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剧什么玩意儿???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19


写在前面

今晚的标题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烂的剧,从来没有。

《彼岸花》


这剧播出快两周了吧,目前豆瓣3.1分,仅有1893人打分。

反正就是口碑,收视全都一塌糊涂。


在豆瓣目前是群嘲的对象,很多人都对它作出了“烂到刷新自己对烂剧认知”的里程碑式评价。

它像是一种反讽的行为艺术,集齐了目前国产剧会有的所有通病,也因此让我们觉得比其他烂剧更有写出来“示众”的价值。


逻辑,演技,台词,镜头语言
无!一!及!格!

我们先不说题材立意的深浅,故事的共情转折是否抓人。

就说最基本的几个东西,逻辑,演技,台词,镜头语言

先说演技,从两位主演到各种群演,集体中毒了似的,演技极尽浮夸。


特别是两位主演。

林允继续稳定发挥,那双无时无刻不拼命瞪大的双眼,是她要继续向Angelababy行业一姐地位发起挑战的决心。


宋威龙也开始像是被丢进油锅里刚捞上来的走油肉。

手不插口袋就不会说话,任何场合都把帅气放在第一,就差把“我很帅”三个字写在脸上了。


旁白也是来自他的视角,念得毫无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台词功底一塌糊涂,用豆瓣网友的话就是“念得像是急着去上厕所”


再加上这些旁白根本不像是人话,质感跟小学时候的qq空间个性签名差不多。



导演镜头语言匮乏到像是初学的大学生作业,对话只知道正反打,连个机位调整都鲜见。



不过这些问题相比这部剧的逻辑来说,真的都是一些小问题。


其他剧逻辑出现问题,至多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逻辑Bug,但《彼岸花》不是,它属于把观众当傻子去侮辱的那种。

比如第一集的第一场戏,女主骑着电瓶车,行驶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

路上也没有其他车辆和行人,对面的车道上行驶过来一辆小货车,看下面的图,我相信只要不瞎都能看得出来,他们压根就不在一个车道上。



结果,他们就这么凭空撞了.....

而且更离奇的是,第一个镜头被撞的是马路,当特写车轮的时候,突然变成了地砖.....


车也根本就不是同一辆!!(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车头)

这还没完,等女主被撞倒之后,地面又换了.....成了一种类似人行盲道的地面。请问这是一下子撞进了三维空间了吗?


然而,这依旧只是一个开始,这部戏疯逼的地方还在后面。

乔曼被车撞到之后,完全没有受伤,突然灵魂出窍,进入了一座影楼,不对,幻境。

然后在那个一点都看不出是PS做的特效世界里,遇到了一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红衣女孩。


然后她们开始互相斗QQ秀问候对方是哪位,要不要交个朋友(女主丝毫都不奇怪自己头发怎么变了,衣服怎么变了,以及对面的是谁)



编剧为了在一开头引出另一个女主角——沉睡在乔曼意识下的南生,硬生生地安排了这场堪称史诗级创作灾难的超现实车祸。

幻境的出现,没有前后关联的剧情,编剧也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解释。

这压根谈不上是伏笔,它甚至可以说是开场最大的败笔。

还有一些逻辑问题,就是将国产剧的通病尽可能放大,比如剧情推进都靠巧合。

第一集男女主一共有5段对手戏,其中4段是靠偶遇,好像全巴塞罗那只有他们两个人似的。


这就是我们之前在聊《不完美的她》时,国产剧的老毛病:

它们有太多的地方都是靠着巧合来推进剧情,去展现人物的纠葛,以为这样就能将观众糊弄过去。

但只有“意料之外”,没有任何的铺垫能让意外变成“情理之中”,只会让观众看着觉得莫名其妙而已。


挂羊头,卖狗肉
 
我们再回过头来聊聊这部剧的故事,人物。

这部剧是安妮宝贝首部长篇小说的《彼岸花》的一个影视化。

改编IP当然没有问题,现在大部分的国产剧都改编于小说,它是一件比较讨巧的事情,原著的故事早已经过市场的检验,本身又自带热度和话题度,降低了影视剧的推广成本和风险。

问题在于该如何改编这件事情上。

就拿《彼岸花》来说,它无疑是一次失败的改编。除了片名和主角的名字以外,你很难从中再看到一丝原著的影子。原因很简单,它无法处理好原著中男女主角人物设定的问题,就直接把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那一套拿过来用了。


第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处理不好双女主的设定,那就直接把她们变成一个人。

原著是双女主的设定,双生花的设定其实是很常见的剧作手法,但原著的难点在于两个人物在书中缺乏具体可感的连接纽带。

原著里,女主角乔和南生是两个不同的人。

乔是自由作者,她一边写作,一边向陌生人倾述着自己的情绪,结交为朋友,然后无疾而终。

乔笔下的南生是一个孤儿,寄住在素未谋面的继母家里,她执拗地爱上继母的儿子林和平,将一生的爱与欲都倾注在他的身上,愿意为他放弃光明宁静的生活。


乔会创作南生这个人物,当然是内心的一个投射,但这只能通过文字来意会,她们的感情纠葛在剧情上始终难以交织、碰撞在一块。

剧情不相交的两条叙事线索,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变得支离破碎。

怎么解决呢?

