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朔:越是寒气逼人,越要破除“常态化”内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秦朔朋友圈 Author 秦朔



作者:秦朔

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行行都在卷,处处都作难。自2020年出圈至今,“内卷”更像是一种长期伴生物,卷入其中的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与之相处、进而实现突破超越。寒气袭人之际,绝大部分行业都面临增量有限的内卷重压,此时哪里有亮光,企业无疑心向往之。“常态化”内卷背后,解析各类企业的向上之路,我们或许可以找寻破除内卷的生存之道。

全文7252字,阅读约19分钟

一个国家的经济,有顺势而上的时候,也有顶风而上的时候;有机遇远大于挑战的时候,也有机遇与挑战并存、甚至在某些时间和空间挑战大于机遇的时候。

在“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的时刻,转的好,就是生机、转机,转的不好,危机和挑战也可能常态化。

前不久我在《拒绝无力》一文中提出,行行都在卷,处处都作难,人人都在熬,但彼此无需怨,只能苦干、巧干、坚持干、创新干、团结起来一起干。

这篇文章的主题词就是内卷。

去年我写的第一篇大视野就是《不内卷》,最近还在不断思考,原本想写一篇《拒绝内卷》,但通过调研发现,内卷可能是一种长期的伴生物,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与之相处,进而突破它,超越它,开辟新空间。

最近任正非提出的“寒气说”,本质就是,当市场不再向外舒展,而向内收缩,企业该怎么办。

如果稍作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指标性公司都在强调,把立足点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不再以规模扩张为目标。

抖音集团去年有很多业务未达预期,其董事长梁汝波今年把“去肥增瘦”写进自己的关键指标中。他反思了组织的臃肿,要求减少对非核心项目的投入,大幅降低了招聘计划。他说:“(业务)通过加人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糟糕。”

中国平安最近宣布,公司标识中的关键词从“金融·科技”回归到20年前的“专业·价值”,显然也是对前些年在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等方面高歌猛进的一种调整。

我们习惯了外展式发展、增量式发展。内卷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困难。但如果这就是命运,那抱怨也没有出路。

以下将从什么是内卷、为什么内卷会长期存在、如何破内卷三个方面行文,对研究不太感兴趣的朋友请直接跳过第一部分。

什么是内卷?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内卷:成长和发展出现瓶颈;简单重复自我;组织内耗,抵消彼此的努力;对外的肯定性、包容性、接纳性下降,负面情绪和敌意上升,等等。

最近又仔细看了一些文献,深化了认识。

内卷(involution)这个概念,最早是1963年一位美国学者利福德·吉尔茨在研究印尼爪哇的水稻经济时提出的。他发现爪哇农民由于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水稻种植中的劳动投入,希望获得较高的粮食产量。但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这就是内卷,或者叫“过密化”。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内卷不是说产出不增长了,而是说单位劳动投入的边际报酬下降了。换句话说,光是沿用过去的投入方式,不够了。

与爪哇水稻经济相对应的研究案例,是日本水稻经济。

吉尔茨的研究显示,大致在同一时期,由于日本工业的蓬勃发展和快速的城镇化,虽然其务农人口基本没有增加,但伴随新的投入(如化肥、科学选种、机械化),获得了3倍于之前的劳均产量。

他评论,爪哇水稻经济是内卷型的变化,即“没有质变的密集化、复杂化”,日本水稻经济才是带有质变的现代化。

中国学者黄宗智研究了长三角水稻经济。他指出,长三角水稻经济的劳动密集度和精细度,在宋代便已达到甚至超越了19、20世纪的爪哇水稻,但其土地在明清所面对的人口压力远超爪哇。由于压力,长三角农业经济越来越多转入更高一层劳动密集度的“棉花-纱-布”和“植桑-养蚕-缫丝”的生产。

1350年中国没有人穿棉衣,到1800年平民都穿着棉衣。但无论是“棉花-纱-布”还是蚕丝,其产值都才三、四倍于一亩水稻,远远达不到18倍或9倍的劳动投入的幅度。 

既然“棉花-纱-布”、蚕丝的劳动投入极大,而产出很有限(相对于水稻来说),可以说非常内卷,为什么可行呢?因为这些劳动主要由妇女、老人和儿童来承担,“这些仅具低市场‘机会成本’的辅助性劳动力,吸纳了最低报酬的劳动”,“农业生产‘家庭化’是农业内卷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那么,中国农村经济的内卷化,何时才能真正打破呢?

