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界专访 | 《翻译技术研究》作者王华树教授

王华树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09-09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迅猛,翻译技术成为业界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翻译技术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对当前的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本期专访栏目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王华树教授,对王老师《翻译技术研究》一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采访王华树老师吧~




Q1:首先要恭贺这本书的出版!请问您是在什么契机或背景下编写这本书的?


A:感谢对这本书的关注!在国家人工智能技术战略的推动之下,翻译技术正在成为具有显著发展前景的新兴领域,给当代译学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翻译理论新形态,翻译技术是多门学科交叉的产物,是当代翻译研究的重大现实需求和创新性内容扩展,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兴起,翻译领域出现了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问题,翻译研究范式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同时翻译技术研究倾向于多维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理论阐述在很多时候已然捉襟见肘,亟需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走出理论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应运而生。



Q2: 您可以向读者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A:这本书基于前人的应用翻译研究成果,采用关联互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翻译技术为研究对象,总体上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方面探讨翻译技术。具体从这四个方面出发概述了翻译技术的概念、分类、属性、研究意义、翻译技术的演变及其发展;梳理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现状;探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路径等。此外,结合个案分析与研究,书中探讨了翻译技术的作用机制,聚焦翻译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多维度视角分析现有的翻译技术研究框架,全面分析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Q3:您之前出版过《翻译搜索指南》《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应用程序本地化》《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这部新书与其他著作相比有哪些亮点呢?


A:这本书深入探讨“翻译技术”这一核心话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脉络,梳理主要概念、理论与方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因此,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体系性和前沿性特点,对新时代翻译技术研究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详细来说,书中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重构新时代的翻译技术研究框架,探讨了翻译技术各个分支研究的重点及未来研究的趋势,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上突破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局限,目的是为了为未来翻译技术研究开辟新的路径,进而促进译学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外语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也希望能够为我国外语学科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成果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Q4: 您如何理解翻译技术?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的关系是什么?


A: 翻译技术是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使用到的综合性技术,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赋能作用。翻译技术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性技术系统,它的内涵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器翻译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技术等。此前的研究者们通常把翻译技术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翻译类型,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翻译。

谈到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计算机辅助翻译起源于机器翻译,主要是利用翻译记忆技术辅助译者工作。目前,业界广泛应用的模式为“CAT+MT+PE",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开始将机器翻译引擎整合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中,功能愈加完善,翻译效率越来越高。最近两年,随着生成性人工智能的兴起,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翻译技术发展迅猛,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机器翻译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语境,生成更加流畅、自然的译文。它们还具备知识问答、对话交互等多种能力,有望进一步拓展翻译技术的应用场景。未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不断优化与迭代,以及与传统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深度融合,翻译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跨语言交流与全球化发展提供更加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





Q5:从翻译学科来看,翻译技术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A:我们曾做过一个调研,从翻译学来看,翻译技术这一领域,自2000年至今,国内外译界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更加广泛,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但是,依然存在诸如研究不成体系、学界与业界之间及高影响力作者之间合作性不强、研究方法缺乏创新、专业研究人员整体偏少等问题



Q6:针对您提到的相关问题,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A:针对上述相关问题,我认为可以从研究体系、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翻译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在研究体系建设方面,学界需要意识到翻译技术在翻译实践、理论及教学方面的价值,更新对翻译技术的认识,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研究体系。在研究主体联动方面,以北外为例,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携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聚焦国家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为各研究主体联动做好了表率,政产学研融合,有助于翻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研究方法方面,由于翻译技术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也就要求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知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研究技术与工具。以MTPE为例,MTPE研究融合了多元混合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心理方法、眼动追踪、键盘记录、屏幕录制以及神经科学方法等。在翻译技术教育方面,翻译院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革新翻译技术教育,开设翻译技术相关课程,培养具备现代翻译技术能力的综合性语言服务人才。同时,翻译技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高效的翻译技术教学方法,更新翻译技术教育的理念。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机构需要认识到翻译技术在翻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产业链各方对翻译技术的认知和研究。这样多管齐下,促进翻译技术教育生态健康稳定发展。








Q7:您在上个问题中提到了翻译技术教育,翻译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教育中的核心课程部分,深刻影响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翻译教育。对于翻译技术课程设置您有什么建设性建议呢?


