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爱军,吉璇: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与自媒体角色、过程及功能定位

河海大学学报社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05

引用本文:军,吉璇.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与自媒体角色、过程及功能定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2):22-32.


作者简介张爱军(1962—),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主政治、网络政治传播研究。


(张爱军老师近照)


摘   要: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基于传播的物质属性、对话属性、共享属性,自媒体平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与构建过程中扮演着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意义诠释的对话场域、政治影响的放大器和扩音器的重要角色。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通过自媒体传播培养公众政治心理、形塑价值秩序、协调平衡秩序而生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媒介化重构了自媒体平台中的政治话语秩序,使其适应网络传播规律,逐渐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目标、政治愿景与政治期待。自媒体传播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秩序中,通过发挥话语的身份功能、关系功能、观念功能,强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维护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稳定、塑造了国家政治安全。自媒体传播由此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民主政治稳定和政治社会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政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不断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自媒体传播;自媒体角色定位;传播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包括价值话语、理论话语、实践话语。价值话语包括平等、自由、法治、民主,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话语包括形态、特征、类型等,集中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民主的新形态;实践话语包括参与、协商、选举、决策、监督、管理、治理等,集中体现在广泛的政治参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既与主流媒体密切相关,也与自媒体有着重要关联,自媒体在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自媒体传播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关系视角出发,辨析自媒体传播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构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生成过程和主要功能。


//

一、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

话语的角色定位

//


主流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具有主动地位和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扮演着其物质载体、意义诠释的对话场域以及政治影响的放大器和扩音器等重要角色。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是自媒体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自媒体传播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需要,自媒体传播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从价值形态、理论形态转化为经验形态和生活形态。


1.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物质载体基于传播的物质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必须将自媒体平台作为其物质载体之一。自媒体依赖其自身存在的社会结构,因嵌入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设施而发挥作用,其本身便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生活的物质条件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真正基础。文化和政治结构只有通过物质条件和接踵而来的阶级斗争才可以被理解。因为物质基础是首要的,所有的观念都要通过它与物质基础的联系来进行解释。”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以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将整个传播系统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媒体作为物质载体的另一存在形式在于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所扮演的中介性角色。公众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身份、实践及认同的塑造与自媒体传播的中介性传递有着密切关联。自媒体传播在网络空间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建构与重构,其通过将现实物理空间和社会经济生活映射在网络空间,对客观物质实体和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虚拟还原性表征,揭示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权力关系及其表现形态,延伸且反映着公众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诉求,公众将现实社会经验带入虚拟网络空间用以认知政治事件,将虚拟网络空间的政治诉求嵌入现实社会生活用以衡量权利得失,公众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之间的互动行为与自媒体所赋予的个体话语权,促进了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具体内涵及共识意义的认同。 


2.意义诠释的对话场域自媒体传播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构建过程中意义诠释的交互场域的角色定位,是基于传播的对话属性。传播的对话属性最初起源于巴赫金基于交往精神、话语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对话理论,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主体之间在对事物共同意义理解基础上,对其进行共识性诠释。主体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共同意义的诠释和共识,在泛对话的双向叙事中获得精神补给、思想生成及对抽象意义的具体认知。自媒体传播的对话路径分别是通过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结构性,建立代际对话和层级对话,达成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意义的共识性理解。


一方面,偏向时间向度的自媒体传播侧重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演变过程和现代意义的话语内涵。自媒体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不同代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存在着代际差异。代际差异既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代际转换导致的代际价值观转型的影响,又源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由于数字鸿沟所岔分出的数字土著、数字移民、数字难民三类群体对信息感知和媒介使用的能力差异。代际价值观差异导致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公众对民主内涵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政治认知;代际能力差异主要影响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政治讨论和政治参与,处于不同时代的网络群体,其网络接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进入政治参与活动的频率和深度。自媒体传播的跨时空记录具有史料价值,通过声音、图像、影像等传播符号全方位还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演变过程,唤醒不同时代公众对人民民主的历史媒介记忆,同时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为基本内容设置民主认知议程,驱动不同代际之间的思想碰撞交汇,通过诠释共同意义弥补代际隔阂。


