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CEO、首席媒体官、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近些年来,苏州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上一路高歌猛进。除去实力雄厚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还将高新区打造为科创主阵地,培育了一批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形成了罕见的最密集“高新军团”。它们必将成为苏州未来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为苏州发展带来极大的活力。
全文4692字,阅读约12分钟
最近,各地纷纷交出一季度成绩单,苏州经济发展呈现明显放缓趋势。阶段性成绩不及预期,并不代表经济基本盘或发展路径存在问题,因为周期性是永远存在的,有波峰波谷的变动也属正常。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常需要起跳前的“下蹲”。
为什么说是“下蹲”?由于长期来往于沪苏的关系,我对苏州的整体情况有些了解,有些底层的逻辑可以分享一下。我个人观点是,思考问题、做出判断的时候,可能历史感和逻辑感比纸面数据更根本、更核心,前者是里,后者是表。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型合作项目,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一,实现七连冠,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的排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区,是排名前十高新区中唯一的地级市高新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一号产业”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二,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0家,连续多年产值保持20-30%的增速。但可能是因为“园区经验”太出名,外界没那么多人知道苏州还有一个实力很强的苏州高新区,也是顶流一般的存在:作为江苏省“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中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也是苏州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两核”之一,苏州高新区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群拥有医疗器械企业超900家,2022年营业收入超400亿元,近年来保持年均30%的增长率,正向千亿级产业高地奋进。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光子产业也声名鹊起,集聚光子企业超200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处于爆发性增长阶段,实现了从“追光人”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跨越,正在全力建设全球知名光子创新中心、打造千亿级全国一流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可能是因为昆山连续18年蝉联“中国第一县”的殊荣过于闪耀,少有人知道昆山玉山镇蝉联全国千强镇第一,而玉山镇实质就是昆山高新区(2012年昆山市对高新区和玉山镇实行“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92亿元,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32位,综合实力保持县级市国家高新区首位,而且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星罗棋布。常熟高新区的常熟服装城声名远播,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专业市场,以至于鲜有人知道,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才是常熟高新区的绝对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产值占苏州1/5。目前,常熟高新区不仅是国家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且正在擦亮“国家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金字招牌,向千亿级规模的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高地迈进,助力常熟打造“中国最年轻的汽车城”。除了这4家高新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支撑,有三个榜单可以更具象地展现苏州“高新军团”的咖位:其一,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中,江苏9家高新区上榜,占全国上榜的53家高新区的17%。这9家高新区中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均在苏州,占全省1/3。
其二,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苏州4家国家高新区全部实现进位,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全国第四、苏州高新区全国第20,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实现七连升,分列第32、62位。其三,在江苏省科技厅2022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全省纳入评比的51家高新区中苏州独占11家,且其中5家排名15,占全省1/3,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常熟高新区、太仓高新区。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苏州11家国家、省级高新区以占全市18.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6.4%的地区生产总值、61%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44%的出口总额。苏州“高新军团”对苏州经济的支撑可见一斑,当然这也是苏州园区经济的特色。而且,这11个高新区还集聚了全市64.2%的高新技术企业、71.4%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和全部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成为苏州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据悉,2022年苏州人才总量达343万人,高层次人才34万人,入选国家级创业类人才数连续9年全国第一,“你只需要一个背包,你只管奋勇向前,其他包在苏州身上!”的邀请与承诺,点燃了全球创新创业者和青年人才在苏州创业发展的激情与梦想。而苏州激情燃烧最旺的区域、人才最密集的区域,都在高新区。4月初,202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暨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报告,苏州和上海均以5个产业集群数并列全国第一,高于深圳(3个)、重庆(3个)、广州(3个)、北京(2个)等一线城市、超大城市。其中,苏州上榜的5个集群分别是:苏州汽车关键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光子产业集群、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都在以苏州工业园区为首的高新区内。其中,纳米新材料稳居全国第一、全球领先,生物医药竞争力全国第一,光子产业全国领先。
而在工信部2022年11月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江苏以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居全国各省第一,苏州则以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等3个制造业集群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三成、全国1/15。透过这两个榜单,可见苏州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并非只是加工装配那么简单。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转型,苏州正从全球最大代工厂城市转变为以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制造业强市。虽然一季度的暂时“下蹲”引来外界质疑,但底盘的厚度足以快速转换动能。首先看“用钱投票”的资本市场。截至今年4月,苏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万家,位列全国第四,增速全国领先。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247家,位列全国第五。此外,2023年迄今共有6家苏州公司完成IPO,仅次于上海的7家,排名全国第二。特别指出的是,在目前全国512家科创板企业中,江苏科创板军团达100家,占全国近1/5。其中苏州以49家几乎占据江苏半壁江山、全国近一成,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三。这说明什么?苏州的企业集群质地非常好。