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希腊的战船、海军、海战,纯属胡编滥造的童话故事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3-01-30

专家们说,古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成就了古希腊的科技文明、工商业文明、民主与开放的政治文明,进而成就了希腊帝国、希腊化。古希腊之所以能建设海洋文明,主要是依靠其强大的海军控制了地中海乃至黑海,而古希腊的海军的主战舰船是三层桨战船。



下面,我们就谈谈古希腊的三层桨战船及其海军、海战问题。


  古希腊的三层桨战船简介

 

据凤凰网《古老的桨帆战船—“奥林匹亚”号》http://news.ifeng.com/mil/special/fengfan/200910/1021_8389_1397995_2.shtml

 

“历史上一直没有发现三层桨船的遗迹,……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一些航海考古学家为了证实该种船型的结构与操纵,也为了探讨和宣扬古希腊文明和技术的成就,提出了重新打造三层桨战舰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希腊旅游部门和希腊海军的批准和赞助,于是三层桨战舰“奥林匹亚”(Olympia)1985-1987年在希腊比雷埃夫斯船厂重建,现在经常的泊锚地为希腊雅典的“阿维若夫”战舰博物馆(BS Averof Museum),公众可以购票参观。“奥林匹亚”总长36.9米,宽5.5米,满载排水量47吨,划桨航行30英里的平均航速能够达到6节,竞速时最快达到9节。”



又据《古希腊的三层桨座战船》(《知识就是力量》2006年第6期):   


“当时的船主要用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山脉的雪松木制造。除了一面不大的单帆外,主要靠人力桨划动。……经过5年的分析、论证、研究和设计,该船造得十分完美和精致。 ……它的研制进一步证明,古代希腊的技术水平直到公元18世纪后期还未超过。当时的雅典只有25万城邦市民,但它却建造了200余艘三层桨座战船。今天,人们为建造“奥林匹亚”号用了2 年时间,花了70万美元(1980年美元,约相当于现在160万美元左右)。可以想见,古人造船规模的浩大,同时,工程的组织管理水平也相当高。从生产效率而言,比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自由轮大规模生产商H·凯塞尔的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带压舱物的木质帆船很难沉入海底,因此,人们对在海底找到完整的古船遗物也不抱幻想。……探讨桨手的训练和功率也很有兴味。根据资料,美国海军固定座位轻型赛艇在许多年里就对整个操作予以标准化,并且多次参加3海里短程比赛。在水池中对这种标准化赛艇曾进行阻力试验。……如果三层桨座战船的桨手全都与美国海军赛船的桨手的效率一样高,那么这艘三层桨座战船的170 名桨手就能在25 分钟(赛艇比赛的持续时间)内产生21.76千瓦的功率。如果将船舵完全提起,就可计算出以9.3节速度推进战船的功率。或者如果将两个船舵完全侵入水中,则可计算出以8.6节速度推进战船的功率。   


 ……每位普通桨手的最大有效功率为0.062千瓦,仅为美国海军赛艇桨手平均值的一半。……在1988年的第二期试验期间,“奥林匹亚”号船员经过较长时间训练后,该船达到9节左右的速度。在实践中,人们了解到,欲使桨手发挥出最大功率,桨的形状和材质也十分重要。……只有经过实践,人们才知道当时的战船对技术和材料要求何等苛刻,也理解了为什么雅典能在海战中打败波斯,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海上强国之一。可以猜想,当时雅典人对桨进行了反复的设计和改进。同时,桨手——有奴隶也有自由市民——的训练和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又据《古希腊“三层桨战船”的产生及特征》(《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3期):   



“在三层桨战船的每侧,下船舷分布着27名下层桨手(thalamites),桨柄从桨孔中伸出。在下层桨手的前上方,分布着27名中层桨手(zugites), 中层桨手的桨孔分布在中船舷和上船舷之间。此外,三层桨战船增加了坐在中层桨手前上方的31名上层桨手(thranites) ……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三层桨战船的人员组织系统除了170名桨手之外,还包括1名船长(trierarchos),约30名辅助水手(hyperesia),每条战船载员量约为200人。”


对上述引文内容,归纳出要点如下:

1.自文艺复兴以来,关于三层桨战船到底长啥样,史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既无三层桨战船的遗物,也没有靠谱的“文献资料”。

2.上世纪80年代,在希腊官方支持下,英国专家们经过长达5年的精心研究、设计、实验,终于完成了三层桨战船的设计。换句话说,“三层桨战船”是现代的西方专家研究设计的。