另一方面,偏向空间向度的自媒体传播侧重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内部多层次多领域的话语内涵。自媒体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不同领域和层级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不同领域,以及中央、地方、基层组织、社区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复杂关系,政治权力、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在各传播平台汇聚呈现,通过对话寻找解决现实利益冲突的平衡点。首先,在内容层面扩展对话空间,实现政治话语下沉。各领域和层级话语之间存在水平的互文性关系,它们的联结扩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讨论空间,不同类型的文本要素构建起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重新加工和解读,补充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主观认知。其次,在形式层面扩展对话空间,实现民间话语上升。自媒体传播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中权威性和正式性的国家政策、政治制度、地方法规重新置于开放多元的自媒体语境,使之以轻松日常、个性简易的话语形态呈现,严肃的政治话语在自媒体情境中通过民间话语转换再造和网络形式扩散,打破现实话语互动场域中公众的政治话语沉默和政治情感态度隐藏,实现民间话语的正向显现。最后,在心理层面扩展对话空间,实现上下关系互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语境转变,拉近了政治话语和公众主观预设的严肃阅读感之间的距离,在自媒体语境中,政治话语的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接近平等状态,同时自媒体互动过程中的匿名性、群体性在自由表达驱动下降低了个体的群体孤立恐惧和跨阶沟通成本,在主观、客观层面均有助于拉近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自媒体传播的对话性培养公众在互动过程中的参与性思维,进而衍生出作为对话主体的责任感,对话所衍生的自我“主人翁”意识,奠定了公众在自媒体政治参与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3.政治影响的放大器和扩音器基于传播的共享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具有放大器和扩音器效应,主要表现为: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的“广场效应”,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形成巨大反响,引起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共识,进而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构建的引导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宣传力;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形成的“涟漪效应”,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现出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广度至深度的过程特点,这同样是不断深入人心、从思想到思维、从思维到行为的民主实践的过程,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参与的话语内涵;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滚雪球效应”,从影响小众到影响大众,从形成舆论到舆论转化进而达至舆论高潮,由此扩大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影响力;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具有“叠加效应”,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自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定位的自媒体基于个人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价值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等形成不同的传播视角和重点取向,进而形成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叠加,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其不同维度展开;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热点事件的“共情效应”,自媒体传播以情感传播为主,公众情感易受社会热点事件发酵,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被热点事件激发之后,其引发公众情绪传播能力更强。


//

二、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

话语的过程生成

//


全过程人民民主框架规范自媒体传播框架结构。全过程人民民主框架是由价值、制度、程序、规则构成的系统性的话语体系,为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提供定位、边界和标识。使用不同自媒体的公众所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政治立场不同,形成、构建、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心理、认知和诠释框架也不同。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过程是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理解过程,接受过程和多样化生成过程。


1.自媒体传播培养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政治心理自媒体传播是公众逐渐理解和接受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并形成相应政治心理的基础,自媒体通过培育公众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意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格,凝聚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共识。现代社会系统日益复杂,随着媒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政治社会化程度的逐渐扩展,公众对公共性事务的关注范围早已不限于政治领域而延伸至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事务的讨论、参与和决策已成为人们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培养公众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人格,是保证其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内容整体性的前提基础,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内在政治价值、政治理念在公众端正确解码的关键。乔治·格伯纳认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化要经历混合、模糊、转向的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所形塑的政治心理必然也会经历从含混到清晰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的过程当中,自媒体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内容和形式从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生成后又不断回归到政治领域,比如自由、平等、法治、尊严等话语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话语。


