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 | 主旨报告: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
2017年6月4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乡村规划教育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召开。论坛特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师范大学但文红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公平视域下的乡村规划教学课程设想》的主旨报告。
本文由乡村委秘书处志愿者、上海设计中心规划师臧珊根据报告速记稿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但文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非常感谢同济大学组织这次活动,感谢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组织这个会议,有机会来给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想法。这个报告安排在前面,我也比较忐忑,我是做乡村研究,跟前面桂华老师一样,我也是抛砖引玉。
因为我来自贵州,从我们的乡村研究来看,我想讲乡村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文化方面的核心价值,我想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说在城市我们已经不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精神归属,乡村却有很多东西可以感动我们,因为在乡村,我们感受到了精神归属和文化身份认同感。所以我主要讲四点:第一个是关于文化多样性;第二是关于文化公平;第三是文化在乡村规划中的角色;因为我也管过教学,所以我想讲的第四点是与之相关的课程,很具体,即大概有几门课,安排在什么时候,多少学时。
关于文化多样性
关于文化的多样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并在其内部传承。包括: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承的多样性,以及在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样性。我选择了这个公约作为文化公平的前言,或者说理论基础,是因为在这个公约里,我们看到的文化是活的,它不仅仅有传统的,更多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去创造。过去做过很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我听到一种声音:“一保护就死”,对我们贵州或者西部地区保留传统丰富文化的地方讲,文化是基因,但是基因并不意味着是死的,基因也意味着是活的。我想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紧密相连的,价值是相同的。
关于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精神的价值蕴含了优秀的文化基因,所以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它保留了地域差别,因为乡村文化的多样性是建立在我们漫长的历史基础上,在人类发展阶段中,当地的族群对于自然权利、自然资源等等的合理利用,而创造出来的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一整套文化体系,这是它多样性的基础,所以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所以它是地方性的杰出代表。从世界范围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乡村保留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物质形态,成为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堡垒。我们说跟随也好,模仿也好,我们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在哪里?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哪里?更强大的是在乡村。但是为什么我们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很多时候特别是我们做乡村的人觉得无言以对,我们有我们的局限性。乡村物质形态在技术层面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乡村的生产,乡村劳动生产率是低的,乡村经济密度是低的,很多人去乡村被蚊子咬,找不到厕所上等等。我们觉得乡村在物质形态上,用“落后”两个字不太好,但是我觉得它是有局限的,需要用现代的技术体系提升和完善。乡村是文化多样性精神的载体,但是它在物质上有不足,有缺陷,需要用现代技术去完善。
02
关于文化公平
因为我的题目是村长(栾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给的,关于文化公平,我理解有三个基本原则,这个也是根据一个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公约来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公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利的公平,二是机会的公平,三是规则的公平。关于权利的公平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指出的,公共文化事业中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多样性保护是最主要的文化权利公平的内涵。所以我们国家是有义务尊重个人主张和发展他或她所喜欢的文化方向,包括语言、宗教、传统和习惯的权利。第二是文化机会的公平,一切能使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取得文化成就的机会,所以文化基础设施对全体公民要免费开放。第三个是文化规则的公平,要消除文化贫困,减少文化不公,使全体公民在利用文化空间、文化设施、文化工程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参与度和分享率。这是对文化公平的一个国际和国家层面的解读。