31985-1987年,希腊的比雷埃夫斯船厂,以现代设备条件和工艺水平,花了2年时间,终于造出了一艘三层桨战船,取名“奥林匹亚”号,用于旅游创收。

4.建造这艘三层桨战船,花掉了70万美元(相当于2009年的160万美元)。

5.古希腊造船的木材,是从黎巴嫩进口的雪松木。

6.古希腊一艘三层桨战船,官兵的标配为200人,其中桨手170人,分别配置在三层:底层54人、中层54人、上层62人。

7.只有在航速达到9节时,三层桨战船才具有作战、攻击能力。

8.据美国人研究,只有170名桨手全都与美国海军赛船的桨手的水平一样高,才能保证三层桨座战船达到9节航速。

9.美国海军赛船的桨手的赛艇比赛的持续时间为25分钟。也就是说,超过25分钟,就难以保证这样的速度了。

 

贰  三层桨战船的制造问题

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在希腊世界,至少有800艘三层桨船同时在海面游弋。仅一个雅典,在持续不断的战争损耗中(动辄覆亡上百艘),却始终保持200艘以上的三层桨战船,高峰时期远远超过400艘

古希腊是如何制造出这么多的三层桨战船的呢?

前面说过,希腊的比雷埃夫斯船厂,以现代的设备条件和工艺水平,花了2年时间才造出了一艘三层桨战船

我们假设,古代雅典建造三层桨战船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是每3年制造1艘,再假设每年下水50艘(这个速度,远不能满足“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需求),那么,雅典必须始终有150个船坞同时开工造船。假设每个船坞(造船厂)300名工匠,那么,雅典就得有4.5万名造船工匠。

古希腊的其他城邦,共有不下600艘三层桨战船。他们的战损率大大高于雅典。比如,科林斯与科基拉稍加厮杀,科林斯“击沉敌舰70艘,科基拉人击沉敌舰30艘”,转眼间100艘船没了。因此,他们在建造三层桨战船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与雅典相当的情况下,至少拥有超过525个船坞、15.75万名造船工匠。

如此说来,古希腊拥有675个三层桨战船制造厂,造船区总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专业的造船工匠至少有20万人。

如果考虑到船用配套领域(如船用锚链,造船工具,等等)的工匠,整个舰船制造行业的工匠至少也有25万人。

古希腊造船的木材是从黎巴嫩进口的,那么,首先必须用大型的运输船,把木材都运回来。要想保证古希腊的三层桨战船的建造需求,至少要有300艘大型货船,日夜不停地从黎巴嫩运输雪松木。我们知道,雅典、斯巴达之间是死敌,他们必然会互相袭击对方的运木船。尽管双方都派出强大的舰队护航,但是仍有大量的运木船被击沉。姑且不谈爱琴海底是否有大批的运木船,但是可以肯定,必须拥有至少10万造船工匠的专门运木船造船厂,不断地制造运木船,才能保证运木船需求。

总之,要想确保古希腊的三层桨战船的建造需求,必须投入35万人的壮劳力。

我们知道,每一艘三层桨战船标准配置200名官兵,古希腊800艘战船合计官兵16万人。假设运木船船员也按照200人配置,那么,300艘运木船船员为6万人。二者合计22万人。

由此可知,在古希腊,仅海军主战舰的从业人员高达57万人,即57万户人家。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其他舰船的制造工匠和海军官兵。

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数字。按照平均每一名壮劳力组建一个家庭,户均5口人计算,那么,在古希腊,造船工匠和家属175万人,海军官兵和家属80万人,运木船员和家属30万人,总计“吃造三层桨战船饭”即依靠三层桨战船生活的人口,多达285万人。

如果加上其他舰船的制造工匠和海军官兵,那么,这个数字----古希腊海军行业的从业人员至少70万人,他们和他们的家属至少有70万户、350万人。

我们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完全是服务于国防建设,不能为社会和经济创造财富。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衣服,必须而且只能来自于古希腊其他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如果按照中国古代十分之一的农业税(粮食、布匹)的标准计算,那么,支持这350万人口的农业人口必须不低于70万户、3500万人

这就是说,古希腊人口至少4000万人,是当今希腊人口的4倍以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古希腊还有数量惊人的步兵。斯巴达就是依靠强大的步兵而与雅典并立,并且最后战胜雅典。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古希腊的总人口至少超过6000万



此外,古希腊还面临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鉴于三层桨战船长36.9米,那么,原木也应该在37米以上。古希腊真的有能装载长达40米原木的大型货船吗?这样的大型货船,又是谁建造,用什么材料建造的?事实上,这样的大型货船,近2000年后才诞生

我们知道,黎巴嫩属于波斯帝国的地盘。备受希腊海军欺负的波斯帝国,会放任雪松木出口到希腊吗?(同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会放任钢铁、石油出口到日本吗?)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叁  三层桨战船完全不能用于实战


在古希腊史中,雅典动辄派若干艘三层桨战船远征。那么,三层桨战船,真的能打仗吗?