而且,这49家科创板企业中的70%以上都来自全市的省级及以上级别的高新区,其中17家来自苏州工业园区。2022年,这49家企业共实现总营收611.89亿元,同比增长18.64%,归属净利润为65.15亿元;2023年一季度,这49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2.29%,归属净利润达7.27亿元。在胡润最近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显示,2022年底苏州有10家企业强势上榜,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多个科技领域,总数是2021年的两倍,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透过现象看“里”面,不管是高科技企业、科创板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可以看到的趋势是,苏州的高成长型企业正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科技型企业从“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苏州未来能不能有若干行业领军型、产业链整合型终端企业,我觉得是时间问题。苏州人不用着急,外界也没必要质疑。如开头讲的,可能历史感和逻辑感比纸面数据更根本、更核心,前者是里,后者是表。近年来创投界在苏州动作频频,很多知名投资机构的布局重点都是北-上-广-深-苏的序列。用他们的话来说,哪里有新生企业的“蚂蚁雄兵”,资本血液就会流向哪里,因为参天大树都是从种子开始长起来的。当然,种子能否顺利生根发芽、幼苗能否茁壮成长,本质上还是看土壤水汽是否丰沛。其实,没有人比苏州更懂得城市发展周期的规律,毕竟这是一座有3000年辉煌商业史的文化古都。所以,苏州早在十几年前就考虑跨国资本和跨国制造业的辉煌之后的增长接续问题,并从2002年就开始布局高校和研发机构,因为从产业发展史来看,先有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才有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目前,C9高校全部都在苏州布局,苏州实验室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我国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等重大科创平台也纷纷落户各大高新区:在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布局中,苏州的分量越来越重。5月13日,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时强调,要把支持每一所在苏州高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用好苏州产业基础扎实和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与学校办学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全力畅通产学研合作通道,支持高校结合学科建设与研发任务,布局服务产业创新的公共研发平台,完善成果高效转化机制,积极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泛吸引各类人才落户苏州创新创业。开放型经济的特征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苏州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近一半、占全国接近7%。不管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战、科技战,都给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苏州带来影响,因为成本增加或订单减少的缘故,诺基亚、三星、希捷等跨国公司相继宣布关停撤离。这条路当年的日韩、港深都走过,腾笼换鸟、切换赛道是每个城市开展产业升级的必经之痛。全球经济有风吹草动,东南沿海率先受到影响,外贸城市尤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大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来,苏州已经多次迎接全球经贸周期冲击,早已练就以开放、创新的姿态面对风险挑战的勇气。否则,最牛地级市、最强工业城市、最强工业园区又是怎么来的呢?今年以来,苏州主动出击,境外招商、登门拜访,以热情诚意和实招硬招,拿下优质订单、收获高质投资。一季度苏州实际使用外资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博世、空客、太古可口可乐、康宁药物智能化合成、三井物产产业园、微软中国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等外资项目相继密集落户。而且,毫无例外,这些企业项目都落在苏州的国家、省级高新区中。疫情三年来让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瞬息万变,攻守异势有时就在朝夕之间,产业赛道切换、新赛道培育更迫切,更时不我待。但这十几年来,苏州已走上以开放促创新迭代、以创新促内生增长、以集群促链式融合的产业升级之路。观察今年来苏州落地外资项目,如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装设备厂商日本TOWA株式会社在苏州设立海外首家技术研发中心,强生医疗器材将超高清4K内窥镜影像系统等业内先进产品导入苏州,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投资10亿美元在苏州设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航空巨头空中客车在苏州投资启用中国研发中心,全球电梯及自动扶梯产业最大供应商之一的通力把数字化软件中心放到苏州,奥林巴斯则将其核心产品的首次海外布局落子苏州……有两点结论:一是苏州已经在摆脱单纯生产、加工基地的低端角色,外资必须把高端智造和科研环节放在苏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站稳创新链供应链顶端;二是苏州已成为国内外产业、科技双循环的枢纽节点,中科院系、清华系在全国布局最多的研发中心在这里,制造型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不断加码。其实,从2012年开始,苏州尤其是昆山一直处于外资撤离、搬迁的舆论中,但伴随其中的是经济体量不断增加、创新企业集群份量更足、外资投资不断增长。可见,在苏州眼里外资依赖并不是包袱,如果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这就是新势能、新动能,可以继续演绎出开放型经济的新精彩。5月初,苏州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投资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苏州市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若干措施》,拿出硬核举措助推实体经济再跃升、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比如给出两个“1亿元”硬核支持:对引进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率先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次示范应用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照规定最高给予项目投资的30%、不超过1亿元的支持;对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的其他先进制造业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的10%、最高1亿元的支持。可以说这是爬坡之举,但并非权宜之策。苏州一直在推动利用外资向中高端环节攀升、向总部经济升级、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这点从2022年启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可以看出来。建立起一个更具科技感和开放度的外向型经济新形态,是苏州未来一段时间的长远之策。而主阵地,就是在高新区。正如5月15日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主持召开全市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座谈会时强调:要切实扛起高新区的责任担当,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创新合作中挑更重的担子、扛更大的责任,努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具体怎么做?就是要大力做强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坚持“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全力招引更多龙头企业和核心团队,更大力度布局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紧密联系的企业方阵,形成更加显著的技术优势、更加强大的配套能力,做到“压不垮、搬不走、拆不散”。这里的“压不垮、搬不走、拆不散”的企业方阵,是苏州应对挑战的全新军团:高新区产业创新集群。靠它们“应对复杂多变宏观形势”,靠它们“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质效”,靠它们“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苏州,其实是很淡定的,因为繁华是面子,城市动力是里子。评价一座城市的动力,核心看什么?企业群体的创新力,这将决定生长力,所以苏州瞄准的是产业创新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