一方面,自媒体传播的叙事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被内化接受的过程。自媒体内容之所以能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在于通过热点“叙事”和“讲故事”的方式回归日常生活,引起公众情感共鸣。自媒体传播中“叙事”的累积性与持续性,潜移默化地将人们传统落后的意识观念更新为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在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跨时空流动中,具体物理空间的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被挤压,取而代之的是依靠自媒体传播叙事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中心理活动对公众政治认知产生影响。自媒体传播中的图像、语言、文字等连贯为叙事文本形式,并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共同回忆为叙事起点,在引起公众共鸣的政治情感驱动下构建起人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经验感知和判断。基于主流价值观的意义框架,自媒体调动其知觉、信念等心理要素对政治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联系并彼此融洽的关系,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信息进行编码、解码、意义转化、信息提取,并由此逐渐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认知图式。


另一方面,自媒体隐喻性传播过程是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情感过程。自媒体传播通过重复或叠加设置政治隐喻使公众产生积极的政治情感。视频、段子、表情包、金句等都具有政治隐喻的核心元素。政治心理及其基础之上形成的价值观与政治隐喻相关联,由于个体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选择和认同都会有优先选项,但“个人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的主要方位隐喻是一致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心”即表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给予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心理上的归属感。政治隐喻型构了人们的政治感知和政治思维方式,设置了人们判断自身与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心理衡量标准,从而对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中“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政治隐喻建构了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进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等民主实践过程。


2.自媒体传播形塑全过程人民主话语的价值秩序自媒体传播对价值秩序的引领和形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力增量的过程,其经过价值激活、价值关联、价值整合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价值秩序。


一方面,自媒体传播激活并关联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价值。价值激活,即自媒体传播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内容结合正能量短视频、先进个人事迹、素人生活呈现等形式进行表层话语架构,同时在主流媒体引导下,公众基于自身价值立场、价值体系激活政治话语的深层架构,如文明、法治、诚信、友善等主流价值观。这种“激活”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个体的潜意识。个体的生存发展都嵌于特定历史社会背景,受道德体系、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习俗的熏陶形成个体社会潜意识成为价值观的雏形。潜意识是个体精神心理的深层基础,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会以适应现实环境为原则进行意识调节。价值关联,即对于不同立场的价值取向在自媒体传播中均加以呈现,多元价值的碰撞融合以及对异质观点的包容并蓄为寻找共同政治生活状态提供了参考指标,同时对不同利益的关照促进了共识,“在结构发生分化的生活世界中形成的话语意志建构程序,必须通过同等关注每个人的利益而确保所有人的社会关联。这就意味着,作为话语参与者,个体提出了不可替代的肯定立场或否定立场,但他只有在如下前提下才能保持自主:通过对真理的共同追求而与共同体保持联系。”自媒体传播通过与主流媒体价值观的共同追求连接个性话语意志和社会话语意志,从而维护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整合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价值。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核心价值为圆心,对个体间和群体间的利益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行整合,建立统一价值诉求取向,进而获得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普遍认同。在具有价值冲突性的传播事件中,为避免被群体孤立或成为网络水军批判焦点,公众会以主流价值观为根据对自身价值立场和需求进行互动调适和修正。皮尔斯的世界化沟通理论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着异质性价值观的人们进行对话式沟通,是与维持自己观点和排斥他人观点之间残余的不安有关。自媒体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传播介质,化解冲突的过程就成为寻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价值的过程。


3.自媒体传播协调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平衡秩序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过程是建立并协调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平衡秩序的过程,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主要方式是通过公众概括社会热点事件并形成“关键词”实现。因为,“一个文本的生产或解释,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并且是一个‘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的过程”,“由下到上”即高层次的意义部分地是通过适合于‘低的’层次的意义而建立,“由上而下”即低层次的意义是部分地通过对高层次意义做出早期预见而得到。在此过程中,低层次的分析注重话语文本浅层次的含义,高层次的分析注重话语文本深层次的意义。在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过程中,官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文本生产属于“高层次”,网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文本解释属于“低层次”,而社会热点事件形成的“关键词”在双方之间建立了解释性与共识性联系,连接着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共同的“社会认识”方向,促进民间话语场域与官方话语场域的互动共振,起到了多方关系平衡、塑造稳定秩序的作用。