据《古希腊三层桨战船的产生及特征》(《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3期):

“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三层桨战船的人员组织系统除了170名桨手之外,还包括1名船长(trierarchos),约30名辅助水手(hyperesia),每条战船载员量约为200人。……三层桨战船的辅助水手包括:舵手(kybernetes),地位仅次于船长……桨手长……五十士官……长笛手……修船师……此外,辅助水手还包括10名水兵(epibatai)和4名弓箭手(toxotai), 剩余的10名辅助水手则分为两组,分别作为舵手和船首长的助手,也可作为备用桨手。


……因为三层桨战船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所以撞角逐渐成为海战中的主要武器,并发展出一套精密的撞角战术。撞角战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环航战术(periplοus),由三层桨战船构成的船队将己方的战船排成一列纵队,然后快速驶向敌方船队的侧翼,用撞角撞击敌船的船舷,或机动到敌船的后方,撞击敌船的船尾。第二种是穿插战术(diekplοus),三层桨战船高速行驶,穿过敌船的防线,然后迅速调转船头,撞击敌船船尾。


……事实上,撞角战术强大威力的发挥是三层桨战船上人员组织系统实际功效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在两条高速航行的船只相撞的情况下,如果角度过正,很容易撞坏自身的撞角和船首。不仅如此,在撞击敌船时,如果力度过轻,起不到破坏敌船的作用,如果相反,则会因难以迅速拔出撞角,使自身陷入危险的境地。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持船只的战斗力、提高速度和机动性,三层桨战船的设计往往尽可能地节省空间和重量,雅典的三层桨战船尤是如此。位于下层桨手的凳子下面的船只储藏室,只能用来贮藏船桨、索具等极端重要的物资。桨手们不仅没有充分的饮水保障,也没有睡眠和进食空间。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桨手必须登岸舒展身体,并到沿岸居民提供的市场上购买水、食物等补给。戈姆(A. W. Gomme)指出, 在正常的航行条件下,三层桨战船一天在海上最多可以航行12小时,每隔24小时战船就必须靠岸更新饮水等补给。”


归纳引文要点如下:

1.每条三层桨战船200人左右,其中桨手170人,辅助水手10人,船长、舵手、桨手长、五十士官、长笛手、修船师各1人,水兵10人,弓箭手4人。

2.三层桨战船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撞击敌船,让敌船的船体出现窟窿,沉入海底。

3.撞击敌船时,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必须恰到好处;角度既不能太正,也不能太偏,必须恰到好处。

4.船内空间极为狭窄,船员不仅不能舒展身体,而且没有睡眠和进食空间,更谈不上做饭。

5.船内储存的食物、饮用水,至多只能保证船员的24小时。

了解到这些后,我们就能发现:古希腊的三层桨战船,属于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三层桨战船根本没有作战能力,既无进攻能力,也无防守能力

假设一:派100艘三层桨战船去进攻一处海滨城市。

我们知道,一艘三层桨战船,对陆地具有攻击能力的,只有14人(水兵10人,弓箭手4人),100艘也才1400人。2万人的水师,有战斗力的也才1400人。在船上待久了的人,刚到陆地时,都是晃晃悠悠站不稳。如果这2万水师进攻一座城市,守城方只需要出动500名弓箭手、500刀斧手,可以轻松地消灭这1400人。至于那1万多人的桨手们,一个个腰酸背痛,四肢酸软,能站直就不错了,所以,完全可以无视。守城方只需要派几千名妇女儿童,就可以轻松活捉他们,抓回去做奴隶。

假设二:派100艘三层桨战船在海上进攻商船。

三层桨战船的主要材料是雪松木,一点火就着。对付他们的最为价廉物美的武器,就是在自己的船上,多准备一些火把。当三层桨战船冲过来的时候,只需点燃几十支火把,高高举起,摆出向他们扔过去、不惜同归于尽的架势,就足以吓退他们。因为,如果自己的船真的被对方撞出了窟窿,对方不可能迅速拔出撞角,以火烧船的结果,必定是同归于尽。

假设三:派三层桨战船去剿灭海盗。     

结果必然是海盗船反杀雅典三层桨战船。假设一艘50人的海盗船,被雅典三层桨战船撞出了大窟窿。海盗们大喜,不一会儿,50名海盗全部跑到了三层桨战船上,轻松干掉14名水兵后,再对170名桨手大开杀戒。才两根烟的功夫,海盗们便夺取了雅典的这艘三层桨战船。

事实上,三层桨战船,根本不是战船,而是活棺材。

第一,古希腊海军的兵源问题如前所述,只有170名桨手全都与美国海军赛船的桨手的水平一样高,才能保证三层桨座战船达到9节航速,此时,三层桨战船才具有作战、攻击能力;而美国海军赛船的桨手的赛艇比赛的持续时间为25分钟。那么,古希腊的桨手的体质、素质,必须全都与美国海军筛选出来的赛船桨手一样高才行

