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鼓起勇气写的这篇

灰白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11-15

写在前面

上次写《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的时候,我说过,当时我呆了很久都动不了笔,原因是那里面所有的女性独有的在性与爱方面的痛苦与无解,就像向我奔涌而来的波浪,我毫无抵抗地感受且吸纳了。

一切都太相似了,不是遭遇,而是指情绪情感。

这一次新出的台剧《她和她的她》,也给了我类似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它里面几乎集合了所有女性在成长过程里最为易得的创伤,儿童性剥削,职场性骚扰,女性就业歧视,等等等等 。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我们平常所谈论的那种所谓女性剧,为了求取大规模的共鸣,而把创伤赤裸地翻将出来,陈列到台面,进行二次剥削消费。

相反,它是透着一股不忍,以疗愈为根本来进行陈述的,它想呈现的是女性这一生,对外,尤其是对内,究竟在进行着怎样的搏斗。

这个前提是它最大的优点,但很惊奇的是,这也是被诟病最多的,许多人无法理解女主为什么选择了团圆和解,也不明白其中女主为什么从始至终都在受害的时候,没有反抗,罪犯也没得到任何意义上的惩罚。

这些质疑依旧存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这部剧依旧需要继续存在,而我们也需要继续说,继续重复这“温柔的控诉”的原因。

----涉及严重剧透分割线----

《她和她的她》

这部剧诉尽了一个普通女孩可能遭遇,或正在遭遇的一切成长破碎。

生长在幸福四口之家的女孩林晨曦(许玮甯饰),因高中被补习班老师性侵而留下阴影,无法释怀,长大后依旧无法自愈,更因一次车祸产生了解离,建构了一个把性侵往事隐瞒起来,且罪犯最终被复仇、家人也都信任自己的幻臆世界,与现实截然相反。

(简单解释下解离:解离属于一种精神障碍,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因而对自己过去的经历、所处的现实环境、所处的时间、地点、身份等出现认知混乱,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

那为什么要借着这样的病理元素,设置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进行比照?

结构原因是服务于悬疑和冲突性,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复现观众,尤其女性观众的多层心理状态。

这是一种类房思琪的心理寻因框架,现实世界是频频带给“她”(现实本体)创伤而无处申诉的;

解离世界则提供了“她”(解离世界里想要剔除记忆的自己)所想要的安全、信任、和平等;

还有一个“她”(解离世界中存活于真实过往的受创的自己),连同前面的“她们”,一起游离于从前与现在,寻找出路。

这也正是剧名《她和她的她》之意——她是同一个人,也是每一个人。

一切都看似安然,实际动荡难安。

那么剧具体拍了些什么?

首先以倒叙拍法,前置了女主布满不安、过度拘谨的病态表象,远离家人、独自工作、没有朋友。

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因为女孩比较不幸,是她先前的什么遭遇,导致了她的孤僻敏感,把二者直接挂钩。

但我倒是认为,这固然是关键原因,剧更强调的是两性权力失衡的固有社会氛围下,女孩普遍难以自处,那是结构性的受害,也是更大的前提。

这也是为何,剧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看似女强人的她,所处的外部厌女环境:被回国的关系户用言语打压“只听说能力很强,没想到长得这么漂亮,人不可貌相”。

遭受以生日为借口,直接强亲的性骚扰。

遭受职场性别歧视——挖她跳槽的人说老板希望她以已婚身份入职,因为“你这样单身又美丽的女人容易惹麻烦”。

还有一个暗笔,新闻里说女性护工跳楼,是与已婚的特权男性“长照中心执行长”有情感纠纷,然而报道深入后称,女孩亲戚称执行长对护工一直实施性侵行为,结果反被他和妻子告上法庭,是对女孩所处社会氛围的一大揭露。

在这些之后,才进入了女孩的解离世界,揭开黑暗往事。

可见,这种病态不只指向病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自如生活、交际、信任他人,要时时警惕外界的失常感。

在剧里,它被展现为一只突然入窗的鸽子,女孩会过度反应,要拿着枕头扑打到它离开,才能松一口气。

在公司倒咖啡,女孩背对门口倒咖啡,能敏锐察觉到背后有手伸来并迅速躲开,和男性的站位更是永远保持距离。

现实的我,也和她一样。

平时走夜路会心慌,连一只野猫窜出来也会受很大的惊。害怕和男性单独共处一部电梯,时间充足我宁愿等下一趟。只要独自在家我就会反复观察门窗,睡前反锁是多年的习惯。

我们,同处于一个世界。

在这种普遍的围困里,剧依次清晰勾勒了女性所承受的苦楚。

最明显的是职场里针对女性的不公待遇,以及这一压迫下女性的被物化和自我物化。

女孩要承受无时不刻的男凝,比如剧里对她的镜头几乎都是平视,唯独到关系户那里,会切换成主观视点,然后是常见的由下至上打量,充满欲望和轻蔑。

要承受男性在各种层面上的居功自傲,关系户强行要加塞进任务里,并对客户说女孩是自己的助理。

还有应酬的风气,女性被普遍当做陪衬,而为了保住工作或寻求向上的机会,答应前去几乎是必然。

那场晚宴女主便是受关系户“商量合伙人事宜”的诓骗而去,令关系户达到了“能够请出王牌”而长脸的目的。

同时,女孩还碰见高中要好的闺蜜在隔壁参加婚礼,被“新郎喝醉的爸爸”泼了一裙子,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那一对父子道歉、以及伸出手想要帮擦拭的画面,拍得颇带冒犯意味。

