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FF2024|NEUTRON中子:层峦之路
层峦之路
自2018年在BISFF设立以来,中子单元已成为BISFF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专注于展示时长在46至75分钟之间的中片电影。中子单元的选片标准侧重于每部影片的前瞻性视野、富有想象力的表达以及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旨在呈现形式创新且主题丰富、复杂的中等长度作品。中片电影的独特时长可以赋予创作者极大的叙事自由,使其能够在短片的精炼与长片的丰富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们希望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更能通过电影艺术激发哲学思考与文化反思。每年,BISFF通过Neutron将这些高水准的中片电影带给观众,提供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观影体验,同时搭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桥梁。本届BISFF的“中子”单元将呈现以下5部作品。
《艾哈迈杜》是托马索·科特罗内(Tommaso Cotronei)在BISFF2021展出的作品《伊斯梅尔 - 安拉 - 切》(Ismael - Allah - Che)的延伸项目,他继续以人类学影像的手法将镜头瞄准西撒哈拉铁路上的游民们,迁徙的决心被风沙腐蚀殆尽的铁皮裹挟着,在无尽的沙海中滚滚向前。德国导演亨里克·迈耶(Henrike Meyer)则将自己作为临时演员闯入电影、电视和广告行业的经历改编成一则混合手法的作品,《成为一个配角》质疑从业人员的存在感,进而是商业图像的可信度,最后延伸至对图像权力结构的探讨。《我们生活的内部》则是一部基于8毫米家庭录像档案的虚构口述史,虚构了两个女孩交叠却被分隔的成长故事。《诗人不在屋里》是一部观察式纪录片,聚焦海子母亲在“海子故居”中的生活,并呈现了文人朝圣、当地旅游开发与个体生活情感的交织,以及“海子热”在中国语境中的延续与再造。而《烟火白雪黄玫瑰》聚焦东北县城一位年近五十的单身汉坚持艰难营生的日常,在导演对既是最熟悉的亲人,又是一位朴实的普通百姓的温情注目下,缓缓奏出了平凡人生和残酷命运的交响。
NEUTRON中子 中片展映单元·导读
复制以下电影名称后,点击文章右上角 ··· 按钮,选择“搜索页面内容”,粘贴文字后即可跳转检索、阅读。
成为一个配角|To Be an Extra
艾哈迈杜|Ahmedou
我们生活的内在|The Insides of Our Lives
诗人不在屋里|A House Without The Poet
烟火白雪黄玫瑰|Flames, Snow, and a Yellow Rose
█ 成为一个配角
To Be an Extra
2024|01:10:45|Germany
German, English
亚洲首映 Aisan Premiere
一位充满魅力的年轻女性带来了一部聪慧的影片,讲述她从德国电视剧的配角跃升为自己人生主角的过程。这是一部勇敢的自我演绎的虚构作品,在展开的过程中逐步发掘自己的独特规则。
柏林这座城市是年轻导演亨里克·迈耶(Henrike Meyer)尝试进入电影世界的背景。然而,《成为一个配角》并非一部伪装成纪录片的自我追求之作。迈耶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置身险境,隐入那些广告和德国犯罪剧中的无名配角中。她成为背景中的女警察,当电视剧主角们解决谋杀案时,她站在焦点之外。从这种模糊的视角出发,她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性洞见,体察到电影工业和社会边缘生活的种种不安定性。
《成为一个配角》是一部在前行中创造自身规则的电影,逐渐形成一部表演性的自我虚构作品。现实的裂缝逐渐显现,一种新的东西在其中成形——这是一个在成为他人中找寻自我的元电影式自我画像。
Henrike Meyer
亨里克·迈耶
亨里克·迈耶(Henrike Meyer)是一位居住在柏林的独立电影人。
她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戏剧、艺术史和比较文学,随后在柏林艺术大学攻读视觉传达及艺术与媒体。2009年,她曾赴纽约库珀联盟交流学习。她的电影作品《田野作业》(Feldarbeit)和《临境》(Heimsuchung)曾在多个电影节展映。凭借作品《成为一个配角》,她获得了柏林参议院的“电影/视频女性艺术家”资助。该项目还入选了2017年柏林电影节的纪录片创投平台“Berlinale Doc Station”和新导演作品的研修项目“dok.art”。
在2017至2018年间,她担任纪录片电影节杜伊斯堡电影周的选片委员会成员。她还在国际学校项目“Cinema en curs”中教授电影课程。自2019年至2024年,她与导演瓦莱斯卡·格里塞巴赫(Valeska Grisebach)合作,参与其下部电影长片《梦想的冒险》(Das geträumte Abenteuer)的创作。自2024年起,她在莱比锡的“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大学”任教。
█ 艾哈迈杜
Ahmedou
2024|0:45:00|Mauritania
Arabic
亚洲首映 Aisan Premiere
