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广外高翻王巍巍老师(下):疫情背景下远程口译的挑战和应对

WT小编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09-09



由于疫情影响,全球各个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线下活动大幅减少。与此同时,依托Zoom、腾讯会议、Skype等应用进行的线上会议成为行业新趋势。口译员的工作场景也由此从线下转入线上,远程口译蓬勃兴起。然而,这一转变对口译员、会议组织者、口译服务及设备提供商也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WITTA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TTES)特别策划了“远程口译”专栏,特邀AIIC会员、教授、资深译员带大家共同探索远程口译时代,助力疫情下的口译行业发展! 


在上两期推文中,王巍巍老师在访谈中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和广外口译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本期推文中,王老师同我们一起深入探讨疫情背景下远程口译对译员和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并为远程口译背景下口译专业同学提供了学习建议。

5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口译工作只能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远程口译或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新常态,请问这种背景会给译员带来哪些挑战,在口译教学中又需要对此做出哪些调整呢?


远程口译对译员的挑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双语能力。过去线下对于双语能力的要求没有远程口译那么高。因为在线下可以看到发言人的表情、动作,还可以提前在会议现场与发言人沟通,另外现场同传也可以得到技术人员的支持,与口译搭档共同合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译员减少压力。但是在远程口译的工作场景之下,译员往往孤身一人,不能提前见到发言人,口译搭档常常在另一地点,均无法面对面地沟通。同时,译员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如噪音、网络断线、发言人没有开摄像头等,这些问题会对听解造成很大的障碍。在过去,同学们往往喜欢选择音质非常好的素材来练习,但是现在音质问题成了线上口译经常遇到的情况,所以对译员听解的能力要求有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技术能力。线下口译对译员的要求一般不会太高,只需要懂得操作同传设备、遵守同传间的基本规范就可以了,所面对的屏幕最多也只有自己电脑的屏幕和现场屏幕。但是在做远程口译的时候,译员至少有4-5个视觉输入,包括电脑操作页面屏幕、平板屏幕、手机监听的屏幕、展示发言人及其幻灯片的会议屏幕,有时候还需要做口译笔记等等。这就意味着译员的认知负荷比以前要更大、抗干扰能力要更强、对技术的快速学习能力要进一步提升。此外由于现场没有技术人员,所以遇到困难时译员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说网络卡顿时,要确保有备用网络;耳机要准备好有线和无线各两副(以有线耳机为主,因为无线耳机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大、音质损耗也更大);最好使用头戴式带耳麦的耳机,同时面前放一个插件式的麦克风收音,这些都需要译员自己布置。有些译员还会购置用于快速切换频道的软硬件。当然现在Cymo推出了很好的线上口译平台,能解决译员翻译过程中需要频繁换手等问题,但是这些都需要译员快速学习、掌握。以上是远程口译对译员技术能力的新要求。

 

第三,口译技能。与以上两个方面相比,远程口译对于技能的提升要求不大,但现在有一种情况:很多线上会议都增加了在线双语字幕,这时译员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多模态信息的输入。有一些译员会选择忽略字幕,仍以听为主;但另外一些译员会参考源语字幕做视译,或参考译语字幕做“译后编辑”,这些都会给译员叠加新的认知负荷。对于老译员来说,过去在线下做口译还可以一边同传一边做别的事情,但是远程口译的话,译员多出来的精力就要用来与搭档、客户等等沟通;对于新手译员来说,单是同传这一件事可能就消耗掉了所有精力,这时就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提升认知的灵活度和精力的分配了。

 

第四,专业素养。远程口译中的给同传译员的团队合作带来了新挑战:过去线下口译,因为搭档就坐在身边,互相之间都能看到对方的情况;但是在远程口译中,需要时刻注意监听搭档有没有掉线、串频道或其他特殊情况,还要实现两个人的无缝对接,这都给译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至于口译教学中要做的调整,首先最基本的是要给学生介绍远程口译的概念、远程口译使用的各种平台、工具以及行业的最新进展,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引入新的能力要求,最后带领学生组织模拟会议、进行会议观摩、实战演练等。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同时也丰富了口译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些要在口译教学的后段才会出现,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译能力之后再去谈远程口译。

 

