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第二日,畅谈经典韩少功
第 二 日
2017 香港书展
香港书展“古典文化”类经典大热
“名作家”开讲,韩少功谈经典
昨晚,我们为大家带来了香港书展首日火爆现场的最新资讯(点击这里查看)。今天是书展的第二日,读者的热情持续高涨。
这几年,也许是生活节奏太快让人渴望精神的憩息,也许是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让人怀念旧时的阅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阅读兴趣转向经典作品。近期,就有白先勇解读《红楼梦》,杨照写的《经典里的中国》,等等。
在今年香港书展的展场,也可以看到,经典类、古典文化类的书籍较往年似乎多了不少。而关于经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今天,著名作家韩少功开讲,就透露了他心目中的经典的三个标准。
今年香港书展哪些经典作品最热?还有哪些新奇好玩的周边文创?韩少功说了什么?让我们马上带你到现场看看。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持续关注香港书展各位大咖,各类精彩活动,各种花絮,感兴趣的请锁定我们——《深港书评》!
▲书展现场
古典文化类书籍火热
在多个出版社及书店的展位上,可以看到古典文化类的书籍都摆在了显眼的位置。比如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担当名誉主编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全套五十册,由李焯芬、郑培凯等香港本地及海内外知名学者承担选编和导读工作,虽然2012年即由中华书局出版,但今年仍然被当做重磅图书向读者推介。
▲“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部分书籍
由香港学者杜祖贻、刘殿爵主编的《中国文学古典精华》,精选中国文学史上经典文本进行讲解和注释,同时在参考资料上增加题解,文物补充等相关材料。虽不是新书,也一样出现在展位的重要位置上。
除了这些解读经典的作品。今年书展上,介绍古代文物的图书也多了起来。今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写,与一般依据历史文献讲述历史的著作不同,这套书以文物为线索写中国历史,配图十分精美,读者就像走进了一家历史博物馆,十分适合青少年了解中国文物与古代历史。
▲市民在翻阅经典诗词类图书
故宫文创也开进了香港书展
不只是经典类图书,其实今年,香港人对于故宫文化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与香港书展同期举行的,整个香港范围内,关于故宫的展览就有好几个。前有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出“八代帝居”养心殿文物展,又有正在展览的“万寿载德展”,甚至连商场、地铁站、图书馆都有故宫的藏品展出。
▲“八代帝居”养心殿文物展现场
那么,同样,故宫文化也自然而然出现在香港书展里。书展的热门书籍《故宫100》,是为庆祝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所编写,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为人所知和所不知的紫禁城的故事,这本书在香港出版后收获诸多好评,今年更是获得香港出版双年奖最佳出版奖2017年度大奖。
▲故宫文创进书展
不仅如此,在商务印书馆的展位,甚至有一个专架来展示故宫出品的各类文化产品,既有《故宫院藏文物全集》、《敦煌石窟全集》等书籍,还有故宫出品的胶带、手包等文创商品,吸引了不少香港市民。
▲商务印书馆展位的故宫专柜
韩少功打头阵,细讲经典阅读
既然经典作品如此火热,那么,究竟什么是经典,我们该如何阅读经典。在“名作家讲座系列”打头阵的内地著名作家韩少功,就以此为题,为我们上了一堂文学经典的阅读课。
对于书展铺天盖地的图书,韩少功深有感触,图书品种数量太多,反而不懂如何择优。在他看来,经典是一个弹性的概念,市场上销售量多少不是衡量经典的标准。民国时期,张恨水的小说十分畅销,而同时期的鲁迅的作品销量只有张恨水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甚至鲁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粉丝。韩少功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读张恨水的还有多少?当然,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是张恨水难以比肩的。
作品的长度、规模以及作家一时一地的名望也都不是衡量经典的标准,长篇小说不见得就比短篇小说更容易成为经典,博尔赫斯、鲁迅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而钟嵘更是在《诗品》中把陶渊明的诗列为中品,直到宋代以后,陶渊明才名声渐起。
在韩少功看来,文学在经典化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韩少功以丁玲和张爱玲的作品为例,讲述了作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韩少功
评判经典需要30年
如今,文学改编影视剧成风,动辄就是大IP。韩少功感慨,现在文学作品出来,就变成IP,整个作品的营销、有关奖项、粉丝的组织、活动的打造,都有公司策划和操作。资本在文学经典化中变成了越来越活跃的角色,这就使得一些并不够优秀的作品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让人困惑。
每年各界都会组织对图书的评奖,韩少功对此并不赞同,当年的作品当年评判,是不够严谨的,会有很多偏差。在韩少功看来,打造经典化文学,最大的克星是时间,等到一些现实的杂音随时间逐步消减,直至最终丧失影响力,才能回归到最后的文学价值的定位。他说:“一本书是不是经典,最好是30年之后再说。”
三个标准确定经典
那么,究竟怎样的作品算得上经典?韩少功定下三个标准:一是创造的难度,二是价值的高度,三是共鸣的广度。
对于小说来说,创造性是最可贵的,经典作品一定要有创造性,韩少功以《西游记》举例,在《西游记》中,人物、神鬼、动物三位一体,这种神话的写法具有独创性,那么不管西游记有多少缺点,这种写法在历史上的创新地位却是不可否认的。
在价值高度上,要看创作题材的广度、发掘的深度,是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否对世界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经典作品还要成为人心相通的桥梁。不是书卖得越多就共鸣越多,而是具有穿透国家、地域、民族、信仰,拥有跨越时空的能力,无论翻译成什么文字,多久之后去读,都能让人感动、震颤、温暖。
文字 | 谢晨星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点击图片阅读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香港书展
点击图片阅读 | 《深港书评》评出20年20本港产书
点击图片阅读 | 那些年,《深港书评》访过的 20位香港名家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