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校地合作结硕果,长情培育展新颜
全文字数 | 5736
阅读时间 | 18 分钟
小贴士
同济大学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始终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提炼理论知识视为己任。2018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建了规划、建筑、景观三专业协同的乡村规划师工作团队介入到上海市金山区水库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工作中。
水库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北部,旧时俗称“水库里”,因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河宽漾大而得名。水库村的村域面积3.66 平方公里,村民小组8个,常住人口1590 人。
水库村建设始终围绕丰富的水资源做深“ 水文章”, 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 三位一体”的沪尚水乡。
合作缘起
2018年是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元年,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被列入了当年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水库村有70多个小岛、半岛点缀其中,主要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堪称“乡村小威尼斯”。
之后,出于对如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迷茫,漕泾镇找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提出了以设计介入的方式开展校地合作,支持水库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邀请。
通过对水库村的初步考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提出了以1个规划+N个具体项目的形式来启动这项为期1年的创建工作,组建了规划、建筑、景观三专业协同的工作团队。当时的设想还处于以设计介入的形式被动支持水库村乡村建设的初步想法,还没有探讨到正式确立乡村规划师这一角色的阶段。
随着工作的深入,水库村的创建项目逐渐铺开,并不仅止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以下简称“同济团队”)参与的这些工作,而这些创建项目即使是在镇级层面,也处于多头管理,多方牵线的格局中,项目的设计水平高低参差。面临这样的局面,同济团队深感需要更深更广地介入到水库村的创建活动中,对各类型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整体把控,才能够保证水库村未来展现的面貌才不会走样。
因此,彭震伟、姚栋、董楠楠、王红军、高璟五位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和景观领域的教师于2019年2月底正式受聘,开启了同济大学水库村乡村规划师团队的工作。
左起:董楠楠、彭震伟、姚栋、王红军
精心培育
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历程
如何在短短1年时间内培育一个初见成效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五位乡村规划师首要的工作还是发挥规划、建筑和景观三专业的特长,开展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设计实践工作。
水库村村域总体风貌效果图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同志提到的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济团队编制的《水库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以塑造全球城市乡村建设品牌为目标,产业、生态和特色相融合,系统地梳理了水库村的发展优势和目标,订立了长期计划和短期项目,成为水库村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余村考察时指出:“生态本身也是一种经济,你保护好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按照“一产增效、二产转型、三产拓展”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主要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引入“乡伴青旅”文创项目,探索民宿及一岛一景开发改造。做好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文章。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在田园牧歌中找到水库自己的金山银山。
此外,同济团队尤其注重在新江南田园的主题背景下对水库村乡村风貌进行特色提炼、风貌管控和实施引导,制定《水库村乡村风貌规划导则》,因地制宜、因房施策,有效统一村民和村干部对于未来乡村风貌发展的认识。
水库村所在的金山漕泾,位于冈身线以西,地势低平,泽渠密布。这样的大地景观,是长时间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农耕时代的水系和聚落,经过了建国以来的小水网人工改造,宅地重新划分与扩展,逐渐形成了今日水库村的典型地景特征。
网格化水道围绕的田地中,是水稻、大棚、鱼塘和排状布局的农宅。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将场地特质呈现出来,并形成诗意的地方体验,是景观设计的最大挑战;水库村同时也是漕泾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如何平衡在地居民的生活休闲和外来游客的赏玩游憩需求也是景观设计需要协调的问。
同济团队领衔设计了长堰路四好公路改造、水庄环河河道景观、沈家宅环境提升、为老中心景观和多个桥梁等景观节点提升项目,引导水库村在建设中更加注重水乡特色,避免把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理念生硬地套用到乡村中。乡村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力,才有竞争力。
水库村村口景观设计
水库村桥梁设计
入村主干道长堰路焕然一新,道路两侧原有林地得到保留,滨水慢行步道穿梭其中。微田园、莲花桥、背篓桥、湿地公园等景观工程陆续投入使用,全村水面、水景、水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水库村长堰路入选上海十大美丽乡村道路。
水库村河道和景观生态修复
农民安置区一期工程和为老中心的棋盘菜园也弥补了农民搬迁后损失宅前屋后小块菜地的缺失,成为一处亮点。
水库村微田园改造
