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片到底哪好了??

芋泥,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23


写在前面

之前聊《囧妈》和《肥龙过江》这些院线转网络发行的电影的时候,我写过一段预测:

好电影几乎不可能在目前选择网播,只有对自己市场表现没有任何自信的商业烂片才会选择委身网络发行,在接下去很长时间内,都只会是一场烂片互啄。

现在第三部网络发行的院线片来了,我看平台上夸成一片,有人还来后台问我觉不觉得打脸。

那我今天就来给大家聊一下,我到底有没有被打脸。

《大赢家》


这片算烂片吗?

客观说,不至于,它算是上面提到的院线转网络发行的三部片子里最好的一部了。

目前豆瓣评分是6.8,我自己给了6.5,(《囧妈》我打的4分,《肥龙过江》我没给分,因为豆瓣打不了0分)。


但是看这个分,你们应该也看得出来,这份好,只能说是三个矮子里拔出来的高个儿。

大家伙,真的吹过了。

电影背景信息

先讲一下电影的背景信息吧。

根据主创在采访中的回答,《大赢家》的故事翻拍自日本电影《永不结束的游戏》,也废了好大劲买了原版小说《游戏永无结束时》的版权。


讲了一个性格老实正直的巡查警官,依照命令在防暴演习中扮演抢劫犯,却因为性格认真过头,完全入戏与演习警方的形式主义对抗的喜剧故事,内核还是讽刺官僚做派,乌合之众,拷问媒体。

因为概念特别有趣,所以这个故事早在2007年就被韩国看上,翻拍了《率性而活》,当时不管是口碑还是票房表现都不错,在我们的豆瓣也至今保持着8.3的评分。


而大鹏的这版《大赢家》也基本保留了这个高概念,但把人物的职业换了,从原版警察换成了银行职员(大鹏饰)。


人设没变,这人的名字和他的性格一样,他的名字就叫“严谨”。

其他故事脉络也基本没变。

在一次公安局的抢劫演习里,严谨认真地扮起了抢银行的“劫匪”,他“绑架”了人质,“击毙”了几位警察,“劫匪”的得逞使得演习一次次失败,形成了认真和形式主义对抗的局面。

背景信息交代差不多就是这些,今晚我们会分「电影好的地方」「电影本身的问题」「因为审查而导致的表达畸形」这三个部分来聊聊这部片。



「电影好的地方」

有一说一,我觉得主创选择这种讽刺喜剧来翻拍,我还是想给点掌声的,审查的闸刀大家都看得到,弄这种批判喜剧每个人都能预想到会有多么吃力不讨好。

他们本来可以选择更简单,更安全的喜剧原著来弄的,但最后还是选了这个,应该也是有些表达在里面的。

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勇于表达这一创作者的根基,现在已经成了稀缺而值得表扬的东西了。

这种表达也直接体现在了这部片的本土化改编上,主要是一些细节:

比如那句石破天惊的“让领导先死”。


这句话出来的段落是非常合理化的,几个想混完演习,遛之大吉的银行职员,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上下级关系,然后为了抓紧“退出演戏”,互相抢着死,对应现实中那句著名的“让领导先走”。

段这么一设计,这句话出来的效果就特别好,特本土,不刻意,而且很辛辣。

还有一个改编的地方,是本身原版里是没有行长的,只有一个署长的类似存在,虽然我知道这是审查下的妥协,但也产生了一个原版里没有的人物设定——双面人。


行长这种人属于典型的幕上,幕权,对上谄媚逢迎,对下剥削,苛求。

电影勾勒这个人物的方式也很讨巧,加了一段火锅,就为了弄出这句台词:


「警察同志还饿着肚子,你们居然点火锅」。

再加上这个片子本身从原版那得来的扎实剧本,演员上大鹏,张子贤,柳岩,代乐乐,田雨,孟鹤堂这群人发挥也都不错。

把这部片子送上了及格线是比较稳的。

但及格之后,要再往上,就很明显有些泄气了,我也不知道哪那么多东西可以给你们吹。


「电影本身的问题」

说它的问题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个疑惑。

它到底算翻拍还是照搬?

