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23 摘要
PSYCHOLOGY
22
心理学年鉴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toc/psych/current
0 1
黑人的生存:系统性种族主义与心理韧性
这篇自传式的文章追溯了我由奴隶家庭的孩子成长为研究种族主义的文化心理学家的个人旅程。我成长于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而后接受了社会心理学的训练。1972年,我出版了《偏见与种族主义》(Prejudice and Racism)一书,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我把个人经历与我的种族主义分析方法穿插叙述。这种方法将个人、制度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以解释系统性种族主义。我还分析了在黑人克服系统性种族主义障碍时赋予他们韧性和心理健康的机制。最后,我探讨了多样性,作为一种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式,它是人们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生活所需要的。我的结论是,随着多样性科学的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人类关系方面的问题。
0 2
理解睡眠对改善认知的必要性
睡眠的恢复功能是由睡眠时长、入睡时间、连续性、主观质量和效率所决定的。当前关于睡眠的建议只涉及了夜间睡眠时间,且大部分建议基于自我报告的睡眠数据,这类数据可能不准确并遗漏了相关细节。睡眠时长、最佳入睡时间和忍受睡眠剥夺的能力是可遗传的特质,它们的表现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并影响个人的最佳睡眠方案。主流社会规范与跟工作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环境交互作用,影响睡眠机会和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分配的价值是通过分析其对行为、脑功能成像、睡眠宏观结构和晚年认知的影响来揭示的。已有研究者提出,慢波睡眠和纺锤波的增强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但也并非总是有效。整合大规模的、纵向收集的客观睡眠数据与行为数据以及自我报告数据,有益于提出睡眠建议。
0 3
重新思考视觉与行动
行动是决定一个个体或一个物种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然而,行动至今尚未被很好地纳入心理学研究中。行动或运动行为是一个独特的领域,是一门需要专业化的传统学科。典型实验室实验中的“看→决策→行动”序列为大致的学科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对行动本身重新产生兴趣,人们发现了与这种简化模式不同的、令人惊讶和兴奋的反常结果。它们揭示出视觉和行动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反过来,这促使我们确定了三个值得更多关注的相关理论,并展开详细研究。
0 4
颜色知觉与认知的发展
颜色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体验,影响着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许多方面,如基本的视觉、场景感知、物体识别、美学和交流。理解人类如何编码、感知、谈论和使用颜色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跨学科任务。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目前有关颜色知觉和颜色认知如何发展的知识,涵盖了颜色心理体验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从低水平的颜色视觉到颜色恒常性等知觉机制,再到颜色命名和颜色偏好等现象;还确定了颜色知觉和颜色认知发展中的神经多样性,及其对临床和教育的影响。最后,我们探讨了这项研究对理解成熟的颜色知觉和颜色认知、识别知觉和认知发展的原则,以及在心理科学中促进更广泛讨论的理论意义。
0 5
理解人类的客体视觉:一图抵千言
客体是我们视觉环境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元素。经典的客体视觉理论专注于客体识别,巧妙而简单。经典理论的某些观点至今仍然成立,但简单性已不复存在。近期行为范式、神经科学方法和计算机建模等方面的发展,使得视觉科学家能够揭示出构成客体视觉基础的多维表征空间的复杂性。本文回顾了这些发现并提出了理解这种复杂性的关键,即将客体视觉与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所有行为目标联系起来,这些行为目标远远超出了客体识别的范畴。也许根本就没有核心客体识别这种东西,即使存在,其重要性也比传统所认为的大打折扣。
0 6
