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盛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


引用本文:盛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6):15-21.


作者简介:盛红(1971—),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在本质论的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话语实践运动。高校培养目标中就直接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命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具体教育活动实施者的遴选—参与权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的实施权力,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控制与营造的权力等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节点。可以断论,新时代在内外部客观环境发生迅疾变化的时空结构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必然面临诸多要素的影响和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空间内有可能导致话语权的自信危机。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和良性运行,夯实话语权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硬核”“保护带”的边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性基础;必须通过话语偏好引导、话语现场与话语过程设计和考核方式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教育对象的需要达到积极的契合,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新时代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具有明确意识形态属性的话语实践过程。而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关涉高校政治立场和方向的根本问题中,显然就直接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一命题。科学地把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个时代命题,并不断夯实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与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价值所在。国家、社会的要求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来源、前提和基础,但是,这些并不足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充分实现。话语权的实现还必须依赖良性运行的话语权实现机制之下的有效话语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应来自社会矛盾变化对教育对象的新要求,适应教育对象新的精神需要,但是,新的环境条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机制提出了新挑战。籍此,在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基本内涵和深入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方式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校准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着力点,不断强化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既是学界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牢记的使命和担当。按照学术研究的惯常理路,首先框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内涵,理当是进一步讨论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遵循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制度化培养和教育,以期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目标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实践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话语”这一价值表达、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或中介来实现。然而,话语既以语言作为其基本形式,又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语言,在承载着人们交往互动工具性功能的同时,它还被赋予了影响他者的权力意蕴。按照福柯的叙事逻辑,话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交往互动工具,更是一种蕴含着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的权力。即“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两样东西:权力和话语(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隐含的;不相应地构建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权力关系造就了一种知识体系,而知识则扩大和强化了这种权力的效应。”话语与权力的这种内隐的紧密逻辑关系,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话语和话语权的依赖性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正是基于二者之间这种紧密的逻辑关系。


在本质论的意义上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领域一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其实也内蕴着阶级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意识形态性等一般属性,这是我们洞察和校准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逻辑前提和切入端口。公允地看,话语权包括“话语本身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即所谓“软权力”)和“信息传播者通过对媒介的控制并拥有传播主体信息的权力”(即所谓“硬权力”)两个层面,前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柔性的”权威得以形成并发挥作用。而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话语权主要体现于偏于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和偏于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两种方式,并具体体现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部构造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转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延展视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部构造及其运行机制主要展现为: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具体教育活动实施者的遴选—参与权力。所谓话语权,在直接意义上就是“以话语建构(表达)形成对他人控制的影响力”。在高校生活中,谁应当或必须对他人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谁拥有这种影响力或必须施加这种影响,不同主体之间影响力大小或发挥作用程度的强弱的分配,是话语权的基础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本路径,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中心工作,同时包括对教师及其他校内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多对象、多场域、多任务的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目前,教育部等部门正在强调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正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结构所进行的话语权实现机制的重整。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的实施权力。从本质上说,话语本身就是作为“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各个群体不同的言语、思想、行为方式的潜在逻辑”“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决定自己该说什么、怎样说的潜在制约机制”而存在的,因此,话语过程本身也即是话语权的运行及实现机制的一部分。它具体体现为内容知识的生产、控制权,话语体系的选择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权,话语过程(方式、手段、时间空间等)的行动权等权力的实际运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的现实看,话语内容知识的生产、控制权是由国家权力所决定并进行相应监督的,话语体系的选择权则由国家权力(通过教育行政机关的领导、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共同确定并行使的,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二者的疏离则会导致话语失灵。话语过程的行动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选择、实施、校正等环节,最终如果把握不当,则会导致话语失准。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控制与营造的权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话语权实现的重要因素。从方向上说,这一环境必须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价值取向上的积极性;从结构上说,这一环境必须包含物质条件、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较高支持度;从影响过程说,这一环境必须一方面保持校内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尤其需要抵御来自内、外部的可能抵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解构力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控制与营造,实际上就是一个话语环境的社会控制权的运行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果注重与教育目的、目标同向同行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在环境控制与营造方面意识不强、把握不当、措施不力,则会导致话语失效。


论述至此,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做一个描述性的断定。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领和驾驭话语的一种能动性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控制力,只有依靠这种能力,才能引导、控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样态和价值走向,进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引导高校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切实走进高校课堂和深入嵌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动态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价值旨归。其中,国家与社会权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的基本结构要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机制的核心要素,则集中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和具体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管理者、实施者的实践主体性,它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其后果