片方说的是买了日本原版小说和影视的版权,并没有买韩版《率性而活》的版权。

但问题就在这,你只要将日、韩、中三版对比一番之后就会发现,韩版对日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加了不少独创的韩式幽默。

而《大赢家》并不是从日版出发,而是直接站在了韩版的肩膀上,几乎是直接照搬了韩版的情节设置和出彩的点。

比如脑内小剧场、人质在银行里的打牌、父母被警方请来游说、接起亲人电话说“xxx殉职了”等等桥段,都是韩国版里一模一样有的。


这个逻辑有问题在哪呢?

就等于以前有人根据A翻拍出了B,然后你只买了A的版权,却照搬B,拍了一个B plus。

那你这还能说自己是翻拍A吗?

这已经是一个法律问题了,我也没法解答,但大家自己也可以想一想。

再说回剧作层面的东西。

首先,《大赢家》最前提性的问题还是作为一部喜剧片,它并不好笑。

有人可能会说,笑点这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感觉阈限不同,凭啥按你的标准来。

行,那我们换个说法:它本可以更好笑的,但它却没有。

这问题具体说就是,它好几个人物没立住。

喜剧片,让观众发自内心的笑,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让观众相信这个人物,相信他的一切荒诞行为,不然就只是挠痒痒式的无脑笑。

我相信片方自己应该也知道这个问题,但为了加快节奏或者别的什么,临时牺牲掉了这块。

现在这个版本是明显大改过的,预告片里大鹏健身为抢银行做准备的戏都不见了,柳岩这个人物明显也是被剪掉了不少内容的。

(这些戏都没了)

这种牺牲,就导致严谨这个喜剧人物完全是单薄的,电影里缺少对他性格有说服力的铺垫。影片的开头,他仅仅是扶正了保安的帽子,然后在办公室里因为对流程的严格不给客户放贷款而和行长起了争执。


接着,他的旁白就响起了,“我对待工作的态度就像我的名字,严肃认真,谨慎负责。”

就这么几场戏,你能理解为什么严谨会在当劫匪时展现出了极端的认真吗?

能理解那种在演习时极其专业又万分周全的计划吗?

能理解为啥能打赢警察吗?(突然跳出来当过兵你信吗?这 块开头有铺,但和主线融合不够好)


为什么在演习时严格要求在场的每个人都配合演好“人质”,无论被困在银行里的人有多么紧急的事儿,都不予通融?

这不是严谨两个字能解释的,还需要更多合理化的东西。

同样的,柳岩那角色被剪掉了很多戏。

因为她是真正与严谨有切实感情戏的,这个角色的细节铺垫没了,也间接性的在导致观众看不懂大鹏和柳岩这俩角色的感情线。

怎么就突然成了另一个劫匪,怎么就猝不及防地谈起了恋爱,怎么最后就得出大道理——“努力没有成果,那我们就更努力一点。”

???


上面的这些问号,多到让很多观众根本没法进入故事,大家没法相信这个角色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笑点的效果便也大打折扣。

(我们又不是小朋友,为什么要那么多问号?

第二,剧情推进的手法低级。

在观影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电影的分场景剧本就像是摊开在了你面前,没有悬念感。

有一场戏,严谨要没收人质的手机,他拿出先前写了周密计划的本子,此时一个特写,上面写着“控制人质手机”。镜头一转,原本没有拿着手机的人质们都拿出手机来打起了电话。


那本子特别像是ppt,严谨每点一下,就进入对应的下一幕。所以在很多次故事不知道怎么走下去的时候,这本万能的本子就会出现。


最后连本子都用完了的时候,估计没法子讲下去了,硬塞了一个妹妹这个角色的出现。

先前人质们都不愿意配合严谨的工作,当严谨的妹妹在银行外用男生般粗犷的声音向严谨传达了外边警察埋伏的情况后,严谨开始讲起妹妹小时候因声带受损才导致声音不好听,自卑到不敢说话却在演习时大胆出声。

听闻这些,人质们一下子感动得愿意配合演习了。

玩儿呢?


