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锈带”到“秀带”之七:风景区何以开启焕新模式?

王旭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王旭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是藏在海口江东新区里的“绿野仙踪”。近年来,旅游区坚持“微更新”,从“小切口”注入新活力,不仅成为了打卡胜地,也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值。本期,华略智库《从“锈带”到“秀带”》系列访谈栏目,特邀了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江博士进行专访,请他为我们解读如何为景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一起来看!全文4497字,阅读约12分钟

题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

从“锈”向“秀”的活化更新,有人早在路上,有人方才起程,有人坐而论道,有人躬身入局。对于每一处城市更新来说,其保护利用意味着迎接一次分娩再生,无疑是一段前世今生的时空交合,应是极具个性、极富想象、极其生动的。然而,想推动老去的年轮时针倒转,又谈何容易,结果往往难尽如人意。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推出《从“锈带”到“秀带”》系列访谈,旨在通过聆听一位位亲历者的陈述,把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案例盒子打开,以便读者由外及里、删繁就简,感受以城市更新推动发展转型、功能拓展、民生改善和品质提升的实践脉动。

本期,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江博士接受华略智库专访,结合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景观改造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思路,讲述他关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历史文脉延续的思考和实践。

专访嘉宾:
刘  江【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漫步栈道之上,探寻“绿野仙踪”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以下简称华略):请您介绍一下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景观改造项目的基本情况。




刘江:改造项目位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建于1980年,总面积5240公顷,在1605年琼北大地震作用下形成,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湾之一。保护区内分布红树林植物19科35种、鸟类229种、兽类动物8种、鱼类记录103种,拥有大面积保护完好的红树林、滩涂、浅水海域和沼泽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


整个景观改造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对游客服务中心和游船码头的更新;二是对穿行于红树林之间的1.7公里水上科普栈道、休憩亭榭和一座观鸟塔的设计;三是红树林元宇宙4D体验中心、游学体验中心设计以及景区广场景观的提升;四是美术馆、餐厅和民宿等配套工程设计。每个建筑的设计不仅要结合自然环境,更要注重对红树林景区原生态的保护。一期工程完成了前两项内容,于2023年5月1日率先开放了游客服务中心和水上科普栈道。

图片来源: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

漫步于栈道之上,可以静距离观察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和尖叶卤蕨等珍贵树种,还能“艳遇”松鼠在林间嬉戏、鹭鸟翩翩起舞的美景,以及欣赏到随潮汐流动所展现不同面貌的红树林……

图片来源: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

月之塔外观为简洁纯净的圆柱形态,约33米高,站在塔上,可以看到海湾四周红树林形成的生态圈,像镶嵌在海湾沿线的一串项链。冬季大批过冬的候鸟,是海湾的精灵和仙子,给“海上森林公园”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入夜,更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景象呈现。

景区的设计有“边”无“界”



华略:您和团队是如何确定基本设计概念和方向的?




刘江:整体上学习参考了朱祥明先生关于风景园林设计价值本源的分析总结,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是边界。景区的设计有“边”无“界”。河道在保护区的边界上,栈道则处于这条“边”之上,但视野和感受是无界的。对于栈道的设计,我们需要把多种要素考虑进来,无论是河对岸小岛上的海椰树,还是南方夜空上的猎户座,都是设计的要素,力求做到有“边”但一定跨“界”。

图片来源:美好美兰

二是创造。创意和建造是设计的两个重要思考维度,也是前后两个阶段。如果把“创”比喻成上天,那么“造”就是入地。改造项目强调生态体验类型的景观小品,我们认为,吸引、打动人的往往是建造的方法和材料。比如,蟹舞亭采用编织手法构建,漫步其中,就像身处在天然的竹篓里,往周边望去,光影婆娑、人影浮动。

图片来源: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

三是内外。内聚产生“场所”,外延形成“情境”。在建筑学领域,场所有丰富的含义,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结合体,其设计也包含诸多要素。比如,有些露天的平台,围合与高差的变化可以带来视线和聚集的改变,但核心是树、鸟、河、海、天空和云朵,它们由内而外的组成了海天一色,将人与自然融合于情境之中。

边界、创造和内外,体现的是从物到景、从自然到情感的天地共情思想。在景区的设计中,我们希望漫游其间的游客,都能像逍遥游里的鲲鹏一样,享受自在、自足和快乐。

同质化是景区设计和改造的一个挑战



华略:改造项目的有哪些亮点特色?您是如何考虑其定位的?




刘江:总体定位突出三点:

一是更多元。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水上科普栈道,主要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和海上漫步空间,与游船项目形成水陆互动的闭环。看树、探鸟、观蟹、望月,这是景区的核心项目体验。对比国内其他红树林景区,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红树林的树种高度在3~4米之间,传统的红树林栈道在树冠之下,我们设计的栈道在树梢、树根和33米空中等多个高度之间转化,可以更直观、更贴切、更多元地观察和体验整个生态体系。

图片来源: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

二是更科技。改造项目引入4D展示的元宇宙体验馆,运用VR技术,结合影像、声音让游客在真实和虚拟之间自由切换,沉浸式地认识红树林。数字化技术将用于景区导览、指示和互动设置等领域,历届世博会和园博会上抢眼的黑科技,会在展厅和科普栈道上予以选择性应用。未来在研学基地的设计上,团队计划继续把研究、传播、实验和教学更好融合起来。