古希腊的海军官兵全是美国海军的运动健将?显然不可能。即便是勉强配足了一条船的运动健将,也没什么意义,因为无论何时何地的任何一场海战,都不可能只打25分钟就结束。25分钟过后,170名桨手全部累瘫了,既无力划船,也无力作战,只能等着被敌人杀死,或者被捉去当奴隶。



第二,三层桨战船无法解决吃喝问题。假设20艘三层桨战舰,就有4000人。一人一天只吃一斤半,就得3吨粮食。他们必须上岸找到粮食再做饭。如此海量的粮食,到哪儿找去?如果可以抢收地里的小麦,那么,他们自备有镰刀吗?他们是自己收割、打麦、脱粒,并磨出了3吨面粉吗?锅灶从何而来?灶台好说,他们是自备锅碗、油盐酱醋吗?

第三,三层桨战船无法解决睡觉问题。因为船上没有可以睡觉的地方,他们每天晚上都必须上岸睡觉。4000人睡觉的地方,到哪儿找?自然找不到。他们自备有帐篷吗?数以千计的帐篷,放在哪?

无疑,三层桨战船完全不具备作战能力,更不用说远征能力了。

 

肆  “三层桨战船”比江南乌篷船还要落后


 如前文所述,三层桨战船都是尖底船,是用黎巴嫩雪松或者橡木制造的长36.9米、宽5.5米的庞然大物。据此,粗略估算,至少需用木料50立方米。这些木料,1立方米约重0.5吨上下。再怎么偷工减料,一艘船的重量不会少于20吨。

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一些描述,我们知道,其实,所谓的“三层桨战船”非常小。

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人动不动就拉着几十上百条“三层桨战船”,在陆地上跑。

 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本,下同)第261页:

拉栖代梦人及其诸盟邦听了这个发言之后,接受了这些建议,同意列斯堡人加入他们的同盟。他们决定出兵阿提卡,命令在场的诸盟邦以其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尽快地开赴地峡集合;拉栖代梦人首先抵达那里,他们准备好拖曳器械,以把舰船从科林斯拖过地峡,到达雅典一边的海域,这样他们能够马上从海上和陆上同时发动进攻了。


 斯巴达一方,为了出其不意,事先准备好拖曳器械,将停泊在科林斯湾的三层桨战船,拉上陆地,拖过长达6公里的地峡,到雅典一侧下海。徐松岩注释道:拖曳船只的遗迹留存至今。”一次拖船行动留下的遗迹,竟然能够躲过二千几百年的雨雪风霜而保留至今,真堪为世界之谜

 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308页:

伯罗奔尼撒人立即匆匆忙忙地连夜起航回国,紧靠着海岸航行:他们拖曳着他们的舰船横过琉卡斯地峡,以免环绕海角的时候被敌人发现,他们就这样撤离了。


第三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341页:

伯罗奔尼撒各地的人们都接到命令,要他们尽快赶赴派罗斯;在科基拉的那60艘舰船也接到了命令。船员们把这些舰船拖过琉卡斯地峡,以免被留在扎金苏斯的雅典舰队察觉。


在二千多年前,拉着一个37米长、5.5米宽、20吨重、尖底的东西,在陆地上行进若干公里,这是一个与古埃及人如何运输巨大的石材建设金字塔一样有趣的问题。



      第一次,斯巴达人事先准备好拖曳器械,拉着100多艘船,越过了长达6公里的地峡。

在道路、车轮均落后的古代,一头牛至多能拉0.5吨的货物。 20吨的货物,如果是装在一辆车上,至少需要40头牛一起来拉。

      当一辆车载重20吨的时候,对路面、车轮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鉴于船体太重,普通路面是走不成的。斯巴达人必须铺设宽5米以上、长6公里以上的石板路。

鉴于船体长达37米,6公里的道路还必须是笔直的,决不能拐弯抹角。

斯巴达人是如何把船拉上岸? 是如何把这个庞然大物吊装到车上?是如何将这尖底的大家伙固定住?是如何将之送下水?如此等等的难度系数极大的问题,那就不知道了。

 总之,完成这个舰队搬迁工程,在劳动力和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至少得大半年的工期。

但是,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斯巴达人轻易地完成了这项工作。那么,唯一的可能性,这船很小,且是平底船。事实确实如此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希腊人除了拉着船在陆地上行走,还经常把船拖上岸晾晒。 什么样的船,才能做到这样?答曰:小而轻的平底船, 其大小、外形,大约相当于我们熟知的小型的乌篷船吧。



古希腊的战船,不如乌篷船。中国的乌篷船有水密舱,船体磕出一个窟窿之后,不至于沉没。古希腊的战船则远比乌篷船落后,因为没有水密舱,所以古希腊海战主要就是给对方的船撞出一个窟窿来。西方人知道水密舱,是二千年之后的事情了。