关系平衡的目的在于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有效作用于社会秩序的建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内容反映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又对政治权利主体进行现实关照与诉求回应。“全过程”的突出优势在于强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耦合和共融发展,耦合与发展的条件之一便是通过自媒体传播的调节。阿尔蒙德将政治沟通比喻成“政府的血液”,将政治沟通的功能“与血液循环联系起来。它不是血液,但它拥有的就是滋养这个系统的东西。血液就是经由心脏静脉输送要求、抗议和需求的中间媒介;反映这些要求和需要的法规、规章和调节等输出从心脏经由动脉而流出”。人民主体范围的扩大,为最广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政治诉求奠定了群众基础,自媒体传播形式的扩展为国家收集民意、凝聚民族向心力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意见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聚合介质。


一方面,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形成信息反馈平衡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是平衡国家、社会、个体之间关系的基础,对于整体社会系统及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具有调控作用。信息的反馈起到了政治管理协调和政治社会整合的作用,政府机构及机关公务人员作为国家的实体代言人对民意进行收集,反馈效果双向作用于政治系统的协调,即向上监督政府的责任性和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回应性,向下监督公众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的合法性以及获取利益的正当性,“这种政治沟通可以节约民主的交易成本,通过识别、集中和转达政治要求,使其脱离蛰伏状态而进入民主的流通过程。实际上,它已经起着一种制度化的效应。”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设置公共议程是平衡国家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的关键,社会活动的有序展开、民主政治的有效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当遵从——即在制度框架中行动——构成了所有相关政治力量实行的分权策略的均衡状态时,民主就得到了巩固。”公共议程设置在自媒体传播中起到了制度框架的作用,由于国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多面向、多领域、多元性、多层级的,自媒体传播通过设置公共议题的方式统筹不同主体之间的异质目标诉求,成为共同协商和意见缓冲的中间地带。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互动,只有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彻底真正的实现,只有通过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才能实现沟通。


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形成公共议程平衡机制。自媒体传播所嵌入的公共议程成为一种资源和权力,规定着公共伦理的标准边界、社会行为的道德准则,从而对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边界进行调控。公共议程吸纳民间议程进入国家政策制定、国家现代化治理的视野。个体逐渐将个人权利的维护置于与生存、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个体权利话语和公共权力话语交叉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自媒体传播的政治逻辑主导个体认知的效果更为凸显,吸纳民间议程的过程也是提升政府效能、促进社会整合的过程。当公共议程进入官方议程达至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体日常生活领域,通过自媒体传播中公开的表达互动,显化并纠正上游议程的遮蔽和错位,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达成话语共识。


//

三、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

话语的功能导

//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具有3个方面的建构属性,即身份功能、关系功能、观念功能。自媒体传播重构了政治话语秩序,在权力意志的介入下完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媒介化,使之适应网络传播规律发挥其建构属性,以表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目标、政治愿景与政治期待。自媒体传播具有公共传播面向,“在价值底色方面,公共传播主张在公众至上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言说与表达,实现公共利益与共同体之善。在实践品格方面,公共传播强调通过公民积极行动构建公共领域、参与民主商议。”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过程中,实现着强化国内民主认同、维护政治社会稳定、塑造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功能。


1.强化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完整制度程序的组成要素,自媒体传播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衔接公众与国家关系提供了民主表达渠道,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的有效载体。多样、畅通、有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表达渠道是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建构的质料。自媒体传播通过身份认同、情感聚合和政治仪式作为完善表达渠道的基础,发挥其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过程中强化民主认同的功能。


第一,自媒体身份认同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身份认同是在公民个体内群之于外群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中国之于世界的国家身份认同,即自我和他者的互动联系中共同建构起来的,身份认同的确立是民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自媒体,穿插其中的政治信息、视频图像、互动形式、政治话语等成为人们身份建构确立的依据,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是公众建构自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话语基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认同确立是基于政治话语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的“故土指示功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自媒体传播体现“指示功能”,在身份认同确立过程中强化着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


