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眸】刘一呈: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做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光

庚子年四月十六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8-30

全文字数 | 5577

阅读时间 | 17 分钟


小贴士


我们,依旧是那支致力于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团队,为了和小伙伴们一起呼唤对乡村的关注,2020年,我们邀请长期关注乡村的朋友,带领大家一起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熟悉乡村、传播乡村!



作者:刘一呈

同济大学  辅导员、讲师

同济新生院学生教育管理中心  副主管

第二批中央与国家机关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教育部第五、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2017-2019年,担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天池村、永安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曾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同济大学优秀思政工作者、同济大学育才教育奖励金特等奖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2020年一场疫情,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居家这段时间里,人在上海,心中不时挂念着对我人生来说一个特殊的地方。


每每听到新闻中有关云南的一些报道,心中就会掀起一丝波澜,浮现在眼前的,仍然是那条遥远的天堑险阻的村路,是我工作了两年的、两座山壑纵横的山村。


时间倒回到2017年,当时经同济大学选派,我成为了第二批中央与国家机关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很多人对于“第一书记”是做什么工作比较陌生。如果看过“《马向阳下乡记》“、”《十八洞村》“一类的影视作品,大家也许就有一些概念了。


我们这一批第一书记全国有400多人,是在响应中央精神的号召下,从各级央属企事业单位、各高校系统选派出来的青年力量,投身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农村基层挂职做定点扶贫工作的,其中一大部分是去了近边疆地区的贫困县,可以说,驻村第一书记是一群“远征军”。


接到通知后,很快我就离开了我的工作单位同济大学,从上海出发,奔赴离家2900公里外的横断山南端、澜沧江纵谷的滇西边境山区——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


这一去就是两年。

大理州云龙县,自然奇观“太极图”

1

走出大山的天池核桃

当地人戏称云龙县是“大理州的小西藏”。


到了大理州之后,前前后后绕了许多条盘山公路,花了近4个小时,才摸进天池村。


地理偏远,山多路险,

是我对云龙最初的印象。

2017年天池村航拍图

初来乍到天池村,驻村日常起居都在天池村委会,工作的办公室也是我休息的宿舍。


到时已是夏末,村里人说,当看到漫山遍野的核桃树上结满了绿油油的核桃果,这就是秋天要到了。


某天晚上,我发现有一个怯生生地背着箩筐的身影一直在村委会大门口晃悠着张望。我猜应该是村里的农户,便请他到村委会里面。


原来,这位杨大叔,是住天池村三组的一个种植户,他用浓重口音的方言开门见山,“刘书记,我有个请求,听说你是大城市过来的,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助我们家的核桃卖点好价格”,他抓出来一把核桃对我说,“您看这是多好的泡(纸皮)核桃啊,换来养家糊口的钱,能多一点是一点!我们全家就靠您了!”我克服了方言口音,随后又进行一番攀谈。

农户家晒干的纸皮核桃

此情此景,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该如何描述的触动。一个简单诉求就像领取了一个任务。


望着他随后离去的背影,第一次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期望和信任,这份期望是如此的沉甸甸。


我查了户档资料,按照家庭收入核算,杨大叔是恰高于“建档立卡”标准。他家产业单一,成了制约因素,除了种植核桃及少数家禽没有别的产业了。如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家庭收入,他们的生活确实都会受到很多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村里的群众真实情况如何?核桃品质如何?大家的收入来源如何?那一晚我睡得很晚,想了很多问题。

9月中秋节,在农户家调研

山里昼夜温差大,需要烤火取暖

第二天一早,我约上护林员,上山做个调研,顺便走访一些农户。


天池村下属12个自然村组,比较分散。相当于把8个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面积拆开撒到周围6座山上。


村子的产业实行“两棵树”的种植业经济,以南北向贯穿全村的河谷小溪为界,西片种植核桃,东片种植一种叫麦地湾梨的当地水果。


对于如杨大叔这批生活在西片的农户来说,核桃是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农户种植核桃地势普遍高于天池村2100米的平均海拔,没有工业,更没有污染源,可以说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当时脑海闪过一个想法,假如能将他们的核桃卖得远一些,比如运到上海,打一个时间和空间的价格差,那增收完全有希望!