必须指出,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上述来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理论上说均是具备的,但在实践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和具体样态,却仍需要我们不得不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关注、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做出有效应对。客观地看,这些挑战主要来自社会、文化的变化及技术发展,集于教育对象一身,足以产生话语权危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自信和教育实效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第一,源自文化与社会思潮的挑战。多元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交织叠加和相互碰撞,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可以说,多元社会思潮的交织叠加是当下社会呈现出的一个重要面相。在国内外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互联网急速勃兴的当下时空结构中,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消费主义等交织叠加的多元社会思潮也一并涌现出来。正如政治心理学所揭示的,交织叠加的多元社会思潮一旦渗入人们日常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定会对人们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可知,交织叠加的多元社会思潮显然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建构带来诸多阻滞性影响或挑战。就当下社会的实然境况而论,一些故意歪曲或诋毁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也不断浮现。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毋庸置疑,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显现在本质上不过是打着“普世性”价值的幌子或外衣,通过承载着特定价值诉求的话语叙事方式在根本上来实现肢解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企图。


所以,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实践中,必须认清多元社会思潮的实质和以各种面貌示人的理论误区和理论陷阱,自觉抵制违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错误社会思潮,从而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础。社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挑战还来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自身的文化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数量上以青年大学生居多,在知识背景上以知识分子居多,大学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实践耦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要文化特性,大学精神与青年精神也呈现为“信念理想主义与行动现实主义”的多向契合,并以批判性为特征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出来。这种文化特性意味着大学生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批判性教育内容;同时又会在面对实际生活事件时囿于个人功利,因此,不能依其所习得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去进行明智选择,由此产生知行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悖论,走入“知行不一”的实践困境。此外,青年亚文化在传播、接受渠道和方式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教育者之间的思维及实践惯习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尽管还不足以称为“信息鸿沟”,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来说却必然会成为一种阻滞性力量。


第二,源自社会及高校内部因素的挑战。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是话语权得以确立和维持的根本的社会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获得机会和利用、控制能力,都会基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而在主体之间呈现出不平等分配、不均衡分布的态势。但在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之中,社会权力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除此之外,在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无论是现实的三者关系还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同期发生了深刻转变。前者会严重影响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认同,后者甚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的取向和内容。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层次递升、结构复杂化,可以说构成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的直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最终需要服务于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其社会适应性的提升和精神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结构同社会主要矛盾一样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能否充分认识并积极回应这种变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具体教育实施者的重大考验。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意见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一种隐喻方式,教育对象也会凭此去选择教育者,或对教育者进行评价和监督。此外,高校内部体制、制度及政策的调整也当然地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在话语权的实践方式、水平上的差异,并直接导致了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分配不当问题,具体体现为:越是处于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具体实施者,越是不具有足够的话语权,因此,也同时在其话语行动中缺乏应有的主体性。也即,作为主导和控制能力的话语权,较之作为过程的话语权,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但是,话语权最终是依靠具体实施者的话语过程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如何形成一个适宜于话语实施的具体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话语权分配格局,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厘清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三,源自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挑战。一般地说,技术性挑战首先源自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上的不对等性。由于教育对象获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他们在接受教育之前对教育者、教育内容等都可能已经一定程度地了解,这种前置性信息对教育过程可能导致效果或效应上的消解。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的广泛影响或许是其中最突出的挑战性因素。任何特定的技术性变量或要素的背后都附着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质言之,技术与人类社会实践生活有机耦合,或者说人类对某种特定技术变量或要素的长期应用,定会在人们观念中镌刻上厚重的价值印痕。当下互联网的急速勃兴与全面铺展,已深度嵌入社会实践生活并成为当下人类一种生存方式的时空结构中,在终极意义上致使“原子式”的个体能够即时性地生产、接受和传播价值意愿和相关信息,同时也催生了平等、民主、公正甚至民粹等价值意愿或价值观念的生发与生长。在这里,互联网这个独立的技术性“最大变量”就天然地暗含着对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及其程度强弱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说教、灌输等方式对互联网的低水平关注,又恰恰反映出无视这种技术性变量所产生的负效应。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面临的挑战,直接导致的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能遭遇的以下三方面危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及话语控制的权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为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联结不良、关系不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失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力行使不良,缺乏对教育对象足够的影响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低效。不过,最大的危险却在于,这将致使教育对象和普通民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产生怀疑,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身也出现话语权自信的不足。


在现今的社会公众中,一些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信心、信任不足现象依然时隐时现。尽管这种间或性凸显的现象尚在可控的区间内,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却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水银泻地般的铺展和新旧媒体的全面深度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日趋多元,不同的社会思潮和实用主义交织叠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面临着更加隐蔽和更加复杂的潜在挑战。相反地,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声音和倾向。一些不懂甚至根本不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时代价值的人,或是丧失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信心;或是无知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是一种“无用功”;或是在完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自负地膜拜和推崇西方价值标准,以此来否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质和必要性;或是生硬地套用西方范式来否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等等。


