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1跌到6.6,丢人啊...

3号厅检票员工 2023-12-19

写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新片——

《照明商店》

这部片当前的豆瓣评分只有6.6分,能拿到这么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对它来说既是幸运又是不幸的。

它的幸运与不幸运都与原著有关。

原著是韩国漫画家姜草的同名漫画,这部作品在豆瓣有9.1的高分,属于神作级别,粉丝也众多。

幸运在于,原著拥有非常扎实的世界观和高概念设定,亡者的世界与生者的世界交汇以及从恐怖转向温馨的过渡都比较自然。

这给了片子一个很好的故事基底,当然这点创作者也抓住了一点尾巴,有一些打动我的地方,能看出来导演努力在做了。

还有一个和片子本身无关的优点,片子里基本保留了原著那条女同性恋的故事线,并且顺利过审,也因此很多好评似乎是欣喜于它的新鲜,而非质量。

但同时,原著也给了电影更高的拍摄难度,原著影视化最难的地方是,它有情绪有煽情的段落,但感动之后又加入了些对爱情的讽刺,是由浅入深的故事,这点在一部100分钟的电影里讲清是一件难事,电影本身受限于主创能力也没有做好,只做到了最浅层的煽情。

最终让它成为了一部总体流俗、无趣、难有亮点的电影。


正文

我们先从它不及格的部分开始聊。

原作其实是比较散的,它穿插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最后给出的一道针对所有人的命题是意志——

只有依靠个人的意志,才能选择是留在那个死亡的世界还是拿走灯泡回到现世。

这样的叙事放在电影里会显得更松散,所以导演更改了一下故事的布局,她在保有其他人物的同时,加入了一条异性恋情侣的故事作为主线。

许念因不相信男友郑满身亡而误入了照明商店所处的异世界,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些诡异的人和事,于是接下来她在剧情中的作用就变成了带我们去揭露这些诡异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基于此,电影加入了很多新剧情,比如许念总是听到现实中护士站的铃声,这提醒着她现在所处的世界并非认知里的现实世界。

比如在发现男友实际已经死亡后,出现的一系列闪回,包括男友和别人策划如何让许念发现真相,回到她真实的世界,这些闪回是在告诉观众电影早已暗藏伏笔,真相就是男友已经死去。

电影的改编把主要心思都放在了这里,于是整个叙事就变了,那些温情的故事成了旁枝末节,许念的存在不是为了讲述或者带出他们,反倒是服务于剧情的反转和解谜。

而这条悬疑主线与那些本应是电影主体的情感故事几乎是分割的,片子里的其他人依旧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些讲述与许念完全无关,只是电影在自顾自地讲述。

这一条主线的加入不仅没有让整部片子凝聚起来,反而变得更加松散了。

剧情上的松散也造成了片中几个故事除了一起交通事故之外再无任何关联,而“照明商店”这个连接现实和死亡的空间也只是被处理成了一个概念型的东西,我们只知道濒死的人在商店里拿到自己的灯泡就可以活下去,它的作用仅此而已。

编剧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试图去寻找一个主题上的东西把它们重新串联在一起,她选择了死亡这个话题,同时借死亡去讲爱,但执行效果因为主创的能力问题,非常糟糕。

母女那条线讲的是分离,母亲因爱拯救了女儿,她牺牲了自己只为女儿能活下去;

父子那条线讲的是团圆,儿子对父亲并不好,把老年痴呆的父亲送到养老院一连几周也不去看望一次,在父亲濒死的时候才知道忏悔;

同性恋情侣讲的是殉情,嘉怡为保护雨珊而死,雨珊不愿意活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所以选择陪她一起赴死。

