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观点:34万亿基建将流向哪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吴晓波频道 Author 巴九灵



作者: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目前,各地已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新基建项目。那么,本轮布局的意义是什么?新基建又要抓住哪些新兴技术、业态要点精准投放资金呢?
基建狂魔又双叒来了,这次的手笔是近34万亿。

抗击疫情的硬仗还没打完,“疫”后重建的硬仗已经打响了。而“稳经济” 这场硬仗的杀手锏,就是“大基建”。

01

启动大基建恰逢其时?



目前国内除了湖北,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湖北以外大部分省份复工率已达到70%-90%。接下来重点会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同时,更大的新冠疫情危机在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蔓延,很可能冲击这些国家的医疗系统,甚至拖累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

世卫组织关注韩国、意大利、伊朗和日本四国疫情。


对于中国而言,一季度前2个月经济受创,又有海外经济受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时通过基建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发展,非常有必要。

基建本身就是一个逆周期调节,在经济周期下行时通过政府投资弥补私人部门的消费不足,抵御经济放缓和衰退的风险。基建的特点是投资额大,跨时长,外部效应强,对市场也有提振信心的作用。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2019年中国投资“大萎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局也没有给出解释。


上图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截至2019年12月末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以看出,2019年中国投资增速不断放慢,只是在12月才略有反弹,全年投资额为55万亿。

再看一下2018年的数据,同样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投资是63.6万亿元,2019年大跌至55万亿,但统计局说增长了5.4%。

 
至今没有看到解释,我的猜测是:国家统计局去年有一次经济普查,很多地方都挤水分。也就是说,2018年的63.6万亿可能是假的,倒推回去应该是不到52万亿。

也就是说,中国的投资额一度“含水率”超过20%。

GDP兑水、虚报投资额、财政造假,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比较突出。可以说,中国的投资额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很多数据都是用来吹牛的,而不是真实发生的。

那么,某种程度上说,2019年中国投资“大萎缩”,也为中国这次大基建提供了契机。

02

新基建的机会在哪?



什么是今天的中国新基建?我认为,是以移动支付、发达的物流、优秀的冷链、中国的制造和云计算为底层基础的技术,可以出现巨多的创新空间。

奶茶店一开就是7000家,因为有了更好的物流+冷链。连锁酒店一开就是4000多家,因为云计算、移动支付使得数据、信息及现金流管理更高效。

基于物流的提升,区域品牌走向全国的可能性正在快速放大。

基于中国制造,中国出现了很多的全球性品牌。过去我们说“中国制造是低端制造”,这句话其实是错的。


中国是终端制造大国,是全球极少数有全类目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在中国的一个村或者一个镇,能把一个产品的几千个零部件在两天之内找齐并且生产出来,这就是中国制造。

基于云计算,中国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模式。比如,过去我们认为快手、抖音上都是雷人视频,但今天,每天有上亿人通过它们看教育直播。而教育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至今仍聚集在一二线城市,而直播直接把教育资源下沉了。

此外,从国际竞争来看,中国新基建已经塑造了很大的优势。

比如欧洲的信用卡高度普及,但中国的智能手机特别普及,以至于卖红薯的大爷都能用二维码来收钱。

所以,中国的移动支付对比欧洲实现了弯道超车,欧洲人对移动支付并没有什么期待,因为信用卡让他们觉得挺方便。移动支付带来的后端看不到的应用创新,欧洲就彻底落后了。甚至可以说,欧洲在电商乃至移动互联网整个都落后了。

这就是中国新基建带来的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层面上的逻辑。


新基建的数字化属性决定了其数字经济增长基础的地位,能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才和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带动行业发展,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此外,也为创新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参与建设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其中,5G可谓是新基建的领衔者,不仅为国民经济的转型带来更高质量增长,更为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降临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保障。

03

如何避免重蹈“4万亿”的覆辙?



2008年的“4万亿”并没有明确提出刺激房地产,至于为何后来被诟病,我认为原因在于当时除了“4万亿”,货币政策还非常宽松。

宽松到什么程度?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同比大增了27.7%,而且是通过连续降准、降息实现,银行信贷政策空前宽松,是无差别释放流动性。

结果是:2009年的GDP比2008年只增长了不到3.5万亿,但广义货币M2净增了13.1万亿(从47.5万亿增长到60.6万亿)。
 
也就是说,2009年的增长是拿钱堆出来的。央行每释放出3.74元人民币的货币增量,才换来1块钱的GDP增量。

2009年M2增速是27.7%,GDP增速是8.7%,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当年的真实通胀是19%。

那么,2009年到2010年房价大涨不可避免了。不是房价大涨了,而是货币贬值太快了。

 
所以,观察宏观政策是否宽松,主要看M2同比增速。目前我们的M2增速是8.4%,估计2020年最高也就到10%。

而且,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100万亿,是2008年的3.3倍。2019年,中国不包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55万亿。

而如今的34万亿,一般是包含项目的总投资,项目建成需要几年时间。真正在2020年完成的投资并不多。

我预计随着更多省份公布数据,总投资额或达到60万亿。


如何避免走当年“4万亿”的老路?我认为有三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新增投资要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

我认为,各地政府对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建投入,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充分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纳入投资规划中。这导致一些人口流入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

所以,中国大基建的空间很大,但要纠正误区,避免跟过去一样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过度投向人口流出地。

当然,一些中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地,也需要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投资,但可以适当倾向于在中心城区进行规划,以免造成资源的误配和浪费。

第二个关键,投资到医疗、教育等长期性的领域。

这次疫情就暴露了医疗卫生系统的短板,恰好也是一次契机补足短板。

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当年的“4万亿”,地方政府比较看重投资项目对GDP的快速拉动,却忽略了医疗、教育这类短期看不到回报,但长期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

比如教育方面,很多大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高中教育基本不向非本地籍人口开放。同时,国家可能很快会推出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对于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来说,需要加快对教育领域包括高中阶段教育的投资。

第三个关键,需要用更市场化的融资方式。

当年的“4万亿”投资,伴随着大量的地方政府负债,其中大量以土地做质押,而当时中国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许多分配在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对应为人口流出地),才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误配。

所以,为了避免重走老路,当下这34万亿需要用更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来进行,比如抵押贷款,金融系统自己会判断哪里的投资有更高的回报,再比如多吸收民间资本的投资跟进。

“本文已获得吴晓波频道授权,推荐关注知识服务平台-吴晓波频道”


———— e n d ————
推荐阅读【原创】华略五周年故事:这可能是春天里你最想看到的招聘文案

【原创】金融科技路在何方:随风而逝,还是涅槃重生?

【原创】疫情之下,知识付费行业如何爆发“战疫”?

【原创】敢问“后疫情时期”趋势之变,我们拎出了必看干货

【原创“智服”疫情:开启中国智慧治理的大变革

【原创】当下火爆的“宅经济”如何笑傲“后疫情时代”?

【荐文】五菱的76个小时,改变了中国口罩

【荐文】被病毒“激活”的中国制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