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周岁记终篇:“大虹桥”的深远影响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轮值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首刊于第一财经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获批一年来,这片热土正用“大手笔”和“绣花功”来擘画“彩虹桥”的时代画卷。“大虹桥”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功能辐射的战略核心,建设过程中又在哪些领域实现突破引领?哪些方面践行了国家使命?一周年之际,华略智库特别推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系列评论,本期为第四篇。
“大虹桥”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3个版本。
2009年,虹桥商务区成立,四至范围为:东至外环路,南至G50沪渝高速,西至G15沈海高速,北至G2京沪高速,共86.6平方公里,逐步塑造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功能,可以称之为1.0版本。
2019年,虹桥商务区扩区,按照街镇整建制提升的原则,将长宁区新泾镇和程家桥街道(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闵行区华漕镇、嘉定区江桥镇、青浦区徐泾镇原未纳入虹桥商务区的部分共64.8平方公里全部作为拓展区,建设一流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增强联通国际国内的开放枢纽功能、营造国际一流的商务生态环境,实现151.4平方公里整体协调发展,可以称之为2.0版本。
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设立,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发展格局,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总常住人口1500多万人,可以称之为3.0版本。
十多年来,“大虹桥”的开发建设探索出不少宝贵经验。特别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设立的这一年来,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年,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年,“一核两带”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跨区域协同发展树立了标杆。
我们认为,这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典范,其中的关键不在于制定了多少方案、安排了多少项目、给予了多少倾斜,而在于打好了“三张牌”,这能够给国内类似地区带来启示,提供借鉴。
首先,是打好了“开放牌”,强化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根本特质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名称上看,突出“虹桥”但不是“上海虹桥”,名称里既有“国际”的属性,地理空间上又跨越沪苏浙,体现“长三角”的属性;
从角色上看,侧重于以扩大对外开放来深化对内开放,更好形成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从任务上看,重点是彰显开放优势、强化核心功能,持续深化长三角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可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本质就是双向开放。
一方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一核两带”本身的对外依存度就比较高,借助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这些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依托进博会这个重大对外开放平台,“一核两带”都全力以赴承接溢出效应,引进了一批国际优质产品和资源资本,也涌现了一批走向“一带一路”的企业和投资。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对内开放。相对于整个长三角三省一市35.8万平方公里而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空间范围为7000平方公里,使得长三角一体化在都市圈的尺度上进一步具象化。
其中虹桥中央商务区可以视为上海都市圈的“大地原点”,而北向和南向拓展带都位于“一小时通勤圈”之内,可以视为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内圈”。随着都市圈同城化进程的深入,特别是长三角“一网通办”的率先落地,“两带”的企业都主动向“一核”看齐,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虹桥总部+腹地基地”“虹桥商务+腹地休闲”“虹桥贸易+腹地物流”等模式,“一核两带”之间形成了频繁而稳定的联系。
其次,是打好了“改革牌”,强化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发展动力
“一核两带”本身就立于深化改革的潮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设立,更是围绕破解制度瓶颈,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创新举措,激发区域发展的澎湃动力。
一方面,从顶层设计推出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改革举措。《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了29条创新举措,其中16条仅适用于虹桥中央商务区,另外13条适用于“一核两带”。
其中似乎“爆炸性”“重磅型”的举措不多,还有一些是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经验做法,但是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却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绝大部分都得到了创造性的落实,打通了从政策逻辑到实地操作的路径。特别是“两带”不只满足于13条“通用举措”,还千方百计争取复制另外16条“专用举措”,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了政策效用、实现了政策预期。
另一方面,从基层实际探索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改革举措。在29条创新举措之外,“一核两带”更希望借助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契机,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两带”都非常注重研究“一核”乃至整个上海的改革动态,一些地区与虹桥管委会、虹桥中央商务区四个片区乃至张江、临港等重点功能区开展经常性的深入对接,在认识上、行动上与上海“同频共振”,从而实现了在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功能”建设中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第三,是打好了“功能牌”,强化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使命担当
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甚至高于质量和效益的特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虹桥中央商务区是功能核心,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个拓展带是功能支撑,北向拓展带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南向拓展带重点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一方面,统筹做好功能分工。尽管虹桥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位比较突出,但其绝不是“天下通吃”“样样精通”,有些功能是“一核”所独有的,有些功能是“一核”所引领的,有些功能是“一核”与“两带”共同构建的,有些功能是“两带”支撑“一核”的。
特别是“两带”没有一味依靠“一核”的功能扩散,而是结合实际塑造细分领域的核心功能,并通过设立在中央商务区的“反向飞地”或“双创基地”加强功能传导。“一核两带”在功能塑造和区域分工中,也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优化。
另一方面,整体推进功能耦合。在功能分工的基础上,“一核两带”通过功能协同和空间协同,对内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功能网络场,对外形成了服务长三角的功能辐射源。比如,虹桥国际机场以客运为主,通过与金山的华东无人机空港、平湖的直升机空港、嘉兴的货运机场协同,以及在苏州、嘉兴等地设立虚拟航站楼,就能够形成多层次的航空枢纽。
【原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周岁记之二:北向拓展带加持沪苏同城
【原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周岁记之一:中央商务区如何跑出加速度
【热文】长三角41城亮出2021年“成绩单”,谁是最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