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继续者张付
4
bxss.me
5
继续者 佛教
6
胡长白
7
@梦幻模拟战资料库
8
朱胄
9
004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继续者张付
4
bxss.me
5
继续者 佛教
6
胡长白
7
@梦幻模拟战资料库
8
朱胄
9
004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震撼!上海开放Google、Meta等国际平台,中国数字化迈出历史性一步!
战争烈度再升级,特朗普加征10%对华关税
特朗普称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交部回应
从地方目标看全国!今年经济增长还是有很高要求
二姐李思林早知道李玟有轻生的念头,居然没一点防备措施!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0年8月19日
2021年4月10日
2021年4月10日
2021年4月10日
2021年4月11日
2021年4月11日
2021年4月12日
2021年4月12日
2021年4月12日
2021年4月13日
2021年4月13日
2021年4月14日
2021年4月14日
2021年4月14日
2021年4月15日
2021年4月15日
2021年4月15日
2022年8月19日
2022年8月19日
2022年8月20日
2022年8月20日
2022年8月21日
2022年8月21日
2022年8月22日
2022年8月22日
2022年8月23日
2022年8月23日
2022年8月24日
2022年8月24日
2022年8月25日
2022年11月26日
2022年11月27日
2022年11月27日
2022年11月28日
2022年11月28日
2022年11月29日
2022年11月29日
2022年11月30日
2022年11月30日
2022年12月1日
2022年12月1日
2022年12月2日
2022年12月2日
2022年12月3日
查看原文
其他
终于能夸这部片了!!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19
写在前面
从年初奥斯卡结束开始算,我已经等了这部片快7个月了。
这7个月里,这部片传出了很多坏消息。
奥斯卡失利,确认引进大陆但突然疫情爆发,数字资源提前流出,同期获奖电影纷纷选择线上发行,甚至还传出审查不过面临剪辑的消息。
但我一直相信这部电影肯定不会离开电影院,它应该在电影院放,也只能在电影院放。而且它不可以被剪,一刀都不能动。
所以我就一直等着。
还好,也算是否极泰来、
虽然迟到了很久,但最后我们还是等来了它,完整的它。
《1917》
我相信大家应该已经从各种媒体吹的牛逼里,意识到这部的特别了——
这是一部全片“伪一镜到底”的战争电影。
什么叫“伪一镜到底”?
顾名思义,就是将若干个长镜头,隐性剪辑成看起来没有断开的单一长镜头,也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的形式。
而且相比以往《鸟人》《夺魂锁》这些经典的一镜到底电影来说,《1917》的长镜头,多了一种奇观性,它并非单纯服务于叙事,而是同时服务于写实。
因为《1917》是战争电影,当镜头遇到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时候,那种冲击力是会被长镜头成倍放大的,那是一种在其他电影里很难遇到的真实
沉浸感。
这也是开头我说的,它必须在大银幕观看,并且一刀都不能剪的原因。
我们今晚也从这个沉浸感开始聊起。
一
送信小队一共有几个人?
在聊如何制造这种沉浸感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标题里的这个问题:
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里到底有几个主要角色?
《1917》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清——
普通士兵斯科和布莱克,接到了一个前往前线送信的重要任务,信中内容是告知前线的1600位士兵和他们的指挥官,立刻停止追击德军,前方是对手设下的陷阱。
整部电影就是跟拍这两个士兵送信过程中的所有经历。
但有趣的是,如果你脱离叙事层面,从摄影角度来看,送信小队其实不止两个人,还有第三个人。
那个人就是你,或者说是每一位观众。
这就是导演的花招,他在尽可能让摄影机成为观众的眼睛,你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角色(而且不需要眨眼)
这是非常大的差别。
因为你的眼睛是不具有放大缩小功能的,所以整部电影都几乎没有什么特写镜头,近景都非常少。
还有很多画面都在尽可能模拟人眼会看到的景观,所以在大全景的使用上都非常克制,跟拍却非常多。
虽然很多地方没法完全像是人类视角,但很明显,导演已经尽可能让能达成的镜头去达成了。
于是,有时候你会感觉自己就在两个人身后,有时候就在两个人身边,你也差点触碰地雷线,差点被埋进洞穴。
总之,就是你和他们一起险象环生,又一起死里逃生。
导演这么做的意图,其实想让观众忽视长镜头的存在,而这种忽视,就是制造沉浸感的关键之一。
很多人觉得,技术只是决定视觉,但在《1917》并不是这样的,这种抹去镜头的感觉,
并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感受到什么”
也就是说,忽视长镜头的存在,更要靠的是观众的共情。
这种技术实现的共情其实很好理解。
比如那一天你跟着斯科一起去取水,听到布莱克的惨叫你才和斯科一起回头,发现你的同伴被你们刚刚救下的德国士兵杀了,你甚至都看不到整个过程发生了什么。
所以你当时接收到震惊是绝不亚于斯科的。
这种视角,会潜移默化地让你“体会到角色的情绪”。
因为你的眼睛,从头到尾都这两个士兵身上,你就像是唐僧师徒的白龙马,你没法和他们说话,但你也目睹了九九八十一难,你的共情力本身就已经和他们在一条线上了。
就是我开头说的,当你成为第三个小队队员的时候,你会自然地被拽进电影里。不到电影结束,你怎么都无法出来。
二
谁才是主角?
当然,如果只考虑沉浸感,那无疑是对这部反战电影的浪费。
人物,才是《1917》的重中之重。
谈人物,我们首先要明确,主角是谁?