艾哈迈杜善于理解事物,也懂得如何帮助他人理解。他的帮助方式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在毛里塔尼亚——永不停息的货车轰鸣声回荡在生锈的轨道上,轨迹消失在沙漠的地平线上。山羊在酷热与干渴中哀鸣,年轻人怀揣着欧洲梦踏上旅程。货车上,贝都因人与浓烈的薄荷茶并行,火车运载着水和燃料罐,穿越无尽的沙漠景观。从沙海的尽头而来,轨道旁的泥屋中,人们过着近乎贫困的生活,水和燃料罐成为生存的基本衡量单位。这列火车是贝都因人生活的命脉,他们在酷热中寻找阴凉,在宁静中得以栖息。
Tommaso Cotronei
托马索·科特罗内
托马索·科特罗内(Tommaso Cotronei)出生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一个小镇,在那里,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父母一起在乡村农田里劳作,在一个没有希望,只有劳累工作,没有机会梦想改变的地方。科特罗内在21岁时找到了逃离的勇气,他在北欧做临时手工工人的同时,花了几年时间寻找答案。后来,他投身于人文学科,这帮助他找到了生活的稳定。在罗马大学智者拉萨皮恩扎大学哲学系上了一些课,但没有毕业。在1993年,他有幸成为电影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塔(Vittorio De Seta)的助手。
█ 我们生活的内在
The Insides of Our Lives
2024|0:50:00|Netherland
English
中国大陆首映
Chinese Mainland Premiere
《我们生活的内在》是一首诗意的影像诗,虚构与拾得影像交织缠绕。从数千小时的现成影像中撷取片段——以8毫米胶片为主——讲述了两个少女在欧洲边境成长的故事,边境缓缓横亘于她们之间,将她们渐渐分隔。故事细腻地呈现了在一个篱笆骤然矗立、将“我们”与“他们”划开的世界中成长的含义。尽管影片由数百个生活片段拼成,却编织出一种共鸣,使之仿若一人一生的流动光影。
Misja Pekel
米夏·佩克尔
米夏·佩克尔(Misja Pekel)是一位荷兰纪录片导演。他的首部纪录片聚焦于法官对难民和移民未来的裁决,于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首映。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为荷兰广播公司执导或联合执导了多部纪录片,其中一些入选了国际电影节。他的作品以理解和展现他人内心世界的渴望为显著特点。
█ 诗人不在屋里
A House Without The Poet
2024|0:59:57|China
Chinese Dialect, Chinese Mandarin
世界首映 Word Premiere
本片是一部观察式纪录片。中国后文革时期的著名诗人海子1989年自杀后一直广受后人怀念,本片聚焦于既是家也是朝圣地的“海子故居“,记录了独自居住在里面的诗人母亲,以及不同身份和带着不同目的到“海子故居”参观的人的状态。
Wei Zhang
张维
独立电影作者,写作者,行为艺术家,诗人。2014-2018年于澎湃新闻任深度人物记者,2018年后开始自由撰稿,文章见于《澎湃人物志》、《南方人物周刊》等。
《诗人不在屋里》入围庐舍女导演驻留项目和台湾DocDoc纪录片工作坊,短片《潮》入围2019地缘影展,2021世界游牧短片展等。行为作品曾参与水泥公园行为艺术节、谷雨国际行为艺术节、Upon国际行为艺术节、越南东兴芒街行为艺术节等。
█ 烟火白雪黄玫瑰
Flames, Snow, and a Yellow Rose
2024|01:13:50|China
Chinese Mandarin
故事开始于2020年,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县城,年近50的单身汉王占义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生活。他是外人眼里的怪人,是身边人眼里没用的人,是陌生人不会多看一眼的不体面的人,他也是导演的叔叔。一天,他突然将住了五十年的祖宅出售,搬去了一个温暖整洁的小公寓。卖房当天,他生平第一次拥有那么多钱。就在搬进新家后不久,上帝跟他开了一个尴尬的玩笑,他迫不得已再次踏上搬家之路,他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hao Wang
王超
王超,纪录片导演,摄影师,1993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先后毕业于南广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栗宪庭电影学校,现居北京。
设计排版:墨西弟
技术管理:鲍羽扬
BISFF2024将于11月23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展映,场地及排期将于近日公布。
BISFF2024片单信息
请持续关注BISFF2024
官方网站:www.bisff.co
BISFF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
我们让全新的影像在中国发生,将“短片”的概念延伸至创作的各个领域,在电影和艺术中寻求结合的可能--丰富前卫,不拘一格--让真正的才华在人们面前得以呈现:我们是站在影像前沿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也是推动者和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