第二,自媒体通过“爱”的传播提升身份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确立基于“爱”的传播建立身份“承认”。阿克塞尔·霍耐特和阿兰·德波顿都将“爱”作为“承认”的一种存在形式,“衣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物、掌控的权力就不再是我们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意即“爱”是人们获得身份的一种“承认”。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爱”的获取路径开始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爱”的来源从关注个体自身转向群体认可,此时“爱”更表现为一种“关注”,对民心的关注是对公众身份的承认,是人们获得身份确立和认同的关键。


第三,自媒体身份传播缩短“权力距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自媒体传播中,将诉诸宏观的国家、民族、组织的集体情感以倾诉、倾听、对话的个人情感互动的方式,展示其亲切亲民的政治形象,传播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中“平等”“和谐”“商量”的话语内涵;国家机构、党政机关以“拟人化”的身份在自媒体平台开设账号,严肃的政策性政治话语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转化为媒介化政治话语,以官方身份的权威性结合幽默风趣的政治表达,理性的政治身份借助情感化倾诉拉近了“我和你”及“我们”,而非“你们和我们”的权力距离,在亲近的身份感中获得了身份认同。


第四,自媒体情感聚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的动力。情感聚合以自媒体传播为中介使个体与国家产生情感关联,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说服性交流取决于3个要素,即理由、情感和性格,诉诸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情感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它的存在方式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它在何时、何处和以何种频率而得到满足、宣泄和释放,不同的年代、阶层、文化和社会有不同的接受标准和接受方式。”自媒体传播的流动性和交互性决定了情感存在的聚合性。情感聚合的自媒体传播实现路径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话语嫁接产生情感共鸣。自媒体传播将宏观政治话语中的重要文本要素进行拆分,化解为与人们日常经验相关联的微观话语单元,将“民主”“人民”“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宏观话语概念嵌入人们的生命体验、群体情感与个体生活,这种情感性的话语符号的可解释性和象征性将其意义生产的意指聚焦在“民族”“国家”“认同”等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框架中而产生政治情感共鸣,以此作为连接个人和国家的精神纽带以及个体政治认知参考和政治行为依据。二是,媒介记忆衍生情感能量。即“从高端的热情、信息与主动性,到低端的被动性与消沉的连续统。情感能量在经验上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流和身体感受之中: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情感能量在人们的情感知觉中属于经验变量,自媒体传播对媒介记忆的形塑和构建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激活人们的情感能量,在各主体的互动关系中推动情感的互动聚合。


第五,自媒体通过政治仪式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这一认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公众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信息吸纳,塑造政治情境强化民主认同。“仪式作为一种有力的象征表达形式,是我们构想政治现实的重要工具”“对人们有关政治事件、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领袖的想法具有重要影响力”。政治仪式在自媒体空间表现为一种互动仪式,《人民日报》推出的以国歌为背景旋律的沉浸式H5、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腾讯微信头像附着的国旗标识、微博空间以动态时间轴展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回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现场直播、重大节日庆祝晚会、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动漫形象等政治符号系统在自媒体网络空间传播以展示和传递其特殊意义和情绪氛围。公众以共同的身份在同一政治情境的经验空间中对自媒体传播中呈现的政治表征进行解码,催化公众政治价值、政治信念的形成进而强化民主认同。
2.维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社会稳定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完整的参与实践的重要手段,自媒体传播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贯通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过程,提供了网络民主参与渠道,保证了人民发挥主体作用有效参与国家建设、重大决策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管理。自媒体传播通过共同在场、公共领域和有效参与保障公众融入政治生活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发挥其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过程中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的功能。