有了这个念头,立刻行动起来,先从杨大叔家开始动员,以种植核桃为主要支柱的,以及村组里有积极性的几家农户,以集体的名义上门收核桃。我尝试打上海的一家便利店企业电话,随后又有一家同济的校友企业表示收购意向,前前后后农户有了7万多元收入。


可能因为有了这样的开头铺垫,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应。渐渐的,村里的核桃种植户听说他们的核桃有了比县城集市价钱更好的去处,都渴望着盼望着。


在同济工会的支持下, 2017年秋冬天总共采购了3万市斤印着“天池核桃”的云龙核桃,包括天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万斤核桃,作为教职工福利发往上海。


走出了大山的核桃,意味着稳定脱贫更近了一步。


也许重要的不是结果,重要是为村民办了一件小事,认认真真办事儿。

辗转运往上海的3万斤天池核桃

2

自筹修路的故事

驻村工作,每天上山下乡,走访农户,都要靠脚走路。山里海拔较高,温差大,常会夜里下雨,走过路后脚上常湿乎乎的。秋天刚过,鞋子就穿破了两双,这也让我对滇西地区的雨水破坏和危险有了深刻的认识。


天池村是行政村,下面有个自然村叫白汉登。村子附近有约50-80米的一节弯路,一侧是山,一侧是山崖,这条路竟然就有十来处塌陷,雨水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一样,掏走了路下的土。


走在这条路上,简直如同走在悬空上的一块朽烂的石板上。若有不慎,道路断裂了,连车带人不就翻入深渊了吗?这真让人想想就害怕!


这段路,关系到村里老少出行的安全,也关系到驻村工作队的安全。但修路不易,难就难在把人和物组织起来,这就必须得到村里支持。而且资金、材料要尽可能发动村集体自筹,且临近年底,时间也很尴尬。施工队都有活儿,筹工更是来不及了,难度可想而知!


有一次去村支书家里吃饭的时候,我把组织一支队伍修路的想法和盘托出,老倌儿半天没说话打量着我,仿佛想说“秀才还有修路的本事?”

天池村修路攻坚队,右一是老支书

软磨硬泡,老支书告诉我一个“秘密”,老社长家“有人脉”。


借着冬至家家户户杀年猪的机会,他带我拜访了修路所在自然村的村社长。通过他找到了几位在工地干过活有点技术的村民,再加上驻村工作队的3个人,我们就这样凑出来一支6人杂牌“准施工队”。村里用上年集体经济收入购置了一部分沙子和水泥等建材,准备大干一场。


看起来进展顺利,可是关键环节出了问题,因为这样是不合规的。虽然村小组路的养护资金可以通过村内自筹,但要向镇政府项目办备案,必须镇政府项目办统筹有认证的施工队才能验收。


我拿出十二万分的勇气,跑到县城里一些工程单位化缘拉赞助,当然进展很不顺利。但也是歪打正着,认识了邻村龙飞村的一位包工头阿荣,他曾经也是贫困户,因为扶贫干部介绍,干起了工程后脱的贫。他不仅帮助我们补齐了手续,还无偿提供了一些物资。


历经艰险,路终于修补好了,验收在春节前通过了。事后想想,因为自己对政策不熟悉,差点坏了事儿。


老支书仿佛看出我的心思,让伙房多炒了几个菜,在村委会开了个简短的“庆功宴”,对我说:“刘老师,你年龄比我们都还要小得多尼!但真比我们都有本事多了,我都得叫你一声书记了,要得!”


那晚,平生第一次见识到了少数民族土酒的威力,后来知道这种红黑色的酒,当地叫做“五味子”。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一书记的工作就是考验自己不断与人和事磨合的过程。

受损村路修缮前

受损村路修缮后

3

直面真实

如果我一直待在天池村,可能不会有机会做横向比较,更不会了解到还有更糟的村子。


2018年春天, 突然接到县委组织部的电话,告诉我工作有调整,接下来会调动到一个深度贫困村接着做第一书记。后来了解到,这个村子就是诺邓镇常年垫底、条件差、在方圆“出了名”的永安村。


后来,学校领导也带队专程远赴云龙慰问挂职干部,告诉我之前天池村的工作完成的不错,不管我在哪里,我的身后都有学校!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永安村内部