异性恋情侣讲的是放手,郑满劝许念接纳自己的死亡,自己只不过换一种方式陪在她的身边。

死亡逼出了所有人由爱推动的选择,这是不新颖但也不容易出错的角度,只是导演的讲述过于浅薄,无法支撑起死亡背后这些情感的重量。

比如父子线里,电影抛出一个遗弃老人的现实问题,交代了儿子不愿意照顾父亲,把他抛弃在养老院。

但在父亲车祸濒死时,儿子幡然醒悟,他听着小时候父亲经常唱给他听的童谣在父亲床前失声痛哭,自责不已。

结果下一个画面,就是父亲恢复出院,儿子带着孩子和怀孕的妻子在医院外一起把老人亲热地接到家里去。

死亡只是在其中串了个场,借由它提出的现实问题几乎还没有表现,三言两语就被强行团圆了,整个故事只剩下一种廉价的自我感动。

没有任何和观众探讨的意图,只是直接滑向了煽情。

异性恋情侣那条线有同样的问题,他们虽然对死亡这一议题着重进行了讨论,但总结下来基本就是郑满对许念说的两句话——

“只要你不会忘记我,我就不会死去。”

“我没有离开啊,我只是从活在你身边,变成了活在你心里。”

导演把说这两句话的场景安置在一片盛开的黄色花田,金黄的花朵铺满屏幕,营造出一种无比唯美安谧的氛围。

郑满和许念行走在其中互相告别,郑满劝许念接受他的离开,许念微笑着听他说“我只是从活在你身边,变成活在你心里”。

接着许念微笑看着他驾驶公交车远去,公交车上每一个死去的乘客都和许念微笑告别。

这两句话说出来无比正确,这些场景拍出来也无比端正,但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一些漂浮在电影各处的金句和段落,在每一次将要煽情的时候都可以嵌进去。

电影就是要通过这些无意义的内容在最后营造出一个没有任何阴霾的世界,所有的结局都是完美的,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向上的。

但这种完美更像是存在于公益广告里的完美,它只需要传达出一种特定的美好结局和口号,剧情反倒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我们收获的感动也就是当下那种即时性的感动,离开了电影创作的柔光、慢镜头、特写、表演,就再也提不起感动的兴趣。

失去了妈妈的小女孩生活在父亲和继母的家里,她非常幸福,继母帮她梳头发,夸赞她还是长发好看,像妈妈,小女孩仰着脸开心地笑。

父亲被回心转意的儿子一家接走,孙子儿媳都对他非常欢迎,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许念最后一次从心理咨询师那里走出来,她接纳了男友的离去,出门后她在大街上笑着大步走,阳光洒在她脸上。

每个人在最后都扬着脸大大的笑着,他们都像蜡像一样端正,也都和蜡像一样没有灵魂。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

前面说了那么多缺点,都是它“烂”的部分,但开头我也提到了,它虽然难看,可还是有两处地方打动了我。

一处是柳岩饰演的单身母亲和女儿相依为命,死后在和女儿告别时,她告诉刚上小学的女儿成长后可能会遇到的一切,不要借给男人钱,保护好自己,不要陷入爱情里。

这多么像一个女人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切挫折、受到的一切伤害全部灌输给自己的女儿,这段对话里似乎暗藏着一个单身母亲的悲剧,这种命运的回扣是极动人的。

所以我如此反感彩蛋补充了母亲死后,小女孩在父亲和继母家里备受喜爱的幸福生活,这段戏不拍出来,没有任何问题,但一旦拍出来,母亲的那些话就变成了从网络上搜刮而来的当代爱情观金句,人物仅有的回扣也没了。

另一处就是女同的那条线,这条线是最短的一条,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条。

两个人在一起数年,但嘉怡依旧不得不听从家里的意见去相亲,这段关系似乎从没有被承认过,甚至在电影外也被很多人真的理解成了“姐妹情”。

运沙车撞上公交车的时候嘉怡从后座把雨珊护在身体下面,她死了,所以清醒后的雨珊宁愿陪她一起去死。

不是感激也不是愧疚,雨珊只是不想活在没有嘉怡存在的世界里,不想再次回到现实面对那些被隐藏被否认被规劝的一切。

这段戏没有许念和郑满的那段那般冗长,一而再再而三地告别,柔光慢镜头闪回回忆拉满,连分离都那么有仪式感。

它只落在了小屋里的一个拥抱,一句“我陪着你”,一句“好”,甚至连原作里的那句“我爱你”都没法说。

却是唯一一处让我落泪的地方。

配图/《照明商店》预告
音乐/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