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5
@亘古
6
抖音
7
张靓颖
8
kN
9
朱令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5
@亘古
6
抖音
7
张靓颖
8
kN
9
朱令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鱿鱼游戏2》今天下午四点开播,网友无心上班了,导演悄悄剧透
宾曰语云被法学教授投诉:严重侵权,“违法犯罪”!
当“上帝”变为“老天爷”
京东Plus的隐藏特权,很多会员都没领取,白交了会员费...
呼吁四川大学澄清:1998年1月,川大有多少个“姜涛与爱人程月玲”?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凡尔赛人:朋友圈的乞丐?
Original
瑶瑶琳
乐知传播学
2023-06-25
收录于合集 #凡尔赛文学
1个
作者 | 瑶瑶琳
排版编辑 | Mountainzb
✉️ 本文也献给我的朋友大P同学 ✉️
「大P」
我有一个朋友……真有一个朋友——他的名字叫大P,是个很优秀的年轻人。别的不说,在这阶级固化物欲横流世界里,人家早早找到了自己才华的变现模式,不靠爹妈不偷不抢不买彩票,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刚过三十就身家近亿了。就冲这已经是碾压性地牛逼了。
但他就有一点不好——
幼稚。
这表现在,每次他账户有新钱进来,他的表现欲就开始刺挠,总要找贫穷的打工人我来分享喜悦。比如有一次我跟他说我老家在修房子,结果转天他发来这样的信息:
(图片由作者提供)
我忍不住问了一下详情——你妹!我农村老家翻盖三间大瓦房,跟你刚在
北京三环买了个loft
能一样吗??!
但这还只是小意思。就在两天后
(请注意截图最上方的日期)
,他又发了消息:
(图片由作者提供)
对于大P这种无脑炫富行为,我内心五味杂陈,并没有接茬的兴趣——问我车好看不好看……你又不是给老娘买的!
可是“眼力见儿”这个东西,在大P的出厂设置里根本就没有。你不搭理他吧,他还没完没了了:
(图片由作者提供)
见我没回,大P仍然毫不收敛,持续暴击。几天后他又来了: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应该又是刚买了个macbook之类的。这次我终于忍不了了,凭什么做有钱人的朋友就要受这样的摧残啊?!我决定给大P补上他缺失的人生重要一课。
我说大P,你知道炫富的本质是什么吗?其实会让人感觉这是个从来没有富过的人,还在为物质体验的升级感到惊奇。再深究一点,你潜意识里大概觉得I don't deserve it. 再者,见你如此引以为乐——难道说你除了买买买就没有点儿别的追求吗?你的精神生活呢?没有吗?你的情感生活呢?没有吗?最后,你天天跟一个不具备你那样变现模式和现金流的人分享物质喜悦,你连情商也欠费吗?
我给大P发了“人物”的
《一个90后周杰伦粉丝的死心史》
(憋说话,点链接就能看)
,告诉他这世界上有个人跟他真的很像,就是2007年之后的周杰伦——成名后心智就停滞在了高中时代,陷入了对自己突如其来的财富和地位的长久惊讶中,整天一睁眼都是豪车美女、小弟跟班,在MV里“像一只热带彩色大鸟”蹦来跳去,每个人“富足、得瑟、悠闲而毫无灵魂”。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大P沉默了,从此不再骚扰我。但是一个多月以后,当我听说了一个词叫“凡尔赛文学”,就觉得妈呀,还不如直接给我上两斤大P呢!!!
「凡尔赛文学」
可能你已经知道了,“凡尔赛文学”是网友小奶球为了归纳那些“在社交平台上装b的精神贵族”而创造的一个词,描述对象的特征为——总是在朋友圈和微博发一些“致力于不经意间透露出第一人称‘我’的优越生活条件的‘文学’作品”
(见百家号“一文科普”:《凡尔赛和凡尔赛文学是什么梗》)。
鉴定凡尔赛文学看三个标准:文字先抑后扬、明贬实褒;自问自答,喜欢在评论区“统一回复”;能够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借他人之口来称赞自己。
(见南方周末
《“凡尔赛文学”:关于身份与财富的想象》
,作者张锐)
更简单的办法是看某些语言特征
(划重点了!)