A:我认为译技术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到技术性、实践性、职业性及互联性的融合,内容设计要兼顾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资源平台打造多个方面。在课程结构体系方面,整体上应采取优化措施,翻译技术的教学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到本硕博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难度等级和教学进度。针对具体某个课程,需要合理调配教学板块,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标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比如通过直观演示、任务驱动等方法。同时,学生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一些特定的要求来规划学习,评判自己学业的完成情况,比如通过使用CAT工具来完成一篇文档的翻译来完成学业评估。在翻译技术教学资源平台方面,应鼓励全国技术资源平台共享,不断创建和优化教学案例库、多模态语料库等教学服务支持系统,逐步打破不同区域、不同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孤岛状态,形成数字化翻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Q8:在当前大语言模型蓬勃发展的时期,您认为翻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A:前几年,众多互联网企业在语音搜索、人机交互、智能翻译等多个领域大力推进"AI+"理念,将发展智能翻译业务作为驱动未来业务发展的新入口。近两年,结合大语言模型和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我认为目前翻译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1)资源持续整合,数据开放、数据流动、数据共享等促使整个语言服务行业迈向数智化资源整合的转型之路,实现翻译流程一体化及全球资源调配。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海量语料的处理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进一步推动行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功能不断扩展,翻译需求的多样化催生了翻译工具功能的复杂化,翻译技术提供商将翻译流程各环节所需技术不断集成,形成"CAT+TMS+CMS"的翻译模式。大语言模型引入之后,翻译工具的功能不只局限于翻译,还可以支持知识问答、对话交互等多种应用场景,极大地拓展了翻译技术的应用范围。(3)从人译到机译,目前翻译技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机器翻译系统,在很多领域已经能够生成质量和速度均达到市场可接受水平的译文。随着大语言模型的不断优化与迭代,机器翻译有望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应用潜力巨大。(4)从桌面到云端,翻译工具从单机版走向了云端,云翻译平台趋向轻量化、SaaS化和生态化发展。而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云端智能化翻译服务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有望进一步提升云翻译平台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总体而言,随着大语言模型和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技术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翻译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一体化、云端化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语言服务。








Q9:您在第五章重点分析了翻译技术与翻译过程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提到了伦理规范,请问翻译技术伦理在目前的翻译技术研究中有何重要性?


A:近年来,翻译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应用场景愈加广泛,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内也制定了多个相关的国家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翻译技术已经成为翻译社会重大的翻译现象,逐步成为翻译社会巨大的生产推动力。但是,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我们对它产生的社会效果及引发的翻译变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有效的把控

从很大程度上来看,翻译技术与当今的法律、文化、社会规范、道德实践等息息相关。因为相关的配套体系未能跟上这种发展步伐,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行业内外“技术乐观论”“技术悲观论”等不同的声音、目前尚无相关伦理规范或标准的研制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将翻译技术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因此,如何能在大力研发、普及应用机器翻译的同时有效规避相伴相随的伦理挑战,引起学界和业界的足够重视,构建机器翻译通用技术伦理框架,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机器翻译通用技术伦理规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翻译技术伦理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Q10:您认为翻译技术伦理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呢?


A: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为翻译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翻译技术在许多领域达到了与人工翻译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但是,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等问题日益凸显。综合考虑目前翻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翻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未来翻译技术伦理的研究范畴将进一步扩大,主要包括:


(1)翻译技术伦理概念研究,这方面研究应明确翻译技术伦理的内涵与外延,厘清翻译技术伦理与传统翻译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构建翻译技术伦理的理论框架。(2)翻译技术与人类关系研究,研究翻译技术发展对译者职业身份、工作流程等产生的影响,思考如何能够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保障译者的权益,实现人机协作、优势互补。(3)翻译技术的算法伦理研究,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在于审视机器翻译算法的公平性、透明性、可解释性等,提出优化算法的伦理原则和标准,促进翻译技术的健康发展。(4)翻译技术的数据伦理研究,研究语料数据的获取、处理、应用等环节的伦理问题,比如数据偏见、隐私保护等,通过这些研究来制定数据伦理规范,促进数据的合理利用。(5)翻译技术的应用伦理研究,研究翻译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时可能会引发的伦理问题,比如医疗、法律、生物、教育等领域。针对这些领域提出相应的伦理应用原则来防范技术滥用风险。(6)翻译技术与知识产权研究,探索翻译技术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伦理环境。翻译技术伦理研究对于引导翻译技术健康发展、促进人机翻译协作、维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学界应加强跨学科合作,积极推进翻译技术伦理研究,为翻译技术的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更好地造福翻译社会。








