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奇帆最新演讲:如何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Economics一克纳米 Author 黄奇帆




作者:黄奇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重庆市原市长

来源:Economics-克纳米


随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重磅推出,中国深化市场化改革再度迎来一块重要“拼图”。近日,黄奇帆先生从全球视野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解读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条件及瓶颈障碍,并对“建设统一大市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研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全文5007字,阅读约13分钟


2022年4月26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和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SAGE)联合主办了第四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以下是黄奇帆发言实录。

大家上午好!

我发言的主题是“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关键性举措”。最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我想从这个文件谈起,谈一点我的认识和心得。

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中国的突出优势

从规模而言,中国人口有14.1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0%,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无法自给,要靠进口,就可以立刻产生20%人口的市场需求;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自己自给自足,就相当于覆盖了全球人口20%的市场份额,再加上一部分产品出口海外,假设出口份额占全球10%,就等于中国供给了全球30%的人口。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欧最发达的国家,比如说德国、法国、英国,他们人口都在6000-8000多万人,只占全球人口总量的1%左右。日本1.26亿人,美国3.3亿人,整个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总人口也就在12.15亿人,而中国一个国家就有14亿人,对于全球供需格局的影响比整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口规模还大。

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是一个单一的大市场,所谓单一市场是指法律体系统一、税务体系统一、商业规则统一、语言文化统一的市场,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市场,遵守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汉族人口在中国人口民族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占中国总入口的91.1%。各民族和谐稳定,均衡发展,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全国通用,商业规则和市场环境是大体一致的。

这一点中国和印度很不一样,印度说起来也是一个拥有14多亿人口的大国,但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碎片化的散装市场。印度是一个有28个邦、6个联邦属地和一个国家首都构成的联邦制国家,每个邦都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在宪法之外还有各自的法律体系和商业规则,各邦之间的要素商品的流动面临重重壁垒。

印度有100多个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的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也仅占总人口的46%;印度的宗教信仰种类繁多,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佛教等,各个宗教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印度还通用多种语言,仅官方通用语言就多达22种,有121种语言的使用人口都在1万人以上。此外,印度还传承着等级森严的种性制度,将人分为五等,不同的等级人群之间也不是统一的市场,可以说印度是由20多个大大小小的散装市场构成。

正是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造就了中国工业独一无二的强大竞争力,会对全球供需格局造成巨大的影响,进而带来原材料价格全球分工、产业配套等一系列的剧烈变化。最终体现在产品价格上,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的现象。

一国产业竞争优势大致有以下几种,有因为技术领先形成的技术优势,有劳动力供给充足、成本低廉,形成了劳动力比较优势,也有某种资源禀赋优质而具备的资源优势,以及油、电、煤、气、运等各类要素成本上的比较优势等。

中国工业制造业最大的竞争力就在于规模优势,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劳动力成本,这有一定道理,但是实际上劳动力成本往往在制造业总成本占比在10%左右。劳动力成本高一点、低一点,只能影响总成本几个百分点,而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就能够大幅摊薄制造业的各项成本。

一是研发成本,二是固定投资成本,三是物流成本,四是市场开发成本,五是原材料采购成本。而且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劳动力成本也会被摊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规模又可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成本的30-40%。一旦达到了充分的规模,就可以把价格压低30-40%左右。一类产品只要中国能够生产,马上就能够大幅度压低同类产品售价,这是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威力所在。

美国一些专家和政客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产品这么便宜,所以老是对中国企业搞所谓的反倾销调查,实际上他们不理解中国市场的特征,倒是那些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包括美国公司,他们尝到了甜头,一直看好中国市场,即使在疫情冲击下,还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在这个意义上讲,那些鼓吹与中国脱钩的想法是短视的,是不会成立的。

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仍然在持续发育形成中,还存在四个具体问题,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来解决

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一个发育发展的过程。刚才说的这种优势,并没有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这个大市场至少还有四个方面的短板,或者缺陷。

一是地区间竞争产生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学界,地区间的相互竞争比拼经济增速和规模,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这的确也是一种客观的现象。

对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钱颖一教授有深刻的观察和著述,这种地区竞争有如市场经济一样,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驱动着地方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等,这是地区竞争带来的积极效应、好的一面。

但是地区竞争也有负面效应,各地为了本地GDP和税收,拼命上项目,加上产业总体上处于低端环节,以至于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因为同样的逻辑,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保护本地的企业,甚至保护落后产能,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发挥,产能过剩此起彼伏。近年来,生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这种现象有所减少,但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二是城乡二元更加导致的市场分割。这个表现在要素市场各个方面,劳动力在城乡的流动、区域间的流动仍然受制于户籍制度的束缚,农村建设用地像城市建设土地那样同地、同权、同价的机制还在探索。在商品服务方面,受制于监管能力差异,一些地方农村流通的商品与城市同类商品看上去很像,但质量标准差得很远,部分甚至就是假冒品牌、伪劣商品。在交通物流市场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市场差距比较显著,制约着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反过来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部分领域行政配置资源的色彩仍然浓厚。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尽管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但仍然在一些领域计划和行政色彩浓厚,制约着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发挥。