 

伍  古希腊时代,欧洲没有海军


人类早期的航海活动,都是沿着海岸线行进的。直到中国人将天文学知识和指南针引入航海,船舶才开始驶入蓝海,人类才开始驰骋于海洋。所以,最早的海洋贸易之路,即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诞生于东方,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

欧洲人,是最晚驶入蓝海的人群之一。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月,第109页):

“同时(引者注:指15世纪),人们对地理的发现再一次发生了热烈兴趣。一位军事工程师达·丰塔纳(Giovannida Fontana),在描写15世纪中叶的“自然界的万物”的时候叙述了许多地理事实与奇谈。尽管当时的航海技术还处于原始状态,欧洲所认识的地球的面积仍然很快地增加起来。使用十字标杆或圆形星盘来测量太阳中天的高度,可以粗略地算出观测地点的纬度,但对经度还无法作满意的测定。英国的第一幅海道图,据说是1489年的地图。”


美国经济史家汤普逊(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2月,174页):


“出海商人的生活,从十到十五世纪,一般是一种很危险的生活,即使不是比陆上旅行更困难的话。他在航程上所遭遇的事故,比陆上旅行所遭遇的事故,可能损害更重灾难更大……



……对海洋的惠惧心理在十字军运动开始之后已经减少,可是那安全而习惯航行路,还是在可以望见友好的海岸范围之内。在这整个时期中,所有满载乘客或货物的船舶,都不敢驶入公海上去。热那亚人、比萨人、阿马斐人以及法国蒙特皮列与马赛的海和加达鲁尼亚人,一般是沿意大利岛西岸向南航行在墨西拿停息之后,船队照例取环绕希腊半岛的航路,沿干地亚北岸海面,驶向罗得鸟和塞浦路斯去,在那里,它们也时常停泊;于是,它们从塞浦路斯到叙利海岸,再沿岸南行,直到太尔和亚克为止。……罗盘针直到十四世纪方用于航海方面,此后水手们能渡地中海而不愁迷失方向了。”


归纳以上两则内容如下:

1. 15世纪以前,欧洲人不懂得如何测定经纬度,因此,一旦进入公海,他们既不知道目的地的准确方位,也不知道自己在大海里的位置和准确的航向。

2. 15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地中海的航行,始终是沿着海岸线进行的。

3. 英国的第一幅海图,“据说是1489年的地图”。也就是说,1489年以前没有海图。

4. 直到14世纪,指南针传入欧洲,欧洲的“水手们能渡地中海而不愁迷失方向了”。

诸如此类的资料很多很多,可谓不胜枚举。例如:

     西方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即《国富论》)中说:

     

“根据最可靠的历史记载,开化最早的乃是地中海沿岸各国。地中海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内海,没有潮汐,因而除风起浪涌外,也没有可怕的波涛。地中海,由于海面平滑,岛屿棋布,离岸很近,在罗盘针尚未发明,造船术尚不完全,人都不愿远离海岸,而视狂澜怒涛为畏途的时候,对于初期航海最为适宜。”


        杰里・本特利夫妇在《新全球史》中说:

     

事实上,技术的传播有时也促进了远距离旅行本身。例如,在中国唐宋时期发明的指南针在11世纪时传遍了整个印度洋盆地,而到12世纪中叶,欧洲的船员就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使用了指南针。指南针的传播对海上贸易极其有益,因为它使船员在进行远距离的深海航行时能够找到目的地并安全地返回始发地。” “在帆船上,最重要的导航仪器是罗盘和星盘(很快就被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所取代)。罗盘是中国人唐朝和宋朝发明的,11世纪传入印度洋。12世纪中期,欧洲水手开始使用罗盘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导航……15世纪晚期,葡萄牙水手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时候发现阿拉伯人来确定纬度的仪器更为简便,于是就以他们的仪器为原型制作出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


      杰克・戈德斯通在《为什么是欧洲》说:

     

“欧洲航海家们的航程原本主要限于欧洲和周边的海域,在1400年以前,欧洲的船只基本上都只是围着欧洲的海岸线航行,向东最远不会超过黑海,向南最远到达地中海,向西不会超过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向北则止于波罗的海。直至1492年之前,欧洲的船只仍然没能超越欧亚贸易线路的最西端。”


        

    船一旦进入远离陆地的深海区,除了风浪大等因素,如果没有可靠的导航手段,一定会出现严重偏离航向的问题。不仅不可能抵达目的地,而且,出去了别想回来!

