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葩说》要抛弃它的中产青年受众了吗?

日刻 日刻 2022-10-05

作者:李昱微


《奇葩说》第五季归来,前期的话题高峰几乎都在两位辩手的撕逼上。民生记者出身、说话自带平民视角的董婧,和腔调虽然“泼妇”,但因视角接地气、段子密集而令人倍感亲切的傅首尔。两个观众缘都不错的人,却因谁先化妆的问题而撕了起来。





粉丝很吃惊。《奇葩说》令人喜欢的原因之一正在于,大多选手都在传递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再加上其中许多都出身名校或文化圈,有良好的文化品格背书。所以当他们聚在一起时,粉丝自然而然地会认为他们塑造了一个彼此尊重、分寸感强的氛围。


于是粉丝也会产生这样的期待:当我获得了和辩手类似的文化修养或社会地位时,我和同类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将一样的和谐美好。


因而当两位辩手仅仅因为谁先化妆的问题撕逼,并牵扯出其他辩手抱团排挤人的消息时,粉丝首先感觉到的是认知的颠覆。这会是这样一群人能干得出来的事情吗?


和围观其他节目撕逼不一样的是,粉丝的评价大多不在两个当事人身上,而是对节目的失望。他们传达最多的是对“原来的《奇葩说》不再”的失望。


究其缘由,是对一定的文化及社会品格背后的秩序感的失望。



我查阅了几分数据报告,发现《奇葩说》的观众大多为18-26岁、学历较高、居住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人。他们尚且处于正在探索自我及世界,迷茫但充满期待和建设渴望的阶段。


这群人不一定财力中产,但在文化及心态和对未来的期待上算得上中产。他们想要的仍然是秩序和安全感。



| 某网站提供的《奇葩说》受众分析之一


但互联网舆论爆炸、观点冗杂的特征又难以提供一个有效的认知渠道,这加深了他们的迷茫和不安。同时,社会的无序又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弱势的一方,处于不知是否该有所妥协的边缘。


在这个档口,《奇葩说》恰好塑造了一种力量和秩序感。


力量感体现在,年轻人愈发意识到拥有观点,且能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当你受到伤害时,这种有逼格的“吵架”方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服对方,并维护自身权益的。



就像傅首尔调侃式的那句“我要维护我内心世界的秩序感”。我们的力量感首先来源于拥有清晰的自我及世界认知,并有信心将这些认知表达出来、承担后果,同时不否定他人。


在这个基础上,世界的秩序感也能相应地建立起来。


回看《奇葩说》的辩题,可以看到许多对秩序感的讨论。比如前两天很火的“键盘侠是不是侠”的辩题。


正方提供了一些温情的角度,比如键盘侠不是只有喷子,也有真正用言语力量推动社会秩序的人。而侠也不应该局限于拯救世界的英雄,他也可以是个积极的表达者。




对这样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我们应该采取拥护态度。同样,当我们用善意的方式来命名一类人时,这类人的举止也会自然而然地向善意方向发展。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但普世意义上的键盘侠,往往是在互联网匿名性的庇护下肆无忌惮的人。他们片面、偏激、盲目从众,如果没有监管,很容易摧毁一个无辜者。


反方提供的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侠”的本质是担当,他敢于实名,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互联网遮蔽下的这群人,利用的正是不负责任性。




而键盘侠的危险性还在于,当他辱骂你的时候,很容易让你成为传达同样恶意的人。如果我们不去否定这样的自由,会加快无序的情绪传染。


《奇葩说》经常谈到自由话题。当下世界的无序感一部分正源于,个人主义时代下,人对自身行为的无序把控,似乎任何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假以自由之名。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自由呢?


辩手陈铭谈到很动人的一点: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前提。如果没有温暖纯良,自由将以罪恶假汝之名呈现。



如此,这期辩论并不仅仅在讨论键盘侠的道德高下,更重要的是理清了文明社会的秩序核心:每个人在愿意承担行为后果的前提下践行勇气,在温暖纯良的前提下表达自由。它不仅为年轻人认识言语暴力提供了维度,也为匡正自己的行为提供了方向。


而在时隔几周后的今天,我发现网友们会用当时辩手们的讨论来分析网红saya打孕妇的道歉文。




除此之外,节目还会探讨非常纤细的话题,比如我很喜欢的一期,”设置女性专属停车位是不是歧视“。


从话题本身就可以看出来,它回应的是处于经济上升期,渴望人格独立的女性的焦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维护自身权力,何时算恰当,何时算过分?


对于这个辩题,正方提出的角度是,不能因为对方在传达善意就承认自己弱势,一旦承认,社会对弱势的认可会慢慢滋长,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这也是普遍意义上的男女性别偏见形成的原因之一。


而反方一直在强调的一点是,既然对方传达的是善意,那么拒绝善意应该用同样善意的表达。而且拒绝了善意,也是在拒绝帮助。




但更能触及问题普适性的角度在:辩手将问题延伸到了文明社会的纤细性上,它正是一种秩序感的体现


正如辩手黄执中所言:一个社会只有发展到文明的程度,才能去讨论如何命名这样纤细的问题,才有能力顾及到更多个体的情绪。我们不能回避它。





但与此同时,更有操作性的方式或许是,只有先建立起公平的制度,才有不断修正个体自由的前景,如果反过来,公平永远难以建立。


于是这个辩题也不仅仅在讨论女性歧视,而扩大到了更大的层面:我们如何传达受伤的情绪,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又不伤害到他人,又如何理解他人的玻璃心。这些巧妙的分寸感,亦是对社会秩序感的探讨。


除上述外,回顾五季的辩题,都会发现它在刻意地迎合青年中产的心态。


看似大众的婚姻、教育问题,实则是有人群针对性的。


比如:“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浪费吗?”、“没钱要不要生孩子?”、“老婆收入高我三倍,还该在一起吗?”、“要不要给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


它迎合的正是处于经济上升期的都市青年的焦虑。


包括很多专门针对漂族的话题:“奋斗的城市空气越来越差,要不要离开”、“买房or不买房,哪个更幸福”、“外卖小哥惹毛我投诉吗?”




对这些话题的辩论,无疑会产生缓解受众焦虑的作用。


对辩论技巧的把控也是一样。


这一期设置了辩手教练后,能更加明显地看出来节目的娱乐化诉求。教练们会一直强调:举例子,讲故事,不要纯逻辑。懂得搞笑、表演和运用无厘头逻辑的辩手甚至可以稳赢。当然观点也是重要的。


也就是说,一定要给观众新的认知,但要用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出来,和当下所有迎合中产的知识消费一个道理。它满足了中产青年知识晋升和获得身份认同的需求。


但这样的迎合随着辩手水平的落差,很容易走向纯娱乐化或高不成、低不就的方向。而在节目的引导下,也很容易造成逻辑的不够逻辑,娱乐的过分浅薄的倾向。这一季就有这样的嫌疑。再加上辩手撕逼背后的秩序坍塌,长此以往,恐怕要被视节目为价值导向的粉丝们所抛弃了。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日刻肥皂泡】系列 我就是演员 | 交大博士怒怼郭德纲|“公式相声”才是相声界的民科 | 别把《延禧攻略》当职场指南|  朱雨辰妈妈:控制型父母的自恋 | 霸道总裁是偶像剧男主的唯一宿命 | 《人生一串》 | 为什么日本小孩在屋顶上大声表白,中国小孩却在屋顶上控诉父母?从麦兜、樱桃小丸子到小猪佩奇,动画片里从来都是成年人的焦虑与愿景 




ID:reknow24

日 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