三是更艺术。同质化是景区设计和改造的一个挑战,团队力求在设计和艺术方面寻求突破。我们设计的出发点是让游客在珍贵美好的自然环境里停下来、静下来。设计要在不干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让游客更好地认识红树林,并且发自内心喜欢这片林、这片海、这些鸟鱼蟹虫。艺术的作用不能小觑,我们和艺术家合作,把红树林美术馆作为保护区内的核心建筑,邀请旅居艺术家,美院的专职艺术家、教师和学生来创作美术作品。美是需要提炼和抽象的,景德镇陶溪川的模式可供参照,我们将逐渐把景区美的、艺术的核心要素向周边扩展。

设计的智慧,首先体现在创造生态圈



华略:改造项目如何与周边区域实现联动?




刘江:设计的智慧,首先体现在创造生态圈,要让各个要素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是设计的起点也是目标。景区外围建设范围约500公顷用地,设计的总体考虑是在保护生态红线的同时,让村民、游客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三赢的格局。对已经现存的生态体系,尽可能维护其现状平衡。在建筑的融合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现有村落,新建的交通设施、民宿、美术馆等。尽管涉及人和其它要素介入到生态环境,但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造带来积极的变化,比如让人的行走更舒适、更安全、更便利。

要关注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质量



华略:对于乡村或者文旅更新项目,您有哪些好的经验分享?




刘江:像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这类的乡村文旅更新项目,比较具有挑战性。

其一,这类更新改造项目不像城市建成区域,基础资料大多缺失,需要设计团队和业主共同想办法解决;其二,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工程技术路线进行取舍;其三,此类项目是全过程控制的挑战。景区改造项目中,安全和经济性是基础问题,也要求设计团队对项目的整个流程进行前期思考和整体把握。要关注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质量,预判经营、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此外,设计团队还要做到敬畏自然、传承创新,把科技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乡村的“更新”之道



华略:乡村发展实践中,还有哪些可学习借鉴的经验?




刘江:城在更新,乡在振兴。“更新”二字,无论在哪种情景,城市或乡村,都含有“由旧变新”的含义。在乡村改造上,国内外许多典型案例,其经验、教训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一是乡村振兴中的“松阳模式”。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在乡村振兴上的“针灸疗法”,其观念和方法早已深入人心。平田村是较早的实践案例之一,在不破坏村庄原有的历史风貌、空间肌理,并在尽可能少的经费投入等前提条件下,让已破败的乡村重新激活起来。

二是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日本方式。比如,越后妻有结合自然村庄风土,摸索了一套具有启示意义的方向和经验,“小乡村大艺术”受到国际艺术界广泛好评。通过举办大地艺术节,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创作,把日本农耕传统文化与多种形式的现代艺术作品融合成一个神奇的自然体,呈现给大家。

图片来源:意大利国家旅游局

三是古村落高效利用的意大利案例。世界文化遗产五渔村极具代表性,其以千年文化为基地,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品牌光辉,实现了独特的文化变现之路。悬崖边的建筑运用了16种基本色调,建立了色彩矩阵,并以艺术文化为引力,带给艺术家创作灵感,成为雕塑中和油画里的情节溯源。

四是创造乡村IP的中国台湾桃米村做法。桃米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原生29种青蛙,桃米拥有23种,台湾143种蜻蜓,在桃米就发现49种。通过挖掘资源潜力,桃米村把青蛙设计成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同时,鼓励村民动手,用纸、布、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提炼形成了独有的文化IP——“青蛙共和国”。

采访手记

春节期间,海南旅游“热辣滚烫”,游人如织。春天已至,踏春赏景正当时,海岛的春日风光自不容错过。欣闻刘江博士团队参与的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景区改造项目阶段性“杀青”,团队和他相约这场访谈,聆听他关于更新、改造、焕新的思考和体会。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徜徉蓝天下、漫步栈道上,水鸟翔集、游鱼穿梭,大片的青绿在碧海间浮沉,既充满生机,又不乏神秘。刘江博士有着对海南红树林的专属记忆,也有着对自然美景、乡村风光的独特情感。

有人说,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城乡文化的综合体,乡村是经度、城市是纬度,构成了当地的文化版图和精神磁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都在寻找精神的依归。就像刘江博士讲述的海南红树林案例,随斗转星移,不变的是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从“锈带”到“秀带”之六:上海“今潮8弄”如何守旧迭新
【原创】从“锈带”到“秀带”之五:黄欣伟,城市更新如何做到可持续?
【原创】从“锈带”到“秀带”之四:钟律,如何让“旧迹锈厂”锐变为“时尚秀场”
【原创】从“锈带”到“秀带”之三 :上海杨树浦电厂项目因何荣登《财富》中国最佳设计
【原创】从“锈带”向“秀带”之二:上海中成智谷的“园区+社区+街区+景区”模式
【原创】从“锈带”向“秀带”之一:工业遗产活化的长三角路演中心模式【热文】新任合肥市委书记张红文:如何做招商、谋产业?
【热文】省委书记全国两会后撰文:我们省这样打造“新质生产力”【热文】俞敏洪在北大最新演讲:在变化的时代敢于改变自己【热文】6位省委书记深度思考:新质生产力,我们怎么做?
【热文】黄奇帆最新发声:以先立后破推动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