首先,共同在场为维护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稳定的心理状态。“共同在场是以身体在感知和沟通方面的各种手段为基础的。一旦行动者‘感到他们是如此接近,以至于自己正在做的一切,包括对他人的体验,都足以被他人感知到,他人也足以感知到自己这种被感知的感觉’,就具备了戈夫曼所谓的‘共同在场的充足条件’。”自媒体传播对时空场域的整合勾连人与人的动态感知,建构共同在场情境,其中发生的互动关系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整合和稳定。一方面,创造共情。在虚拟空间的沟通达形成个体、群体之间的意志默契,弥合认知偏见和代际经验差异,从而衍生了中介性接触的共情力和亲密感。另一方面,联动现实。自媒体的交互性与感知延伸性创造了共同在场的空间,引导并影响着虚拟共同体或社会成员在其现实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自媒体传播“共同在场”的情境塑造了一种认知环境,情境中的特定议题作为人们互动的专注点聚焦公众注意力和认知力,成为主流价值观共识与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理解的基石。


其次,公共领域为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提供了稳定的交互场域。哈贝马斯主张公共领域的自主性,这是守护民主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和民主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公共领域的构建对应其所主张的话语民主,话语民主强调自由平等的话语参与者通过沟通和辩论,在同意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促成共识。公共领域中交往理性形成的“制度性秩序”对公民权利和公共权力的平衡以及国家和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相对于哈贝马斯所讨论的‘政治公共领域’,‘中国式’的公共领域的存在是‘以实现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现代化目标为最根本的使命。’”自媒体传播为公众的公共交往行为提供了开放性领域,多主题社群和多样化圈层,为多元异质观点提供了讨论空间,对话贯穿着自上而下传递公共政策事务和自下而上促成公共议程设置的双向内容,在“推理、讨论和批判”的过程中连接个人话题和公共议题的契合点。


最后,有效参与为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提供了稳定的行动指向。“政治作为一个过程,其中互相冲突的利益能够公开表达,并由此可以做出调整从而使各派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而若要如此,就必须存在一个公开的过程,使利益能够得到表达并综合成为公共政策。”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的基础政治权利是民主政治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对民主价值的履行和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话语样本,经由自媒体传播平台的话语输入和话语输出,政治参与实现了其维护公共利益主张及合理化政治行为的功能,影响着政治体系的运行方式和政策制定过程,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过程中只有“全面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同推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人民依法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才能“使人民当家做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3.塑造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是塑造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安全化修辞。自媒体传播通过舆论净化、环境调适和建立信任提升民主认知,发挥其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过程中塑造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功能。


第一,自媒体传播中的“安全修辞”维护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稳定。习近平在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作为政治话语是塑造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安全修辞”,是“我们必须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政治话语要素,自媒体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政治安全意识。“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也是“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提升安全防护和维护政治安全能力”的重要体现,使其塑造成为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增强国家政治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自媒体传播中的“自我净化”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纯洁性。自媒体传播作为一种大众自我传播模式,其政治舆论的自净化有两种途径,即过程自净化和人内自净化。过程自净化基于自媒体传播去中心化、多中心结构的传播模式,自媒体应用程序中评论、留言、互动讨论等政治舆论表达受到异质观点的调节和平衡,对多元政治舆论起到了互补和纠错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分散和竞争的好处——由这一论点推断——主要是机制上的,它有两点好处——首先,众多的劝说者本身反映公众的多元状态,这进而又创造了一个多元社会。其次,市场式的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看家狗系统,因为每一个渠道都受着另一个渠道的防范。”在多层次、多层级、多主题、多社群、多圈层的自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相互流动,以及公众处理信息和形成政治舆论观点的自主性使得政治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自净化。人内自净化基于自我反思性,这种反思性随着个体在自媒体互动平台中他人对自身观点的质疑和评价而建立,逐渐勾勒出完整的客观事实图景和科学价值取向,“每一个人都能在各自的活动范围内对自己头脑中的那幅关于不可见世界的现实图景做出越来越多的反应;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以现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头脑中的图景的能力。”主客观的结合过程净化保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不被“污染”。