:
(见百家号“一文科普”:《凡尔赛和凡尔赛文学是什么梗》)
比如下面这个属于比较标准的作业(因此也被称为低级凡)——“抖音3w粉被频繁认出”事件:
(图源豆瓣@江湖骗子)
而被誉为“凡尔赛十级学者”蒙淇淇的创作就更典型一些:
(图片截自微博@蒙淇淇77)
渐渐地凡尔赛人就不满足这种肉眼可见的辨识度了,他们也在追求更含蓄、更生动、更文学,导致不断有人在网上求“鉴凡”,提供的现象千奇百怪,有兴趣的可以去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参观——相比之下大P只能算个土包子,或许他有兴趣去报课学学真正的“优雅炫富”之道。
但不得不说,语言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如果没被这样定义一下,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自己被凡尔赛人困扰了多久。我突然想起一位大学舍友,整天发朋友圈抱怨霸总老公不会买东西,买的钻戒圈太大,买的燕窝太难吃,但是去年同学聚会她连人影都不肯露一个……不过突然又想到,我最近一次被凡好像就是昨天——朋友圈一女士截图抱怨腾讯刚出的直播窗口挂首页顶端的功能太丑,妙的是她的图同时截到了自己朋友圈的第一条,发布者是一个如雷贯耳、全国人都知道的名字。
我本来在想,她怎么不给人名字打一下码,但一念转过就觉得自己naïve了。
人家就是在展示自己和大佬是微信好友哇。
在凡尔赛文学这两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直火到了中产阶级圈之后,连南方周末也推出了相关报道
《“凡尔赛文学”:关于身份与财富的想象》
,11月9日此文发布时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只有2万多人,可两天后就已经有4万多人了,而教母蒙淇淇已经上过好几次热搜,据说10号光博文分成就9000多元。
(图片截自微博@蒙淇淇77)
虽然这点钱可能还不够淇淇姐吃一顿法餐,但这种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能力还是让我惊叹了。
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我学的是社会心理学,应该会很幸福吧。在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生逢其时,社会症候群像海浪一样一波赶着一波地涌来,制造着无穷无尽的研究样本。
不过在凡尔赛里我还是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跟不久前刚火过的上海名媛一样的味道,甚至有跟“内卷”和“打工人”出自同宗的味道。
「凡尔赛社会心理学」
之前我在
《虽然…可是上海名媛的确迷人又有趣呀~》
这篇文章中说过,上流社会的身份标识并不是建立在一种维度
(比如吃的用的)
,而是建立在一整套繁复、相互配合的生活方式细节上——那是他们宣示自己领域的代码,而代码交流的对象是同阶层的人,为的是在举手投足间就能确认同类,完成自己身份的定位——那真是相见一笑、胜过千言。
但这是在没有大众媒体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不同阶级之间的信息交换极少,底层对顶层的生活全靠想象。比如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讲过他陕西老家两个农民讨论皇帝穿什么鞋子,农民甲发表看法:“皇帝穿的那还用问,当然是玉做的鞋!”因为玉在陕西农民的意识里是最贵重的东西了。但农民乙又问:“那到了冬天,皇帝的脚不冻得慌?”农民甲稍微想了一下,说:“笨死你了,他不会在鞋子里垫上麦草啊!”
在这种阶层区隔的状态下,一旦有人偶然跨过区隔、见识到了另外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极为震惊,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而上流社会人士因为战乱或家道败落流落民间受到的震撼也不遑多让——这是20世纪30年代小说的常见主题。
但当大众媒体兴起后,通过各种影像的演绎,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就不受控制地大规模外泄了。阶层的“秘密”暴露导致两种后果:震惊是少了,但换成了羡慕或仇视——因为人性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不公平感最强烈时能直接掀起社会革命、造成社会资源的大洗牌;而另外一种后果是,在阶层之间更加广泛和剧烈的对比中,上流社会确认了自己的优势,获得了更巨大的优越感。
目前的社会闹革命是不大可能,但优越感却是令人着迷上瘾,它使得炫耀成了宣示身份的必经之路。
但炫耀却是令人讨厌的东西——观者太扎心了。如果没有周杰伦那样的名气却像周杰伦那样炫富,将会迎来难以承受的社会敌意。
特别是在有了互联网之后,人人都有了炫耀的机会,但人人也都有了批判的机会。炫耀极易引发口诛笔伐、网络暴力甚至现实灾难——如果考虑到很多人秀的东西来路并不是那么正当的话。
我出了一道题考考大家⬇️:
正确答案是C。当然B的风险也很大。而A和D不至于引起网暴,但也足够被喷成筛子。
例子不要太多,远的有“我爸是李刚”,近的有疫情期间“大意失荆州”。还有抖音千万粉的“温婉”,都不等老百姓动手就被官方封禁了。
没有人能禁得起人肉的考验和社会性死亡的代价。终于,经过20年的人肉搜索劝退,现在的上流社会人士多少懂了要含蓄内敛、闷声发大财,这更安全,但这也意味着通过炫耀获得更大优越感的机会被剥夺了。
有些人是不能忍受这个的。尤其是那些通过稀少的上升通道
(比如做生意、婚姻)
幸运地实现了阶层逆袭的人——如果没机会给人知道,那老子苦心经营改变地位还有什么意义?