由内而外转移注意:工作记忆如何服务于行为
灵活的行为不仅需要即时可用的感觉的指导,也需要工作记忆所传递的相关心理内容的指导。因此,调节工作记忆内容以引导行为的选择性注意功能(由内而外)与操纵感觉信号产生内部内容(由外而内)的选择性注意功能同样重要。近年来,有关由内而外的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文献迅速增长,本文回顾了这些文献,强调了由内而外的选择性注意的功能性、灵活性和聚焦未来的属性。我们以视觉工作记忆为范例,依次讨论了工作记忆中选择性注意的目的(为什么)、目标(是什么)、源起(何时)和机制(如何)。我们展示了内部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如何为理解注意和工作记忆的核心认知过程带来新见解,指出将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结合起来为丰富和完整地理解心智如何服务于行为铺平了道路。
0 7
社会认知老化的决定性因素:预测灵活性与风险
这篇综述回顾了有关社会认知老化之决定性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社会认知资源(SCoRe)框架]来组织相关文献,并描述了社会认知灵活性如何由能力和动机因素共同决定。我们讨论了由遗传和环境影响驱动的神经生物学老化如何与更广泛的感官、神经和生理变化相关联,这些变化既直接影响能力,也影响人们对损失与回报的预期和认知努力的评估,从而间接影响动机。我们所回顾的研究表明,背景因素(如关系状态、熟悉度和实践)是理解能力和动机可用性的基础。最后,我们讨论了成年期晚期社会认知变化对日常社会功能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0 8
自我关怀:理论、方法、研究与干预
自我关怀指的是个人在经历痛苦时对自己的支持,无论痛苦是由个人的错误和不足引起还是由外在生活挑战引起。这篇综述介绍了我提出的自我关怀理论模型,它由六个不同的元素组成: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正念、自我批判、自我孤立和过度认同;讨论了自我关怀的研究方法,并回顾了日益增加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自我关怀是一种应对痛苦的想法和情感的有效方式,从而产生心理和身体福祉。本文还回顾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破除了关于自我关怀的常见迷思(例如,自我关怀是软弱的、自私的、自我放纵的或会削弱动机);讨论了旨在增加自我关怀的干预措施,如关怀聚焦疗法和正念自我关怀。最后,本文思考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如差异效应谬误,并探讨了自我关怀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0 9
STEM领域中女性的归属感与匹配感
尽管在提高女性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兴趣和参与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某些STEM领域,女性的代表性仍然不足,缺乏公平性和归属感。本文回顾了与理解和缓解女性在STEM中的低匹配感和低归属感有关的心理学文献。关于女性能力、兴趣和自我效能的个人层面的解释,不足以解释这些持续存在的差距。相反,对于男性主导的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等STEM领域内的职业,女性的兴趣相对较低,可能是受到了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削弱了女性体验自我概念匹配、目标匹配和/或社交匹配的能力。这种影响不受有意的人际偏见和歧视的影响,但它们对女性对STEM的兴趣、融入和进步造成了系统性障碍。消除这些系统性障碍需要多管齐下,从制度、人际和个人层面改变组织和教育文化。
1 0
评价性条件作用: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价性条件作用(EC)研究考察当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情感刺激共现后,参与者对中性刺激的评价的变化。为了解释这类研究背后的动机,这篇综述首先概述了评价性条件作用研究的历史,然后总结了有关三个关键问题的最新进展。第一,应该如何利用评价性条件作用程序来影响评估?我们根据评价性条件作用效应的功能特性提供了一个指南。第二,评价性条件作用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讨论了可能的中介认知过程及其自发性。第三,评价性条件作用效应在实验室之外普遍存在吗?我们讨论了评价性条件作用研究外部效度的证据。我们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待解决问题涉及评价性条件作用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以及在人们注意到刺激共现后的控制水平,即调节评价性条件作用效应的过程。
1 1
何为阴谋论?
