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这档国综继续做下去

橘子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11-09



写在前面


在我的潜意识里,房子始终代表着一种安全感。


在这几面墙的界限以内,开不开心都不用做样子表现。


疲惫可以交给沙发、孤单可以交给电视、眼泪可以交给枕头。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都和我一样。


不然热搜上也不会出现“中国人借钱6成用来买房”这样的字眼。

 


好像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就是如此。


到一个城市长久生活,一定要有一套房子才算站稳脚跟。


所以早些年的影视作品里,北漂角色的执念总是买房。


时至今日,街坊邻里聊起的话题也总是三两句就绕到房子上。


某某某买的房子涨了多少钱、装修变得越来越贵了、每个月要还的房贷又该是多少.....


人们总是对房子充满着无限憧憬,更靠近市中心的房子、学区房、更大的房子。


却很少对现实生活里的家寄予期翼。


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我找到了一档这样的综艺:


《梦想改造家》第六季





为什么我要说这部综艺夹在矛盾之中?


是它讨论的内容极其真实,里面的委托人都对房子的价格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们没有憧憬着更内环的房子,也没有盲目渴望着更大更奢华的房子。


仅仅需要节目组根据现有房子的居住困难做最大化的改造。



再是它在巨大的话题量面前始终如同一个扫地僧一样保持沉默一季又一季的更新。


连更六季,每一季都稳定保持在豆瓣九分以上。



但它的评分与它闹出的声响,形成了一种极其怪异的反差。


一方面,它讨论的内容随处可见,节目质量也无可挑剔,你看不见关于节目本身的任何一个差评。


另一方面,它始终不见热度,不见什么广告宣发,有关于它的讨论始终寥寥。


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至少我希望它被更多人看见。


毕竟它有它客观存在又不容忽视的好。


在六季长达五年跨度的时间轴里,始终强调我们没办法避免的一个话题:


“家”



节目聚焦锁定于普通家庭里看似无法改善的窘境。


有五代人一起住的陈年祖房,有在上海弄堂中夹缝生存的十一平方,还有因为终年见不得光的狭窄角落。


镜头沉默地记录着局限的空间内各式各样的“旧”、“破”、“小”,把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吃喝拉撒铺展开来。


节目里的设计师们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居住困难的家庭,在限定的费用内,去最大程度地进行改善这些看似无法攻克的居住难题。


委托人们渴望一个梦想家,设计师们成为了梦想改造家。


节目名称一语双关的便是节目里最硬核的内容部分。

 



委托人渴望一个梦想家。


这样的梦想是随着折叠社会里经济不断发展,数不清的人无力更换新房的过程中,逐渐延伸的想法。


人们看着新房子变成老房子,最后再到危楼。


越来越多居住困难产生,最后变得无可调和。


房产行业迅速膨胀发展太快,人们总是把买房挂在嘴边,可是勤勤恳恳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很多这辈子都无法再购置新房。


对很多人而言,一座房子、一间屋子,一个错不开身的角落可能就是一辈子。

 


这是普通人无能力更换一线城市住房的真实。


它其实并不美好,拥挤、破旧、危险重重。


两代四口人居住的豪厘必争的家,总面积只有11m²,人均面积2.75m²。


尽管坐标在上海黄金地段的淮海南路,但是日子却过得并不体面。

 

墙面腐烂,房子不隔热也不隔音,甚至无法在房子里站直身体。


本来应该让人舒适的家失去了原有的舒适性。



设计师史南桥针对这一情况,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在设计了十余稿方案后,将房子的归纳布局做到极致。


为委托人设计的婚房,除了床铺,还设置了梳妆台和书桌。


以前添置不上的东西,现在变得一应俱全。


委托人们看到自己的家被改造成梦想中的样子,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抗困境的破局。


可以没有更大的房子,但是不能丧失改造梦想家的信心。



对委托人来说,房子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但对设计师们而言,其实不仅仅是大刀阔斧的表面焕然一新。

 


他们想要打造的,是委托人从内到外的体验舒适。


甲醛严重超标的韩妈妈家,常年都有气味刺鼻久久不散,家里的窗户一年四季不曾关上过,并且一开,就是十七年。


在设计师颜呈勋为韩妈妈解决空气诉求时,他还发现了韩妈妈的手不是特别灵活。


所以设计师为韩妈妈在厨房中特地安装了一个触碰式升降柜,不用费力气。


这种设计师自发的人性关怀,让设计改造的对象不单只是一件房子,更是一种更温暖窝心的生活方式。


随后,“生存与生活”这个复杂又艰难的课题,在舒心的设计细节衬托下,就如雪佛般,自下自融了。

 


除此之外,还有为自闭症孩子改造的房子,隔音板降噪不给邻居添麻烦。


为了方便妈妈能够随时观察孩子的动向,还在墙壁之间打开了一个孔,方便母亲能够照看孩子。


这是委托人没有提到的点,却被设计师巧妙地考虑到了。

 


五年里,六十多个改造故事,或许存在着成千上百个点滴用心。


它呈现的不仅是设计的温暖,更是梦想改造家传递给所有人的一份生活姿态。


有些节目请流量明星。


有些只需要几个人对着镜头展现着背过剧本的秀。


但只有《梦想改造家》,让我看到了“house”变成“home”的样子。

 


就像个万花筒一样。


包容着数不清的家庭,透过瞳孔聚焦的一个点,呈现滋味万千的姿态人生。


写在最后


借用节目里的一段话:


「世界上漂亮房子有千百种,但真正能给你安全感,让你即便在生活中被吊打、被伤害,依然能鼓起勇气面对未来的,才称之为家。」


与其说我喜欢这部国综,倒不如说我更喜欢节目这个载体,向我们一览无余地袒露了生活的剪影。


冷冰冰的空间结构永远只是几面墙。


而和谁在一起,在这个空间里如何做选择,以及以什么姿态去生活,才最重要。


记得之前在小红书上看到过一篇与众不同的素人改造。


女孩用潮流穿搭打扮起了自己的外公,一下子掀起了一阵“像打扮男友一样打扮外公”的热潮,隔代的亲情在小红书的分享下显得更加厚重。



这种真实又美好的创造,就如同《梦想改造家》一样,在小红书里呈现着。


漂泊在外的年轻女孩们也惦记着,回家拉上自己的外公在小红书上来一次帅气的分享,在这个载体之上,美好既是选择,也成了一种传递。


我喜欢这样的平台,也喜欢这样的载体。


所有人都有权利有资格自由创造自己更美好的生活。


同时也能从别人的美好生活中获得灵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去,形成越来越好的循环。

 


素人博主真实地分享自己的日常穿搭、大家一起认真打卡减肥、不吝地展现自己的变美秘籍、偶尔吐槽一下自己踩过雷的彩妆,甚至旅行攻略、美食菜谱,统统有迹可循。


载体与平台的真实,体现在每个人天马行空的点子都可以得到落地。


更好的那种生活,永远不仅仅是脑海中一个模糊的雏形,而是能力范围内可以抵达的美好明天。


这么看,《梦想改造家》也好,小红书也罢。


我们会如此喜欢,不正是因为那里面有我们努力想要尝试的千万种活法吗?



配图/《梦想改造家》第六季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