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还有必要买房吗?
友情提醒:本文为知乎回答的原创备份,以防其他人洗稿甚至抄袭,可能很多朋友已经读过了,可以略过!本文内容可以说是最新更新版本,大约1.2万字。
写在前面:关于房地产的观点,一直未变,除非出现惊天大逆转。如果观点出现变动,我会在第一时间明确告诉大家我的最新思考和想法。
现在背负30年房贷等价于08和15年错过买房。
以前结婚问你有没有房,以后结婚可能就问你有没有房贷,房贷多少年了。
也别说什么学区房了,马上划入历史了;公积金都开始讨论要不要去掉了,何况你学区房啊。
多校划片已经席卷全国,购买学区房的收益率越来越低,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教育。与其这样,还不如出口转内销,转一圈,回来人上人(别杠!例子很多,比如清北留学生就有不少华裔,再比如北大女学生因非处自杀的男主角)。
医疗和养老就更谈不上了,挂号我没见拿房产证的,目前国家最新的人口迁移策略,社会公共服务与户籍脱钩已经是基本事实了。其他方面,那就是直接品人民币了,钱多遇到大病自然可以多活几天,晚年也过得好些。
租售比何其夸张我不想赘述了,租售比不是衡量房价到没到顶的指标,而是衡量房价泡沫多少的指数。就像不能通过市盈率判断股票涨跌一样,有的公司市盈率老高了,但是股价却一直涨,比如茅台、海天酱油、恒瑞医药,还有国外的特斯拉(以至于创始人马斯克都感叹特斯拉股票价格太高了)。
租房最大的缺点就是搬家困难,那是因为我们的租赁市场不完善,不过随着国家大力推荐租赁住房,未来租赁市场会更加规范。
而且,说到底,买房也相当于一个为其70年的租房,产权到期续约就不是租了吗,别天真了,土地非私有下,我国的房子本质上就是个租,自我安慰有什么用?还有,您的房子能不能住70年都是问题。70年之后,中国估计7个亿左右的人口,你的房子送人可能都没人要。
总而言之,当下没必要买房啦,以前舆论机器和政策可以推着人们唯房子马首是瞻。
今后,就有能力让人们唾弃房子,及时行乐,消费至上。
当剥离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教育属性,房子就没什么神奇之处了,以后就只剩下居住属性。
(以下内容,老读者可以略去!!!)
我国房地产已经超额完成了其历史上使命,目前所起的作用已经不是正激励,而是副作用。
一句话:房地产已死!
我国目前所有的发展方向,没有一条是给房地产的,而且,房地产目前不是推进器,而是刹车片,甚至可以说是路障!
鼓吹房地产的无非寄希望于最后一条路:放水!但是两会过后,这条路已经被斩断!
最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说明,政府是不可能放水了,某些人最后一丝希望彻底没了。我们来看看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主要用于新基建,增量有限。
财政赤字增加1万亿主要是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减少,又不能大幅压缩财政开支,因此必须增加财政赤字。
加上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总共2万亿,全部给地方,目的很清楚——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一句话,这就是救命钱,而不是给某些群体享福用的,比如某房地产利益相关者。
同时,工作报告明确了基本民生只增不减,进一步表明救命钱的属性,也符合我当初判断“不会动基本民生,那是基本盘”。同时,强调过紧日子,其中“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可见zy“节流”的决心。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压减5%就是一万亿;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找不到具体数字,估计就是行政办公支出,压减5成以上,估计也可以节约万亿规模。
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2023年前,也就是4年内必跌(其实很多城市都跌两年了),这包括一线二线城市,虽然北上广相较于高点已经跌了一点了。
我说的跌是最少20%跌幅起步,即便是二线以上的城市,有些城市跌三成甚至四成也不足大惊小怪。
三四线城市,尤其是远离中心大城市自身又没什么特色产业的,等着打五折吧。
五线以下呢?等着一朝回到改革开放前吧。
很多人分析问题喜欢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拿中国过去几十年通货膨胀想当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不可能的,那会淹死自己的。
参见美国,按照你们的通胀理论,美国房价已经跑出银河系了。
别骗自己了,所谓抗通胀是房地产利益既得住创造出来的概念。过去我国就是靠放水刺激经济,只不过很多水放到房地产了,所以房地产涨的猛,这个水流到哪里哪里就爽,不是你房地产牛,而是高层牛,你们是哪里的错觉以为自己是凭实力。清醒点,你没什么实力。
目前房地产爽过了头,以至于如今这般窘境。
系统分析如下:
当前形势非常糟糕,我国的各种问题汇聚在一起和国际问题出现了共振,形势会向何种方向发展还不能判断。
我国的几大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基本盘)、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房地产泡沫、中美冲突、世界工厂危机、企业和政府债务问题。