提炼属于新江南田园的水乡建筑文化和滨海平原区的建筑特色是摆在同济团队面前的课题。针对农民安置区一期工程,团队提出了”强化自然禀赋、创造生产性公共空间,探索与古为新“三条设计思想并贯穿始终,从景观特色塑造的角度为本项目创造了独特且多层次的设计,形成了与其他相对集中居住项目差异化的空间意向。
项目已经于2019年9月完工并于2020年4月完成村民抽签入住。水平舒展、眉目如画的建筑形态作为整个项目的亮点,得到村民的普遍好评和各类媒体的广泛积极报道。
村民安置点一期工程
同济团队提出,上海周边的乡村,生计不再是生活的重心。中老年作为村民主体,拥有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和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需要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和贴近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因此,老旧建筑的改造应当采用基于场地特征的设计策略、适应当地建造条件的构造体系、符合村民需求的空间组织模式,让公共建筑融入村落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地景之中。
贴近大地的水平游走体验,半开敞的外廊空间的延展,成为了设计组织的关注点,这不仅是对地方性文化景观的回应,同时也考虑了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天气合适时,村民们喜欢在门廊里,或者半开放的客堂间活动,这是乡村熟人社区中形成的生活习惯。
村民中心改造
为老中心的场地原是一处乡村厂房,北临河道。由于宅基地的划分,东西两侧的农宅呈现出整齐联排的状态。设计将二层建筑主体置于北侧,延续了农宅的连贯格局。建筑采用了连贯的室外连廊,将人从南侧入口引入,穿过一系列院落后,到达北部的河岸,强化了跨越不同地景特征的连续漫游体验。
游廊的尺度有意识的压低,给人以比较强的身体亲切感,也引导视线不断向外延伸。同时,周边的农宅也通过视线组织,被纳入到空间体验中。在村委的改造中,游廊也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原村委会东临水泾路,西、南两侧临水,具有明确的景观特质。设计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同时采用内外两个游廊系统,重新塑造建筑性格和空间体验。面向水泾路的对外服务功能采用较为高敞的外廊,形成空间的公共气质。而内向的廊子则有意地压低,用连贯的弧线界定了面朝水岸的庭院。
青年之家的场地靠近村落南端,面向大片的田野和鱼塘,水平视线舒缓开阔。因此,设计将建筑底层内部空间压低,把水平的大地景观纳入到空间中,形成特有的场地体验。建筑在田野中通过底层架空而略微悬浮,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外部体量。
1年期的创建过程紧张而有序,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同济团队坚持全流程驻场服务,全力配合工程要求完成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和现场配合工作,按时高效地呈现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面貌,帮助水库村顺利于2019年7月通过了市级的初步考察。
为老中心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
长情陪伴
校地协作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索
在为期1年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期过后,同济团队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不仅继续支持和参与水库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更加把高校和地方协作的乡村振兴模式发扬光大,在教学、科研、策划、宣传领域多点开花,不仅大大拓展了同济大学对于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加提升了水库村乡村振兴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
共同缔造是同济团队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围绕的主线,主要目标是城乡社区的人居环境,更多地侧重于对宅前屋后小微空间环境质量的改善,落实在乡村社区中也就是前庭后院的村民私域空间的改善。
宅前屋后环境改造
因此,同济团队在乡村振兴规划中特别提出了对乡村风貌的整治引导要求,针对村委管控的公共空间和居民自理的私人宅基分别提出了风貌导引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并对居民进行了切实的宣讲,将乡村环境整治美化的思想落实到每一户。
美好环境是个“易碎品”,以水库村为例,在上海市“小三园“(花园、菜园、果园)建设的政策推动下,同济团队支持水库村开展了“美丽宅基”的创建工作。经过多措并举、多方发力,顺利完成了246户村民畜禽退养,拆除河中围网33条段,“美丽宅基”创建通过253户。
同时,同济团队不断强调共建共享,不断吸纳村民群体加入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在宅基地改造等各项微更新工程中,逐步营造“大事一起干、好坏一起评、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团队充分听取了居民的意见,又为镇政府设计了码头、候船亭、长桥和林间公共厕所等项目,充分体现了校地合作、设计下乡的价值。
莲花桥改造
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一次走出城市,进入乡村,就发生在水库村。同济团队结合乡村环境提升,在举办“田园实验”等小规模田园活动的基础上,将“上海空间艺术季(水库站)”这一上海的标志性城市文化品牌引入乡村,推动了水库村的公共文化发展,更探索了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实施途径。这一经验在2020年于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艺术社区在上海”展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介。
水库村田园实验活动
校地合作也推开了水库村吸收新鲜的学生创意文化、加大国际交流的窗口。2019年,同济大学在水库村举行了中日韩厕所创意设计大赛,水库村被纳入上海美丽乡村创意设计竞赛的候选基地之一,为水库村贡献了诸多的新点子和新创意。
厕所设计大赛的一等奖作品现在已经落成于长堰路的林间,成为水库村独特的网红打卡点之一。以此为标志,水库村公共文化活动形成了系统性的思路,挖掘传统节庆日的本地文化,引入外来城市公共艺术文化,为高校学生的设计创意提供落地机会,带动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双重吸引,形成属于水库村的开放、活跃、原生和质朴的新乡村文化。
水库村赛艇活动
设计工作之外,同济团队积极推广利用媒体、展览、学术和科普等渠道推广水库村的经验。2019年,团队在同济大学组织召开了“上海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研讨会”,邀请各界专家领导以水库村为对象研讨了上海乡村振兴的经验。团队多次在乡村振兴相关讲座上向全国各地市推介水库村的建设经验;邀请并陪同多家媒体走访水库村,《文汇报》、《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随后针对水库村乡村振兴进行专门报道。另外,团队在2020年参加中国科普日活动时,向少年儿童宣讲水库村经验,设计从娃娃抓起,把水库村经验转化为“人人动手共建美丽乡村”的持续动力。