黄宗智说:“一直到改革时期大规模的非农就业,加上计划生育导致的每年新增劳动力的递减,世纪之交后农业劳动力总数每年缩减约2%,才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劳均土地的增加和农业的‘去内卷化’”。

黄宗智还研究了小农经济“去内卷化”、走向现代化的“东亚模式”,主要是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

以日本为例,在明治时期,就将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确定为协助推动发展农业,而后偶然地,在美国占领之下,受惠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终止了地主经济,立法将农村土地所有限定于不超过45亩地,并系统组织基于农村社区的综合性合作社(“农协”),为农民提供有折扣地购买农资、农产品加工和运输以及小额贷款服务。

同时,政府配合这些基层合作社建立了服务性(而非牟利性)的廉价批发市场(包括冷冻运输和储藏设备),帮助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相连接这一基本问题。在基层合作社的小额金融服务之上,建设了全国性的大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大额金融服务。

黄宗智认为,农业经济的东亚模式之所以成功,是政府的有效领导和投入,加上普通农民以及村庄社区的良性配合,既防止了官僚体系内卷化脱离实际的错误决策,也激发了普通农民的自愿,让他们为了自身和村庄社区的利益而积极投入和参与,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结果。

以上这些研究,对我们今天理解内卷有何意义?

首先,内卷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禀赋、人口结构、产业与就业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谁故意制造的。我们不愿意内卷,但也要有平常心。

其次,内卷是可以被打破、被超越的,虽然并不容易。

方法之一是改变投入方式,增加先进生产力要素的投入;

方法之二是在更大的空间和产业跃迁中解决问题(如工业化、城镇化),如果只能就地进入新产业,就要有相应的组织模式(如家庭化);

方法之三是政府、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包括政府的简约治理、服务导向,释放人民的主体性和巨大潜力,以合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螺旋式发展。

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走出内卷的路径也不一样,但只要不甘心,勇于探索,出路是有的。

就像埃隆·马斯克,他想的是“如果我的未来不包括置身于恒星之间,成为一个多星球的物种,我会感到非常沮丧”。既然地球危机越来越频繁,他干脆把目标放在火星上。

所以,走出内卷最重要的方法,应该还是创想、创造、创新。


为什么内卷会长期存在?
内卷一词在2020年出圈成为热词,主要指竞争白热化、无序化,上升通道狭窄,看不到未来,觉得工作和生活像是无意义重复,等等。

我为什么说内卷是一种长期存在呢?有以下7点理由。

1.从全球看,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增长动力不够,新一轮具有普惠性的科技创新并不明朗,富国与穷国、资本与劳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矛盾在升级,全球治理失效,全球化本身也在调整和退潮。

2.从国内看,传统增长红利如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基建红利、供应链红利、开放红利等,有的消失,有的弱化,有的受到挑战。新红利在形成中,但还不足够。

3.尽管政府采取了逆周期调节、地方锦标赛(区域竞争)等方式,试图扭转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但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往往又会导致内卷进一步加剧。

关于这一点,我举一些例子。

8月27日,上汽董事长陈虹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说,个别地区的保护壁垒仍然形形色色,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比如有的地区在国家法规政策之外,加息、加码、抬高新能源产品的准入门槛,有的地区将补贴与产业落地进行强捆绑,要求企业当地注册、当地制造,甚至核心零部件也要本地化等等。”

最近调研中,几乎每个地方从事招商的干部都反映,“全国招商引资的竞争太卷了”,N多地方都去抢那些当红的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公司,竞相给出优惠政策,最后几个城市终极PK,能终于得手的“几乎就是政府出绝大部分的钱,再把一切都盖好,企业拎包入住”。

按道理,企业的产能布局不应该分到那么多地方,管理不精益,但因为有补贴,他们也乐得其所。现在当然一片红火,皆大欢喜,但将来产能都冒出来,严重过剩了,怎么办?政府这么大投入,万一回报有大的落差,怎么办?

还有地方,为引进龙头集团落地,在签署的大合同中给予不少特惠性条款,如政府帮助推广该集团旗下的其他产品。政府下令某某系统推广某某产品,现有用得好好的产品则面临被替代的危险,卷得更厉害了。

一家新兴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对我说:“按我内心的想法,大家都不补贴,完全市场化竞争最好,但现实是没办法。各地都在抢,都在补,不算未来的账。相反,没有谁真的在意市场经济的规则建设、法治建设。比如知识产权,随便模仿、抄袭、或被员工带走,要处理太难了。一个抄来抄去的市场怎能不卷?”