国际的主要问题是:原油冲突、美股泡沫、债务危机、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等。目前来看,各种问题由本次疫情一起给触发了,叠加起来的风险能量极其巨大且没人可以估量。
首先,摒弃玄学那一套
很多人喜欢谈玄学,比如制度优势、利益集团,那些都是表象(我也写文分析过),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还是自身所拥有的物理资本。
之所以可以有这样那样的政策,而且政策还有效果,是因为存在客观的物理基础。
孔明不是凭借扇子借的东风,而且客观的气象规律。
过去十多年,中国社会最大的洪流是城镇化,这是支撑中国房价大涨的根本因素,而且由于房改之前是单位统一分配住房,导致存在巨大的改善型需求。二者叠加,诞生了中国房地产的黄金10年。
什么阶级、贫富等不是根本原因,甚至都不是原因,而是历史洪流下的必然存在。社会存在阶级分层和贫富差距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分层。
基于上面的认识,08年的那波房价飞升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便08年之后房价猛涨了一倍,我都不觉得房价贵。记得14年和朋友讨论过,我比较费解为什么人们说房价贵。但是,15年就有一点刻意为之的味道了。但是这样的刻意为之还是有其物理基础的,一个社会是有一定的政策溢价空间的,而且15年我们的城镇化还有一定余量,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还算处于合适区间。
现在有什么?人口结构危如累卵,经济发展降速换档,国际环境一团乱麻……
任何玄学都是基于客观物理现实,如果你只看了玄学,而看不到玄学背后的客观物理现实,只能表明,你看的不够深不够广。
中国房地产抓住人口和经济两个核心点就不会错:人口就是老龄化加剧并且即将负增长,经济就是降速换挡,而且未来前途不甚明朗。
与其他空头或多头不同的是,我不像某些人全凭脑颅臆想,或则单凭某个城市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房地产已是落日黄昏,理由如下:
论点一:房价的两次飞跃以及有限的城镇化空间
全国房地产有过两次“飞跃”,分别为2008~2009年以及2015~2016年。2008~2009年的飞跃直接得益于4万亿的刺激计划,4万亿刺激计划开启了高铁等大基建时代;2015~2016年的飞跃直接得益于以“330新政”为代表的房地产去库存刺激计划。
这两次飞跃基本上让很多优质城市的房价在2017年相对于2007年翻了的4倍,远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速。
下图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2002~2017年住宅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走势图(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局的数据比较保守,和我们消费者自身的“体感温度”相差甚远。
虽然如此,还是可以清楚的看出08~10年和15~17年一线城市除广州,基本上都翻倍了。广州相较于其他一线城市,是一座非典型的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不用多说,全国唯二,广州没法比;深圳则是占尽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这种千年一遇的机遇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而广州更多的是凭借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得到的大发展进入一线城市的。
两次飞跃的中间,2010~2014年的房价基本比较平稳,甚至有的年份房价是下降的。首先说明一下,本次研究的举例是拿一线城市的数据进行的,全国的数据可以参见文章——【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第一篇】中国房地产发展史概要。
下面来分析一下两次飞跃的不同点。下面两幅图为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图,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2007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是46%,而全国总人口为13.18亿;2017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是58.52%,而全国总人口为13.86亿。下面简单计算一下:
2007年城镇人口:13.18 * 46% = 6.06亿;
2017年城镇人口:13.86 * 58.52% = 8.11亿;
10年城镇人口增量:8.11 - 6.06 = 2.05亿;
下面再看看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2007年人均居住面积为22.6㎡,2017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7㎡。10年人居居住面积增加14.4㎡,要知道1990年人均居住面积都不超过这个数的啊。