水库村的实践同样反哺了同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在水库村开展了乡村发展的深度实地调研,让学生对上海郊区乡村的发展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课程设计、课外创新、毕业设计和国际课程等内容,同济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建筑、景观和规划的调研和设计教学,在面向乡村实践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持续合作
校地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师模式
2021年2月,同济团队针对近3年来水库村的发展变化,对水库村的村委和居民做了全面的回访和调查,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问题和工作建议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这其中也包含了团队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工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需要不断精进地了解居民的生活特征和需求
第一年的设计服务由于收到短期创建的时间限制,或多或少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急就章的特征。因此,在后续的空间使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农民安置点一期的住房中,居民自行封闭天井增加小房间为确定住房使用权面积造成了影响,原定放置在天井内的空调外机不得不外置,又影响了建筑的外观风貌。而居民封闭庭院的需求也改变了原定的建筑风貌,对村庄的后续风貌管控提出了挑战。
2.
需要更加持续地参与到漕泾郊野公园的发展计划中
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初期创建过后,水库村实际上进入到了长效化、常态化的乡村振兴进程中。2022年漕泾郊野公园的开园是水库村发展的一个新节点,而郊野公园更是上海市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旅游功能的进阶对水库村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又是新的挑战。同济团队正在参与到漕泾郊野公园开园的各项设计工作中,也同样助力水库村在产业引入、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中。因此,结合村两委和漕泾郊野公园的具体工作计划,更好地参与到水库村的发展和运营中,是团队下一个阶段的重点方向。
3.
需要不断优化校地合作模式的制度化保障
同济团队的服务过程中,曾经尝试过多种制度化的模式,比如乡村建设项目咨询单模式,团队对村内建设项目出具书面咨询建议,作为镇村审查建设项目的参考意见;比如乡村规划师例会,定期和镇村领导团队交流工作等等。但由于组织形式偏于松散,易受外部影响等原因,往往无疾而终。因此,如果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乡村规划师的制度化形式,是双方都在探讨的问题。
4.
需要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同济团队的工作不仅推进了水库村焕发新颜,也反哺了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和景观学科对于乡村地区的教学和研究,成为了同济大学的教学基地之一。从乡村振兴的长效推进来说,校地合作,久久为功。对于高校的乡村规划师团队如何介入乡村振兴的运营过程,探讨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性的命题,而从中更好地在教学和科研中提升对乡村地区的认识和研究水平,仍有更大的空间。
对于水库村而言,同济大学的这个“外脑”如何更好地帮助水库村从空间设计的合作,拓展到产业引入、社会研究和乡村治理机制、土地政策等环节的不断创新,依然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深入。
结语
上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上海的乡村地区是上海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是“五个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是提升全球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空间。”同济大学乡村规划师团队在水库村的工作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进程的一个缩影,是挖掘大都市地区乡村发展价值、营造新时期新江南田园的一次尝试。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水库美,乡村展新颜。
社会责任和在地需求的共同驱动下,这一校地合作的乡村振兴模式将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展现更旺盛的生命力。
2021年4月9日,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现场推进会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举行,会前上海市委书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同志,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龚正同志等一行领导,在水库村依次对村民中心、水库村农民安置点一期工程等区域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对水库村作为上海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成就表示了肯定。
李强书记在水库村藕遇公园
上海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水库村召开
END
来源:同济大学乡村规划师团队
编辑:孙一休
同济实践
相关回顾
【精准扶贫】11所高校齐聚同济,共同组建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脱贫攻坚】同济规划助力,成就八载同济云龙情,今筑永济新桥心连心!
【回眸】刘一呈: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做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光
【精准扶贫】同济大学邀请规划学会乡村委专家共赴云南云龙县考察扶贫发展工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