管理者和教育者保持高度的自信,是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支撑条件。一般而言,人们在内心一旦生成自信这种正向主观体验和良性肯定态度,再经由特定的教化和传播,并熔炼为特定的社会规范,进而会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积极的规训和导引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自信,在根本上是凝聚和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共识和心理认同的导向机制和动力源泉。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教育者的话语权自信不足,则必然会导致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运行不良,思想政治教育者底气不足、行为懈怠,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新时代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价值定位能否得到保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尽管可以因统治权力而发生,但若想让它成为现实的权力发挥作用,却仍需有一个管理者、教育实施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公允地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需要紧紧扣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通过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和良性运行,夯实话语权的政治和组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应当遵循政治权力的运作规律。权力运作在政治生活中,权力是影响力的基础,在以教育性政治活动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本性来源。政治权力支配着教育宗旨的制定、教育目标的确立,同时,教育宗旨、目标又限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具体实现过程,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现出来。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首要行使方式和表现路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作为决策的第一个环节,它标志着话语权正式进入运行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运行过程,不是整个高校管理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与其他过程截然分离的部分,而是融于高校运行过程之中的。2020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供了新的制度性来源,这也正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配置及运行体系重构的政策依据。各高校均已按照《意见》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由此构建起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由党和政府、高校党政、高校内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人员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元主体共同组成、有序参与的动态有机系统。同时,高校还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规定了这一系统的构成以及系统内角色分工、权责规定和行为要求,使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得以确立。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完善的决策需要有一个话语权的实际运行,也即决策被正确地阐述、严格的执行。“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最严重的威胁,粗暴的解构,它甚至比通常为人们所关注、所反对的形式主义危害更大。


第二,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硬核”“保护带”的边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性基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构,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硬核”。尽管时代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依然熠熠生辉。“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汲取理论滋养的同时,不断创新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化、理论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如果人们要知道(马克思),就必须首先在他的真正著作中,在那些由他直接负责发表的著作中去寻找。从这些观察中可以得出相关研究的某些线索和若干有关方法的告诫。”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原著、原文,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义,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构,必须保持开放和学习的韧劲,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护带”的边界,同时强化对错误的深入分析、深刻反思和严肃批评。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所说的“理论说服人”,从根本上来说,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实现一般性和具体性或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并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形成契合时代“实然”境况的话语体系,从而变成物质的力量。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绝不是僵化地去固守某些传统的“教义”。在移动互联网全面铺展的当代社会空间结构中,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早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并且呈现出一种即时性传播的样态。这意味着,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经无法在一种恬静和自闭的状态中怡然自得的建构或延续。自我封闭和故步自封,会使我们不足以知晓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经验教训和着力点。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韧劲,在充分把准既有经验教训和着力点的基础上,在动态中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教育内容的正面建构与对理论谬误、实践错误以及非正当现象的批判相结合的方式,使话语权在批判性内容、斗争性策略中得以实现,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之中,成功地应对各种意识形态挑战,保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充分实现。


第三,通过话语偏好引导、话语现场与话语过程设计和考核方式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教育对象的需要达到积极的契合,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总体上要求实现社会价值和对教育对象的个体价值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而且当思想政治教育更能适应对象的需要时,往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会更大,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会更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价值也会更容易得到肯定。同时,在日益强调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今天,不仅教育对象的意见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一种隐喻方式,教育对象自身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施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就会更依赖于对教育对象的价值的充分实现。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党性的同时,必须强化其人民性的要求,在原则性、方向性上体现积极性的前提下追求教育对象的最大满意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程度才会越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必须以有效的话语偏好引导为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无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者都会存在或轻或重的话语实践偏好,不同的教育对象对于这种话语偏好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过度重视自身个性或迎合学生趣味所形成的话语偏好往往会导致话语失准,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构成威胁或危机,必须对之有足够的警醒。因此,一方面需要关注那些决定着教育者个体偏好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体制化程序和方式使之转化为集体偏好,从而有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偏好,这对于话语权的切实实现至关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通过构建良好的话语现场和话语过程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通过语言构建事物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主体在话语现场中的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及实施方式的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施主体“就是要以解决人们的思想矛盾问题为导向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使受教育者在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消除思想上的疑惑,从而引导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地说,话语现场中话语主体的身份呈现、关系建构与活动过程控制,是集中反映话语权实现程度的三个重要环节。这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人际吸引因素的积极作用展现个人魅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亲和力的过程,但同时也需要教育者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具有一定的情境控制和营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必然且必须通过这个由“语言的七项构建任务”,即意义、活动、身份、关系、立场与策略以及联系、符号系统与知识这七个方面的影响和控制而得以实现。这即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运用过程中,管理者和具体的教育实施者必须对下述问题进行审慎思考,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如何理解教育内容的意义,确定何种语言交流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以何种身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达和教育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现场中与对象保持何种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采取何种语言立场和策略,通过语言沟通形成怎样的社会联系,以及用何种符号系统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知识信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精神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还包括对教育对象和话语过程的评价机制、标准的确立及执行。考核权力,是一种基本的话语权实现方式,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终极性。面对来自多个维度挑战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价,都应当确立新思维、把握新取向、运用新方式。在笔者看来,考核评价之“新”应当归结于对教育对象的行为的积极影响上。在新时代,则体现为以积极适应、努力奋斗为中心的生活和工作行为的有效指导。只有真正关注并指导了教育对象的行为,才会让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强烈的意义感知和更大的获得感;只有真正对行为施加了积极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切实实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特质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进路与前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及其“大数据”技术依托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