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来源:首刊于《经济展望》
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上海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转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上海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新兴业态加快发展、青年人才持续集聚;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缺口大、场景体量小、建设成本高、整体能级低。要做好“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拘一格降人才”“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三篇文章,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创新创业型青年人才投身数字乡村建设。全文5499字,阅读约15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再次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要充分凸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更好彰显特色、把握规模、促进融合,走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就必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青年人才是关键。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202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明确,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因此,以数字乡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吸引和培育更多信息时代的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就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陈吉宁书记在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中强调,要“用好上海科技和人才优势……引导更多群体到农村就业创业,同步做好各项配套服务,让人才能留得住、扎下根。”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要吸引和留住创新创业型青年人才,要做好“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拘一格降人才”“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三篇文章,把上海的乡村打造成为青年人才火热创业的“引力场”、大胆创新的“试验场”、智慧创造的“网络场”、展示创意的“全息场”。
“近水楼台先得月”——让青年人才在乡村圆梦,增强青年人才成就感一是用好近水楼台的资源优势,积极强化产业特色。市委认为,对于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而言,背靠大都市的郊区乡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支撑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广大乡村地区是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功能承载区,也是上海提升生态软实力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建议充分利用资源禀赋,鼓励青年人才依托数字手段,进一步提升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古镇文化、田园景观、水乡风情、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体育运动、创新创意等多元功能叠加的乡村文旅产业体系,特别是要丰富精品民宿、精品露营等高品质供给;同时积极发展近零碳产业,借助生态片林、涵养林等创新开展碳汇评估、交易、抵押等金融场景,更好体现生态价值。二是用好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双创空间。在“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下,上海城区和园区对企业主体的经营要求较高,导致不少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难以在上海扎根,而广大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也没有指标考核评价的压力,非常适合种子期企业特别是数字企业的发展。事实上,惠普、苹果、谷歌等企业都萌芽于车库,车库文化几乎等同于美国的创业文化。建议充分利用上海的乡村“距市区很近、离世界不远”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推进科创、文创、乡创、农创齐头并进,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带项目落户乡村,耐心陪伴企业成长。三是用好近水楼台的战略优势,积极引育数字农业。面向全球数字化蓬勃兴起的新时代,面对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大问题,必须加快补上数字农业这块短板,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上海强调城市数字化转型要实现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更要支持青年人才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落实这一战略。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引领区,打造数字农业标杆平台,加快发展智慧农场、智慧渔场,特别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全环节农机精准作业,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另一方面,目前全市已经出台了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的政策,建议将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也纳入数字化改造支持范围,积极探索打造“灯塔农场”,进一步降低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四是用好近水楼台的平台优势,积极培育关联产业。目前全市已经集聚了一大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批数字平台,但是目前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对于这些企业和平台的挖掘还有待深入。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特别是要研究开辟专门的农业农村空间,支持相关企业在上海率先开展创新场景试验,加快应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创设新模式。另一方面,上海的郊区集聚了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域的大企业,其周边都有广大农村地区,这些企业对于粮食蔬菜、精品民宿、团建活动甚至农业劳作、工作调节等方面都有大量的需求,建议提前做好对接。同时,这些企业也都是行业顶尖企业,都具备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建议做好包括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在内的企业需求对接,更好促进数字化转型。“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青年人才在乡村受宠,增强青年人才获得感一是秉持不拘一格的态度,加强乡村数字人才的有力支持。