以上数据分析可得,由城镇新增人口带来的新增居住面积为:
2.05亿 * 37㎡ = 75亿㎡;
由住宅面积的增加带来的新增居住面积为:
6.06亿 * 14.4㎡ = 87.3亿㎡;
两者相加可知08~17年10年间新增住房居住面积为:
75亿㎡ + 87.3亿㎡ = 162.3亿㎡;
这就是中国房地产在2008年开启高歌猛进的原因,没有这个根本,再好的政策都只会昙花一现。这162.3亿㎡还是保守估计,比如改善型住房,推倒旧房再筑新房,一减一增,又会剧增很多居住面积。凭借着这些新增的居民居住面积,只需要政策适当引导即可给房地产带去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
可是2015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到了56.1%,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是70%,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而且由图可知15年以后,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几乎没有明显增加。然而,由于自08年以来房地产的猛涨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刻下了房价不可能跌只会涨的烙印,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房即有家”理念,让很多人对“房地产会继续增长的预期”很恐慌,这个时候只需要政策稍加引导/媒体助攻一下即可释放这个恐慌,带动房价进一步增长。
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新增需求已经捉襟见肘了。而且,房价这一波竭泽而渔的增长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主要有二:一是土体房屋的租金骤增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本来盈利能力就有限,这样就更加艰难了,而且高房价会阻碍年轻人去当地求职工作,企业因此会招不到相应的员工,所以即便华为这样的企业也要去东莞等其他地方,一方面降低自己的成本,另一方面减轻员工的生活压力。二是,因为土地租金以及人力成本的增长,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转移到东南亚等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是招工大户,这样的转移会加剧国内的失业率,这个风险会大得多。
下图为日本城市化的历史走势,日本的城市化经历过四个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尤其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1975-2000年,日本城市化率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到了2000年,开始了一波大幅增长。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日本人口老龄化到了一个阶段:农村老龄人口死亡骤增,而年轻人又大多待在城市里,因此在计算城市化的时候,分母减少的速度大于分子,因此日本的城市化在2000年开始大幅增长。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基本不需要出台政策吸引年轻人去城市买房生活,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看到日本的城市化大幅增加。
日本在1975年左右基本结束城市化进程,目前城市化率稳定在91%左右。1945年-1975年,由于人口加速流入城市和“市町村大合并”,城市化率快速提高至76%,;1975-2000年,城市化率基本保持稳定;2000年至今,因为町村老龄人口离世和第二轮“市町村大合并”导致的被动提升,城市化率由79%进一步上升到91%。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就是我们国家的前车之鉴。对照日本的情况,结合旧文——《站在2019年看——中国房地产最后的五年》,我们可以合理的得出一个推论:2025年后,即便没有政策引导,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也会大幅提高。都2019年了,就再别拿城镇化来做多了。
总结:所有的做多,皆因有做多的空间,当这个空间挤压完全的时候,就黔驴技穷了,即便诸葛再世,也休想借来东风。
论点二:人口老龄化加剧
我们必须记住: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珍藏的;房子是有寿命,不像艺术品那样可以永恒保存待升值。房子不像艺术收藏品那样具备时间以及艺术家赋予它们收藏价值,中国只有极少数地方的房子因其地理位置具备区位优势以外,其他的都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房子。
首先,我们要尊重一个基本事实:房价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经济、长期靠人口。