更深一层痛楚,则是女性身体,或更具体说是权力的被侵犯,这部剧想要展露的核心正是房思琪困境。

两性力量的强弱之差,加之女性对男性强权者的惯常信任,还有取证的艰难、求助的风险、厌女情境对男性的迁就等,构成一整个女孩易被侵犯的链条。

这每一步都在剧里得到了完美诠释:

学生时期的女孩信任老师,也麻木于环境所灌输的“他只是关心你”,逐步承受了他从抚摸到亲吻的试探,直至最后的性侵。

师母的维护、对丈夫名声的善后,以及对女孩看似考虑,实际是对性别歧视下荡妇羞辱的大肆利用——“对女孩名声不好”。

包括女孩遭遇的职场性骚扰事件,也是差点就拿不到证据,而让罪犯逍遥法外。

这其中最屈辱的部分,是受害者身份的失力。

在这剧里,共有两位男性施害者,一个施以强奸的老师,一个是性骚扰而强奸未遂的男性关系户,而无论哪一次,男性都是主动或被动地得到了脱罪。

他们都拥有身份或地位上的特权,也触发了“应得权利”概念:人们会普遍认为,一个有特权的男人理应得到某些东西。

因此他们都得到或主动利用了这个概念下的“同理他心”,比如外界会自发地为老师辩护,校方,包括受害者家人都在要求“和解”。

男性关系户则直接反泼脏水,说自己婚姻幸福,只想认真工作,是女孩蓄意勾引,妻子也在其后用他缺乏家庭认同感而为他辩解。

在这里面,受害者是隐形的,没有旁观者会定论她有罪,但是,也没有人曾聆听她的心声,也就是《不只是厌女》里说的,“他们把受害者从叙事中抹去了”。

这是比构陷更可怕的默认性捂嘴,没有人在意真相,只在意对社会现有系统的维护。

而女孩被围困在人群里而无从发声的这个画面,也无数次让我回忆起了从前的自己。

相比她,我大约相对幸运(这么说也不知道对不对),我经历过两次真切的性骚扰,一次是小学时去买零食,被小卖部老伯伯用手肘有意无意地摩擦胸部;一次是高中走夜路回家,我穿着有点紧身的衣服,迎面飞啸而过一辆摩托车,车上男人特地放慢了速度,往我胸部狠狠抓了一把,然后笑着呼啸而去。痛,还有渗入骨髓的耻辱。

这两件事我都曾告诉我的妈妈,尤其是高中那次我已能意识到我经历了什么,我期待更温柔的回应,或者更详细的询问,让我知道我没有罪责。

而妈妈对这两件事情,说的是:“谁让你要靠那个老人那么近的?”“那你以后不要穿紧身衣服了。”

因为这些难言之苦,我非常理解女孩解离时幻想出的那个世界,那是一种对伤痕的绝望退避,同时,我看出了女孩内心最幽深的一层渴望,即还以受害者应有的公正,黑白得以分明。

对,不仅仅是为女孩,而是为所有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联动的是女权即人权一说。

你看解离世界里,女孩对两个闺蜜的幻想是,一个因为性爱视频被泄露,吃到了切身之苦,也报复了现实里因为曾传播自己被性侵秘密,所受的舆论之伤;

一个作为理想女战士的化身,公然反对了所有职场性别歧视,站出来为受孕而遭受贬低的女性、遭受女上司性骚扰的男性说话,拒绝了陪衬意义的应酬。

中间的一个妙笔就是,男性也会受到性骚扰,男性也会物化自己去参加应酬,来展示两性权力失衡体系里男女的互害。

还有同样被老师侵犯的另一个沉默女孩,鼓起勇气成为帮凶,复仇老师;自己的父母也始终在保护自己,回归了理想化的“正常”。

解离,当然是美妙而短暂的乌托邦,终究要落回现实,面对疼痛。

但我最喜欢剧的一点就是,自始至终只是希望女孩把心结打开,对自己多一点关心,而不是必须对外做出什么原谅的圆满姿态。

你看结局里,女孩看似原谅了曾不信任她、作为某种伤害帮凶的过世了的父亲,以及曾在青春期疏忽她,未曾发现她需要被关心的弟弟,但那也只是意念里,某种意义上,也等于解离,是一种趋于虚无的和解。

更确切的一点证明,是里面她和男性的情感关系。

剧给她安排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男友,而这个男友的存在意义除了论证她值得拥有一切美好之外,反证的就是,哪怕是最无可挑剔的人,也没法修补她内心的创伤,让她确认自己能够安然建构这样的亲密。

所以在解离世界里,她幻想出一位警察长着男友的脸,而这个警察的最大功用是辅助她厘清自己所受的不公,约等于是一种对体系的求助。她希望能对公权力恢复信赖。

而现实是,她再次拒绝了男友的求婚,还是没法坦然开展更长久密切的关系。

她和另一个被侵犯的女孩拥抱的那一段亦是,她们开始彼此理解,需要汲取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而并不是,谁谅解或释然了那些罪恶和黑暗。

最后她面向那个当初不敢一探究竟的洞穴,便是决定带着破碎,踏过黑暗,继续向前。

或许很多人会说,那这剧依然是一剂短暂的安定剂吧,非常实际的解法依旧没有。

但在这依旧风声鹤唳,“她”声寥寥的当下,我相信剧敢于拍,即是一种反抗,即是一种开始。

就还是《看不见的女性》里面那句吧:“当女性能够带着她们的声音和身体走出阴影时,事情就会开始改变。缺口就会缩小。……是时候改变视角了,是时候让女性被看见了。”

早就是时候了,不过现在也不晚。


音乐/
配图/

参考资料:
1.【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
2.【澳大利亚】凯特·曼恩 《应得的权利》
3.【英国】玛丽·斯托普斯《性的尊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