基于其相关因素、后果和传播的界定方法
阴谋论在社会和政治话语中大量存在,会对个人、团体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心理学家在过去的20年才开始密切关注它们。我们回顾了自那以来所取得的惊人进展和截至目前的一些研究局限性,并考虑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为此,我们先分析了决定阴谋论与其他信念在性质和程度上不同的定义性特征。我们考虑这些特征如何影响阴谋论信念的采用、后果和传播,尽管它们作为因果或调节变量的作用很少被研究。因此,我们提倡对阴谋论的研究应该先对其核心实体的本体论进行强有力的描述性分析。
1 2
拥抱复杂性:谈判研究综述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发现了谈判研究的新趋势:拥抱复杂性,寻找了最初被描述为整体效应的调节因子,考察了社会互动的细微差别,并研究了现实世界中的谈判。我们还确定了该领域内的研究空白,并呼吁提出实用建议的学术研究。总而言之,现有的研究强调,谈判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情境,谈判过程中人们出现强烈的情绪、合作和竞争倾向,涉及权力和群体认同等基本问题,并深刻影响人们个人和职业生活轨迹的结果。
1 3
自我连续性
自我连续性是一个人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之间(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之间(现在-未来自我连续性),或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之间(整体的自我连续性)联系性的主观感觉。我们考察了三种自我连续性的动机特征,它们的调节特性,以及强化它们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我们还回顾了它们对态度、判断或决策、动机、意图和行为以及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详述了自我不连续性(即在时间上的一种自我脱节感)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益处;随后介绍了那些与自我连续性同步激活的脑区。我们还考察了自我连续性的发展视角,讨论了集体自我连续性(及其后果和调节特性),并详细阐述了自我连续性的文化差异。这篇综述首次展现了自我连续性研究者的广泛性、兴奋和协同感,并指出了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1 4
文化和人格的社会生态 — 遗传学框架:它们的根源、趋势和相互作用
文化和人格是心理学的两个核心主题。个体是受文化影响的文化影响者,但将文化与人格联系起来的研究却一直很少,并且很零散。我们将文化与人格的相关文献与社会生态学和遗传学的最新进展相结合,构建了文化与人格的社会生态-遗传学框架。该框架不仅描述了文化和人格的相互塑造,而且揭示了(a)文化和人格的根源,(b)社会生态变化如何部分解释文化和人格的时间趋势,以及(c)基因和文化/社会生态如何交互作用以影响人格(即天性与教养的交互作用)。通过突出社会生态和遗传的作用,该整合框架促进了对文化和人格的理解。
1 5
气候变化心理学
就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而言,人类行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回顾了关于气候变化心理学的重要见解。首先讨论了影响个人广泛参与气候行动之可能性的因素。之后回顾了价值观影响参与气候保护行动的过程,并反思了如何激励那些不太关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人参与气候保护行动。然后,解释了即使是那些可能有动机参与气候保护行动的人,在行动面临重大阻碍时,也可能会不采取行动。这意味着,要推动大规模的气候保护行动就需要更广泛的制度变化。我讨论了哪些因素会影响公众对促进和推动气候保护行动的制度变革的支持,最后,我总结了关键的经验教训,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1 6
压力管理干预促进癌症患者和幸存者的心理与生理适应及最佳健康结果
癌症诊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深刻的压力体验,其中涉及患者所面临的独特和普遍的挑战,这些挑战导致了不确定性、恐惧和情绪困扰。从诊断到手术和辅助治疗,直到得以幸存,癌症患者必须应对多种压力源,这需要大量的心理和生理适应。这可能会损害生活质量和福祉,还可能促使细胞和分子变化,从而加剧身体症状,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进而对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由于改变对压力源的反应可能会改善心理和生理适应、生活质量和临床健康结果,一些随机对照实验已经考察了旨在促进压力管理的干预措施。本文回顾了压力管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和幸存者的心理和生理适应及健康结果的影响,并总结了该领域的新兴研究,以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1 7
心理社会与综合肿瘤学:贯穿疾病发展全程的干预
本文回顾了心理社会与综合肿瘤学领域内的发展,重点关注了癌症确诊时和癌症治疗中的常见心理反应,包括痛苦、焦虑、抑郁、对癌症复发和照顾者负担的担忧,以及疲劳、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症状;还讨论了贯穿疾病发展过程的症状模式。本文回顾了旨在治疗这些症状的干预措施,包括基于接纳与正念的治疗、身心治疗,以及为疾病晚期患者设计的基于意义的方法,包括迷幻治疗。本文总结了常见的方法论问题和循证的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设计建议,最后讨论了未来研究的趋势,包括实用研究设计、数字健康干预和应用科学。