第三,自媒体传播对虚拟空间环境的调适形塑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共识。帕森斯认为维持社会进化和系统安全的先决条件在于“调适”,“我们不应该将调适理解为一定的物种或社会系统类型对环境条件的被动调整适应,而应该在调适概念中纳入更为积极主动的求生因素。一个‘有生命的系统’的调适可能蕴含‘主动关注各种能力的把握,不仅包括面对环境中那些不可变更的特性得以幸存的能力,也包括改变环境来满足系统需求的能力’”。自媒体传播通过利益调适达成公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共识,以满足政治系统的安全需求:一方面,合理“想象”的利益期待是制度共识的基础。自媒体传播所形塑的虚拟环境和政治愿景赋予人们一种对现实政治社会和自我存在的希望感,即与他人和政治社会产生关联的期待,政治信息的传输和政治价值认同形成了公众的政治认知基础,政治参与互动和政治效能感积累提供了公众的政治行为动力。在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相互作用下,“期待”转化为对政治社会的合理想象,即“我们对他人的一种正常的相互期待感,是那种可以让我们履行构建社会生活的集体实践的共识。这也包含了对我们如何与他人协作,从而去履行公共实践的某种认识。”另一方面,弥合利益冲突是制度共识的必要条件。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以“人民为主体”为根本价值导向,自媒体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为网络民主商议提供了公共空间。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通过制度叙事勾连社会公共生活和公众共同利益、个体利益适配场景,使公众感受到政治制度运行是其实现利益的重要途径。网络政治活动参与与网络民主渠道反馈的双向关联互动,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连接着个体情感表达、政治诉求和政治系统运行的治理理念,回应公众政治价值偏好和政治价值选择的同时,满足其公共利益诉求进而达成制度共识。


第四,自媒体传播建立政治信任推进全过程的人民回应性民主“民主的未来取决于信任网络与政权体系的关系”是政治信任之于政治安全的内在逻辑。自媒体传播提升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感知可及性,并且扩展了具身传播的行动空间。公众安全感的获得与政府绩效的提升成为建立政治信任的重要维度。感知可及性消除“隔离”恐惧。公众对信息接收、社交互动和环境关联的普遍失控感破坏了其构想社会现实的能力,自媒体传播通过对政治信息的筛选、甄别、净化,为公众呈现关于社会景象的新图式,减少公众对未知的恐惧消除了不确定信息对其生活行动的干扰,为建立政治信任提供了安全感基础。政治权力主体通过自媒体完成具身传播,建立了公众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公共权力向公共权利的转移,在心理上增强了公众对共同体的归属感。


第五,自媒体传播成为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对权力的制衡和对权利的协调内含在整个全过程运作环节和话语传播过程中,是将民主原则通过自媒体传播贯穿于不同领域、层级、群众的政治实践过程。自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平台性关照到过程性民主的不同领域,私人化和易操作性连接了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普泛化和可追踪性衔接了民主实践链条的完整性,而在传播中的话语交互反馈机制保证了民主从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果。自媒体传播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构建内在契合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作用对象、具体内容和实施领域上的要求,即“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治表达作为公众的话语资源,构成自下而上的公共性共权即公众基于公共利益诉求共同形成并行使的权力,公众政治诉求通过自媒体传播纳入公共政策制定,在实现自身权益的同时优化了公共权力。自媒体传播为公众监督权力提供了象征性权力。“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象征性权力,帮助个人和群体应对、适应、创造和改变经济政治力量和强迫性影响所构成的环境。”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强调国家、社会与公众之间多主体的协作互动,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和权力将回归社会和人民,实现政治权力的复归。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追求,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推动民主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并为不同国别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交流平台。自媒体传播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自媒体传播的过程也是负有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责任过程。研究自媒体传播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我刊官网并查阅近期完整版PDF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2023年第2期目次+摘要


马克思对“物质利益难题”的持续性求解及其历史价值——兼论对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启示


论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挑战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视角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财富思想的在场逻辑及价值意蕴


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研究


中国现代性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风险及其化解路径


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生态意蕴


扫码关注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