Q11: 在翻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行业对译者数字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您认为新时代译者数字素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译者的数字素养呢?


A: 首先我们先了解何为译者的数字素养。在技术时代,译者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翻译实践活动,译者数字素养应指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运用综合性数字技术赋能翻译过程的能力。

关于如何培养译者的数字素养,我认为首先要从译者自身发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数字技术相关伦理道德,同时要在不断变化的翻译实践环境中培养自身的正确决策能力。其次,培养译者的数字素养,还需要从多方面发力,主要包括:(1)加强顶层设计,政府和翻译教育的主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制定数字素养标准。双管齐下,共建数字化翻译教育发展生态。(2)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翻译专业师生要顺应时代要求,加强相关技术学习。同时,相关院校要重视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改进翻译技术教学评估的方式,丰富翻译技术教学的数字资源,搭建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共享平台。(3)加强数字素养研究,研究个体译者、群体译者和从业者团体的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发展规律、演变路径以及提升方法等。研究方法上主要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优势,量化与质化融合,而研究视角上可以突破学科限制,从数据科学、人体工效学、心理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等交叉学科视角展开研究。(4)加强数字伦理体系建设,政府层面要加强数字伦理治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相关部门及行业制定、完善相应的标准与规范;高校层面要基于学校实际情况、行业真实动态、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自身情况调整数字伦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字伦理素养;译者个人层面要避免认知偏误,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保证翻译能力与技术能力和谐统一发展。






Q12: 您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或对翻译技术感兴趣的群体,请问您有什么翻译技术学习的建议呢?


A: 对于翻译技术的学习,建议大家可以从“道法术器”四种维度入手。这四个维度大致对应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和工具论。 

对于翻译技术的学习,建议大家可以从“道法术器”四种维度入手。这四个维度大致对应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和工具论。关于“道法术器”的理念我曾在多个场合中谈过。“”讲的是根本性的原理和方向,“”讲的是战略和方法,“”讲的是技巧和手段,“”讲的是实践中用到的工具。对应到翻译技术实践中,“道”就是翻译技术背后的原理,“法”就是翻译技术的使用策略,“术”就是翻译技术使用的技巧,“器”就是具体使用的翻译工具。学习翻译技术,如果能将"道法术器"四个维度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就一定能够真正掌握翻译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技术人才



- END -



专访记者:梁鑫茹

推送编辑:李丹

项目统筹:李丹

资讯推荐


案例分析:站点搜索解决句子搭配问题

专访

李长栓:ChatGPT在翻译中的崭新角色

袁煜:挑战自我,迈出舒适区

王均松: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驱动的变革与未来展望

王树槐:GPT与小说翻译批评:GPT与文学翻译之二

王树槐:GPT与诗歌翻译批评:GPT与文学翻译之一

苏秋军:AIGC背景下的MTI学科建设

王华树:译者数字素养研究亟需加强,打造翻译人才新优势

沈澍:AIGC是敌是友?翻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宁静:长缨在手,敢缚苍龙

崔启亮:机器翻译对语言服务企业有多大作用?

韩林涛:文科生如何学习机器翻译?

魏勇鹏:机器翻译质量评估为什么重要?

徐彬:熟练掌握翻译技术,就能做出漂亮的活儿

曹首光:如何打造一款受欢迎的机器翻译产品? 

李梅:机器翻译对未来翻译教育有何影响?

周兴华:高校翻译教师如何学习翻译技术?

丁丽:译后编辑人员与译者身份是否对等?

卢家辉、陈晨:口译员在远程口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