虽然有思想准备,但到达永安村的第一天,眼前的景象还是超出我的想象。永安村各方面情况比较复杂,整体来说确实很糟糕。


永安村行政村面积大,有21个自然村组,共5.74平方公里。有将近二十几个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那么大。澜沧江的支流沘江从永安村贯穿而过。


有一些山在海拔2300米以上,也没有手机信号,几乎与世隔绝,通向外界的仅有的一条一车宽的土路,一侧是山,另一侧就是几百米深的悬崖。

永安村村貌

永安村贫困人口多。229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517人,几乎四分之一,还不包括65户家里有残疾人的。


永安村交通条件落后。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单单凭借步行,去一趟最远的村寨,来回要5个小时的路程。


永安村人居环境差。还有不少农户家里人畜不分离,一到下雨天,村里农户间的小路泥泞不堪,我每次入户回来脚底都沾满了泥巴和牲畜粪便。这是村容村貌脏乱差以及交通最落后的地方。


直面深度贫困,这种绝对的真实,就是我每日的实际工作环境。

我在永安村罗坝山自然村的农户家中

陷入“沉思”, 驻村队员用手机抓拍下这一瞬间

4

永安,让人难安

永安,永安,真的让人难安啊!


工作从头抓起,我默默给自己打气鼓劲:我已经做过一个村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的队长了。在天池村的时候,通过协助“村两委“开展的一些工作,让我对农业农村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首先一点,作为第一书记就必须要抓人心!尽快把大家团结起来。每天去到村组里,每多掌握一些情况,距离找到方向就更近一些。

村民大会

驻村工作队填写整理各类扶贫档案表格

那段时间,整个云龙县开始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需要大量高频次的入户调研。根据统计,全诺邓镇800多户的房屋需要进行修缮提升,有一半的量在永安村。

除了入户工作,基层的另一特点就是要整理

大量的户档、村档以及迎接检查材料

这是一个了解乡情民情的大好机会。我把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聚拢到一起,做好分工,然后对村里21个村民小组实行网格化包片,开始利用农户农忙晚上在家的时间,定期开村民小组会。


会议最密集的时候,一周能把21个村民小组走遍,白天入户调研,晚上开小组会,几乎每天都在田间地头。

在永安村民家查看种植情况

村上的党员也要行动起来。

我用同济给我的第一书记经费,修缮了村上的党员活动室;

村委会腾出来一间会议室,购置了办公桌椅和一些书籍,以便大家定期学习、熟悉政策,将惠农政策向老百姓宣传到位;

我还从同济争取来一些折旧电脑设备继续利用;

精简工作餐,驻村队员必须要自掏腰包缴纳伙食费。


如果把永安村比作一个人的话,那段时间,我是这人身上的一只蚂蚁,把每寸皮肤都挠痒痒了一遍。

与村里的孩子在一起

5

学做白族

白族是一个有语言但没文字的民族。


永安村的村民都是土生土长的山地白族。白语对于汉语来说,有着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法。想要日常的沟通理解没有偏差,非常困难。


入户时就发现,和农户表达一句话的意思要“讲”至少两遍。


我用普通话讲一遍,村干部再和农户用白语“解释”一遍。

看望村里孤寡老人

村支书叫杨志勇,我一直叫他阿勇哥。


阿勇哥告诉我虽然我的普通话很标准,但大家对我的“口音”不熟悉,尤其讲到一些书上概念和政策的时候,就像听天书了。


我暗自下决心要混个脸熟学白语。


阿勇哥带着我什么都学,还闹出不少笑话,我就配合打手势,有事儿没事儿经常就下田地里,帮老百姓背竹筐,做农活。

驻村生活写照

在村上经常和农户一起砍柴烧饭,拉拉家常,渐渐的我就熟练地说上一些白族话了。


鸡鸣狗吠,炊烟袅袅。那一刻我觉得我真就是生活在永安村里的白族一员。

驻村生活写照

6

不忘初心

全村下属的三个自然村,罗坝山、旧宅和云安吸引了我的注意。


交通不便制约着村子的发展。沘江的水横跨永安村,每年5月到10月雨季来临将河谷淹没时,这三个村子的乡亲们只能从山上绕到河底的碎石滩上,赶着马车出村。


我想给永安村架起一座桥。


逐渐,这成为我每天朝思暮想的坚定想法。我在心里把这座桥叫做“永安桥”,愿这是一座给这大山里的父老乡亲带来永远安康幸福的桥。


一开始这个项目说出来就把很多人吓住了,修桥是不是要花很多钱啊?有人劝我打住,别弄了。还有人觉得这不是第一书记该做的事儿,第一书记就做好各类报表就行了。甚至有人质疑我修桥的目的,觉得我这么积极争取桥梁项目,是不是想跑跑工程赚外快把钱装自己的口袋里。那段时间,不知跑了多少部门,碰了多少次壁。


