那几个皇帝,刘家那点“破事”搞清楚才行。“略输文采”的汉武帝刘彻晚年继承中国皇帝的“优良传统”,宠幸新欢,导致嫡长子刘据担心皇位不保,乃至铤而走险,用巫蛊的方式诅咒父亲速死,史称“巫蛊之乱”。这个事件间接影响了刘贺的命运。
霍光与刘贺
汉武帝的新欢李夫人(成语倾国倾城的主角)就是刘贺的祖母。刘据事败,造反不成而自杀,刘彻从此不再信任其他皇子,驾崩前匆忙传位于年仅八岁的昭帝刘弗陵。这就给了外戚霍光把持朝政的机会。受制于霍光的刘弗陵病死后,前者便找来昌邑王刘贺做傀儡皇帝,无奈刘贺“清狂不惠”,有些神志不健全,又“动作亡节”,不把霍光放在眼里,在位二十七天,就被废掉。却因祸得福,作为一个没有危险的政治人物,得以全身而退于故地昌邑。
霍光与刘贺
如上所述,刘贺对汉代历史几乎没有影响,不足细论,但他牵扯到至少汉王朝三代君王,牵扯到汉史研究无法绕开的几个重大争论。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就怀疑过,刘彻传位刘弗陵不是出于本意而另有隐情。
(吕思勉《秦汉史》:“武帝末年,继嗣之际,事有不可知者矣。……然则昭帝之立,果武帝意与否,信不可知矣。”)
很多人也不相信已被立为太子的刘据会对亲生父亲行“巫蛊”之事。一些当代学人如田余庆、蒲慕州对此的探究,亦与《汉书》等基本史料有较大隔阂。因此,厘清有关刘贺的问题,实有助于正确解读汉史。
刘贺人物关系图
辛德勇的史学研究方法极为重视传世文献,传世文献里极为重视原始典籍,且一以贯之。
在《制造汉武帝》一书里,他笃定地说,
《资治通鉴》之秦汉及其以前部分,决不能用作一般意义的史料;了解相关史实,更不能先于《史记》《汉书》而阅读《通鉴》。这是因为《通鉴》完全依据《史记》《汉书》等著述编录改写,并没有我们今天看不到的可信史料作依据。”
正是依据《史记》《汉书》,辛德勇抽丝剥茧,从刘贺的祖父、父亲说起,说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霍光以及刘贺的侄子汉宣帝,逐一批驳了网上与一些文章对刘贺的穿凿附会,让我们像看出土的马蹄金一样,看清楚了这位短命皇帝的真实人生。
《制造汉武帝》
辛德勇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5年10月
“海昏侯”无政治寓意 古朝鲜印刷确领先
很多人一看“海昏侯”这个称谓,再联系到刘贺所作所为,便认定,状其“昏”,故曰“海昏侯”——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的看法。
刘贺没有谥号(皇帝的谥号一般来讲都很公允、准确),所谓“废帝”只是历来惯称而已。“海昏侯”是汉宣帝册封的爵位,有安抚的意思,并无侮辱讽刺之意。
有人以为“海昏侯”大有深意在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在《“海昏”名义考》一文认为“‘海昏’名号是对刘贺道德层次、行为风格和执政风格的否定。”以前也有人(清人董沛)这么认为。辛德勇从“海昏”地名,宣帝册封的历史背景与宣帝的心态、目的,册封后海昏侯的实际生活状态,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文献相关记载等诸多方面详细考证,认定“海昏本来只是豫章郡境内的一个属县”,“海昏侯”并无政治寓意。
热播电视剧《云中歌》中的刘贺
专业学者还免不了犯先入为主的毛病,何况普通读者呢。中国历来以历史悠久自居,以四大发明为傲。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的历史并不算长,所谓四大发明也是近代才出现的说法,其一是印刷术。在国内印刷术研究中,长期存在刻意强调和凸显中国优越性的倾向。比如在研究印刷术起源问题上,有相当一批人都是以捍卫中国人的发明权作为研究目的。像这种预设结论来做研究,当然难以取得深入、准确的认识。辛德勇不仅在研究海昏侯时研史与治学态度严谨,他在自己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印刷史研究》上,也敢于同国内很多学者意见不一。
《中国印刷史研究》
辛德勇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6年11月
不少学者很反感朝韩学者一直鼓吹的印刷术率先使用是在朝鲜半岛的观点,否认朝鲜半岛在金属活字印刷的领先地位。辛德勇则在严格考证后,认为朝鲜半岛并不是最先使用印刷术的地区,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朝鲜半岛的铜活字印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却居于领先地位。
指出《通鉴》西汉部分不具备史料价值
在学术界,辛德勇有些研究成果与他人相抵牾,亦引起过争论。《制造汉武帝》一书中主要文章反对田庆余《论轮台诏》里的关于汉武帝的结论,而田庆余的研究史料主要源自《资治通鉴》。辛德勇撰文揭示司马光编撰《通鉴》,为达到政治目的,径随己意构建历史的情况。辛德勇利用原始典籍资料研究历史,条理清晰,逻辑完备,能成一家之言,颠覆了以往人们对汉武帝的印象。唯一不足的是,没有实物实证支持。他也毫不避讳这点,“信不信由你”。
辛德勇
在辛德勇看来,传世巨著《资治通鉴》没有资格作为史学研究的基础材料,“至少就《通鉴》的西汉部分而言,是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史料价值的。”由此引申,凡依据《通鉴》的论文——例如入选多种中国通史大学教材的《论轮台诏》——一开始便错了。
虽然《制造汉武帝》针对《论轮台诏》,条条辨析、批驳,毫无情面。但在实际生活中,辛德勇对当代著名史学家田庆余还是尊敬有加。曾经为田庆余发过长篇幅的论文。田庆余生前和辛德勇住一个小区,散步时两人聊天,田庆余对他说过,这些年你写了不少文章,这很好,但你年纪也不小了,应该考虑选择重大问题,写一两部放得住的书。前辈的关切与敦促,辛德勇至今不敢忘。学术争论归学术,无涉其他。田、辛两位学者做出了模范。
田庆余
辛德勇认为,
所有学术研究,都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过程,没有人能终结学术,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尤其如此。”
注重典籍文献的同时,他亦相信不断出土的文物对重大史实有重要的深化、补充作用。例如发掘海昏侯墓,就十分有益于丰富和补充西汉史细节。
学者,特别是古代历史编撰者,容易受主观思想、政治要求的影响,而先果后因地研究、撰写历史。例如《资治通鉴》里关于汉武帝的部分,就极大地受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所左右。
(朱熹《朱子类语》:“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此类多矣。”)
况且这部分还主要依据存在严重问题的《汉武故事》。辛德勇甚至考证出司马光居然借鉴了古小说《赵飞燕外传》。
编辑 | 罗婉 王顺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他说,日本人已进入第四消费时代,而中国人还处在第二消费时代 | 这么多侦探大神,我最心折这两位 | 没有电脑的年代,你无须担心勒索病毒 | 珍惜妈妈,不只在母亲节 | 有家可归,是这世上最美的四字风景 | 赵松:我想捕捉生活中微妙的光亮 | 他们的孤单,也有可能成为你的孤单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