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略智库夏骥:关于上海发展五型经济及做好招商引资的几点思考(上)

刘昕 夏骥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整理:刘昕 华略智库高级研究经理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从做强做优到全面发力,“五型经济”既勾勒出上海经济的重要长板,也代表其都市经济的关键走向。日前,夏骥老师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2年招商引资大讲堂系列网上培训班”,就“上海发展五型经济及做好招商引资”作出精彩分享。本文为上篇,重点聚焦上海发展五型经济的历史背景及发力重点,一起来看!


全文6968字,阅读约18分钟


上海在提出五型经济之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我想围绕上海提出发展五型经济的背景是什么,上海发展五型经济过程中主要的发力点是什么,上海在发展五型经济中是否有一些集成区和典型案例,以及怎样围绕五型经济来开展招商引资等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从上海的城市定位与功能看五型经济


首先我们来看上海提出五型经济的背景:五型经济提出,背后继承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脉络,是基于更早时期上海发展的城市定位和功能所提出来的概念。


上海在“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有几大格局的变化:


空间格局上,上海提出加快“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同时全面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经济格局上,主要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五型经济;产业格局上,上海提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格局,其中重点是“3+6”产业体系,分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现代消费品六大高端产业。


关于上海的城市定位,《上海市城市规划2017-2035》的城市性质和目标愿景中,提出了打造全球城市的定位。围绕打造全球城市,上海“十四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以及历年政府报告中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定位描述。比如以“国际”开头的,包括国际会展之都、国际数字之都、国际时尚之都、国际品牌之都、国际仲裁之都、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等,背后都蕴含了特定的发展使命,例如国际会展之都代表着开放,国际数字之都代表着创新等;以“全球”开头的,包括全球影视中心主要着眼于服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是促进开放;以“世界”开头的,包括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主要围绕创新,世界级港口群主要围绕流量,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湖区、世界级滨水区主要是围绕服务。


接下来我们看看上海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评价体系中,通过量化世界城市在金融(银行、保险)、广告、法律、会计、管理咨询五大行业的全球连通性,对全球城市进行排名。从2018年到2020年,上海的排名在不断地进阶,2020年处于第五位,在全国仅次于香港。


从上海与各国联系来看,有所侧重也有其短板,与亚洲其它城市相比,上海主要联系的方向是亚太地区,而香港联系的各个方向较为均衡,新加坡则更侧重于联系欧亚大陆和欧美地区。


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可以发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一是高能级创新。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的产业转型经验表明,全球城市经济动力已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是服务业主导。全球城市的历史发展经验和产业演变规律表明,服务业在产业体系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在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均超过80%,上海的服务业占比目前是70-75%之间。


三是高集聚总部。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是公认的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伦敦还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保险、期货和航运中心。这些全球城市高度集聚全球企业、机构总部,成为高端要素配置的中心。


四是深度化开放。通过全球网络连接通道,可以不断提升城市“引进来”的吸引力、“走出去”的竞争力,继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五是高频率流动。全球城市大都是著名的海港、空港、数字港,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规模扩张、高频流动、高能增值,支撑流量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重组。


我们也可以同时看看其它城市的定位,例如成都提出了打造“公园城市”的城市定位,建设“三城三都”,分别是世界赛事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文创名城,以及国际会展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可见成都也在全球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赛道,突出自己的特色。



再来看上海的城市功能。对上海而言,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甚至高于质量和效益的特质。近年来,上海城市功能的谋划愈发完善,从时间顺序上可以概括为“五-四-四-五”体系。


第一个“五”是上海在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打造“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个“四”是2018年上海提出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在此基础上,上海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进一步诠释了“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的内容,明确地提出了“成为全球资金、信息、人才、货物、科技等要素流动的重要枢纽节点……基本建成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承载地,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品牌,成为全球金融体系、贸易投资网络、航运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城市”,为五型经济的提出作出了更深一步的谋划。


第二个“四”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重点上海的四大功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第二个“五”就是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结合上海发展的脉络,上海市委在2020年第四季度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五型经济的概念:上海经济有着不同于一般省域经济、一般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典型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型经济”并非各自独立的五个部分,它们相互之间亦有密切关联,本质上,均指向创新、开放的基本特质,以及集聚、服务、辐射的城市功能。


上海发展五型经济的重点考虑


接下来我们看看上海在发展五型经济方面重点考虑了哪些领域,这样在招商引资方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对五型经济有了更加全面的阐释:发展具有引领策源功能的创新型经济,培育和吸引高能级创新主体,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含量和质量;发展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优势的服务型经济,增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总部型经济,着力培育吸引集聚多功能、高能级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体现高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开放型经济,着力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发展传统线下流量和新型线上流量并重的流量型经济,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能增值。



近两年上海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也对五型经济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其中2021年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发展五型经济的“五个关键”:创新型经济关键是人才;服务型经济关键是品牌;总部型经济关键是头部企业;开放型经济关键是通道;流量型经济关键是平台。在2022年的工作报告中,对五型经济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部署: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促进流量线上线下融合。可见,上海在发展五型经济上,一直有着连续性的谋划。


分领域看,五型经济的发展有着各自的主要侧重方面:


——关于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核心是人才,重点要激发企业家、科研人员、第三方机构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动力。除了科技创新之外,上海还重点推动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些也是发展创新经济的主要领域和推动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可以看看全国重要城市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和全国技术流向。上海去年的技术合同交易登记36998项,在城市排名中位于第二位,而北京有93563项,差距比较明显。从全国技术流向的输出量来看,北京也是93563项,西安65684项,上海36450项,而南京以35188项紧随其后,上海排名第三位,与前两位有较大落差。但有趣的是,从输入量来看,上海吸纳技术37962项,是全国城市中唯一输入量大于输出量的城市,意味着上海有非常多的吸引高新技术的发展场景和投资机会。