    直到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传到欧洲后,欧洲人才开始横渡地中海当然,还要加上从中国传过来的尾舵、水密舱等技术。

    没有罗盘,不知道方向;没有尾舵,难以调整航向;没有水密舱,船舱一有窟窿船就会沉入大海。

之, 西方严肃的学者一致认为:在13世纪以前(即中国的宋末、元初以前),欧洲人从来不敢横渡地中海,一直是沿着看得见大陆的海岸线,小心翼翼地航行。

显然,人们熟知古希腊舰队商船远航建设“海洋文明”的场景,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出现。

与之相应的是,古希腊时代,整个欧洲都不存在“海军”。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引霍尔狄奇《印度的大门》文字说: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出现了一类新的探险家……我们的‘海军司令’(Admiral)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海上司令’‘Al-mir-ul-bahr’的来源以外,或者我们的‘船舶’(Barge)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战舰’(Barija)的来源外,还有什么来源呢?”


在欧洲的语言文字中,船舶、战舰、海军司令这样最基本的“海洋文明”词汇,都是从阿拉伯文字复制过去的。

阿拉伯文字诞生在公元七世纪之后,比“古希腊”晚了一千年。换句话说,古希腊人根本就不知道人世间还有“船舶”、“战舰”、“海军司令”。

通俗地说,三层桨船、海洋文明云云,完全脱离实际,大大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陆  反科学的古希腊“海战”


在“古希腊史”中,古希腊各城邦不仅拥有强大的海军,而且经常在茫茫无际的公海上大战三百回合,杀得天昏地暗。

横渡沧海,是古希腊人的家常便饭;无需任何导航手段,古希腊人都能准确抵达目的地。例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本)第539页:


“随后,雅典人率领庞大的军队从科基拉起锚,横渡大海前往西西里。这支军队共有134艘战舰(另外还有罗德斯人的2艘五十浆船),其中100艘是雅典人的舰船----60艘用于作战,40艘用于运输----其余的舰船来自于开俄斯和其他盟邦……这支远征军的军需由30艘货船运载,船上载有谷物、面包师、石匠和木匠,以及修筑军事要塞的多种工具,还有100条小船一同前往,它们与运输船样是征发而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船和货船自愿跟随远征军前去做生意。这些舰船现在全部离开科基拉,一起横渡奥尼亚海。全体远征军抵达伊阿皮吉亚海角和塔林敦或其他地点……



从科基拉到意大利,最短的直线距离,超过110公里!雅典远征西西里的舰队,二三百艘大小船只,竟然横渡过去了!

110公里,当然是毛毛雨。远征埃及,远征迦太基,古希腊人都不在话下,他们甚至拥有当今航空母舰级别的战舰,可以载着无数战马、大象横渡沧海,远征意大利。

下面主要说爱琴海。

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希腊史》(徐松岩译本)里,整个爱琴海,就是一个大战场,雅典、斯巴达双方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不知他们用了什么神奇的导航手段,双方的舰船都能横穿爱琴海,精准地航行到自家的“海军基地”。

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例,希腊人的“战船”,不仅在公海里横冲直撞,而且,它们在茫茫大海遭遇风暴之后,能精准地抵达目的地。

比如,第708页:


“他们根据以前从伯罗奔尼撒出发时所接受的命令,派遣兰斐亚斯之子克里阿库斯率领40艘舰船到法那巴佐斯那里去。……因此,这些伯罗奔尼撒舰船驶入公海以免被雅典人发现因遭遇风暴袭击,多数舰船在克里阿库斯率领下航行到提洛岛,随后返回米利都。”



又,第271272302页:


“阿尔基达斯匆匆忙忙地从以弗所起航逃跑了。当他的舰队停泊在克拉鲁斯附近的时候,雅典的‘萨拉明尼亚’号和‘帕拉鲁斯’号战舰发现了他们,这两艘战舰碰巧是从雅典开来的;他们怕被追逐,便横渡大海;如果可能的话,他决定在到达伯罗奔尼撒之前,不在中途任何地方靠岸……因此,帕基斯急忙发兵追去,直追到帕特摩斯岛。他发现阿尔基达斯已经逃远,追赶不及了,于是又返回来了。……前去救援列斯堡的40艘伯罗奔尼撒人的舰船,在雅典舰队的追击下,正在公海上逃遁,舰队驶到克里特附近,遇着暴风雨便分散地返回伯罗奔尼撒。”



归纳以上两则,都是这样的故事:斯巴达一方的舰队,因为害怕遇上雅典的舰队,便选择在公海航行。

在第一则的故事里,斯巴达的舰队因为遇上了风暴,便航行到了提洛岛躲避,之后,返回米利都。在茫茫大海上,船只一旦遭遇风暴,要么沉没,要么不知被吹到那个天边的哪个角落。斯巴达的各船,在风暴停歇后,是如何厘清方位,准确航行到仅三四平方公里的小岛的?