这样的生硬衔接导致了人物性格转变缺少能逻辑自洽的推动力,这也同时决定了最后的结局只能硬生生用鸡汤救场。



「审查而导致的表达畸形」


当然,问题是有,但全部都甩给电影本身也不合适。


我始终觉得这片最大的问题还是为了过审而不得不做出的各种妥协,软化,这种软化直接导致了电影在主旨上的不三不四,以及对原著精髓的背叛。

 

头上悬着审查,注定了在这片创作土壤之上无法表达出电影真正的内核。为了电影能被看见,束缚自我表达成了必须的代价。


与韩版《率性而活》一比,《大赢家》的自我束缚更明了了。


第一,反抗者与体制的关联弱。


在韩版《率性而活》里,扮演劫匪的男主角是个因举报市长贪污而被降职的警察。


也就是说,主角是体制的受害者和反叛者,作为体制内的一员去对抗体制。



到了《大赢家》里,男主角成了与国家体制不搭边的银行职员,他演劫匪的认真只是出于对自身价值观的坚持,擦边着讽刺了一下形式主义。


第二,没有反派人物的设置。


韩版有明显的反派,是个警察署署长,他代表了体制内的暗黑面——好大喜功、徇私枉法。



男主角正直不包庇的性格得罪了署长,署长想让他出丑,于是让他在演习任务里扮演劫匪。


因为反派的存在,人物有了动机,在演习的明线之下是反腐的暗线。


《大赢家》里非但没有警察署署长这个角色,甚至一个反派都没了,只设计了丑角。


比如银行的行长,他死要面子,还很狗腿,他一边是觉得演习会妨碍警察工作,所以一直想法子让严谨停止演习,但同时又是“局长说的对”,是一个在权力中无害的人。构不成反派。



反派的消失已经削弱了故事冲突,但这还不够,为了去除批判的指向性,电影设置了一个正义的警察局长角色。局长这个角色像是一个定海神针,大大削弱了电影整体的紧张感。



在丑角们阻止着严谨的情况下,局长坚定地站在了严谨的那一边,坚持继续演习,丑角越跳脚,反衬得局长越英明。


这在现实中当然好,这种局长越多越好,但这是一部讽刺喜剧,你搞这出就等于是在电影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第三,媒体成了单纯的景观。


韩版里,媒体的介入是有力量的。署长为了面子工程将媒体召集来,没想到摄影机却揭开了署长虚伪的假面。在公安不让拍摄时,电视台抗争着留了下来。媒体的责任在这里得到了反思——



媒体到底是为权力背书的喉舌还是捍卫良知的社会公器?


到了《大赢家》里,媒体被剥离了反思性,成了电影里无关紧要的点缀元素,以孟非为首的记者们向全国观众转播了现场的实况,除了那句“这和通稿不一样”还算擦边了讽刺,其他的所有出现都只是插科打诨着为剧情贡献了几分笑料。



《大赢家》给观众所带来的与电影里的媒体一样,只是给我们的生活添了点消遣罢了。


就这样,一部反体制的电影却在不可抗力之下去迎合了体制。在反抗和迎合两端之间的游走使得《大赢家》的表达几近畸形。


直击现实的真枪变成了过家家的玩具水枪,炸开虚伪的炸弹变成了软趴趴的香蕉,当批判的力道被削弱,创作被阉割,一盆令人清醒的水只能熬成了一碗鸡汤。


写在最后

还是聊《囧妈》时说的话,免费的片子,我也不拦着谁看,大家自己能乐呵乐呵也行。

但就是我们喜欢严谨点,认真点。

你要真喜欢这部片,那你应该也能明白我为啥还闲的没事在这跟你唱反调。

至于开头那问题,我说了也不算,而且我被不被打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好片子出来,打谁的脸都行。


音乐/幽默曲
配图/《大赢家》《率性而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