目前全市及各区出台的人才政策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但是总体上对于农业农村领域人才的门槛还比较高,实践下来能够享受到政策的人才较少,对于项目的支持方式也比较单一、力度也相对较小。与城区和园区相比,乡村地区岗位的比较收益本来就偏低,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加上乡村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有着显著的环境差异,因而不能用大多数人才的标准来衡量乡村人才。建议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扩大乡村人才政策覆盖面,首先要吸引年轻人来到乡村,再吸引青年人才,进而吸引青年数字人才。同时根据调研,尽管在法律层面已经明确,但是在操作层面,目前农民合作社在参加社保方面的渠道仍未完全打通,影响到招募青年人才。二是秉持不拘一格的理念,加强乡村数字人才的制度设计。乡村人才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多个类别,随着数字乡村的建设,乡村人才的分类会更加细化。比如苏州市专门出台了《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计划》,包括农业专业人才专项,重点培养高层次农业生产经营及乡村规划建设“领航员”;能工巧匠人才专项,重点培育高素质传统技艺技能“传承者”;文化传承人才专项,重点培养致力于传承乡土民间工艺、弘扬乡土传统文化、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守护人”;乡村治理人才专项,重点选树高素质农村基层治理“领头雁”。建议上海和各区结合人才政策修订,进一步研究针对乡村人才包括数字乡村青年人才在内的细颗粒度制度。
三是秉持不拘一格的路径,加强乡村数字人才的政策落实。当前全市的人才政策体系庞大,但是政策条款错综复杂,人才普遍反应存在信息不对称、申报复杂的情况。而苏州大力推动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率先发布“苏Show才”政策一点通,实现了人才政策个性化匹配、精准化传达。
建议结合企业专属网页建设,研究打造涵盖人才基本信息、人才企业信息以及人才享受待遇、企业获得奖励等模块的人才云大数据系统,畅通传达渠道,加快“一键寻才”平台、“政策计算器”等应用开发,将各级各类政策进行标签化分解,与人才信息进行智能匹配,精准传达匹配政策,并打通政策查询和申报通道,实现从政策查询、匹配、推送、申报的全链条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四是秉持不拘一格的方式,加强乡村数字人才的培育评价。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全新课题,参与者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建议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利用数字化培训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等在线课堂,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数字化终端设备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网红主播,吸引一批有志青年投入建设数字乡村;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建议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开展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人才自主评价试点,把人才评价“话语权”更多交给用人主体。“此心安处是吾乡”——让青年人才在乡村安心,增强青年人才归属感一是夯实此心安处的居住空间,让乡村数字人才安居。随着产业的导入,特别是一大批数字企业的建成投用,上海的郊区将很快引进一大批数字人才,人才公寓筹措任务非常繁重。这其中,乡村地区完全有条件作为满足青年人才“面包牛奶”与“诗与远方”的承载空间。建议一方面加强农村闲置住宅盘活力度,特别是积极引进市场化的运营主体,顺应企业职工和本地农户的双向需求,打通城区与近郊的资源“梗阻”,集中收储和改造一批长租青年人才公寓。另一方面,建议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选择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建设人才公寓。在此基础上,建议研究制订引导性政策,对于在乡村公寓居住的人才在积分落户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住在乡村。
二是夯实此心安处的乡创空间,让乡村数字人才乐业。如前所述,乡村是开展双创的理想区域,这就需要进一步考虑具体的载体和空间,进而形成乡创的良好生态。目前上海的一些郊区已经有企业探索在乡村收购和改造闲置农民房,为创业者提供初创空间。
此外,昆山在计家墩村通过整合水乡生态、民俗文化,从外部引进创业人才、创新资本和经营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要素,用现代手法为老旧村落导入新鲜生活方式,打造“乡村生活共创集群”,目前计家墩村拥有30多个特色乡村业态,16家风格各异的民宿形成极具特色的民宿集群,超过100位青年人才到村内创业,包括建筑设计师、艺术家、手工艺爱好者等。建议上海郊区的村集体、或者通过引进专业机构,集中收储和改造乡创空间,不断吸引着更多青年力量。三是夯实此心安处的基础空间,让乡村数字人才近悦。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关键,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在后疫情时期,传统的办公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选择更加自由的办公方式,被称之为“数字游牧民(Digital Nomad)”。他们通常学历也较高,主要从事与互联网相关的高科技工作,在有着良好自然环境的地区进行科技创新,利用电信设备和互联网进行远程办公。2021年底,浙江安吉建立了全国首个数字游民公社(Digital Nomad Anji,简称DNA),已吸引了杭州500余位数字游牧民自发前来。建议上海的乡村要打响“数字+水韵”特色品牌,统筹配置长期办公型卫星办公室和短期研修型卫星办公室,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绿野”,不仅留住本地的数字乡村青年人才,还要吸引一批数字游牧民,更加丰富“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的内涵。图:来自各个城市乃至不同国度的游民,来源:安吉组工四是夯实此心安处的潮流空间,让乡村数字人才远来。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青年人才,特别是越来越多的“Z世代”群体,其拥有鲜明的消费特征:有的喜欢“宅”,有的喜欢“浪”,有的喜欢小众高雅艺术,有的喜欢大众时尚文化,有的喜欢撸狗吸猫,有的喜欢摸鱼划水,建议乡村地区加大产品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潮流产品供给。特别是“Z世代”群体的宠物消费金额涨幅迅速,散步遛弯是年轻人带宠物出门最多的场景,带宠物野餐郊游成为第二大热门,美容护理、选美赛跑、就医问诊等次之,建议乡村积极打造以“它经济”为特色的社交场景,吸引更多的大都市青年群体。[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govweb/xinwen/2022-10/28/content_5722425.htm[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4]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EB/OL].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4/8777a961929c4757935ed2826ba967fd.shtml[5]在各美其美中实现城乡发展相互赋能[N].解放日报,2023-5-18.[6]探访浙江“数字游民公社”[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06/03/t20230603_385743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