在第二则里,斯巴达的舰队从以弗所起航后,不幸被雅典的舰队发现了。斯巴达的舰队便朝南方的公海逃遁,雅典的舰队一路追逐。斯巴达的舰队逃到了克里特岛附近,遇上风暴,舰队被吹散,之后,各舰分别返回了斯巴达本土。从以弗所一带的任何地区,航行到克里特附近,海上直线距离均超过200公里。再从克里特附近,航行到斯巴达一方的本土,海上直线距离也超过200公里。

这两则故事,都是经不住任何推敲的:

1. 雅典与斯巴达的舰队,在追逐的过程中,双方都是桨手划船吗?划船追逐了二百公里吗?桨手们持续划船20多个小时吗?

2. 且不说雅典舰队,单说斯巴达的舰队。完成从逃命到返回本土,至少要在大海上飘荡10天,期间,吃什么?假设可以抓海鱼吃,那么,喝什么?喝海水吗?

3. 斯巴达的舰队,在远离本土至少200公里的大海上,在被风暴吹散后,各舰船是如何理清自己的方位、航向,并分别返回斯巴达本土的?雅典、斯巴达的舰船,在苍茫的大海上,是用什么手段,实现定位、定向的?

 这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16世纪以后的欧洲,那才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如果说这是2000多年前的事情,必然是妄言。


柒  古希腊海军、海战的杜撰者:何不食肉糜


 前面说过,古希腊的三层桨战船,船内空间极为狭窄,船员不仅不能舒展身体,而且没有睡眠和进食空间,更谈不上做饭。船内储存的食物、饮用水,至多只能保证船员的24小时。 三层桨战船在航行途中,每天必须获得粮食和水的补给,而且,粮食还必须是熟食。

 因此,雅典也好,斯巴达也罢,海军远征他乡、称霸海上的前提,是建立好一个个强大的海军基地

下面以为例。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萨摩斯岛,便是雅典人在爱琴海的海军基地。色诺芬《希腊史》(徐松岩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35月)第2630页:

数日之后,他(阿尔基比阿德斯)率军起航前往萨摩斯,把萨摩斯作为一个作战基地。



(雅典人在刚被斯巴达干掉了15艘舰船后,) 科浓率领他手下的20艘舰船,从安德罗斯起航来到萨摩斯,在那里按雅典人投票所通过的决议,执掌舰队指挥权……科浓在到达萨摩斯后,发现雅典舰队中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他配齐了原先在这里的70艘三层桨战舰上的人员,总数达一百多艘舰船,他和其他诸位将军一起,统率着这支舰队出发,在敌方的领土上随处登陆,大肆期掠。


在科浓到达前,七八十艘船的人马,至少1.5万官兵,早已长驻于此。科浓来后,岛上的官兵人数,就超过2万人了。

前面说过,中国百姓人均年消费主粮450升,即包括老弱妇幼在内,人均每天1.23升口粮。 而一个小伙子,每天的饭量不下2升。2万人小伙子,每天至少要消耗粮食4万升,一个月就要120万升。

萨摩斯岛面积478平方千米,地形多山,也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阿提卡的面积,是萨摩斯岛的三四倍,而雅典城邦年粮食总产量,不过400万升。也就是说,萨摩斯岛一年粮食总产量,至多200万升,即使全部被雅典人抢光,也不够2个月吃的。

从希腊半岛运粮过来?完全没有可行性。一方面,希腊半岛的粮食本来就紧张;另一方面,希腊半岛与萨摩斯的直线距离超过180公里,船只来回一趟得半个月;更何况,斯巴达及其盟邦的船只一直在这一带游弋着。

从亚洲大陆买粮?那是波斯帝国的地盘。波斯帝国早已与斯巴达结盟,共同打击雅典呢!

从埃及运粮食?那也是波斯帝国的地盘。

 从黑海运粮?博斯普鲁斯海峡,正处于战争状态。兵船通过尚且自身难保,更别提运粮船了。

 以萨摩斯岛作为基地,除了能让船上的官兵好好睡一觉,再无任何价值

雅典海军曾经六昼夜不吃不喝去占领基塞拉岛。基塞拉岛人是伯罗奔尼撒移民,又因该岛是连接克里特岛的重要中转站,所以,雅典人决定征服他。《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本,下同)第13章:

在同一个夏季里,雅典人的60艘舰船、2000名重装步兵少量骑兵以及从米利都和其他地方调集来的同盟军,在尼基拉图斯之子尼基阿斯、狄伊特列弗斯之子尼科斯特拉图斯和托尔马尤斯之子阿乌托克利斯的统率下,远征基塞拉。


“……这样,雅典军队攻入基塞拉。这些军队包括10艘舰船2000名米利都重装步兵,他们从海上攻占了被称为斯坎代亚的城镇;其余的军队在面向马利亚一方的海岸上登陆,进攻基塞拉的下城,他们在那里发现所有的居民都在那里安营扎寨。双方接战,基塞拉人在阵地上坚守了一阵儿,就溃败了。