其次,我们得承认目前的房价极其不合理。如果说清北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只有少数几个人买不起合适的房子是个人问题;那清北等名牌大学毕业生靠个人奋斗普遍买不起合适的房子那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里的“合适的房子”是指与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房子。下来开始具体分析:
1、婴儿潮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三次人口大爆发(以出生人口大于2000万计,如下图所示):
第一波婴儿潮:1949-1958;
第二波婴儿潮:1962-1975;
第三波婴儿潮:1981-1997;
(注:3年自然灾害隔断了前两次婴儿潮)
以结婚年纪来算:
据中国妇联统计的《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目前中国总体的平均结婚年龄是在26周岁。则:
1997+26=2023;
以读书时间来算:
考虑到大学生本科毕业就大约是23岁,研究生毕业大约25.5岁了,这个时候他们尚且没有积累足够首付款,假设大学生本科工作3年后开始购房,研究生工作1.5年后开始买房(为什么研究生是工作1.5年,因为研究生工资高、加速度大),那么:
1997+[(23+3)+(25.5+1.5)]/2=2023.5;
这是一个估计值,其中误差大概率在正负1.5以内,不影响我接下来的推论。
以上两个角度所得数据表明,最后一个婴儿潮,亦即1997年出生的人,最迟在2023年购房。有的观点认为第三波婴儿潮的截止年份为1991年,如果这样算,最迟购房年份为2017年。
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处于第三波婴儿潮的尾巴阶段。未来购房目标客户会越来越少,所谓刚需来接盘,明显是一种忽悠人的胡言乱语,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接盘侠了。也别期望于改善型购房者来填这个窟窿,即便改善型购房者也是卖了现在的再买改善型房子,并不存在增量。
2、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5岁(最新值),以前两波婴儿潮计算即将到来的老龄化人口去世情况:
1949+75=2024;
1975+75=2050。
2024~2050必定是我国最艰难的时间段,因为这27年间,每年我们国家都会逝去大约2000万人口,有相当的年份还不止2000万。2018年出生人口为1500万,死亡人口为1000万。距离2024年还有6年时间,假定2024年去世人数为2000万,19年到24年逝去人口为等比例增长,未来6年出生人口保持在1500万(几无可能,必定少于这个数),则大约在2021-2022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持平。这之后,我们国家的人口将开始负增长。
2022年后,每年将会有多少购房者呢?这个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估算,2022年购房者假定为结婚者,依照上面统计的平均购房年龄大约为26岁,从2022年向前追溯26年,即为1996年。这一年出生人口约为2000万,按照一组夫妻组建一个家庭需要一套房子则是1000万套,而逝去的人大约1600万左右,大约800万套房子,说明还没有到去世的人腾出的房子比新组建的家庭多(别想当然以为城里的老人)。
但是把时间线划到2024年呢?这一年去世的人大约2000万,而组建家庭的人由1998年出生的人决定的,这一年出生的人口大约1900万。这一年,意味着去世的人所腾出的房子就够新组建家庭所需房子的数量了。
这里并不是说年轻人会去买去世的人留下的老房子,而是想表明,这一年开始中国房地产的“折旧率”会突飞猛进。从这年开始,我们的房子一年比一年剩余。到时候,马云说的“未来房子是白菜价”还真会实现,落后地区为吸引人才送房子也不是没可能。马云是在2017年说的“8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可能就是房子”,亦即2025年后,和我推算的2024年基本吻合。
有朋友会说“随着医疗进步,我国平均寿命会增加啊”;
那我得告诉你:日本人平均寿命是80,我就假设我们国家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中国人平均寿命增长到80岁,那也就是延缓了5年;但你看看前两波婴儿潮(除去三年自然灾害)是从49年持续到了75年,长达27年的啊。
即使我们国民平均寿命增长,但也逃脱不了人口老龄化的厄运。给阳光下的雪人撑伞并不能遏制住雪人的溶解,只是稍微延缓了一下溶解的时长,并不能改变雪人注定被溶解的命运。
总结:未来五年出生人口会急速下降(18年相较于17年锐减200万),但去世人数会急速增多,人口老龄化会越来越严峻。未来五年内,我们国家的人口大概率开始负增长。
论点三:房产税的使命
房产税的推出速度只与地方财政的破产速度有关。
重庆和上海算哪门子房产税,如果你以为接下来的房产税不过尔尔,那就大错特错了。
还有,有些人得搞清楚,房产税就是为了解决卖地死局的,因为卖地卖到头了。
房地产是死定了,无非是体面的死去还是五马分尸罢了。
我的预测是本轮经济危机触底反弹之日就是房产税全面铺开之时,时间很近了。
当前经济环境本就非常恶劣,高层不会做伤口撒盐的蠢事儿,因为太伤民心了。