03
文化在乡村规划中的角色
我想讲文化在乡村规划中的角色,第一个是乡村精神空间的传承与重构。我大概把乡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村落。现在很多在乡村做的规划实际上最大量的是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拥有传统的乡村文化集体活动空间和家庭文化活动空间,文化功能明确,文化事项具体可传承,但是这些也面临消失的风险。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公平可以在传统的乡村精神文化空间进行,保护也好,提升也好,都使得我们传统的中国乡村文化精神有传承的地方。第二类是现代村落,现在有很多现代村落,实际上跟城市小区没有多大区别,它所有的人都是在城市工作,只是在乡下住,它没有乡村的精神,实际上它是乡村里面的城市聚集地。第三种是一般村落,好多都是汉族村落,传统的村落文化空间已经没有了,现代的村落文化空间也还没有形成,村民文化精神无法寄托,他们也没有电影院、戏台,村民家里要办喜事就搭个台子唱唱戏。
第二是村落需要物质文化空间的更新与提升。传统村落其实它的道路体系已经不符合现在需求了,村民有现代的交通工具,需要现代的卫生设施,需要采用现代技术更新。我从法国回来,你做法国城市规划调查,在19世纪末20世纪巴黎做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面临很大争议,今天的人看到它又觉得很好,但是当时被骂得狗血淋头,怎样进行传统村落的空间重构,能够满足现代村民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村落实际上应该重构一些传统的乡村文化精神的附加,比如一些表现与自然相连接的精神空间的重构,我觉得这个非常必要。另外是一般村落,一般村落物质空间杂乱无章,垃圾围村、围房,污水遍地,这些怎么弄?从文化空间重构的角度出发,把物质体系和精神体系联系在一起,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空间。
04
课程设置设想
关于课程设置设想,第一是设计《村落文化空间》的课,这个对于村落文化空间的形态、功能、活态事件以及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空间整体性做一个综合的思考。我真的很建议在李京生老师的统领下,我们各个对文化空间研究、乡村文化空间研究感兴趣的老师共同做这本书,为乡村规划专业学生做这样的事情。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我们提文化自信、文化自豪从哪里来?实际上文化空间是赋予每个人文化认同以及文化精神家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考察法国乡村文化精神的建设,它在20世纪初第一波乡村重建的时候,它有三样东西是标志乡村村落文化的空间:一个是村委会,他们叫村工所,一个是邮电局,一个是学校,之前他们是教堂、墓地,现在它是村工所、邮局、学校,他们看到这三样就有了精神寄托。后来到了60年代又有了革新,革新就是乡村重建以外,除了村工所、邮局、学校以外,还有村的集体公用设施,比如一个体育场,体育场设计的时候是几个村落统筹考虑,比如这里有一个足球场,另外一个篮球场,它是按一定地域范围村落体系进行布局的,使得村民在乡村也享受到了城市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服务,所以它是有体系的。实际上不光村本身,还应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一种乡村地域体系来集体考虑它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它的电影院、歌剧院等等。所以我觉得做这书是有作用的。
第二门课我建议是《村落居民与公共建筑营造的文化学导读》,我建议这门课36学时,在第四学期开,因为每个民居,刚才有专家说以前我讲过到底是做一个城市人的乡村还是乡下人的乡村,还是什么样的乡村,在这门课里讲城市人需要的建筑在乡村是什么样子的,乡下人需要的建筑在乡村是什么样子的。我在法国做过很多乡村调查,在法国每一个乡村的民居它是由建筑师签字的,它符合城市人在乡村居住的功能需求,但他如果是一个农民,他的建设以及他的农场,则需要的是一个农业的规划师,农业部分做得特别好,一个乡村农场有一个规划师、一个景观师签字,否则不能落地。所以应该做这样一些工作,把它的景观和各个方面在里面做,做完以后使我们的学生知道,它的整个公共建筑体系是当地人的精神文化家园,这些东西不是到处去弄一个就好的。
最后还有两个建议:我们也要选修《农村社会学》,我觉得非常必要。做乡村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参与式农村工作方法》,而且是必修课,54个学时。我们说的参与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到底是乡村人的农村,还是城市人的农村,或者乡村人或者城市人共同喜欢的农村。
不好意思,占用一点时间,谢谢大家!
文 | 臧珊 根据报告速记稿整理
审校 | 邹海燕
版面编辑 | 孙逸洲
往期链接🔗
乡村规划与建设
Rural Planning&Construction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职责。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欢迎联系交流:
rural@planning.org.cn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