编剧没有选择去钻研原著,建立双生花的纽带,让它变得具体可视。

而是快刀斩乱麻地选择一刀切,乔和南生处理为同一个人,南生是女主角失忆前的名字,乔(剧中改名为乔曼)是女主角失忆被救起的名字。


南生掉下悬崖后大家以为她已经死了,男主角在异国街头与乔曼相遇,惊叹世界上怎么会有长得如此相似的两个人。

于是,开始了老套的失忆后再恋爱的偶像剧剧情。


第二个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直接把男主角林和平的人物设定,从小混混变成霸道总裁。

在原著中,男主林和平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从小遭受母亲的折磨和殴打,对南生的爱更多是出于惺惺相惜,他们的关系是在印证彼此充满创伤的童年。

后来,林和平承受不了南生过于沉重的爱,选择南下广州打工。因为生计的问题,也是出于对母亲的一种报复,他成为了一名小混混,吸烟,嫖娼,打架,反正就是不做正事。

南生紧跟林和平来到广州,他忍受不了南生畸形的爱恋,一直在逃避她,最后南生选择将刀刺进林和平的身体,一场虐恋以悲剧收尾。


这种青春疼痛小说的情节,如果处理得足够细腻,比如影版《七月与安生》,就能引发观众对主角的同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但处理不好,就容易变得矫情,像是在无病呻吟。

编剧倒是选择了更加省事的做法,直接删掉这些情节。

自甘堕落的男主角,不符合积极正能量的号召,为了过审,编剧把男主的人设改为一名事业有成的知名策展人。


为了符合偶像剧的情节,男主不能是逃避女主南下的负心汉,编剧将男主改成哪怕女主“死后”,也会对着她写的日记念念不忘的痴情汉。


这些改动,会导致什么问题?

原著中,对爱情与死亡问题的探讨,对城市边缘人生存状态、精神处境的刻画,这些扎根在文字最深处的人文精神,也随着人物设定和剧情的改动,全部丧失殆尽。

这部剧已经不再是安妮宝贝笔下的故事,只是一部集失忆和总裁风,这些过时的套路于一身的青春偶像剧。


IP改编请尊重观众

哪怕这部剧按照原著去拍,我想它也很难逃脱成为一部烂剧的命。 

原因有二,一个是小说《彼岸花》的篇幅较短,整部小说只有十五万字,要扩充成一部每集45分钟,总共50集的电视剧,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个是安妮宝贝的小说剧情偏弱,重在营造阴郁、颓丧的氛围,以华丽的辞藻去勾勒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果去放大这些情绪,一旦编排不合理,就会显得矫情、无病呻吟,冲突也会变得狗血。

所以要将一部篇幅短,剧情弱的小说改编成一部大长剧,这个选择本来就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但大家好像根本不担心能不能把它改编好,只是想趁热分了IP这块大饼来吃,所以,大部分国产剧的处理方式全都空前的一致。

比如,注水。

《流淌的美好时光》甘愿为了扩充集数,牺牲掉自己的叙事节奏,每一集都充斥着大量毫无意义的对白段落,全是在家长里短的唠嗑中过去的。


又比如,增加配角的戏份。

剧版《七月与安生》扩充了七月的故事线,增加七月大学舍友的新角色,哪怕这样会导致安生的存在感降低,出现故事主次不分的问题。


至于《彼岸花》这部剧,它在三年前就完成拍摄了。

它是看到了影版《七月与安生》的成功,想要跟着乘上这趟东风,所以买了安妮宝贝另一本书《彼岸花》的版权。

可它没看到的是,影版对IP的选择和改编。

《七月与安生》原著前期有大量校园生活的剧情,还有两个女主角的闺蜜情,能够让大部分女性观众代入自己学生时代的记忆。


而且10余万字的小说,对于电影的长度来说,留白的幅度正好,能给予编剧和导演更多的创作空间。

影版的改编,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做加法,侧重于刻画两个女主角的成长和细腻的心思。


我们可以从七月的身上看到几分安生的影子,在安生的身上又看到几分七月的影子,让人相信她们仿佛是“世界上另一个我”的友情。

还有电影在不经意间展现了时代几十年的变迁,她们用着诺基亚手机或三星翻盖手机,贴满小广告的北京筒子楼楼道,有着贴近生活真实的烟火气,消除了青春疼痛小说本身带有的悬浮感。


影版《七月与安生》能成功,是因为它选择了合适的小说,做了合适的改编。

而《彼岸花》、剧版《七月与安生》等国产剧,在选择重氛围、轻剧情的IP以后,根本不动脑子,就强行把它们改编成为重剧情的偶像剧。

可强扭的瓜又怎么会甜呢?

我真的越说越来气,你们在挑选IP的同时,能不能有多一点的耐心?

没这个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在改编的时候,能不能尊重一下观众的智商?

什么有流量就一扑而上,那不叫创作者,那叫粪坑的苍蝇。



音乐/壹环的复兴 - 《爱人已失踪》
配图/《彼岸花》+来源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