至于教学的前期,首先要把更多技术的元素混合在教学当中。比如口译练习过程中的复盘,在过去可能是原始的手动转写,现在可以使用语音识别软件转写,或者使用各种带标签的语料库来做错误分析,这些与远程口译不直接相关,但与技术是相关的。其次,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技术的因素:在远程口译中,如果讲者要使用PPT的话,译员就可以在平板上直接做笔记,将视觉集中到某一个区域中,最大程度地优化自己的认知资源。当然这就意味着译员需要在传统的口译笔记技巧上作改进,这个过程需要译员自己去磨合和适应。

 

在教学后段,比如进入长交传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适应性的练习材料。相比过去那种非常清晰完美的素材,可以使用会议现场各种带有杂音、噪音、声音不清晰的音频。随着市场的变化相应地对教学材料做调整,让学生适应真实的场景。

 

最后我还想谈一点,现在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事实上更多的是来自人工智能的推动,那么我们下一个阶段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技术去赋能口译教学。例如,如何利用算法将教学过程清晰化、个性化,如何让教学材料、教学设计、教学诊断精准化,这些都是AI能做但人类不一定能做到的事。


6

远程口译也是口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适应的现实情况,请问您可以从高校老师的角度,给口译专业的同学们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吗?


学习建议的话,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持之以恒,刻意练习。首先要把自己的语言基本功打好,双语能力是一切口译的出发点;其次要把口译的技能掌握好,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去练习,而不是好高骛远、跳跃式的学习。要给口译学习一些耐心,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练习,去复盘。如果有足够热爱的话,刻意地学习,一点一点地去进步,一定会到达自己想要的阶段或水平。

上期内容提要


1. 英语语言能力和口译能力的不同之处。


2. 《CSE口译能力量表》的应用。


3. 《CSE口译能力量表》的初衷和定位。


4. “广外模式”的创新之处。

受访者简介

王巍巍

翻译学博士,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青年学者。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秘书长,为数百场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服务。曾先后赴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访问学习。担任本科生、研究生层次口译入门、基础口译、商务口译、专题口译、视译、模拟会议等口译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译质量评估、翻译教学、语言政策等。主持“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相关的国家社科青年、教育部青年项目;承担中国外文局“我国翻译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研”项目;参与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及多项国家级项目;参与“全国翻译专业八级考试(TTIM-8)”等的研发工作;出版和参与编写多部学术著作及口译教材;在《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中国翻译》等CSSCI期刊和SSCI发表论文多篇。


资讯推荐


如何制作双语对照文本


- END -



专访记者:刘玉锦 冯春霈编辑:冯春霈 黄誉源排版:冯春霈 黄誉源审核:王巍巍 曹达钦


▶ 技术与工具

常见翻译质量保证工具一览

国内外常见语料工具一览

国内外常见术语管理工具

翻译必备术语库和语料库合集(附网址)

翻译必备的计算机翻译辅助软件(附网址)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memoQ 核心功能概览

小牛翻译 Trados 插件新增术语词典功能


▶ 专访

王华树: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吗?

崔启亮:机器翻译对语言服务企业有多大作用?

韩林涛:文科生如何学习机器翻译?

魏勇鹏:机器翻译质量评估为什么重要?

徐彬:熟练掌握翻译技术,就能做出漂亮的活儿

曹首光:如何打造一款受欢迎的机器翻译产品? 

李梅:机器翻译对未来翻译教育有何影响?

周兴华:高校翻译教师如何学习翻译技术?

丁丽:译后编辑人员与译者身份是否对等?


▶ 实践答疑

一文读懂本地化

如何高效地将机器翻译结果进行译后编辑?

Trados扫盲贴:90%计算机辅助翻译初学者都会陷入的误区

你的多数困惑在《翻译技术100问》中都能找到答案

如何进入全球顶尖翻译大厂:谈谈简历投递雷区


▶ 行业洞察

2021年语言服务行业回顾与展望

2022年翻译行业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中国电影对外译介的现状与思考

冯志伟:关于机器翻译行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 教育创新

王华树 刘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转向研究

崔启亮:翻译技术教学案例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

曹达钦 戴钰涵: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研究

李梅:如何给“技术小白” 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

张慧玉 崔启亮 徐开:实践导向的MTI人才培养模式——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李长栓:MTI论文千篇一律,如何破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