这点不难确定,从存活时长和人物饱满程度来看,都是斯科,而非同行的布莱克。
布莱克在里面发挥的只是一个工具人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在性格上和斯科在一开始形成对比
——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他们两个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布莱克因为自己的哥哥也在那即将送死的1600人里,所以着急出发。
而斯科是明明知道这是关于时间的任务,但他还一直在劝布莱克,黑夜再走,因为并不确定德军是不是真的撤退了。
他们对待荣誉,家人的观点也是完全相反的。
一个思乡心切,一个不想回家(因为战争不会结束,见面只有给彼此伤害)
这种对比,明示了那个时候的斯科,走下去的第一推动力是军命难违,要完成任务。
布莱克的第二个作用是他的死。
因为布莱克中途被杀,让他的死成为了斯科走完全程的第二推动力,那是一种使命的转移:我要帮你见到哥哥,救下你的哥哥。
这一段导演没有用台词,而是用了斯科的一系列动作——他把布莱克的戒指和项链拿了下来,小心的保存在了自己的口袋里。
而第三层在于和那一队士兵的偶遇,那一段斯科的台词其实很少,更多都是那些受尽折磨的士兵在说。
士兵的这些话,是说给观众听的,同时也是说给斯科听的,这也是编剧考量后的安排,因为需要靠这些士兵的状态去再一次促成斯科的转变。
让斯科意识到,自己必须去停止这场战役,因为那是1600个这样的普通士兵的生命,这也形成了斯科行为的第三推动力,救更多人。
这三层的一次次叠加,其实也就是斯科人物性格的一次次转变。
编剧在这个人物身上逐渐蓄能,最后在那一段战壕奔袭里彻底爆发——
斯科逆着已经冲上前线的士兵人潮,朝着指挥部冲去,因为只有指挥官看到信才能停止进攻。
观众的上帝视角,得以知道这些正在往前冲的士兵是在送死,而现在逆着他们狂奔的这个普通士兵正在拼尽全力救他们。
精神意图上的反差和实体的碰撞,促使巨大的张力在这里形成。长镜头的连续性也在这里发挥作用,上面的这一切都变成了一种“眼睁睁的发生”。
真实感直接跃出银幕,和观众的眼泪融为一体,这就是电影的神圣时刻。
而让我更加觉得巧妙的是电影的结尾。
战事息止,斯科坐在树下打开了那个盒子,小心翼翼地翻看里面的照片,镜头破离了人类视角,逐渐拉进那些照片,上面是斯科的家人。
看上去好像是斯科对家庭的转变。
注意,这又是一个编剧的小戏法。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编剧就交代了斯科到底是不是思念自己家人——
当他从倒塌的洞穴里跑出来的时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了放在他胸口的一个小盒子的安全。
只是当时观众的视角有限,看不到里面放的是什么,而谜
底也是在最后揭晓后产生呼应——
战乱下一个士兵对家庭的思念,其实一直都伏延着整部电影。
三
当尸体和花朵堆在一起
还有点篇幅,再来给大家分析几个场景吧。
我看到很多人批评《1917》的一点在于,认为它的场景太过于割裂,过于服务于摄影和美学。
但我恰恰觉得,《1917》的场景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电影在场景上确实有非常明显的分层,一开始是前线战壕,慢慢过渡到落英的草场,村落,再过渡到城市,再是河流,丛林,最后回归到草地。
但我希望大家把场景分成两个元素去看——本身的自然世界和在上面打仗的人类世界。
我喜欢《1917》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靠场景就给出了这两个元素的强烈对冲。
第一个对冲在于“前线战壕到美丽草场的过渡。”
两种场景的反差特别大,一面草长莺飞,一面尸横遍野,但这种反差并非断裂,你注意看就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有一片树林,这片树林是没有任何生气的,树木颜色都是被烧过的焦黑,树干都光秃秃的,满地也都是焦土。
这是战争中的人类世界对于这个本身世界的摧残和侵蚀。
第二个对冲在城市。
这里出现了两个重要场景,一个是斯科被枪林弹雨追赶的时候,照明弹漫天,整个城市都像是烟花绽放,非常美,但美得让人觉得害怕,就像是撒旦的地狱一样。
因为下面被照亮的是已经完全被毁的城市废墟。
还有一个场景是那个救了斯科的法国女孩的地下室,那里又呈现出一种尤其的安全感,安静,和谐,人们互相扶助,静谧得甚至都有点不现实。
但观众和斯科都知道,这依旧是被照明弹和德国兵笼罩的那片废墟之下。
第三个对冲就是那条河流。
这里可以说是全片最狠的一场戏。
斯科从瀑布落下,抱着木头在河里漂流,突然河面开始飘下大片的白色花瓣,镜头里满是落英缤纷,美得好像战争没有开始。
但仅仅过了几秒,导演又把所有
观众拉回现实——斯科努力想要游回岸边,才发现河道里堆满了死去的士兵尸体,花瓣依旧在落,落在那些士兵的身上。
美好和残酷强烈碰撞,场景在这里也早已变成叙事表意的一部分。
也是这些场景,让我们看到美好和残酷在这场战争中的对抗,以及它们的此消彼长。
最后让观众自己体悟出反战的动因。
同时,这些场景,其实也构成了一种铺垫。
为什么东西铺垫?
为最后的指挥官一句话:
“希望是一种危险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各种不同的命令,好像结束战争只有一个方式,打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前面的铺垫,让后面这段话的出现,显得雷霆万钧:
他对应的是电影的现实背景,1917年的一战,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事出无因,结束于无意义的可笑战争。
士兵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战,更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从头到尾都只是双方把士兵不停丢
进绞肉机里的悲惨故事。
《1917》最想给我们看的,大概就是这点吧。
配图/《1917》
音乐/1917ost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
【3 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