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芯国际:人才引进本土化,先进制程有望持续放量

望苍穹 览富财经网 2023-04-18


中芯国际:人才引进本土化,先进制程有望持续放量



近年来,国内头部科技公司多数被列入“实体名单”,晶圆代工厂龙头之一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芯国际(688981)也于近期被实施限制出口。

2020年10月9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针对出口限制,公司已经和相关部门取得初步联系,将继续积极与其展开沟通,目前正在评估该出口限制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就中芯国际整体发展来看,此次被限制出口,或许和中芯国际近期在先进制程方面获得持续突破不无关系。


01


先进制程持续突破


作为览富财经网持续关注的科创板企业,中芯国际是目前晶圆代工第二梯队中唯一一家还在坚持研发先进制程的企业。

现阶段,中芯国际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0.25/0.35微米、0.15/0.18微米、0.11/0.13微米、90纳米、55/65纳米、40/45纳米、28纳米及14纳米在内的多种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中芯国际还为客户提供晶圆代工相关的解决方案,包括设计服务与IP支持、光掩模制造、凸块加工及测试等一站式配套服务。而且,中芯国际的参股公司长电科技(600584)还提供封装测试等服务。

中芯国际14nm制程目前已经实现FinFET量产,在特色工艺领域,中芯国际陆续推出全球较为先进的24纳米NAND、40纳米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特色工艺,与各领域的龙头公司合作,实现在特殊存储器、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细分市场的持续增长。

从逻辑芯片的下游来看,14nm及以下的先进制程产品适用于追求高性能或低功耗的领域,目前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高性能计算、汽车电子和通信及物联网应用。14nm以上的成熟制程更加适用于对性能要求相对不高,但对成本敏感的领域,如常规消费电子类产品、硬盘驱动器、中低端CPU等应用。

目前,中芯国际收入中28nm及以下占比不足5%,提升空间较大,而且公司目前12nm已启动试生产;N+1工艺目前正处于客户产品认证期,预计今年底可以看到样品。伴随近年来高端电子产品持续放量,对于14nm以下制程芯片需求也将快速放量,中芯国际14nm制程业务或将持续受益。


02


国产替代源于人才本土化


中芯国际所处的晶圆代工产业属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这中间不止于设备等硬件引进,重点是人才的引进。

中芯国际现任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1992年加入台积电,2003年带领台积电在130nm铜制程研发比拼中战胜IBM,比IBM早一年研发出130nm铜制程。2011年加入三星,带领三星从28nm制程直接升级到14nm制程,反超台积电,拿下苹果、高通大单。2017年加入中芯国际,入职仅一年时间,便带领公司实现了28nm到14nm的跨越,不到300天时间将14nm芯片良率从3%提升至95%,照此趋势,未来有望带领公司突破N+1技术、N+2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2020年9月29日公布“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获奖的50位青年科学家中,最年轻的29岁博士生导师黄芊芊也位列其中,这位17岁上北大、28岁当博导的青年科学家毫无海外留学经历。

黄芊芊手握60篇世界顶级论文、70项专利,她的70项专利中,就有首创的“基于12英寸CMOS生产线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她也因此受到英特尔、IBM等知名公司关注。目前正带领其团队与中芯国际合作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功耗技术。

从研发投入来看,中芯国际研发费用占比近三年来持续上升,已经从2017年的17%上升到了2019年的22%。在研发投入金额上,2019年高达47亿元,是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联华电子的近两倍。伴随稳定的研发投入和高水平的研发团队,中芯国际制造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也许,市场对中芯国际仍存在质疑:有人有技术没有原料也无济于事。但是,览富财经网认为,只要有人有技术,没有的原料可以被创造,没有的产品可以被制造!即使目前国内芯片产业链所有公司都在埋头赶路,但经过不懈努力,芯片业终有一天可以仰望苍穹!

End

相关文章推荐

思瑞浦:华为入股叠加国产替代红利,半年净利润直接破亿

永和智控:收购昆明医科为医疗战略拓展的重要补充

蓝盾光电:微脉冲气溶胶激光雷达为大气污染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览富财经
发现价值
传播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