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小龙:微信产品设计背后的故事(下)

岳老三 产品笔记 2022-11-03

这是《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书笔记第五篇。前面四篇是张小龙对用户、需求、设计的理解,这里回看:

    1)关于用户,张小龙说了这11个核心观点

    2)收藏:关于需求,张小龙的16个核心观点 (附PDF下载)

    3)关于产品设计,张小龙有话说(上)

    4)关于产品设计,张小龙有话说(中)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书中内容,源于张小龙内部8小时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

本书内容共分为5部分,分别是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UI篇。

「设计篇」内容很多,这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整理。

如果你也想看180余页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关注我👇👇👇,回复「产品观」获取。


以下是书中「设计篇」的部分核心观点。




1、给用户选择权
为了保持微信的简单,在微信里面,除了核心功能,大部分的功能都做成插件的形式,这个方向很早就定了下来。
这让我们就算加了很多东西,也没有把微信变得复杂。
所以微信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插件,而这些插件都是可以卸载掉的。甚至一些大的功能,比如朋友圈、语音视频聊天等都是可以卸载的。
所谓的平台,就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核心架构,可以支撑更多的插件插入,这才是一个平台。

2、尊重用户
在尊重用户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一直做得还不错。
比如最基础的用户隐私保护,通讯录上传需要经过用户同意,LBS暴露位置需要告知,不去诱导用户做一些事情。
在任何时候,只要在编辑状态下有可能因为crash或别的原因到时数据丢失,都应该把中途的数据保护下来,方便用户下次使用的时候找回数据。
举一个尊重用户的案例。
我很早就在想,为何我们给QQ邮箱用户的通知都是“系统管理员”作为发言方,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的美女产品经理?
之后,我们的“系统管理员”的邮件,被替换成一个真实的产品经理。
这一点值得很多产品借鉴,只需要做一点很小的改动,就可以让用户感觉是跟一个背后有人的产品在沟通,而不是在跟机器沟通。

3、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我们知道微信有一个特性,把手机放到耳边,语音的声音会切换到从听筒出来。
可能很多用户认为,这是通过听筒旁边的遮光传感器做到的。
但是测试一下就会知道,并不是。微信会识别用户的耳朵。
为什么会识别呢?其实我们是通过动作的识别做到的。
这个方案创意来源于Siri。虽然不是我们发明的这个特性,但是能把它用到极致也是非常好的。

4、你的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的特性
回到之前的问题:要不要做类似显示“iPhone在线”这样的特性。这取决于你的态度和价值观。
举个例子,朋友圈发照片,要不要提供滤镜功能?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到答案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分享过一个观点:真正的生活状态不应该有滤镜。
如果不反思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或许是越多专业的滤镜越好。这个结果可能也不会有错,可能很多人也会很满意,但这结果未必是好的。
所以,朋友圈一开始有提供滤镜,后买我们把滤镜下掉了。
我们对功能的设计,是很主观的,跟我们做产品的价值观和态度密切相关。

5、改变用户习惯
我们做用户体验的都知道,用户习惯是很难被改变的。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去改变一下用户习惯。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电话这种没有经过预约的骚扰,是一种强行中断的行为。这种中断的行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那么舒服。但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大家就默认了电话来了就要接。
我们在做微信视频的时候,就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做得不一样。
比如视频通话需要经过对方某种程度的认可,比如规定10分钟之内,对方给你发过消息(表示他有空),并且你们正在联系,你才可以拨号过去等。

6、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我们很少专门说创新,不说的时候就会做很多创新的事情。每天都说我要创新的人,往往是没有创新的。
之前看到一句话我专门记下来,觉得写得挺好的:你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贝索斯
聪明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不缺少,但我们往往把聪明表达得过分了,在产品里,会在很地方,千方百计的表达出来。

7、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比如一些“多合一”的产品,多实践几次后,就知道“多合一”的都是不好的。
“多合一”的情况出现,一般是多个产品都遇到了麻烦,还不如不做。因为多个50分的产品合起来,一定是低于50分的。
如果是好的产品,是不需要打包销售的。
之所以说这些方法在通常情况下都不好,是因为它不是来自用户的需求层面,而是为了数据层面,或者是想象中的结果。
比如朋友圈里最重要的信息,是每个用户产生的有价值的照片,而不是把Qzone里面一个相册的几百张照片都导入进来,或者把微博里面的内容导入进来。
这些东西的导入反而会破坏朋友圈的价值,会让大家都不想玩了。
战略行为不一定来自需求层面,更多来自战略任务。
战略任务可能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立,但是在真实场景下不一定成立。

8、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改变,是让用户能够动起来,然后才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我们先计划好一个商业模式,用户就跟着计划动了。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到底这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可以,还是用户的意愿。这里的区别会非常大。

9、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前面讲了很多设计上的问题,到这里我想跟大家说,其实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很多人把设计工作想得非常高端,觉得这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
其实我们每天都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从事设计工作,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才是做了一个好的设计。
但不是为了去做设计而去解决问题。这是本末倒置的。

10、创新,还是抄袭
这可能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朋友圈发布以后,我发表了一个想法。
在我们发布朋友圈的时候,评论界立马发出评论说我们是抄袭的。
但是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抄袭,还是在创新。
我们很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说别人抄袭,一个人自己很平庸,所以希望别人也很平庸,评论别人抄袭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我们需要允许别人获得安慰的权利。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来自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凭空的想象。
贝尔发明电话一百多年后,还是很多人做电话相关的产品。那是不是大家都在抄袭贝尔呢?及时是贝尔,可能也是延续很多先去的研究而发明了电话。
所以我们说的创新不是凭空生什么东西,这是不可能的。
比如“摇一摇”,基于传感器来做的,我们不能说因为传感器已经有了,就不能做“摇一摇”,就不能用传感器。
我们不用太在意你用的知识是否有前人用过,但是你可以以新的方式去使用它。
最终我们面对一些指责的时候,可以用产品说话。用产品说话,比去辩解什么更有威力一些。

11、朋友圈的演化故事
朋友圈是我们做的特别辛苦的特性,也是团队内PK次数最多的,讨论各种场景,讨论各种可能性。
我们要把朋友圈做得真正符合用户的需要,而不是跟其他某个产品一样,这样的难度确实非常大。
当很多人提到朋友圈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path或Instagram,而不知道我们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演化成这样的一个产品。
有些人以为,我们可以一下子就知道一个产品该怎么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特别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大型一点的功能来说,真的是挺难做的。
需要大家不断在脑海里面,在PK里面模拟各式各样的场景、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和用户想法,特别是我们不再考虑单个用户,而是考虑一群用户,考虑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些行为是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
张小龙: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产品设计篇」篇幅很长,「设计篇」下的产品笔记,也将在今日发布,欢迎关注。
这里有一个180余页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原始资料。
可关注我👇👇👇,回复「产品观」获取。
下来,还有2-3篇关于《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笔记,敬请期待。

——End——

👇👇👇扫码加岳老三微信,免费拉你入产品群

码字不易,欢迎点「在看」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