“……基塞拉人投降以后,雅典人占领了港口附近的斯坎代亚城镇,指派了驻防军留守基塞拉,然后就起航到阿辛、希洛斯和海岸上大多数地方,在方便的地方登陆并且停泊过夜。他们大约花了7天的时间连续不断地破坏这些地方。


 基塞拉岛与雅典最近的直线距离,长达180公里。 从雅典出发,航行到基塞拉岛,需要三天三夜。来回一趟,六天六夜。

基塞拉岛,是一个面积仅280平方公里的山连山的小岛,至今不过三四千人口。二千多年前,基塞拉岛上,至多三五十户人家。雅典的15000人的大军,征服该岛之后,只能是让大军喝口水,睡一觉,粮食是没有的。六天六夜,空着肚子远征,再空着肚子凯旋。



雅典海军甚至干出了空腹三年的西西里远征的事情。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8章,战争的第十七年。西西里的战役。赫尔墨斯神像事件。远征军出发

“这起事件发生后,远征西西里的军队出发,这时已是仲夏季节了。”


“那支远征军包括4000名雅典重装步兵、300名骑兵和100艘三层桨战舰,还有列斯堡和开俄斯的50艘舰船以及很多同盟者的军队。”


到第23章,战争的第十九年。大港战役。雅典军队的撤离和覆灭。

 长达一两年时间里,至少五六万人的雅典军队(期间,雅典又增兵),在亚平宁半岛南端、西西里岛一带游荡。

 平宁半岛南端,除了山,还是山;西西里半岛,也是山连山。至于气候,与雅典一样,也是地中海气候。

 雅典五六万官兵的食宿问题,如何解决?修昔底德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这样的,第21章:

雅典人驶来一艘载重1万塔连特的大船……”


根据徐松岩注释:1万塔连特,约合258

雅典人一次往西西里前线,运去了258吨白银!258吨白银是个什么概念?我们以后再说。

 总之,就是给银子,买买买。可是,捧着大把的银子,就一定能买到粮食吗?



6万小伙子,一天要吃掉12万升粮食,一年需要4380万升粮食。按照雅典的主粮单产30.75升计算,意大利南部的农民将粮食产出的10%卖给雅典人。那么,供给雅典人商品粮的农田为:

4380万升÷30.75÷10%1424.39万亩

 仅此,当然,当然不够。

因为,斯巴达一方,也派兵前来增援。他们到底派出了多少军队,修昔底德没说。据估计,1万人是有的。他们也要吃饭。

由此可知,意大利南部地区,至少要有1600万亩农田,才能养活这些军队。

 按照农田占可耕地比例60%计算,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已开发的土地应该为:

1600万亩÷60%2667万亩

2667万亩÷15001.78万平方公里

事实上,当今意大利的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0%,即3万平方公里。

在遥远的古代,意大利已开发的耕地,至多1.5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即使整个意大利取缔城市,消灭工商业,把农村的余粮全部卖给雅典和斯巴达军队,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农田,至多占全国的40%,即0.6万平方公里。

意大利可提供的粮食,仅为雅典军队需求的三分之一。

不仅雅典军队没饭吃,而且,雅典的敌人叙拉古,也没饭吃。

 雅典军队所到之处,均实行三光政策,让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农田颗粒无收。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1章:

翌年的春季刚刚开始的时候,在西西里的雅典人从卡塔那出发,乘船沿海岸航行抵达西西里的麦加拉。我曾经说过,叙拉古人在僭主革洛时期就把麦加拉居民赶走,并强占其领土。雅典人在这里登陆,蹂躏了那个地区,他们进攻叙拉古人的要塞,但是没有获得成功,于是雅典舰队和陆军前往泰里亚斯河畔。他们从这里深入内地,破坏平原地带,焚烧当地的农作物;他们遇到叙拉古人小股军队,杀死了一些士兵;他们在竖立了一块胜利纪念碑后,又回到他们的舰船上。现在雅典人乘船回到卡塔那,补充给养后又以全军进攻西克尔人的城镇肯托里巴的,他们攻下这个城镇,先是焚烧伊涅萨人和海布拉人的农作物,然后离去。


西西里的农田,几乎被雅典人烧了个精光。

但是,这不仅丝毫不影响叙拉古人的生存,而且,叙拉古一方,竟然保持有不下5万兵力,与雅典人展开了持久战,并且取得了最后胜利。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不知叙拉古人是以何为生?

雅典、叙拉古,双方都是空着肚子打仗。


      如此荒谬的故事,只能属于童话类,信不信在你。



相关文章,点击:

航海专业人士:古希腊“海军”真伪辨

100问之后,告别"西方古代史"

波斯帝国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存在

二战伪史都敢编造,还有什么不敢的

迷信西方伪史的人,该不该算作知识分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