房产税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房价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房产税会大幅遏制住炒房行为,因为房产税会大幅降低房子的增值属性,以及降低房子的投资属性,甚至可以把房子拍成负资产。
当房子不能给炒房者带去理想的增值时,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补救,或是出租或是抛售;要知道很多炒房者以前是宁愿房子空着也不对外出租的;如果房产税出来了,他们还不出租,那么房子就会成为负资产不停地吞噬他们的现金流;所以大众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炒房者能把房产税转嫁到租房者身上,因为到时候你会挑花眼的。并且每年折旧剩余的房子会泛滥成灾。
目前我国在建住宅商品住房的总面积为60亿平方米,按照人均40平米,也可以容纳1.5亿人口居住,足够未来10年新生儿居住,还绰绰有余。并且,这里还没有算空置住房,有机构推测达到7000万套。(人口老龄化叠加负增长,进一步加剧空置房)
还有,国家目前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等国家对进场和个体户抢食,租房市场会进一步下压。再强调一遍,以后租赁市场是买方市场,别听一些牛鬼蛇神胡说八道。
房地产这个行业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了,它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历史使命。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结束,卖地也将行将就木。因此我们国家迫切需要新的税源,既然增量已经没了,那就打存量的主意吧,因此房产税的出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想都不用想,只有这个可以替代卖地留下的大窟窿。因为房地产会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急速没落,因此房产税会很快推出以履行它的历史使命,大概率两年内出台,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拖延。
2018年全国卖地收入为6.5万亿,而全国房地产总值450万亿;为了弥补6.5万亿的卖地收入,房产税就是一个答案。试想一下,只收1%的房产税,就是4.5万亿收入。
当然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绝不是一个卖地收入就能解释清楚的,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划等号的。但是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分析和思考的角度,方便读者理解。
房产税有两个作用:
一是降低甚至除去房地产的增值属性,想稳赚不赔,做梦,因此会逼迫一些囤房(炒房)的人主动卖房,会极大增加市场房屋供应量;
二是降低地方政府对卖地的依赖,彻底解决土地财政尾大不掉的问题!
论点四:所谓的放水
过去几十年,我们就是一路水过来的,就像河流的大坝,前期为了稳增长,蓄水高度都快到顶了,现在留给上面放水的空间不足了,蓄水空间见顶了。
比如4月4日,央行就公开说了M2和社融规模与名义GDP增速匹配度偏高。
大家都懂我们国家的话术,要不是现实情况已到了逼不得已的境地,是不会说有损“盛世繁华”的言论的。
2008年,我国GDP为31.92万亿,M2为47.5万亿,M2/GDP比值为1.49。
当前呢?2019年我国GDP为99万亿,2020年2月末M2为203.08万亿元,同比增长8.8%,M2/GDP比值为2.05。
说明过去11年,我国放水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也不奇怪,过去十几年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08年以来的大基建建设。
和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比中发现,我国过去二十年M2/GDP比值领先全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年我国M2/GDP比值出现了“调头现象”,说明国家也在尽力控制M2的增速,不然M2/GDP比值不会减小。
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的数据显示,M2增速自2009年高点之后,一路下滑;M1增速在2008和2015年有个猛增的过程(原因大家都懂),M1增速自2016年高点也一路下滑。
最近几年M1和M2都保持平稳状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M2足够庞大了,蓄水池容积有限,不存在大放水空间,否则难保恶性通胀。
总的来说,适当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是必然选择,因为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保就业,从zzj、gwy等会议来看,高层对保就业的意见是绝对统一的。
注:以下 { } 内容为更新部分
{
