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漏了这部十佳
写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新片——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也不能算新片了,去年年底它就出了资源,只不过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比较陌生,豆瓣看过的只有两千多人,评分也不算高,7.7分,但我很喜欢。
提起它的导演,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他另一部片子《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居家隔离的性爱视频被发上网后引发的道德辩论,内容非常好玩,充满了黑色脑洞,但怪诞之下其实是疫情时代的一次影像报告,它和我们的现实贴的非常近。
这其实就是我推荐《世界末日》这部新片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在他有趣的形式里,看到我们当下这个充斥着偏见、分裂和压榨的世界。
虽然它拍的是罗马尼亚,但说穿了,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
正文
世界末日这个梗火起来就在这两年,疫情后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况双重施压,我们聚集玩梗,期待甚至渴望一次末日的到来,它可以让世界毁灭,而毁灭的另一面,就是解脱。
这种口头上的渴望似乎显得大家对世界毁灭这件事越来越轻浮,难道大家真的不怕死吗?
并不是,这种期待的内在逻辑其实是大家觉得当下的生活和感受已经足够糟糕了,在某种意义上当下就已经是所有人都还活着的世界末日,哪怕世界毁灭真的来了又能怎样。
而这部电影所讲所拍的,就是当下的生存状态,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比熟悉甚至正在经历的,末日生活。
电影围绕的核心问题就这一个:什么是世界末日?
它的故事一共分AB两面,A面用破碎的、拼贴式的剪辑,构筑了一个散布着种种乱象的世界,这些乱象组合成了我们当前所处的“世界末日”一样的现实。
比如安吉拉在开车时,稍一停下后面就是无休止的喇叭催促,工作的催促铃声穿插在各处,她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濒临崩溃最终也只能躺在车里休憩几秒钟,时间和焦虑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被外化。
种族和性别的冲突到处可见,身后车里的男性对安吉拉随意羞辱谩骂;而仅仅因为候选女性的吉普赛人身份可能会导致公司产品在罗马尼亚的销售就拒绝了她,资本的利益至上统御了一切。
网络世界的仇恨与争执也愈发躁动,安吉拉会在加班工作的间隙在TikTok上用滤镜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诅咒谩骂这个世界,而这种视频有一大批粉丝的拥趸。
最直接的一处指涉,在A面故事的结尾。罗马尼亚有一条死亡公路,每年都因司机因种种原因在那里发生无数次事故,但因为资本家的压迫,安吉拉虽然害怕,却还是不得不在长久的加班后在那条公路上行驶。
电影花了四分钟的时间无声地呈现着马路边的六百多个十字架墓碑,世界末日或者说人类的末日在这里得到了最直白的书写。
这些分裂、冲突、谩骂、死亡指向了其背后的资本操纵、影像泛滥以及政治冲突,而这些碎片都完美地与当下社会重叠,电影里的世界末日,赤裸地指向了影像外的现实。
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切身地去感受电影并借此审视周围的世界,怎样变成了“世界末日”。
电影最开始就埋下了世界末日的祸端,导演将A面故事的标题“安吉拉:1981年一部电影的对话”中的dialogue划掉改成了conversation。
更紧密的“对话”被更具普遍意义的“交谈”取代,随之而来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真诚性的交流的消失,也让谈话变得更有目的性,以及更加嘈杂。
A面的故事穿插剪辑了两部电影,它们的主角都叫安吉拉,一部是当下的安吉拉,另一部则是1981年罗马尼亚的《安吉拉,步履不停》。
1981年的安吉拉从事着开出租的工作,在那个更显纯真的年代,工作时偶然的几次交错就能建立起她与乘客真实的紧密联结,甚至是爱情。
当下的安吉拉在为一家公司制作安全生产的宣传片,她的工作是去录制宣传片的素材,寻找那些在工作中受伤甚至瘫痪的人。
但在工作统摄一切的当下,她和这些人的交谈并非是去了解他们的痛苦,只是为了搜集素材完成工作的需求,最终在彼此的conversation中达成双方的目的和交易。