1 8
组织情境中的情绪:理论与研究
工作环境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也会改变我们对工作环境的体验。本文回顾了组织情境中的情绪这一科学领域,借鉴经典理论和前沿进展,以整合不同的研究。本综述将情绪定义为一系列逐渐展开的过程,并围绕该定义展开:我们往往根据主观感知来解释周围世界,这就导致了情绪体验。反过来,情绪体验会对行为、态度和认知产生影响。情绪体验也会诱发可被其他人识别的表情线索。个体可以调节情绪序列中的每一个过程。这些过程也可以迭代,直到情绪在整个工作组甚至组织中蔓延开。研究者们从组织视角对每个过程展开了单独研究,情绪智力指的是所有过程的有效性。本文还讨论了文化差异与性别差异、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现实意义。
1 9
自豪:社会地位获取的情感基础
自豪是一种自我意识情感,由两个不同的方面组成,即真实的自豪和自大的自豪,并与不同文化公认的非言语表达有关。真实的自豪包括成就感和自信,促进亲社会行为,而自大的自豪包括傲慢和自负,促进反社会行为。我们认为,自豪的不同方面产生了获取社会地位的不同方式:真实的自豪似乎提高了声望,一种基于赢得尊重的地位;而自大的自豪似乎增强了支配地位,一种基于攻击和胁迫的地位。在人类群体中,声望和支配地位都是获取权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自豪的这两个方面都可能具有适应性功能。总的来说,本文所回顾的研究表明,自豪可能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形成至关重要。
2 0
心理韧性:一个情感 — 调节框架
身处逆境(例如,贫穷、丧亲之痛)是心理功能受损的有力预测因素。然而,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的心理功能遭受了严重且长期的损伤,有些人的心理功能则只受到了轻微的干扰,甚至有所增强。我们把后一种结果——在逆境中表现得比预期要好——称为心理韧性。理解哪些过程可以解释心理韧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心理学对韧性的认识并不完整,原因有二:(a)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b)两种主要的心理韧性研究取向(压力和应对取向与情绪和情绪调节取向)各有局限性,且彼此相对孤立。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讨论了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接下来,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情感—调节框架,利用两种取向的优势,形成互补。这一框架通过整合现有的研究发现,指出知识的空白并指导未来研究,提高了我们对心理韧性的理解。
2 1
应对调查数据中的粗心作答:预防、识别粗心作答和可采取的最佳实践
在线调查有一些优点,但也特别容易出现粗心的回答,这发生在作答者未能阅读项目内容或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时,从而导致原始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作答者在所测构念上的真实水平。粗心的回答会导致各种心理测量问题,潜在地影响任何使用自我报告调查和评估的心理学领域。本综述综合了有关粗心作答的文献,从这些数据集中全面了解粗心作答以及预防、识别、报告和消除粗心作答的方法。此外,我们给出了从不同层面筛查粗心作答的建议。最后,我们为粗心作答领域内的未来研究指出了一些方向。
2 2
运动拼搏心理学
体育运动涉及相当多的人类行为。近年来,心理科学研究在理解运动拼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研究采用了许多新的理论、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我们回顾了当前与发展因素、运动员的内在因素、群体过程以及教练如何影响运动员在运动领域中表现等相关的研究证据。这一系列工作阐明了心理过程对运动拼搏的不同影响,也有望激发人们对与成就有关的心理学领域的兴趣,并鼓励跨领域的思想交流。
翻译:文心
文字审校:朱小葵
图文编辑:文心
往期好文推荐
<<< 学术前沿|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21年目录
<<< 学术前沿|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20年目录(一)
<<< 学术前沿|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20年目录 (二)
<<<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大变局时代的中国社会心理学:机遇与挑战
<<<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新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传承与发展
<<< 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
<<< 新时代•心理学︱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 研究心理规律,助力社会发展︱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19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心理发展与社会服务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心理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