数日前,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央核心刊物《求是》杂志上发表《坚守币值稳定目标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7000字署名文章,接着各大主流媒体争相转载报道。值此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刻,想必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央行成立71周年所写的祝贺词,而是大有所指的,因此这篇文章的个中韵味还是很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
在文章中写道:“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使命。”并且,易纲表示,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如此看来,话已经说的很直白了,这些话当然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或者说表现上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实际上是说给那些寄希望于央行放水的人听的。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因为大修基建刺激经济搞得债台高筑,寄希望于央行放水再拉升一波房价,好让地方政府卖地赚容易钱,因此地方政府是希望央行放水的;再次就是房地产行业也殷切希望央行放水,毕竟他们直接利益相关。可惜,他们呼天撼地,央行还是顶住了压力,只是象征性给降了5个基准点,说这是杯水车薪,一点也不为过。
央行是不想放水吗?当然想,但是不是给房地产行业放水,而是给实体行业输水!但是由于层层截流的问题,即便放水,也没有多少资金流向了实体经济,如果不能流入实体行业而是肥了某个行业,放水只会适得其反。
从央行行长易纲这篇文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寄希望于大放水的人可以断了这个念想了。
}
论点五:中国目前的困境
我们国家的经济目前很尴尬,高端制造业等等,反正是高端的利润大的,基本上没什么建树,在国际市场没有形成集群竞争力;低端行业,由于人力成本和地租的上涨,人口红利基本上消失殆尽,前路并不平坦,况且还有东南亚虎视眈眈。
实话实说,今年经历了这么多,细数我们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只想到了14亿的市场是他国暂时无法替代外。其他的好像并不是非我们不可的,但是即便是14亿的市场,东南亚6个多亿的市场也在冉冉升起,印度13亿肥沃的市场也在蓄势待发。
注:以下 { } 内容为更新部分
{
现在讨论房地产问题,我发现有很多朋友还是比较孤立的看待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问题。现在经济全球化了,毫无疑问,竞争也是全球化的。
如果孤立考虑中国问题,那么不用说,高层肯定是希望房地产软着陆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经济硬着陆,比如曾经的日本,他们难道不希望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软着陆?还不是因为外部环境不允许!现在,我们的情况也是如此的,中美冲突的当下,以及以越南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是不会让我们慢悠悠的软着陆的。除非他们脑子坏了!
请大家记住,这是一个互相竞争的世界,而不是什么和谐的地球村。比如,很多人瞧不起越南,说起劳动力就说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如何优秀,技术如何熟练,其他国家劳动力替代不了。但是,实话实说,流水线上重复的动作到底有哪门子技术可言啊。
就拿三星手机来说吧,如果孤立的从我们国家的市场来看,我估计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三星已经破产了或者说不行了!因为三星手机在我们国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但是,殊不知三星手机依旧占据全球市场第一的份额。真的不是没有中国市场,其他公司就玩不转、活不了了。抛弃致命的狂妄自大吧,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是正途。
而且,目前三星一半以上的手机是由越南工厂生产的,越南工厂的工人是谁?越南人!三星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就设在越南,年产量达 1.5 亿台左右,约是其整体产量的一半。目前,三星在越南已经拥有智能手机、电视、家电工厂。这些工厂里面流水线上的工人不都是越南人民吗?当然,也包括印度,殊不知国内的小米、VIVO和OPPO等公司也在印度设厂生产手机了。而且,苹果计划在2019年从中国转移iPhone生产线,比例最高达到30%。什么劳动力素质不可替代,那只是用来安抚老百姓的谎言罢了。
最可怜的是依附于这些手机制造厂的员工,因为工厂搬迁出去,他们的工作机会就没了。有个数据,外资给中国提供了大约4000万的就业岗位,如果在算上配套的供应链上的公司,估摸着有一个亿以上的就业岗位。大公司搬迁走了,意味着供应链上的公司也会跟着搬走。这也是最近几年国家号召青年回乡创业、乡绅回乡投资的原因,城里没你的就业岗位啦。而且,国内的不少企业也搬迁到越南了,这是没办法阻止的,因为我们的配套企业不搬过去,三星以及苹果等公司可以找其他供应商代替,那么我们的配套公司就会慢慢被市场淘汰掉。
