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沈澍:AIGC是敌是友?翻译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沈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法语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口笔译、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教授法汉口译、比较文学研究、法语演讲、法语写作等课程。
沈老师您好,非常开心有机会对您进行专访。请问您为什么会对翻译技术产生浓厚兴趣?
沈老师:
您好!很荣幸参加这次访谈。实际上,我对翻译技术的浓厚兴趣来源于我15-18年暑假做援外培训的翻译经历。那时,我接触了大量和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相关的内容。我需要先将中文教材和PPT翻译成法语,再在课堂上为授课老师做交传。初期,我只能对着word文档逐个进行翻译,遇到了许多相似和重复的表达,以及一再出现的专业术语。翻译的过程中感觉很辛苦,我开始思考是否能够利用技术来简化这一过程。自此,我对各种翻译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初的Google翻译,再到DeepL,后来我又自学了Trados。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巨大潜力。
沈老师:
当然可以。ChatInterpreter是一个基于AIGC技术打造的工具,我们将它形容为口笔译译员和语言学习者的个人copilote。其实在我与学生、同事以及其他译员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对于翻译技术的体验都还不够完整和充分。这促使我考虑制定一个针对性更强、使用更简便的专门工具。
ChatInterpreter主要涵盖两大核心功能。首先,它允许用户与内置的多种大型语言模型进行对话,以解决语言学习、翻译,甚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用户可以使用ChatInterpreter各种内置应用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对于熟悉GPT类应用的用户来说,他们明白要想有效地控制这类大型模型,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关键。但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如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觉得AIGC并不实用或无法产生所需内容。我们的应用中嵌入了一系列经过优化的prompt,使得用户能更精确地向模型提问,从而获取满意的答案。
在实际的翻译应用中,ChatInterpreter提供了包括双语互译、特定领域翻译(如医学、法律、技术、商业)在内的功能,还能进行术语查找、术语提取与翻译、口笔译训练素材生成,以及译前编辑、译后编辑和润色。更为突出的是,它可以对译文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并为用户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目前,我们还在继续开发更多功能,并期待与用户共同探索ChatInterpreter的更多潜在应用场景。
沈老师:
基于人工智能的翻译技术已对翻译学习和研究带来了深刻的转变。从学习的角度,人工智能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更高效、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框架,如实时纠错、上下文翻译建议和多语言对照,大幅优化了学习体验。在研究领域,这种技术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还加入了尖端的研究方法,如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这些进步使得研究者更方便地挖掘、分析和对比不同的语料并高效地建立语料库,从而能够更为系统、深入地探讨翻译的复杂性、难点以及内在规律。
但如此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挑战。过度的技术依赖可能使译员失去对语言的细微感知和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处理富含文化内涵的内容时。另外,机器翻译的“黑箱”决策过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透明性可能导致误导。
放眼未来,人工智能对翻译的影响还将继续。我们可能会重新思考“翻译”的定义,甚至质疑未来是否还需要这一过程,思考翻译是否或者该如何变得无缝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使人们几乎察觉不到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存在。也许这一情形会首先在元宇宙中实现。这触发了另一个被广泛热议的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译员?”尽管AI技术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坚信人类译员在理解文化背景、感知复杂情境和掌握文本情感方面的独特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翻译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转换,它还涉及到深层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语言服务行业的挑战和机遇在于如何融合人类的智慧与机器的力量,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推进跨文化交流。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些技术变革,同时保持对翻译这一艺术的尊重,确保人与机器在翻译领域的和谐合作。
沈老师:
其实我已经开始将翻译技术或者更宽泛的AIGC技术整合到我的教学之中。在上一学期,我便尝试将AIGC的内容纳入口译和演讲课中,它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示例和启示。我们通常说,专业译员有80%-90%的时间投入到资料收集和验证工作中。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更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向他们展示更多翻译技术的实际应用。
翻译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与口笔译教学中所强调的评估、探究、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等能力相似,它同样是一种可迁移的技能。这意味着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效率,还将为他们在日后的职场上增添一份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将翻译技术纳入口笔译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负责的方式。我相信,结合传统翻译技能和现代翻译技术,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教学体验。
沈老师:
事实上,综合性高校在翻译技术的教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十分期待更多的高校能够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技术和实用工具。显而易见,随着科技的进步,无论是理工还是人文学科,大量的学生、教师和研究者都在利用如Google翻译和DeepL等机器翻译应用协助自己进行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建议翻译技术不仅应该成为外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更有必要成为校级的通识课程。
综合性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学科门类丰富,跨学科合作的机会也相对更多。这为开展翻译技术教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平台。因此,我认为综合性高校在翻译课程设置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同时更具有实际意义、更加注重实践,并积极寻求与各个学科、各种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合作。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教学体验,还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涉及不同垂直领域的实战机会,这无疑会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竞争力。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
- END -
专访记者:李丹
推送编辑:李帅
审核:Ethan 李丹 周琳 段明贵
项目统筹:李丹
资讯推荐
▶ 技术与工具
▶ 国际语言服务动态
| 翻译公司篇 | “收购狂魔”Keywords Studios
| 行业机构篇 | 加拿大联邦翻译局 Canada's Translation Bureau
▶ 专访
王巍巍:疫情背景下远程口译的挑战和应对
卢家辉、陈晨:口译员在远程口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行业洞察
▶ 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