在产业创新方面,上海主要围绕“四新经济”:新技术即可实际推广、可替代传统应用、可形成市场力量;新产业即基于新科技,依托新市场需求,实现产业重大变革;新业态即伴随新信息技术应用,现有领域衍生新环节、新活动;新模式即以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有价值链,实现产业要素重组。“四新经济”的提出,也明确了其重点产业领域,以及经济业态、载体建设、服务支撑、政策引导和管理制度方面的谋划。同时,上海制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空间地图,包括了各个区和各个重点区域主要发展的特色产业,特别是提出了建设40个“小而美”的产业园区,以打造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


在制度创新方面,上海承接了诸多战略任务,例如“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即上海增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快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外的任务还包括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


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关于服务型经济。当前,上海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0%,服务业增加值和税收占比都达到7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投资占比都超过80%,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90%左右。衡量城市服务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两个70%,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


对标“高质量”,上海的服务业数据体现出了一定的差距。例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占比分别为8.8%、5.3%,而日本东京都、美国纽约湾区等地区占比超过10%,金融保险占比不足1%,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仅占4%至5%,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功能性产业规模能级还较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约40万元/年,与全球顶级城市每年7万至8万美元的水平尚有差距。2021年,上海发布了《推动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金融服务、贸易、航运、技术转移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技术创新,以及健康文化创意旅游会展,重点还是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上海提出围绕三大领域谋划十项工作:围绕价值链整合,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产业电商服务等领域;围绕加速创新力溢出,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智能运维服务等领域;围绕强化功能性支撑,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生产性专业服务、职能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同时在“3+6”产业体系框架下,明确了各个重点高端产业所对应的重点细分服务业赛道,并对生产性服务业作出了空间布局上的谋划:“中心”提升能级,“五区”激发潜力,“新城”创增长极,“长三角”辐射联动。


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重中之重是打造国际中心消费城市,其中一个重点衡量标准是“首店”的打造。当今品牌商主导的世界首店经济,从欧美向亚洲蔓延,在国内,上海在“首店经济”方面的排名遥遥领先,有着自身的特色。另外上海在商业消费方面有整体的空间布局谋划,也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包括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推动多领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等。



——关于总部型经济。截至2021年12月,上海累计吸引82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504家,已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但与全球城市相比,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和能级还有待提升,全球性总部仍然不多。重点是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集聚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以及民营企业总部。


在跨国公司总部方面,2019年上海发布了《关于本市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若干意见》,具体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研发类总部和国际组织(机构)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总部机构集聚,加快培育和引进民营企业总部。2021年度认定后,上海累计认定的贸易型总部将达到233家,重点集中在浦东和中心城区。


在功能性机构方面,2020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规定》,“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创新中心的指标中,外资研发中心要累计达到560家左右。在这方面,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场景,包括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区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民营企业总部方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很多其它地方的民营企业都把总部设在上海。2019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鼓励设立民营企业总部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之一是降低民营企业总部的门槛。2021年度认定后,郊区的民营总部占比达到70%,跟外资企业总部的分布有所差别,在产业类别上,主要由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构成,占2/3左右。


——关于开放型经济。新形势下,我国正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从制造业开放为主加快向服务业开放为主转变。上海正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贸易投资网络,提升上海在重要领域的标准影响力和话语权。上海目前主要围绕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大功能区和金融业等重点领域拓展开放空间。



在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方面,目前正认真落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临港新片区时的“五个重要”的要求,着力打造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以及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方面,一年一度的进博会都会出台一批创新制度,特别是海关部门,去年推出了15项制度创新,代表性的举措有“6+365”服务平台,以及围绕平台打造的跨境电商、新型国际贸易等。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方面,重点围绕“8+1+1”开展制度创新:“8”即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公共信用8个方面,两个“1”分别是体制机制创新和双碳行动。


在金融业方面,上海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例如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2800万亿左右等,以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等具体的举措。


——关于流量型经济。上海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枢纽城市、节点城市,在发展流量型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形势下,上海应以建设国际数据港为目标,进一步破除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的障碍,特别是前不久中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 在市场一体化过程中,除了商品市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素市场的一体化,重点是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和数据交易平台建设。


在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方面,上海将推进浦东机场T3航站楼、上海第三机场等航空枢纽的建设,另外是推动上海东站等铁路枢纽建设,以及洋山港航海枢纽扩建,在“四通一达”的聚集地青浦区打造商贸型物流枢纽。



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方面,上海在金、铜、原油等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接下来要围绕有色金属、钢铁、铁矿石、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万亿级交易平台,打造一批百亿、千亿级重点功能性平台,另外上期所正积极研究钴、氢能、氨能和电力等期货品种,从而加快构建符合国内经济转型需求的绿色衍生品市场体系。


在专业市场建设方面,上海主要是打造证交所、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等。


在数据交易平台方面,上海数交所于近日完成了第二批20个数据产品的挂牌,另外数据交易的繁荣,还需要更多数据经纪、合规、评估、交付等角色参与,即上海首提的“数商”。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城市HR”:人才发展集团凭何成为“抢人大战”突破口?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疫情消散后,上海这个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原创】《古镇旅游,敢问破冰之路》之二:讲者严巍,“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是不变的”

【原创】新电商“二十二条”重磅出台:杭州能否坐稳“电商之都”NO.1

【原创】守“沪”之战,华略人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上场

【热文】1986、1998、2010、2022,上海的虎年

【热文】浙江干部的数字化思维,究竟是如何领先的?

【热文】多地重提“工业立市”!谁是全国工业第一城?

【热文】合肥再出招商大招:疫情下如何与企业共建产业链?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