地方政府有发展冲动,无可厚非,但大家都这么来,隐患也极大。市场经济会失灵,政府主导的不顾规律、同质化的“大干快上”失灵起来,代价会不会更大、更可怕?只不过不在现任体现出来罢了。

4.收缩性政策造成的“合成谬误”,让一些行业短期难以复苏。

最典型的是房地产。一家房企董事长对我说,如果完全让市场出清,估计95%的民企发展商都岌岌可危。

“不少人批评发展商高杠杆扩张,如果了解这个行业就知道,一家发展商不断扩张的过程,是从买比较便宜的地、借助金融杠杆开发、获得利润,接着再买下一块地的过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最多,从而让城市的基础建设建得更好。发展商越扩张,负债越多,负债的大部分用来买地,买地的钱都交给政府、维持地方运转了。他预想的是金融杠杆不会抽走,这样可以一直扩张。现在金融不支持,就掉下来了。他们掉下来,政府运转也就难了。”

我听到,个别财政困难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动用专项债给公职人员、教师发薪的情况。

5.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三年疫情无休无止,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深受影响,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端的过剩。

6.一些部门的官僚内卷化,加剧了市场和社会的内卷压力。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0年就批评过公权力运行中的“内卷”现象,包括重“痕”轻“绩”的检查考核、不切实际的创新推广、化简为繁的层层设限、逐级加码的推动工作,以及刷票拉票的评比推选、精心编排的经典调研、装模作样的集体加班、翻来覆去的文稿推演等等。

例如,有的地方贯彻上级要求不是从有效落实出发,而是习惯性、想当然地增负加码。如果省里要求的是“六个一”,市里就变成“十个一”,区县自选动作又加码到十多个,似乎数字越多工作越有力;有的地方上级部门可能只要一个数字,一些干部向下布置任务时不仅多要数据,还逐级增加了总结、调研、剖析、台账等——“本来只要一根线,最后织出了一件衣”,给基层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和负担。

最近我们看到的乱罚款、收过头税费等行为,也是典型的内卷。

7.不少社交媒体上舆论的内卷化,充斥着不顾事实,不客观,一味追求流量、“骂赢”的气氛,让很多脚踏实地做企业的人感到为难。

一家中概股上市公司创始人说:“我觉得做企业面临四大‘卷’,一是法律要求越来越严,二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三是政府行为的介入越来越广,四是社交媒体上的道德绑架和批判越来越多,我们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稍微不小心卷进去,就会被骂得一塌糊涂。”

如果创造价值、做实事的人被社交媒体弄得心惊胆战,随便一些口水也能变成指挥棒,这种卷真的是劣质化的恶卷。


如何破内卷?
以上两节,讲了内卷的客观成因,也讲了内卷为什么是长期存在。本节谈谈如何走出内卷,超越内卷。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造成内卷的每个原因中分析,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如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强法治建设,保护产权,推动“放管服”等等。我这里只针对企业提一些建议。

市场冷暖,企业最先知。根据中金的数据,今年上半年A股公司的表现整体偏弱,全A/金融/非金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增长4.0%/1.6%/5.8%,都是微增长。二季度上游行业盈利整体增长64%,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整个A股业绩的趋弱。

由于绝大部分行业都内卷不已,增量有限,所以哪里有亮光,企业就很向往。

这两年家电企业巨头纷纷“外卷”,对外收购。如美的集团包销了科陆电子的定向增发,成为其控股股东,为的是加码能源管理和储能产业。美的还通过下属公司收购了合康新能的控股权,扩展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业务。格力收购了盾安环境、银隆,布局制冷阀件和新能源领域。海信收购了日本三电控股,进军电动压缩机。

步子更大的TCL科技,前几年入主中环股份,尝到了半导体材料和新能源光伏新赛道的甜头,近期又牵手协鑫科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打造10万吨颗粒硅及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

面对内卷,企业家总是有办法去寻找出路。

最近刚刚荣退的宁高宁曾经把职业经理人分为5类:守业型、效率提升型、业务扩展型、战略转型发展型、可持续发展再造型。你越能向上进阶,就越有可能破内卷,破闷局,开新局。

我在调研中和很多企业家讨论的核心,就是如何破内卷。通过交流,我大致梳理出6个方面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1.在内卷、存量市场中要胜出,要把握好三要素:成本竞争力、消费者剩余感、企业软实力。

不要一想到成本竞争力就是砍人头、压费用。这是消极的成本竞争力。积极的成本竞争力是仔细梳理从研发、产品设计到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的全流程,看能不能用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流程化、服务化等方式,减少各种浪费,提升效率,让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好到顾客高度满意,不用退货,不用返工,也减少存货。

这样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看,就是为顾客省钱,同时也提升了顾客的剩余感。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创新、产品内容的创新、良好的顾客关系管理,提升企业的软实力,特别是品牌价值。

最佳的竞争之道是,我比你有成本优势,消费者还觉得获得了更多,品牌还有高价值。这在强调规模导向和成本领先的生产资料行业相对容易做到,在2C的消费品行业,因为原材料和供应链一分钱一分货,成本很难低过对手,但可以做到成本在产品定价中的占比低过对手,同时做到有很高品牌溢价。ESG现在为什么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和软实力。

2.不要怕内卷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重要的是突破思维盲点。痛点、堵点、难点可能恰恰是你的机会,只要你能把它们变成亮点、看点、卖点。行业巨无霸并不能通吃市场,一定存在有大量缝隙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等着你去发现,一定有不同于以前的产品做法、市场做法等着你去开拓,做出差异化。

