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片有什么好删的?

芋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23



写在前面

好像在一开始,围绕着这部电影的讨论就很奇怪,不是先谈电影本身,而是电影被删了什么。

2019年10月,《热带雨》在平遥电影节举行第一次大陆展映,但是放映结束后大家发现,相比一个月前的多伦多放映,大陆删减了至少一分钟的激情戏,而且是一场师生之间的性爱戏。

导演也没避讳,在后来的访谈中聊到了大陆的这次删减:接受删减,但观众必须有知情权。


但具体删了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当时都无法看到完整版,一直无人知晓。

直到最近,它终于上线流媒体资源,我们才终于看到那被删的一分钟,但恰恰也是这一分钟,让我更不解了。

这到底有什么好删的?

《热带雨》


聊这一分钟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弄明白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我始终觉得,2019年的这场《热带雨》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有一种特殊意义。

一方面,《热带雨》的身份本身就是特殊的,他并不是一部中国电影,他的导演,演员大多为新加坡人,但它的语言,拍摄的角色背景,又都是华人。

所以把多伦多电影节的提名、平遥电影节的获奖、金马电影节的六项提名,金马影后的获奖,都归整归整,其实就是给原本位于华语电影边缘的新加坡华人电影,做了一次正名。


另一方面,这种特殊性更是来自于电影的高质量。

我很久没有在华语电影里看到像《热带雨》这般扎实的文本了。

他对女性私密视角的把握之至、对家庭的细腻观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故事里,跟着女主角阿玲去尝她的困境,也跟着她去寻找出路。

那是一种无比接近十多年前李安的气质。


《热带雨》的故事也很简单:

女主叫阿玲,是一位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华文老师,她和丈夫结婚八年却没有孩子,因为生育问题,婚姻之间逐渐出现裂痕。

同时,她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在家庭的劳累之外,学校对中文教育的漠视更是让她在事业上感到挫败。


在这样潮湿氤氲的氛围里,阿玲与热衷武术的学生郭伟伦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

也许是孤独、也许是欲望,这段关系逐渐模糊了界限。


听起来像是个充满禁忌的师生恋故事,但并不其然。

循着人物往前走,你会发现这段感情只是自然地走到了那个该抵达的位置,而这段师生恋只是电影众多的面向中最外化的一个。

它就像是一颗榴莲,禁忌的情欲只是它带刺的一个壳,把这个壳扒开,里面充满了更深刻,更值得回味的东西。


女性与情欲
「榴莲」「雨」

我们还是先拨开这个壳吧。

聊聊情欲。

电影不仅本身像是一颗榴莲,它还直接把榴莲拿了过来,当做了一件充满性暗示的意象。

榴莲是此片的禁果。

有一幕,阿玲老师在教室里监督学生写作业。阿玲的弟弟送来的榴莲被她放在讲台边,装着榴莲的红色塑料袋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那一刻,榴莲的香味不仅萦绕在阿玲和伟伦这对师生之间,仿佛还传到了镜头之外。

预告了一个瓜熟蒂落的未来。


两人坐在教室里一起吃榴莲的情节是对情欲的进一步具象化。

这一幕导演特意选择了一个门外的机位,造了一个偷窥视角。

然后把角色的所有声音都在后期放大,你的耳边会清楚地环绕着他们俩剥开榴莲,口舌咀嚼榴莲肉的黏腻,还有阿玲老师吮吸手指的那下,更是将湿热的情欲透过果肉渗进了画面里的每个角落。


另一个重要的情欲意象,就是片名中的那个“雨”字,我们顺便在这个字里聊聊那一分钟。

雨这个意象几乎是贯穿了全片,自然的雨声就像是这部片的配乐,随着情节的起伏,这也是为什么片名叫《热带雨》的原因。


在平遥被删减的那一分钟,也就是最重要的情欲戏,就发生在一个雨天。

它必然要发现在雨天,因为那一刻是阿玲老师的情欲和热带雨的汹涌最接近的一次。

阿玲开车送伟伦回家,伟伦突然流了鼻血,阿玲到他家中帮他处理。年轻气盛的男孩不自禁给了阿玲一个吻,接着,是很直接的逾距,做爱,满屏的生猛。

雨声是阿玲作为女性的低语,如水温柔又暗自汹涌,所有压抑的情感都化作了热带雨,这场戏,便是阿玲在“鱼水之欢”中逐渐被释放的过程。


而那一分钟的删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个过程消失了。

这一段也是杨雁雁在电影中最高光的一段表演,从最初是推拒,然后眼神里情欲的流露,最后在双手环住伟伦的那刻,非常具有说服力,也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场强暴。