各种传说,各种奔波。不被理解的感受让我很煎熬,我申请回到上海休息几天。


回到上海,好几次自己默默流泪,觉得工作真的很难,而且和爱人分居两地这么久,我发现我真的有些犹豫,不想干了。

可时不时,想到大山深处那些与世隔绝的白族乡亲们期望的眼神和贫困的现状,终于又鼓起勇气。


我绝对不能当个逃兵!

不能犹豫,必须要干!

永安河谷

 7

永济,永记

2019年春节,修桥的事儿终于有了眉目。


我提出的永安桥建设项目经多方研究,纳入了重点民生项目。在这过程中,同济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学校不仅决定发动捐助,而且多次派出团队和专家考察永安村各个方面、出谋划策,还为大桥提供了设计方案,这座桥也被命名为“永济桥”。


永济,永记。永安村老百姓永远铭记着同济帮扶永安村走出贫困,实现云龙县脱贫致富的家国济世情怀。


这座大桥将永远坐落在横断山脉的大山之间,横跨沘江两岸,永通外界。这是一座幸福桥,是白族群众的连接外面大世界的脱贫致富桥。永安村世世代代人背马驼、与世隔绝的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返了!

永济桥效果图

结语

我结束两年任期,回到上海之后,有时周末,我会和阿勇哥打个电话聊上很久。


那每一个披星戴月的日日夜夜、那真挚情谊,那山那水那人,意犹未尽。这种体验正如收核桃的那天,当我站在高山之上,瞭望成片的核桃树,感受到的充实与快乐。


扎根农村,大山深处的广阔天地之下,行走着,你会感受到中国是一颗参天大树,这颗大树能够越来越强壮,不仅仅是她有越来越多漂亮的叶子,更是因为这颗大树有着广大丰富扎实的根系。


2020年4月,于上海

写在最后

驻村之后我有个工作习惯,就是用微信朋友圈记录照片。


起初是用来记录一下考察和调研的活动,比如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人,怕忘记了,容易找。后来逐渐开始记录一些我的思考和收获。


后来,学校里一位退休老师,悄悄将我朋友圈两年的照片下载下来,制作成精美相册寄给我。


厚厚的一本,没想到这一纪录就记了将近两年700多天。我起了个名字叫“驻村记”。

“驻村记”700多天的工作照

下面是一些记录的点滴:


2019年2月,永安村人居环境一期——旧宅、云安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完成。自然村4公里的村组串户硬化道路改造工程,400多群众受益。

同济大学专家考察永安村人居环境

2019年5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农村户厕项目在兴村组得到推广。


2019年6月,永安村完小村路修通,全镇不通公路完小成为过去式。


2019年7月,永安完小第一次有了企业家捐助的助学金项目。


2019年4月,永安完小同济口腔爱心食堂揭牌。

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点点滴滴....

大理日报2019年7月

对永安村脱贫整体工作头版报道

因为同济大学陈杰校长受邀参加《开讲了》的一期节目,我在村里生活照片“意外”上了一回电视


 END 



 图文:刘一呈 



 审校:栾峰 



 编辑:孙一休 


回眸

相关回顾

【回眸】衰落的乡村:在宗谱中回望故乡

【回眸】一万个回乡的理由中,是有人唤出你的乳名

【回眸】李建军:村口一个老石槽

【回眸】昝龙亮:我和村镇规划建设的不解之缘

【回眸】韩连绪:翻坑了,东坑翻坑了!

【回眸】薛璋:同筑中国梦 携手建家园

【回眸】陆勇峰:心中的乡愁让我逐梦乡建

【回眸】李莉:回乡偶书

【回眸】刘悦来:吾家 · 吾乡 · 吾园

【影像乡村】王竹:乡村认知与影像记录

欢迎交流:

contact@tjruralplanning.com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