比如在能源领域,油气进出口仍然高度管制,中国是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却在能源定价上缺乏全球话语权,这与我们高度管制政策有关。再比如在电力领域,直到去年出现大规模电荒,煤电上网电价才逐步放开。此外还有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一些领域的市场准入不同地方的政策各不相同,企业在一个地方能注册,再换一个地方就不行等。

四是资本在部分领域无序扩张,甚至形成市场垄断。比如说近几年房地产一业独大,房价高企绑架中国经济,大量资本裹挟着银行贷款无序涌入房地产业,不仅扰乱了城市规划,还绑架了中国经济,以至于宏观调控投鼠忌器,被动应战。

再比如说金融业脱实救虚、畸形发展,目前金融业的平均收入水平是制造业的好几倍,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大量资本争夺牌照资源,银行表外业务急剧膨胀,大量资金空转在实体经济之外,一些资本打着金融创新旗号,大搞老鼠仓,哄骗老百姓,前几年盛行的P2P就是典型。

再比如说互联网行业赢家通吃,野蛮生长,出现了限制竞争、赢者通吃、价格歧视、泄露个人隐私、损坏消费者权益、风险隐患积累等一系列问题,存在监管滞后,甚至监管空白。所有上述现象反映了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单一市场仍需要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改革。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实质就是要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总体要求、市场基础规则、市场设施、要素和资源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和市场秩序、组织实施保障等方面,一共提出了30条意见。我理解其核心意图就是要进一步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性堵点,推动形成全国大致一致的市场环境,推动这个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这里有三个要点: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中之一。如果说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在要素层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大市场,这是从市场主体所处的营商环境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中似乎很清楚。

有句俗话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似乎政府与市场之间各有分工、泾渭分明的。而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发展发育的过程,尽管经过多年改革,市场经济四梁八柱已经竖起来了,但离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仍有不小的差距,更何况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的理解是有为政府才能催生有效市场。

中国这样的超大市场转型中的经济体,必须发挥政府在提供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市场设施、要素资源市场化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与市场制度的有效供给,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威力、活力完全释放出来。

第二是促进区域良性竞争、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意见》的一个意图,是要对区域竞争负面效应进行系统的矫正,而实施这种矫正,从目前看已经具备了技术条件,也是顺势而为。

从技术上看,近几年各地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要做的是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统一接口,让市场主体在哪里都能享受到一样的制度供给。

从趋势看,随着中国市场的发育,地区之间竞争日益从过去围绕低端产业的同质竞争,向依据各自比较优势进行深度分工的差异化竞争转变。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全面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背景下,各地的比较优势正在深刻调整。

过去昆明的鲜花只能在本地消纳,需要人们到昆明去赏花,现在得益于冷链技术的进步、航空运输的便捷和电商平台的加持,昆明的鲜花隔日甚至当日,就能送到上海、北京和深圳的家庭,这是因为技术的扩散,比如深圳的冷链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杭州的电商平台推广带来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把昆明鲜花配送范围由本地扩展到了全国,这是一个典型的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统一的大市场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故事也让欠发达地区获得了新的比较优势,换言之,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正是要让更多这样过去不可能的故事成为可能。

第三是畅通内外双循环、强制中国引力场的内在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方面源于加快形成供需互相促进、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的需要,是以国内大循环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来牵引国际大循环,进而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需要。

当前,ACEP已经生效实施,未来超90%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大幅度放开,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减少,中国还提出了申请加入CPTPP,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参与的FTA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中国与国际大循环交易成本将趋于下降。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国内市场还是分割低效,要素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的成本还比较高的话,就失去了开放的意义。换言之,做好国内市场的功课,是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国际竞争,形成吸引集聚全球要素资源引力场的根本所在。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月刊】居家办公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没有放慢前行的脚步

【原创】“南乌镇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且看“江南七雄”的“霸榜”之战......

【原创】华略观点: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几点认识

【原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德国经验谈我国如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原创】华略创始人任新建:长三角如何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复工复产,长三角如何协同按下“重启键”?

【原创】钦州随思:中国最应该崛起的沿海城市

【热文】安徽省长王清宪的博士论文后记,催人泪下!

【热文】中国4个最强经济大省分别最擅长制造什么?

【热文】华为调研了82位离职博士,终于知道人才流失的根源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