但这把剪辑刀直接把观众应获知的情节信息弄断层了。因为情感迸发和人物的心理转变消失了,这直接将这场情欲戏给污名化了。

这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女性地位与华文地位
「排卵针」「华文」

现在榴莲剥开了,我们再来看看里面的东西吧。

比如女性地位与华文地位的某种互文。

可能大家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里面的议题有些远,但其实它都是存在着某种普世性在里面的。

电影开场就是一段阿玲给自己扎排卵针的画面,也是一场热带雨里,阿玲在车里用戴着婚戒的手捏起肚子上的一块肉,拿出排卵针扎了下去。镜头抬起,聚焦后视镜,里面是她无比疲惫的眼神。


而巧妙的是,下一个镜头立刻跟进她拿着书走在学校的走廊的戏,格格不入的是,从她身边走过的学生们都说着英语。

这两幕戏没有阿玲的任何正脸,只有特写和背影,寥寥笔墨便勾勒出了一个残缺的、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女性——有生育困扰、在重视英文的教育环境却教着华文的外地女人。

它们被连接在一起更是在给我们暗示,华文的地位低下,和女性的地位低下,本质是一回事。

女性和华文一样,都承受着极大的社会压力。

阿玲多次需要临时翘班去照顾瘫痪的公公,而老公却可以时常喝得烂醉回家。

夫妻无法生育,家庭首先怀疑的永远不是丈夫,而是妻子,受到亲戚冷嘲热讽的也永远是妻子。


同样的,华文在新加坡的教育里不受重视。

她的华文课可以随时被数学课取代;

她主动帮学生补习,学生们却都逃掉,只有家长外出做生意的郭伟伦愿意留下来;

她和校长对话时,校长讲着一口的英语,对她说:也不过是中文而已。


在电影中,语言就寓意着地位,而排卵针便是和英语一样的压迫式存在。

在教育里被边缘化的华文,就像是被挤到边缘的阿玲,形成了社会地位上的对应。

失落的华文传统与「无法生育」的外来女人,同样正在被推倒。



家庭与传承
「“帮”」「侠女」

面对上面的问题,导演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法论。

「传承」和「互救」。

《热带雨》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把传统的家庭概念给推翻了。

陈哲艺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借由公公与伟伦这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对手戏传达了出来:

有一回,阿玲把伟伦带回家补习,伟伦写不来“帮”字,只得写了个拼音。坐在轮椅上的公公颤颤巍巍地举起手,用手指在伟伦的胳膊上一笔一画写下了“帮”。


为什么是“帮”?

这个“帮”其实是三个灵魂之间的“帮”。

没有孩子的阿玲在伟伦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母性,伟伦像她的孩子,像朋友,也像青涩的恋人,一潭死水的生活有了些许明亮。

父母不在身边的伟伦在阿玲那得到了温暖和依赖,她是母亲,也是对少年有着吸引力的女人。

公公呢,在这样的氛围里找到了人气,热闹,不再孤苦。


他们三人没有血缘关系,却像一个家,在这里三个被压力快压垮的人都是得到平等对待的。

不存在被隐性抛弃的老人和孩子,也没有被刻薄对待的女性,他们对于彼此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家庭在这一场戏里超过了血缘。

至于华文的传承,除了那个帮字,陈哲艺还用了一段“动静”对照完成了无声的传承。

瘫痪的公公总在电视机前看胡金铨的《侠女》。

《侠女》寓意着华人文化。

并且从这个细节可以窥见公公那些因中风而说不出的话,他喜爱武侠与他们那一辈的华人故乡情结,他不甘坐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他有着对“动”的憧憬。


而伟伦痴迷武术,乐于学习华文,当阿玲推着公公去看伟伦武术比赛的那场戏开始,之于公公来说,传承便已经完成。



写在最后

看完第二遍之后,我又回过头去数了一遍,电影一共下了10场热带雨。

数着数着,我好像模模糊糊地明白了《热带雨》的真正意味。

那是特属于热带地区的气候,只有那才会有说下就下的晴空大雨。只有那里的雨才会让你不去怀疑其突如其来的是否合理。

它说来就来,说下就下,而这部电影里的一切,那场师生恋的性爱、公公的死亡、丈夫的出轨,还有突然的怀孕,我们也都一样,什么都不会有预告的,对吧?

所以,就随便吧。


音乐/恰似你的温柔—蔡琴
配图/《热带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