3.成本管理是硬道理,价值创新是更硬的道理。从博大到精深、走专精特新之路是价值创新,越来越贴近顾客、数据驱动是价值创新,在研发上突破是价值创新,数智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是价值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都能带来不同以往的新价值。一个行业里有没有价值创新导向的领导者,决定着这个行业是兴盛不衰,还是面对迷茫无能为力。

最近我在广州调研了一家上班不打卡的科技企业视源股份,截至去年底,这家企业总人数5400多人,约60%为技术人员。他们在液晶显示主控板卡、交互智能平板方面有突出的技术实力,不仅板卡做到了世界第一,而且在教育数字化工具及服务(品牌为希沃)和智慧协同平台(MAXHUB)领域也做到了国内第一。他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为员工创造环境,让员工为顾客创造价值。

为了让技术人员安心研发,视源的园区建有幼儿园、体检中心、放映厅、健身房和瑜伽室等,水平都很高。为形成持续创新力,他们孵化的创业项目,都给予团队相当比例的股权。员工满意了,看到未来了,就会全情投入。为了开发希沃,研发人员可以在中小学教室一跟就是一学期,以了解老师的习惯和需求。

老龄化在很多人看来是内卷的原因,但在他们看来是创新的机会,比如机器人未来将有很大空间,“一张智能化、具有很多料理功能的病床,也是机器人”。同时,他们认为,机器人应用要真正社会化,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一定要有耐心。

4.要打破内卷,一个重要路径是走出去,融入全球化,释放“中国能力”。

5.如果既不能向外走,也不能向上走,怎么办?收缩、聚焦,也可以考虑重组与退出。市场适度出清,也就降低了内卷的程度。

6.以上思路要落实,还有一条最重要的,那就是企业家精神。

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能不能破内卷,防内耗,拒内斗,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取决于共同的努力。风险在外部,更在内部。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篇文章最后,我用前不久在安徽、最近在广州的调研中三个企业家说的话,和大家共勉。



洽洽食品创始人 陈先保:
“创业就像考985大学,我理解是1000个考生有985个人都考不上,1000个老板也可能有985个只是冲着机会、利益、钱去的,这就风险很大。看起来是利益,实际可能是坑。只有真正敬畏客户、敬畏市场,为客户、为行业创造价值,才能走得长久一些,尽管也可能慢一点。如果只想压榨供应商,压榨农民,最终不会有好结果。最大的威胁不是对手抢你的市场,最大的威胁是自己的认知、定力和坚守不够。”




三只松鼠创始人 章燎原:
“重要的从不是那些在一旁指手画脚的人,不是那些对别人的失败评头论足的人,荣耀属于那些真正站在竞技场里打拼的人:他们满面灰尘,浸透着汗渍和血迹;他们英勇无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犯错误跌倒,因为这条路上一定伴随着打击,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奋力向前;他们理解何为执着和专注;他们献身于崇高的事业;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品尝了伟大的胜利和成就;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使他们失败了,至少他们也是伟大地倒下,因为那些自始至终从不知道胜利或者失败的、冷漠和胆怯的灵魂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 何小鹏:
“可能很少有哪个行业像新能源汽车这么卷,但我亲自加入小鹏、亲自下场5年来,我看到的是中国的智能汽车正在复制中国智能手机的成功,看到的是中国汽车从过去的合资、外资品牌为主到在新赛道上以自有品牌为主,看到的是燃油车时代20万、30万元价位以上的车很少有国产品牌,现在则有不少,而且我们的车都在出口,看到的是社会对于新能源车、电动、智能的认知越来越积极。这必将在未来带来交通行业的革命、效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常有一些大人在机场等场所找我合影,不是他们认识我,是他们的孩子,那些10岁到20岁的孩子,他们是科技发烧友,认识我。崇尚科学与技术的年轻人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也许现在很痛,我们也有要改善的,那就努力去改,但我们永远不要放弃,永远和希望站在一起。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月刊】最近一个月,华略智库发生了哪些新鲜事儿?

【原创】从“各有所长”到“环保共生”:长三角示范区这三座古镇如何破圈?

【原创】市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上海给苏州带来哪些启示?

【原创】华略汽车产业招商培训终篇:招商模式&经验之谈

【原创】华略汽车产业招商培训之二:新能源车企top品牌全景解构

【原创】细数四年来,长三角的十个“大”!

【热文】温铁军重磅演讲:这个领域,将成为中国经济第三资产池!

【热文】常州,第三次大爆发!

【热文】上海张江VS苏州工业园区,谁拥有更强大的“上市军团”?

【热文】国家发改委《求是》刊文,非常之时释放哪些重要讯息?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