就还是要表达——但可以通过更隐晦、更婉转的方式。
之前说过的把复杂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化约为单一的消费行为,并且在消费符号上建构繁复的鄙视链规则,并且通过流行文化把这套鄙视链普及给大众让他们羡慕追随,就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之一。而我理解“凡尔赛文学”同样是这种社会心理的衍生物。它的精髓就在于心理的这种拿捏——我用诉苦的方式“不经意间”透露了优势,百转千回望你自己体会。毕竟我此生最爱的香水,就是你周身淡淡的醋味。
用北师大教授许燕的话说,
这种心理就是想要别人的赞扬,却又怕直接讨要会遭到厌恶,于是以一种看似悲伤的色调来讨要。
(见于南方周末《“凡尔赛文学”:关于身份与财富的想象》一文,作者张锐)
有趣的是,当这种被认为是“高端”的小范围行为弥漫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被很多人模仿,那门槛就变得越来越低——你会发现,现在凡尔赛都不需要真正的贵族,但凡有个硕士文凭,或者长相还过得去、肚子上有两块腹肌,朋友圈有几个大佬,抖音上有一两万粉丝,或者发了工资买得起300块一支的口红的——只要有哪怕一点点相对优势,人人皆可凡尔赛。在这种看似幼稚的模仿里,凡尔赛人往身边人那里找补成就感,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身份和地位的想象。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有点滑稽。因为他们又跟“上海名媛”们一样了。
就是
你本不拥有——你只是在表演你拥有,还希望别人嫉妒
。
这种拐弯抹角的心思,甚至都没有大P直来直去惹毛别人的资本和勇气。
但好在凡尔赛并未就此止于肤浅——它还有第二层,就是那些“拆凡达人”和凡学家们——真正让凡尔赛现象被描述、被定义、被揭示、被批判以及被流传的是他们。
凡尔赛文化和之前潮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抵达我们手机的时候,就是以批判的面貌出现的。
是批判者推动了它的流传。于是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社会的扭曲和同样来自社会的反思已经扭打在了一起。
想想看,包括始祖小奶球和豆瓣小组的4万人,甚至也包括你和我——我们为什么要发明、了解、参与阐释凡尔赛现象?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我很喜欢“凡尔赛学研习小组”首页公告中的一句话:
“凡组的作用也许就是把侵扰日常生活的炫耀+自恋型人格的毒用一种滑稽化的方式排解掉。”
听说这个词流行之后,很多身陷凡尔赛而不自知的人突然有了审视自己的眼光,反水变成了资深凡学家。对比刚刚席卷过的中产阶级社会心理——“内卷”被用来描述被迫参与激烈但无效竞争的无奈,“打工人”被用来描述卡在工作循环中无法支配命运、无法超越现状的无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它们又焦虑又脱力,真的都不如凡学家有趣,因为凡学家们已经经过审慎内省后达成很清晰的自知,也有自发的文化自觉。他们决意用“我就静静看着你装b”的第三只眼看破世间的滑稽戏;他们在用解构的力量向歪曲的社会心理潮流宣告:
不管你是自作聪明还是真的毫不费力,你得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想要这个。
这一次“大众”没有迷,感谢凡学家们给每个人分发了武器。
参考文献
[1]张锐.“凡尔赛文学”:关于身份与财富的想象[EB/OL].(2020-11-9). https://mp.weixin.qq.com/s/TqDMqrMRItJiKZ8lfP2-RQ
[2]一文科普. 凡尔赛和凡尔赛文学是什么梗[EB/OL].(2020-11-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956108822279571&wfr=spider&for=pc
尘埃落定再盘点:美国大选吃瓜段子大合集
“我73岁,被孩子抓去当网红。”
乐知传播学
一群喜欢传播学的孩子
愿用学术的慧眼看透花花世界!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LEXI_Communication@163.com
看到这里,还不赶紧关注我吗?
(傲娇脸)
更多宝藏内容,敬请期待!
- 本文由 乐知传播学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