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2016-03-09 徐秋玲  深港书评




什么样的教育,收获什么样的未来。今儿推出杨照先生的《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滴书评,本书首次深入分享其女儿在德国的教育经验。德国教育不崇尚名校,却有全球最顶尖的人才。教育更要教会孩子“别当不懂生命乐趣的笨蛋”。


寻掘教育的活水

wellcom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台湾教育的缺与盲》 

杨照 著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2015年12月版 

 

经历台湾政坛变故,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无非是教育政策的长远规划与完整配套。考试不等于教育,轻松不等于学习,标准答案更不是唯一真理。杨照在新书《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中,语重心长地表达对台湾教育的忧心,并以一个父亲的立场正视德国与中国台湾的教育现场,提出种种观察与针砭。


置身于第一线的教学场域,我经常处于忧喜参半的情绪中:忧的是被大考绑架的教学趋势,喜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与回馈。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常让我在独立思考与依循规则的模式中,既拉扯又平衡。学生对考试的焦虑,老师不能置之不理,关于学习的美好与可能性,更是教室里不能或缺的润泽与流动。



杨照以自身成长的经验,从一名非一般概念中的“好学生”角度来反思受教过程的选择,但我认为即便是公认的“好学生”,因为有能力想得更多更远,反而更能感受到教育体制的捆绑与限制,他们之所以没有逸出常轨,乃是基于求生的适应能力。当我在课堂上分享别处教育的方式时,学生或羡慕或疑惑或慨叹,但最后的结论往往是“但目前的升学考试就是这样啊”,他们并不懵懂,只是无法略过。


其实升学考试不总是这样。二十多年来历经各种教育改革与实验方案,在不同思潮冲击下,先是多媒体融入教学,尔后PISA评量也好,学习共同体也罢,当然还有方兴未艾的翻转教学与学思达,各种研习与考评如一波波海浪席卷而来,有人顺势而行,有人敷衍了事,亦有人持续观望,以不变应万变。老师不动,教学现场就难以撼动。杨照以写作者的立场,说明享受知识的前提,是让故事成为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老师要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说书人,让听故事的学生被撩拨,然后一步步走入学习之中。


丰富的口语表达不仅仅是作秀,说故事的人还要能深刻掌握内容并陶醉其中,那种发乎自然的感染力才能传达给学生,而我们的老师是否对知识深具热情?能不能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找出殊异的方式?当学生已然成为网络世代,社会快速变迁,资讯泛滥到判读困难的当下,我们如何带领他们静心选择与解读:无须死背,懂得筛选与组织,更重要的是习得继续学习的能力,然后清楚表达,不盲从,不沉默?




本书引法国评论家圣伯夫之言:


“在每个活下来的成人身体里,都有一个早逝的诗人。”


诗人早逝,是因为在生活里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如何让语文教育的诗意长存?让体内的诗人继续饮食?杨照以为国语课不仅是认字,更是人文化成的社会课,包括分辨新闻是非、认识资讯环境,如此才可自主对应现实社会,保有基本独立判断的空间。然而这牵涉到怎么考、考什么。我很赞同作者提到的:


“真要学好一门知识,需要的是强烈的学习动机,而考试恰巧是抹煞学习动机最大的力量。”


每每跟学生共同阅读补充的文学作品,讨论后大家都赞叹不已,直呼感动,我于是询问他们:“将这样的作品放到课本里,好不好?”居然一堆人都对我摇摇头,七嘴八舌地说道:“过度的赏析会把文学的胃口搞坏”,“肢解成考题后会变得破碎无趣”,“放在补充教材或让我们自学就好,别当正课来上”。拟定教育政策的官员学者,能否听听学生的意见?这些长期任其摆布、身不由己的年轻生命,要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这些内容非考不可吗?而在充斥着表里不一、造假作秀的文化环境里,成人的以身作则又给了学生怎样的错误答案?世界不是没有光,只是隧道太长了。



在学校上课,有进度表、定期考查,还有日常作业与评量;在很多家庭里,有才艺课、安亲班、练习卷和各种补习。杨照说“人生不该是一场赢在起跑点的比赛”,这个论点并不罕见。事实上,每个人的跑道与终点不尽相同,只是我们给学生一样的教材、答案与排名,看似追求正义,泯灭了独特性的结果,却造成极大的不公平。城乡差距是一个变项,家庭资源是另一个变项,每个孩子不同的多元智能是更大的变项,如何以同样的方式评估这些变动?这牵涉到考试的目的,社会需要的是会考试的人吗?这些以高分脱颖而出的人是未来需要的人才吗?而提早起跑的假性天才,更不乏后来如方仲永般的“泯然众人矣”啊!本书在“探索自我”的章节里,认为


“我们不只要抗拒‘标准答案’,还要抗拒‘天才儿童’,要抗拒‘天才表演’,才能对小孩有真正的帮助”。


因为无法忍受升学考试的重复练习,所以杨照将女儿送到德国求学,远离既有的同侪、熟悉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语言以及上课方式,很艰难很心疼,可是这个十五岁的小女孩说:“在一种新的、不熟悉的语言环境里上课,很辛苦,但至少,我这一年还可以有生活。”人生的学习其实无所不在。



此书谈的既是台湾教育的缺与盲,除了批判之外,更具体论及勇敢创新、相信阅读与发展专业。青春不该只有考试,学历不能代表一切,高等教育的思维必须更开阔多元,鼓励学生探索自我,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关于培养自学能力、帮助学习落后者的立论,这也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焦点。教室风景的主体由老师换成学生,无非也是希望借由参与,让学生找回学习的成就与动力,而非只是被动等待老师的灌输。


以我这两年的课堂教学来看,加入大量的思考与表达,学生刚开始会觉得困难与疲累,但在不断磨合、调整与适当的引导策略下,他们渐渐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深刻,甚至联结自身生命经验,让知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或是回归教育原点的一种路径,诗无达诂,教亦多术,杨照也将媒体列入教育的一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监督政治人物,也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不仅仅批判了如何考试的技术,更提出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应该学什么的大哉问。


杨照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製作总监、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总编辑、总主笔及副社长等职。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在News 98及Bravo 91.3主持电台节目等。


青春是准备盛开的花朵,在扭曲的教育政策下,台湾孩子的青春只剩下考试,没有生活的青春,如何知道生命的美好,享受丰富世界带来的乐趣,吸饱盛开的养分?


德国是这样教孩子

侧重开发、探测每个孩子具备的特殊热情和能力,透过实习,让孩子在中学时就找到自己内在的呼唤,及早磨砺自身的技能。.没有公认最好的大学,不强调大学的纵向排名竞争。从技职到大学,每所学校皆有其不同的特色,提供不同性质的教育内容。

德国也考试,而且考得很多。但德国不考轻易可以查得到的东西或是背诵能力。数学不考求得的答案,而是考如何分析、用什麽方式处理问题的“意见”。(掌声)

德国上课不是听老师单面、权威教导,而是由学生发表意见,进行意见交流激盪。德国老师教的是知识的道理,是取得知识、思考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体。知识的本体。




真没想到,台湾滴童鞋也被应试教育折磨着 

小编一直喜欢一部电影《3idiots》

看字幕




说的好有道理,有木有,小编滴揪心地再也八是考试了,而是点击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下面蓝字


明日的餐桌  | 别怕被电影夺走了想象力博物,其实是人道深港书评周榜Top10 | 二手时间读一手好书向康德学习请客吃饭有多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沉没的泰坦尼克以及永不沉没的书之瑰宝逝者孔飞力: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图片来源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