而且企业搬迁出去会给当地培育相应的产业和本土企业,他们以后就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比如三星供应商在越南的本土化率已经从2014年的35%提升到2017年的57%,可见越南的整个电子产业都被三星给带起来了。
}
在核心科技领域,我们并没有卡脖子的技术,什么是卡脖子技术呢?我在曾经推送的旧文——《请,追求“自主可控”的人生!》——说过:
什么是核心技术?就是能够卡脖子的技术。很多人还不清楚什么叫做卡脖子技术,所谓卡脖子技术,就是不可替代的技术,就比如一条大峡谷,而卡脖子技术就是这个峡谷上唯一的桥梁,你如果想绕过去,那就会付出百倍千倍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不可承受的。 对应到企业就是没有这个技术,企业就无法正常生产产品,也就可以关门倒闭了。对应到国家就是会给整个国家造成整体后退的风险;因为国家的正常高效地运行是在那些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比如高铁的核心部件、CPU芯片、操作系统、高性能材料等等。不是说没他们不行,而是没他们之后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变,社会运行的效率会大大降低,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社会后退。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靠什么?毫无疑问靠科学与技术,而且是核心科学技术。这一点在“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已经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有主动权。我们当前面临的危机是: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能会被取代,而我们在核心科技领域却还没有形成集群竞争力。
因此,接下来我们国家必须加速发展高科技高技术,尽快让中国的高端制造业、高端装备以及先进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形成集群竞争力。这样才会在国家竞争对抗过程中占据主动权和控制权。而且应该加速,时间上并不允许慢悠悠的追赶,因为后面的以越南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也会大力发展高科技。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当前,时间是极其宝贵的,留给房地产的时间多了,留给未来的时间就少了。
要混凝土还是要未来,你会选择哪个呢?
本部分为节选,全文4~5千字,全文请看《【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第四篇】大国竞争之沙盘推演!》
结论
房价上涨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需求旺盛,换言之待接盘侠丰富;二是经济发展良好,人民荷包鼓了;三是政府刺激,换言之放水。
人口都要负增长了,还谈什么接盘侠啊,所以理由一pass掉;当前经济的窘境不用我多说了吧,再次pass掉理由二;会不会大放水呢?看过本文应该没这个疑问了吧。
基本面结论:未来五年出生人口会急速下降(18年相较于17年锐减200万),但去世人数会急速增多,人口老龄化会越来越严峻。未来五年内,我们国家的人口大概率开始负增长。房产税必定会快马加鞭推出,且别寄希望于城镇化。放水是不可能放水的,即便放水也不去给房地产(目前房地产信贷等融资手段收缩很严峻)。
房地产结论:全国范围内不可能涨了(当然不排除有些地方最后回光返照式的浮动),目前全国房子最保值的当属一线城市以及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块的房子,即便是这些个城市,非核心地块的房子也不具备保值功能。
对于手头有投资性房产的人来说,接下来的五年,每一年都是最好的逃亡之年。如果他们执迷不悟的耗下去,必死无疑。对于想要买房的人来说,接下来的每一年相对于前一年都是更好的买点,五年之后,房地产就是马云说的“白菜价”。
五年之后呢?
五年之后没多少人谈房地产了,而是更喜欢聊医疗、养老和教育!
以上五个论点,是关于房价的最核心论点。要是你不能推翻,请别浪费时间辩驳了,只增笑尔!
对于那些没有逻辑只会张口闭口说利益集团的,你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利益集团,我送你一句话:
只要锦绣山河在,物质名利还复来。
最近几年,年年都在强调“住房不炒、稳房价”,字虽相同,但,涵义似乎变了:
18年前,住房不炒、稳房价是说给老百姓听的:“老乡,莫慌,房价不会涨了!”
18年后,住房不炒、稳房价是说给房地产听的:“老总,莫慌,房价不会跌的!”
当曾经的引擎变成现在的刹车片,那就是时候换个引擎了!
当前任何城市都不值得你去投资当地的房地产,如果是刚需你可以考虑购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对刚需的定义是——不买房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
买房前,请务必和家人摊开说明当前形势,分析利害,然后再做决策。决策之后不管怎么样,同甘共苦,不要再出现互相埋怨。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