电影在此处就指向了深处的现实:人在资本世界中的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退化。
围绕着安吉拉的整个故事都离不开行驶,开车和工作这两件事充斥着整部电影以及安吉拉的所有时间,即便是在工作的间隙,她也要开车带着妈妈去处理墓地的事情。
驾驶不仅构成了一个永动式社会的表征,更让人的自我被完全占据。
就像是片中定格许久的没有任何指针的钟表,下面写着“比你想象得更晚”,时间的概念不再归属我们,我们也永远追赶不上时间。
最终人与人的关系也只剩下一场快餐一样的性爱,以及安吉拉去接机后,与后座老板的几句看似密集却极其浅薄只是发泄式的交谈。
随着自我和社会关系的消失,电影最终讲到了世界末日的最后一层:世界也在消失。这个消失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消失,而是指世界的真实性的消亡。
影像的统治是让真实性消失的第一步。
安吉拉的好几次录像和沟通都是在zoom上进行,它无视了空间的距离,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交谈,而且可以随意更换背景,正在钓鱼休闲的男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可怜,把自己背景变成了虚拟的太空。
安吉拉可以随便找一个卫生间的镜子做背景,就在TikTok上说自己正在参加英国女王的葬礼;在片场她又找一个废墟说是自己的防核辐射避难所,并以一个光头男人的身份对俄乌冲突大加评判。
真实的性别和时空都不存在了,影像的虚拟性伪饰也粉饰了个人和生活。
安吉拉去拍摄素材的时候,让那些在工作中受伤的人描述自己的受伤过程,并在最后喊出“不要忘记佩戴安全帽”的宣传口号。
但在她影像的背后,断指工人之所以失去了手指,是因为老板没有及时呼叫救护车;瘫痪的奥维迪乌是因为加班和老板对安全问题的漠视才导致于此。
罗马尼亚的街头随处可见一幅巨大广告牌,写着美国代表着机会。安吉拉陪母亲去墓地的路上抱怨当前的空气污染,是因为欧洲的垃圾运到这里焚烧;采访者说着生活用品的涨价是因为俄乌冲突,安吉拉反驳她说这只是借口,他们就是要涨价而已。
空气问题、生存问题、工人权益问题、国际事件的影响、美国文化的入侵,这些被影像和话语掩饰或粉饰的,才是最真实的现实,当这些现实问题变成一种日常,世界末日近在咫尺。
在电影的B面故事,它甚至直接用一个长达四十分钟的长镜头展示了用虚假替代真实的全过程,在形式上进行了极致的讽刺。
安吉拉他们最终选择了瘫痪的奥维迪乌作为拍摄对象,把40分钟的长镜头对准他们一家人,让男人讲述出自己的故事。
但在讲述的过程中,男人被多次打断重启,他们不允许他说自己的姓氏,因为这会让观众想起好笑的谐音从而影响产品的售卖;不允许他提起俄罗斯,因为这会引起争议影响产品的售卖;不允许他提及加班,因为会引发不必要的讨论影响产品售卖......
资本的利益是他们的唯一需求,在这个需求之下,所有的真实都是可以被制造的,瘫痪的真相也是可以被操纵的。
最终,工作人员决定让男人举着绿色的板子一言不发,以方便后期把板子变成白纸,然后在白纸上填写任何公司需要的内容。
这块特效抠出来的白纸就承载着电影要说的无言的一切,一切不必多说,因为世界末日就在这四十分钟的长镜头里,也不必对世界末日太过期待,因为当摄影机轰然退场,世界末日就在当下。
所以对于世界末日本身,导演的回答是更为悲观的,它不像我们期待的世界毁灭,在一切的轰然倒塌中抹平痛苦,它是一个无解也无力阻止的世界进程。
他把1981年的那部电影拼贴其中,其实不单是为了对比,更是为了展示这个世界注定的走向,而那些对某些画面的突然慢放,也只是一种从过去到现在的缓冲,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变得更糟的全过程。
1981的那个为数不多的女性出租车司机、会把自己热情投身于政治运动中的安吉拉,在当下也变成了一个臃肿的老太太,她对着新的安吉拉说自己这一生充满了痛苦,但也只能承受痛苦。
最后的长镜头里,她陪同儿子奥维迪乌录像,面对争吵和制作方的虚假一言不发,为了生存必需的一千欧元跟随导演的指挥而行动,这种无力感和妥协是片子面对世界末日真实的写照。
新的安吉拉同样如此,她一路上对着上司抱怨自己的加班时间,和遇到的男人争吵,在视频里借另一张脸谩骂世界。
但当她接到的甲方公司的负责人问她“你没有因为我们这次的工作而加班吧”时,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的她连忙说“没有没有”。
两个安吉拉就是电影给出的两重回答,我们要么只能用虚假的身份去指责这个世界,要么去承受他们赋予我们的更深厚更沉重的悲哀。
前者是掩耳盗铃,后者是一言不发。
然后在无处不在的世界末日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